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探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探针,质子,电化学,老挝,可编程,门阵列,离子束。
微探针论文文献综述
曹发和,张勤号,张鉴清[1](2019)在《基于扫描微探针技术的腐蚀电化学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腐蚀电化学研究近些年进展相对较为缓慢。现有研究更多的是把腐蚀电化学作为腐蚀金属或涂层在典型环境中腐蚀失效过程的评价工具,关注一些唯象参数,如自腐蚀电流、极化电阻、电荷转移电阻和噪声电阻等,鲜有从电化学反应本身出发,深入研究腐蚀金属电极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报道,导致的后果是对腐蚀电化学反应难以深入认识,对电化学测试结果的分析容易流于形式。现代电化学发展已经进入分子/原子阶段,原位微区技术不断出现与更新。如何结合现(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钟婉婷,莫昌泳,刘珍峰,黄艳荧,张敏[2](2019)在《固相微探针的制备及其在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丙烯酸酯共聚法制备了功能乳液,将其包覆在牙签上得到固相萃取微探针,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仪进行表征,同时用原位质谱方法研究了叁种功能膜对孔雀石绿的吸附性能以及富集倍数。通过改变AA、MAA、BA和St等单体的用量,得到具有最大富集能力的乳液配方,其富集倍数达到了1 305倍。最后采取微探针与拉曼光谱联用的方式,实现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的高效、快速检测。(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学》期刊2019年03期)
魏艳萍,管建敏,卢焕明[3](2019)在《AFM微探针在FIB制备透射电镜样品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目标材料的高质量透射电镜样品对透射电镜测试表征和结果分析具有决定性作用。聚焦离子束技术由于其微观定位选区制样的优势在透射电镜样品制备上已有一定应用。但对于一些特殊的样品,由于窗帘效应的影响,普通传统的聚焦离子束制样减薄方法存在远端薄区极易弯曲断裂和薄区厚度不均匀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以原子力显微镜的微探针作为载体,在FIB制备透射电镜样品的过程中,将样品进行旋转的操作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实用性强,通过该方法可改变离子束在样品上的入射方向,从而消除窗帘效应的影响,获得厚度均匀的样品薄区。(本文来源于《电子显微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淑莹[4](2017)在《基于微球及微探针—微球的超分辨显微成像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学显微镜由于存在衍射极限,成像系统分辨率一直受限在半波长的量级。最近数十年,各种光学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被不断提出和发展。其中微球显微术通过将介质微球置于样品表面,能在白光照明下突破衍射极限,并且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为生物样本和纳米结构的实时超分辨成像提供了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但目前关于微球显微术的研究还不系统,成像机理的探究还不完善,因此相关的研究仍然是超分辨显微成像领域的一个重要热点。本文首次提出和发展了 一种基于微探针—微球的超分辨显微成像新方法。在理论分析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搭建了一套超分辨显微成像系统。利用成功制备的各类微探针—微球,实现了 DVD光盘、蓝光DVD、纳米级光栅结构和点阵结构等各类样品的可选区、超分辨显微成像,并在显微成像的过程中有效地避免了样品表面和微球间的相互损伤以及微悬臂的断裂。本文解决了微球超分辨成像的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问题,并首次使这一技术方法向实用化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提出和发展了一种基于微探针—微球的超分辨显微成像新方法,实现样品的可选区、低损伤超分辨显微成像。首次利用微探针(毛细管微探针和AFM微悬臂)将微球固定,控制微球与样品间的接触状态,使得微球处于近场范围内(光线未弥散前)收集样品的高频信息,从而获得更高放大率和高分辨率的显微图像;利用二维步进移动机构控制微探针,首次实现样品表面任意区域的超分辨显微成像。此外,利用AFM微悬臂的超高灵敏度,在微球与样品之间横向相对移动的过程中,AFM微悬臂会随样品表面的变化而产生纵向的微纳米偏转,始终保持微球与样品之间处于“软接触”的状态,从而保护了样品和微球不受损伤和污染,也有效地避免了成像过程中微悬臂的断裂。全面系统地开展了基于微球的超分辨成像理论研究,试图揭示微球超分辨的成像机理。