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人广告的心理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陈友庆,李秀飞[1](2020)在《眼动追踪技术在平面广告效果评估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眼动追踪技术是当前研究平面广告心理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该研究从广告刺激特征和受众主体状态两方面分析平面广告眼动研究取得的进展。眼动追踪技术能够有效揭示平面广告中各元素以及组合变化对受众注意力的影响,同时也能有效地分析广告受众的主观状态对广告吸引力的影响状况。未来的研究需要注意提高眼动研究的外部效度,并对受众的广告注视规律进行归纳和应用。
黄彬,杨萍[2](2020)在《商品包装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商品包装的三个基本效应进行探索和研究,从包装的概念、意义和原则出发,探讨和研究包装心理效应、色彩效应、广告效应在商品包装中的功能和价值,形成正确的理解与认识,探寻商品包装三个基本效应在实体销售和网络销售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相关学科和产业链的影响。用以指导商品包装相关的教学、生产、研究等社会实践活动。
孔少君[3](2017)在《基于眼动实验的在线旅游平台移动端广告心理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和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线旅游平台移动端越来越成为旅游消费者搜寻旅游信息、制定旅游计划的重要渠道。在此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群体由于在可支配收入、闲暇时间、求知欲和移动端使用水平等方面的优势条件,逐步成为在线旅游平台移动端的主力用户群体。因此,如何认识大学生群体对移动端旅游广告的心理效应机理,针对大学生消费者的群体特征实现旅游广告的个性化定制,是旅游广告研究中重要的科学问题,也是在“互联网+”背景下促进旅游市场营销的重要举措。本研究选取在线旅游平台移动端旅游广告为研究案例,以旅游广告的内容(图片、文字、价格)为切入点,从注意力——记忆——态度——行为意向的层级效果模型角度,探究大学生消费者对现有移动端旅游广告的心理效应模型和认知机理。研究综合运用实验心理学、社会学、营销学与旅游学的研究技术与方法,旨在突破广告设计基于设计者以往经验及网站固定开发模式的桎梏,深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探索与解析,厘清大学生群体对在线旅游平台移动端广告的心理认知规律,促进广告学理论和实验心理学方法在旅游领域内的拓展应用,为推动移动端旅游广告内容优化和针对目标群体的营销推广提供参考依据和经验借鉴。本研究共包括4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为研究意义与理论基础综述,就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技术路线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逐项理论与研究梳理。第二部分(第三章和第四章)为实证研究,通过科学地设计眼动追踪实验和大学生心理效果量表,结合眼动实验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对大学生关于移动端旅游广告的心理效果进行实证研究。第三部分(第五章)为机理研究,通过厘清产品卷入度和移动端使用经验对大学生关于移动端广告心理效应的影响,从注意力—记忆效果—态度—行为意向(AMAA)整体心理效应模型的形成机理。第四部分(第六章)为结论,基于前文的数理研究和机理剖析,对研究结果作出归纳和提炼,并为移动端旅游广告的优化与营销提供理论依据的同时,提炼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持续性研究进行展望。本研究在遵循“理论梳理—实证研究—机理解析—实践应用”思路的基础上,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含有文字和价格两项的旅游广告在吸引大学生注意力方面效率最高,文字能促进注意力认知效率的提高,图片会降低大学生对移动端旅游广告的注意力认知效率,价格对注意力认知不存在显着影响;(2)含有图片、价格和文字三项内容的旅游广告在唤起大学生记忆方面效果最优,图片是提高大学生记忆效果的最佳内容;(3)含有文字内容的移动端旅游广告在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广告态度、诱导大学生产生点击意向和购买行为方面表现最佳,价格内容对态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次之,图片对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广告态度和意向影响最小;(4)大学生的性别、产品卷入度和移动端使用经验从注意力、记忆效果、态度和行为意向四个方面对心理效应产生显着影响;(5)大学生对移动端广告的注意力对态度和行为意向存在正向影响,注意力和记忆效果之间差异性明显,记忆效果通过对态度的积极影响而对行为意向产生正向影响。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地运用层级效果模型设计心理效果研究过程,构建大学生对移动端旅游广告的心理效应模型,丰富和拓展了旅游心理学的研究理论与成果;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方法,探究了大学生对移动端广告的效果模型,尤其是对眼动追踪技术的应用,为实验心理学方法在旅游领域内的拓展应用提供借鉴思路;三是将移动端旅游广告作为研究对象,在“互联网+ ”愈演愈烈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意义。
