关于余华小说《第七天》的研究

关于余华小说《第七天》的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余华,当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等。而他的小说《第七天》则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文学创作形式。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讲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本文将通过对《第七天》中叙事特点、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展现余华通过“真实与荒诞”的强烈对比所表现出的震撼力以及影响力。

关键词:余华;《第七天》;叙事特点;语言特点;真实与荒诞

一.《第七天》的叙事特点

1.圆形的叙事模式

小说开篇即是主人公杨飞孑然一身在马路上游荡,而他的目的地是殡仪馆——原来,他已经死了。之后,余华通过杨飞的视角,描述了多个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死。因此,小说以死亡为视点,却又不是写主人公杨飞的个人之死,而是弥散式的叙事描绘了一场死亡的“盛宴”,余华自己称此为圆形叙事。余华说:“第七天的叙述有点像圆规,‘我’的经历是圆心,所见所闻是一一条条圆线,叙述的圆规一圈圈往外画圆。作者以杨飞死后的见闻为线索,讲述了患癌症没钱救治的父亲,为爱情卖肾死亡的伍超,在大火中被政府瞒报的38个遇难者,被医院当作医疗垃圾扔进河里的27个死婴等悲剧故事。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模式,将看似无关的几个人,通过死亡联系在了一起,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2.荒诞与现实交替的叙事方式

《第七天》从作品一开始就表现出了荒诞主义的手法,主人公杨飞死后,还要自己去殡仪馆火化,甚至殡仪馆内的座位安排也是等级分明——贵宾可以坐沙发,穷人只能坐椅子,而市长却有自己的贵宾室。但这荒诞中,却也带着真实,政府强拆房屋,让一个美好的家庭变成了一对夫妻的坟墓;27个死婴被当作医疗垃圾扔进河里;无辜的人被警察严刑逼供承认杀人,“被杀者”却安然无恙的回到了家里;打工妹因为男友用假的手机欺骗她而跳楼自杀;打工男为了给女友买一块墓地居然去黑市卖肾,最后惨死……这么多的荒唐事,其实正是现实生活中每天不断上演的悲剧。余华自己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过:“在《第七天》里,我从一个死者的角度来描述现实世界,这是我的叙述距离。《第七天》是我距离现实最近的一次写作。”可以说,作者是用荒诞击穿了现实。作品最后所说的“死无葬身之地”,喻指被现实逼到无路可走的人死后也无法得到安息,这是何等的悲怆与绝望。

可以说,《第七天》同荒诞的手法表现了现实世界,而杨飞、鼠妹、伍超等人就是在这现实生活中挣扎生存,被现实生活所抛弃的的小人物的代表。

二.《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1.对话式的语言

因为描述的是主人公在死后七天的见闻,因此在《第七天》中,存在着大量的人物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或讽刺了现实社会,如杨飞在殡仪馆听到的对话:

前面的塑料椅子里有一个候烧者对身穿蓝色衣服的抱怨起来:“等了这么久,也没听到叫号。”

“正在进行市长的遗体告别仪式,”身穿蓝色衣服的说,“早晨烧了三个就停下了,要等市长进了炉子房,再出去后,才能轮到您们。”

“为什么非要等到市长烧了,才烧我们?”那个候烧者问。

“这个我不知道。”

另一个候烧者问:“你们有几个炉子?”

“两个,一个是进口的,一个是国产的。进口的为贵宾服务,国产的为您们服务。”

“市长是不是贵宾?”

“是。”

“市长要用两个炉子烧吗?”

“市长应该用进口炉子。”

“进口炉子已经留给市长了,国产炉子为什么还要留着?”

“这个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两个炉子都停了。”

这段对话表现了因为市长要火化,享受了顶级待遇,而耽搁了其他人火化的进度。这一系列对比与讽刺,表现了现实世界的残酷以及对小人物的不公平,从而达到了小说讽刺权贵的目的。

2.荒诞的语言风格

《第七天》中,作者更是不吝笔墨,广泛运用调侃式语言,于嬉笑中揭示着时代弊病。其中:

“随即我又想起半个月前报纸电视上都是市长突然去世的消息,官方的解释是市长因为工作操劳过度突发心脏病去世。网上流传的是民间的版本,市长在一家五星级酒店的行政套房的床上,与一个嫩模共进高潮时突然心肌梗塞,嫩模吓得跑到走廊上又哭又叫,忘记自己当时是光屁股。”

在这段描写中,官方和民间的说法截然对立,运用戏谑般的语言表达出来,当读者在笑的同时也引发思考,高度讽刺了中国纷繁复杂而又荒诞无常的现实。

三.《第七天》中的“荒诞与真实”

1.小说“荒诞与真实”的具体体现

小说具有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描写风格,借助了“我”死后七天在人间游荡的所见所闻来揭露各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黑暗的社会现象。小说随处可见真实与荒诞的鲜明对比。比如:“我”虽然已经死了,但还保留着活着时的习惯,在公交站等203路公交车,回家洗澡等;而当“我”赶到殡仪馆时,荒诞却开始慢慢显露出来——等待着火化的死者们讨论和攀比着自己的寿衣和骨灰盒,甚至在殡仪馆也有着等级制度,穷人只能坐椅子,而富人却能坐沙发。原来在死后的世界,也还是存在着贫富贵贱的等级制度。

2.“真实与荒诞”的写作所引发的反思

“真实与荒诞”只是余华在创作作品时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发读者的反思。在作品中,余华大胆而又直白的揭露了当今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平,将社会矛盾直接呈现在了小说里。“我”的回忆和“我”在死后的见闻交织在一起,碰撞出了无数个社会矛盾——特权、贫富等级、医疗黑市、野蛮拆迁以及官僚腐败等等,将无数个社会问题通过“我”的见闻描写了出来。可以说,在小说中,“我”不仅是一个旁观者,更是一个经历者,一个被害者。《第七天》将视角引申向了整个社会,里面反映了一群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而每个读者又能从中看到一个真实的却又渺小的自己。

总结

综上所述,余华运用其特有的舒适方式和文学语言在《第七天》中构建了一个荒诞的死人世界,这个世界中充斥了现实世界所存在的不公平与黑暗的现象。余华将死人“我”作为第一人称视角对社会进行了详尽生动地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存在于当今中国社会中的问题,耐人寻味,引人深思。可以说,《第七天》在内容与形式上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对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的大胆批判也发人深省。简而言之,余华对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良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余华.第七天[M]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2013.6

[2]李佳桐.论余华《第七天》中的叙事艺术[J].文化学刊,2017(06):72-74.

[3]安忆萱,张凯成.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及其叙述功能[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5,23(01):66-70.

[4]夏琦.余华谈新书第七天:我会关注批评,但不是现在[N].新民晚报,2013-07-01.

[2]陈爽.他为后世写作——余华《第七天》研讨会实录

[5]刘科.余华自称要为“政治”写作:写出一个国家的疼痛[N].时代周报,2013-06-28.

[6]玛莎·努斯鲍姆.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众生活[M].丁晓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6..

作者简介:顾贇(1997.07—),女,浙江嘉兴人,学生,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文学分院,汉语言专业。

标签:;  ;  ;  

关于余华小说《第七天》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