分别从几何光学和波动光学的角度对微球成像的传统光学特性和近场光学特性进行分析,建立数理模型,探讨微球的直径、微球内外折射率、入射波长和成像距离等因素对微球显微成像的放大倍率和分辨率的影响规律;同时,利用ZEMAX和FDTDsolutions等仿真软件对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规律开展全面系统的仿真研究与理论验证,并揭示了单一微球、微球阵列及微探针—微球在不同条件下的聚焦特性。利用自行研发的微纳米显微操作系统,成功制备了各类微探针—微球透镜。为了制备微探针—微球,自主研发了微纳米显微操作系统,包括微纳米扫描移动平台,显微镜系统和粘合部件等。并利用这一系统,采用毛细管或AFM微悬臂等作为基体,利用微纳米操纵等方法,将选定的微球胶粘固定在基体外端,待胶固化之后,成功制备了各类微探针—微球,包括毛细管微探针—微球,AFM微悬臂—单微球,AFM微悬臂—双微球等。微探针—微球透镜可以保持微球本身的超分辨能力,并能调整微球和样品之间的横向和纵向位移,以实现样品可选区、低损伤的超分辨显微成像。在一次实验之后,若妥善保存,微探针—微球透镜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搭建了一套超分辨光学显微成像系统,首次系统地开展了基于微球及微探针—微球的超分辨光学成像实验研究,得到了满意的结果,为微球显微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在基于微探针—微球显微成像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基础上,自行研究建立了一套超分辨显微成像系统,结合微纳米扫描移动平台和制备的各类微探针—微球,开展了广泛的实验技术研究,分别实现了单个微球、多个微球、毛细管微探针—微球、AFM微悬臂—微球等在反射照明与透射照明条件下对各类样品的超分辨显微成像,从而为微球显微术今后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1-01)
刘亚非,王立社,魏小燕,周宁超,来志庆[5](2016)在《应用电子微探针-扫描电镜-拉曼光谱-电子背散射衍射研究一种未知Ti-Zr-U氧化物的矿物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电子微探针(EPMA)、扫描电镜(SEM)在阿尔金地区的榴闪岩中发现了一种微米级含铀氧化物矿物,结合光学显微镜、拉曼光谱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对该矿物的化学成分、赋存状态、物理及光学性质、晶体结构等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物在空间上与钛铁矿关系密切且主要产于其边部,为一种不透明矿物;主要化学组成为TiO2、ZrO2和UO2,实验化学式为(Zr,U)Ti2O6,其中U与Zr互为类质同象替代;具独特的拉曼光谱特征,初步确定为斜方晶系且具有序的铌钙矿结构。通过电子微探针U-Th-Pb定年获得等时线年龄为451±49Ma,可能代表了寄主岩石的退变质年龄。将该矿物与化学成分类似的晶体进行对比,发现与斯里兰卡石等已知天然矿物存在差异,而与一种人工合成晶体Zr5Ti7O24在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上较为相似,可以初步推断Ti-Zr-U氧化物为一种未被人们发现的新矿物。(本文来源于《岩矿测试》期刊2016年01期)
王含,周征宇,钟倩,刘瑞婷,刘琦[6](2016)在《电子微探针-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研究老挝石岩石矿物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近发现的老挝石因与寿山石多个品种高度相似,给老挝石的科学定名和印材质量评价带来困难。本文采用常规宝玉石学测试结合电子微探针(EPMA)、X射线粉晶衍射(XRD)以及扫描电镜(SEM)等矿物谱学分析测试方法,系统解析其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及显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老挝石由高岭石亚族矿物多型组成,其中主要为高岭石、地开石及其过渡矿物,少量为珍珠陶石。红、黄色老挝石颜色与铁含量呈正相关性,表明铁元素可能为老挝石常见红、黄两色的主要致色原因。老挝石主要组成矿物晶体以不规则鳞片状或假六方片状为主,其粒径越细小、镶嵌越紧密,相应表现为质地细腻和篆刻工艺性能优异,作为印章石的工艺价值也就越高。老挝石的密度(2.58~2.60 g/cm3)及折射率(1.561~1.570)等常规宝石学特征均与地开石型寿山石较为一致,其中颜色鲜艳、结构细腻者可作为优质的篆刻印材新资源。(本文来源于《岩矿测试》期刊2016年01期)
梁东旭,兰旭颖,闫帅,张继超,李爱国[7](2016)在《一种基于实时数字图像处理的同步辐射微探针自动化扫描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上海光源硬X微聚焦及应用光束线站(BL15U1)上实现了一种基于实时数字图像处理的同步辐射微探针自动化扫描方法。该方法采用高灵敏度、高帧率的数字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显微镜实时成像,通过对显微镜系统和X光微米探针系统的坐标转换,使用户在图像空间直接点击到感兴趣的位置后,样品台就自动将该点移入光路。在设定好扫描时间、扫描步长等必要的实验参数后,只需要用鼠标在图像空间圈出需要扫描的区域,系统将自动生成XPS运动控制器的运动配置文件,并驱动电机运动,对该区域进行微束荧光扫描成像。