顾晋[4](2016)在《名人广告及其受众消费心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名人广告在市场经济中早已屡见不鲜,"名人广告"、"名人效应"等现象,在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收益和便利的同时,也不容忽视地存在诸多负面效应。笔者试从名人广告的受众消费心理出发,分析名人广告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名人广告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如何对名人广告进行风险防范和负面效应控制。
范君慧[5](2016)在《电视广告明星代言人与受众产品认知度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名人广告是广告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广告主利用名人的知名度与名人通过职业习得的特殊符号来帮助扩大产品的名气或者表现产品的个性。根据意义迁移理论,名人广告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是受众通过名人而联想到产品,但在现在的广告市场中,同一名人出现在多个产品广告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受众看到名人却不一定能够想起他代言的产品,名人的意义没有成功地迁移至产品之上。本文将名人代言数量对产品认知效果的影响作为研究问题,从传播学理论和广告学理论出发,以广告源模型和意义迁移模型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整理其他影响广告效果的相关因素,再通过问卷法和实验法对相关因素进行实验研究,最后利用excel和spss19.0对实验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到实验结论。本文的创新点就在于此,将以往的经验性结论通过实证方法进行检验,为名人广告的研究提供了一份用数据构成的论证材料。研究发现:第一,同一名人为多种产品代言时,名人产生的强效果会削弱受众对产品的认知效果;第二,在名人的强效果影响下,产品卷入度不会影响受众对产品的认知效果;第三,同一名人为多种产品代言时,受众对产品品牌的已有认知不会影响受众对产品的认知效果。发现一证实了名人的强效果会使广告失效,发现二和三解释了产品卷入度和品牌已有评价对名人广告效果的影响,这三个发现共同描述了名人广告现存的问题。
李馨,邹亚玲,郭元丽[6](2016)在《影视作品中植入式广告与受众心理效应》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企业广告营销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入广告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会对受众产生什么样的心理效果,从而带来什么样的广告效果,成为目前探讨植入广告效用的又一重要课题。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植入式广告,力图找到受众心理效应与植入式广告发展之间的联系,达到合理的广告植入与受众心理最佳效果的契合点。
张仟,王利萍[7](2013)在《广告心理效应的研究综述》文中指出从广告的心理效应角度分析如何影响消费者,进而影响其购买行为。通过对以往学者研究结果的分析,得出关于广告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方向,为以后学者的研究提供基础,同时也为营销者提供管理启示。
曾莉,阳泽[8](2012)在《商品广告的品质夸张对高校学生商品购买意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向60名高校学生呈现夸张水平、名人代言和方向不同水平组合的广告词,结合他们的性别、年级和购买产品的前意愿,考察了影响高校学生购买意愿的因素和夸张水平影响购买意愿的途径。结果表明,广告词的真实性、高校学生的性别和年级、名人代言对于购买意愿的主效应显着;广告词的夸张水平影响高校学生对广告产品的购买意向的途径有二:一是直接影响,二是夸张水平通过影响学生对广告词的真实性的判断,从而影响他们的购买意愿,而产品类别、性别和方向对真实性判断的主效应显着,类别、性别、前意愿和夸张水平对真实性的判断的交互效应显着。
侯杰克[9](2011)在《名人代言广告效果的眼动测评研究》文中指出在信息时代,企业为了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纷纷邀请名人为其产品代言,甚至不惜出巨资请名人做广告。日渐增长的巨额代言费用让许多企业囊中羞涩,那么名人广告究竟有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呢?国内对于名人代言广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消费者对广告的感受以及评价广告的有效性。本研究将先进的眼动技术和传统认知评定实验方式结合,研究受众在阅读名人广告时的一个完整心理加工流程,为名人广告测评的研究方法提供一种新思路,试图找出受众在阅读名人广告时的规律,从而为科学设计名人广告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1.名人代言广告更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且可以通过眼动指标反映;2.名人代言广告不仅提高被试对广告图片的关注程度,也能增加其对广告文本的注意;3.名人广告会提高受众对广告的态度,性别也会影响受众对广告的态度;4.受众对广告的注意力受性别影响,男性更为关注广告的品牌,而女性更为关注广告图片;5.受众对广告中三要素的眼动特征有显着差异;6.受众对广告品牌和文本的记忆效果受性别影响。
惠锦[10](2011)在《浅析名人广告的双重效应及其深化发展和改进策略》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为了引起广告的受众注意,增强广告产品的可信度,越来越多的名人利用自身的社会知名度和个性魅力充当企业或产品的形象代言人,导致了反差较大的双重效应。本文就名人广告的简介及其效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不断完善名人广告的社会影响。
二、名人广告的心理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名人广告的心理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眼动追踪技术在平面广告效果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心理效应测定方法之眼动追踪技术 |
二、平面广告研究中来自眼动追踪技术的证据 |
(一)平面广告自身特点对受众注意的影响 |
1.广告的类型、诉求方式及位置对受众注意力的影响 |
2.广告三要素对受众注意力的影响 |
(二)受众的主观状态对广告吸引力的影响 |
1.受众的认知负荷、认知风格对受众注意力的影响 |
2.产品卷入度对广告吸引力的影响 |
三、平面广告眼动研究展望 |
(2)商品包装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包装的概念 |
二、包装的功能意义和原则 |
三、包装效应研究 |
1.商品包装的心理效应 |
2.商品包装的色彩效应 |
3.商品包装的广告效应 |
四、结语 |
(3)基于眼动实验的在线旅游平台移动端广告心理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旅游广告效果研究进展与述评 |
2.1.1 旅游广告效果 |
2.1.2 认知心理学在旅游广告效果研究中的应用 |
2.1.3 旅游广告内容与效果 |
2.1.4 研究述评与启示 |
2.2 广告的层级效果模型 |
2.2.1 注意力与旅游广告效果研究 |
2.2.2 记忆与旅游广告效果研究 |
2.2.3 态度与旅游广告效果研究 |
2.2.4 点击倾向和购买意向 |
2.2.5 研究述评与启示 |
2.3 性别、卷入度和经验对旅游广告认知效果的影响 |
2.3.1 性别 |
2.3.2 产品卷入度 |
2.3.3 移动端使用经验 |
2.3.4 研究述评与启示 |
第3章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
3.1 数据来源 |
3.1.1 眼动追踪实验 |
3.1.2 态度认知测试 |
3.1.3 广告效果测试 |
3.1.4 组间变量测度 |
3.2 数据处理 |
3.2.1 眼动实验数据筛选 |
3.2.2 问卷数据筛选 |
第4章 旅游广告内容与心理效应 |
4.1 旅游广告的注意力认知 |
4.1.1 旅游广告内容与注意力 |
4.1.2 组间变量对注意力的影响 |
4.2 旅游广告记忆认知效果 |
4.2.1 旅游广告内容与记忆效果 |
4.2.2 组间变量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
4.3 旅游广告情感态度效果 |
4.3.1 旅游广告内容与态度 |
4.3.2 组间变量对态度的影响 |
4.4 旅游广告行为意向效果 |
4.4.1 旅游广告点击意向 |
4.4.2 旅游广告购买意向 |
第5章 大学生对在线旅游广告的心理效应模型及影响机理 |
5.1 旅游广告心理效果模型 |
5.1.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5.1.2 模型测量与修正 |
5.1.3 结构模型验证 |
5.2 旅游广告心理效果机理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与讨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局限 |
附录A 眼动追踪实验刺激 |
附录B 记忆效果测试 |
附录C 态度和行为意向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名人广告及其受众消费心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名人广告及名人广告心理效应的内涵概述 |
二、名人广告心理效应的表现 |
1、提高对产品的注意率和识记率 |
2、在消费过程中产生“晕轮心理”效应 |
3、在受众心理上形成示范作用 |
三、名人广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名人虚假广告屡禁不止 |
2、名人与产品间缺乏关联性 |
四、名人广告的风险防范及负面效应控制 |
1、做好名人广告危机公关的备案 |
2、名人广告公关危机处理 |
3、恢复重塑良好的公关形象 |
(5)电视广告明星代言人与受众产品认知度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及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实验设计 |
(一)预调查设计 |
(二)正式实验设计 |
(三)实验测量指标设计 |
(四)实验问卷设计 |
(五)实验材料的选择 |
二、实验与数据描述分析 |
(一)预调查操作与数据处理 |
(二)正式实验与数据分析 |
三、研究结论与不足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和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影视作品中植入式广告与受众心理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植入式广告的概念、特点及呈现方式 |
二、植入广告与受众心理效应 |
(一)“南风效应” |
(二)超限效应 |
(三)“晕轮效应” |
三、结语 |
(7)广告心理效应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研究 |
(一)情感广告的心理效果研究 |
(二)自传体广告优势效应的研究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三、总结 |