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同步辐射机时的使用效率,而且可以满足微区研究人员快捷、方便的自动化操作需求。(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许悦红,张学迁,王球,田震,谷建强[8](2016)在《基于光导微探针的近场/远场可扫描太赫兹光谱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太赫兹技术已经成为涉及公共安全、军事国防和国民经济等国家核心利益的前沿研究领域.以往太赫兹测量技术中通常以远场测量为主,如常用的太赫兹时域光谱仪.近年来太赫兹近场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基于光导天线的探针技术的发展,为可扫描的太赫兹近场测量提供了可能.本文详细报道了我们近期在可扫描太赫兹近场光谱仪研究中的进展.采用光纤耦合的光导微探针实现了方便灵活的太赫兹近场/远场叁维扫描,并同时获得振幅和相位信息.该系统将有可能广泛应用于人工微结构、石墨烯、表面等离子激元、波导传输、近场成像、生物样品检测、芯片检测等研究领域.(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包良满,刘江峰,雷前涛,李晓林,张桂林[9](2016)在《碳质大气颗粒物的扫描质子微探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碳质颗粒物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质量、人类健康等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使用扫描质子微探针对上海两个典型环境监测点的大气颗粒物及7类污染排放源的单颗粒进行了分析.利用微束非卢瑟福弹性背散射谱micro-EBS(non-Rutherford elastic backscattering,EBS)分析了单颗粒中的C含量,发现燃煤烟尘、燃油烟尘、汽车尾气、柴油公交车尾气等污染源中碳质颗粒物占优,而水泥尘、钢铁工业尘、土壤尘中无机颗粒物占优;中心城区的碳质颗粒物占优,而工业区的无机颗粒物占优,单颗粒物的元素分布可以反映颗粒物发生大气化学反应的重要信息,利用微束质子激发X射线荧谱micro-PIXE(particle induced X-ray emission,PIXE)分析得到了大气颗粒物的S、Ca、Fe等元素分布,发现含Ca的碳质颗粒在大气中发生了硫化反应.(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刘江峰,雷前涛,包良满,李晓林,李燕[10](2015)在《多功能扫描质子微探针数据获取系统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新的扫描质子微探针数据获取系统。新的4LB-Ⅰ型数据获取系统基于NI公司的PXI-7852R数据采集卡和Lab VIEW软件平台,具备了多个物理信号采集、多能谱显示、存储,以及束流扫描和二维成像等功能,可以满足在一次实验中同时获取多种物理量的需要。实验验证了该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期刊2015年09期)
微探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丙烯酸酯共聚法制备了功能乳液,将其包覆在牙签上得到固相萃取微探针,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仪进行表征,同时用原位质谱方法研究了叁种功能膜对孔雀石绿的吸附性能以及富集倍数。通过改变AA、MAA、BA和St等单体的用量,得到具有最大富集能力的乳液配方,其富集倍数达到了1 305倍。最后采取微探针与拉曼光谱联用的方式,实现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的高效、快速检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探针论文参考文献
[1].曹发和,张勤号,张鉴清.基于扫描微探针技术的腐蚀电化学动力学研究[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2].钟婉婷,莫昌泳,刘珍峰,黄艳荧,张敏.固相微探针的制备及其在检测中的应用[J].广州化学.2019
[3].魏艳萍,管建敏,卢焕明.AFM微探针在FIB制备透射电镜样品中的应用[J].电子显微学报.2019
[4].王淑莹.基于微球及微探针—微球的超分辨显微成像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7
[5].刘亚非,王立社,魏小燕,周宁超,来志庆.应用电子微探针-扫描电镜-拉曼光谱-电子背散射衍射研究一种未知Ti-Zr-U氧化物的矿物学特征[J].岩矿测试.2016
[6].王含,周征宇,钟倩,刘瑞婷,刘琦.电子微探针-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研究老挝石岩石矿物学特征[J].岩矿测试.2016
[7].梁东旭,兰旭颖,闫帅,张继超,李爱国.一种基于实时数字图像处理的同步辐射微探针自动化扫描新方法[J].核技术.2016
[8].许悦红,张学迁,王球,田震,谷建强.基于光导微探针的近场/远场可扫描太赫兹光谱技术[J].物理学报.2016
[9].包良满,刘江峰,雷前涛,李晓林,张桂林.碳质大气颗粒物的扫描质子微探针分析[J].环境科学.2016
[10].刘江峰,雷前涛,包良满,李晓林,李燕.多功能扫描质子微探针数据获取系统研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