(8)商品广告的品质夸张对高校学生商品购买意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材料 |
(三) 研究程序 |
(四) 数据处理 |
三结果分析 |
(一) 前意愿对购买意愿的影响 |
(二) 夸张水平等因素对购买意愿的影响 |
(三) 夸张水平对购买意愿影响的途径 |
四讨论 |
(一) 前意愿、性别、年级、名人代言、夸张水平和真实性对高校学生购买产品意愿具有显着性影响 |
(二) 夸张水平对高校学生的购买意愿的途径 |
五结论 |
(9)名人代言广告效果的眼动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广告效果的研究概述 |
2.1.1 广告效果概述 |
2.1.2 广告心理效果概述 |
2.1.3 广告效果测评的心理模型 |
2.1.4 广告效果测评指标间的关系 |
2.1.5 各指标测评方法 |
2.2 广告受众的眼动研究 |
2.2.1 眼球运动的基本模式 |
2.2.2 眼动研究在广告心理学中的应用及发展 |
2.2.3 广告受众的眼动研究综述 |
2.3 名人代言广告的研究 |
2.3.1 名人的类型 |
2.3.2 名人广告的特点 |
2.3.3 名人广告的作用及原理 |
2.3.4 名人广告对受众的心理影响机制 |
2.3.5 名人代言广告的研究综述 |
第三章 名人代言广告效果测评设计 |
3.1 研究总体设计方案 |
3.2 眼动实验设计 |
3.2.1 实验环境 |
3.2.2 实验设备 |
3.2.3 测量区域(AOI) |
3.2.4 因变量指标 |
3.2.5 被试选择 |
3.2.6 实验材料 |
3.2.7 实验流程 |
3.3 主观评定实验 |
3.3.1 调查问卷设计 |
3.3.2 实验流程 |
3.4 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 |
第四章 眼动测评实验结果 |
4.1 实验结果 |
4.1.1 对整体广告的眼动指标比较 |
4.1.2 广告品牌的眼动指标比较 |
4.1.3 广告图片的眼动指标比较 |
4.1.4 广告文本的眼动指标比较 |
4.1.5 广告三要素间的眼动指标比较 |
4.2 实验分析与讨论 |
4.2.1 关于整体广告眼动指标的分析与讨论 |
4.2.2 关于广告三要素眼动指标的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主观评定实验结果 |
5.1 实验结果 |
5.1.1 受众对不同类型广告态度的结果 |
5.1.2 受众对不同类型广告品牌记忆的结果 |
5.1.3 受众对不同类型广告文本记忆的结果 |
5.2 实验分析与讨论 |
5.2.1 关于受众对不同类型广告态度的分析与讨论 |
5.2.2 关于受众对不同类型广告品牌记忆的分析与讨论 |
5.2.3 关于受众对不同类型广告文本记忆的分析与讨论 |
第六章 总结 |
6.1 研究结论汇总 |
6.2 总结与讨论 |
6.3 对厂商的建议 |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附件 |
(10)浅析名人广告的双重效应及其深化发展和改进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名人广告的双重效应 |
1.1 名人广告中积极效应的表现 |
1.1.1 引发受众注意, 增加消费者购买力名人的高知名度可以 |
1.1.2 吸引受众眼球, 提高企业产品口碑在广告中使用名人的 |
1.2 名人广告的消极效应表现 |
1.2.1 名人形象深刻, 导致喧宾夺主有人说, 名人广告具有一种“沉鱼落雁式的停止力”, 其散发出的光芒可能会掩盖产品本身。 |
1.2.2 物人个性不符, 导致可信度低受众对名人的认知度取决 |
1.2.3 名人道德滑坡, 导致反感情绪 |
2 名人广告的发展与改进 |
2.1 深化名人广告优点发展 |
2.1.1 强化物人关联, 注重广告时效名人的公众形象是指社会公众通过对大众传媒有关某位名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分析。 |
2.1.2 不断追求创意, 突出广告主旨创意是传统的叛逆, 是打 |
2.2 弥补名人广告不足措施 |
2.2.1 名人只为锦上添花, 切忌本末倒置不论名人名声多大, 只要做广告, 都只是广告的一个道具。 |
2.2.2 名人需要媒体引导, 切莫推波助澜现代广告艺术在谈判广告形象问题是, 特别强调“三真一实”, “三真”即情真、视真、言真。 |
2.2.3 名人需要法规监管, 切莫放任自流为了更好的发挥名人广告的心理效应, 政府各级组织部门就必须强化对名人的监管制度。 |
四、名人广告的心理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眼动追踪技术在平面广告效果评估中的应用[J]. 陈友庆,李秀飞.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0(05)
- [2]商品包装效应研究[J]. 黄彬,杨萍. 大众文艺, 2020(02)
- [3]基于眼动实验的在线旅游平台移动端广告心理效应研究[D]. 孔少君.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4]名人广告及其受众消费心理分析[J]. 顾晋. 明日风尚, 2016(13)
- [5]电视广告明星代言人与受众产品认知度关系的实证研究[D]. 范君慧.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2)
- [6]影视作品中植入式广告与受众心理效应[J]. 李馨,邹亚玲,郭元丽. 中国冶金教育, 2016(01)
- [7]广告心理效应的研究综述[J]. 张仟,王利萍. 现代商业, 2013(36)
- [8]商品广告的品质夸张对高校学生商品购买意愿的影响[J]. 曾莉,阳泽.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06)
- [9]名人代言广告效果的眼动测评研究[D]. 侯杰克.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10]浅析名人广告的双重效应及其深化发展和改进策略[J]. 惠锦.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