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中游论文_边增淦,王文,江渊

导读:本文包含了黑河中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黑河,中游,油料,地下水,植被,指数,土壤。

黑河中游论文文献综述

边增淦,王文,江渊[1](2019)在《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作物种植结构的遥感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及时、准确地获取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区域水资源管理与作物产量估测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通过遥感手段获得作物种植结构的深入研究,如何优选遥感数据和分类器成为需要重点考虑的关键问题。针对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的作物分布与种植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与多分类器组合的作物种植结构提取方法。利用2018年18景16 m分辨率的GF-1WFV影像,构建NDVI时间序列。根据NDVI时间序列表征的作物季相节律和物候变化规律特点,采用分层的策略,首先解译一级土地覆被类型,再解译二级土地覆被类型。一级土地覆被类型解译中,使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先将NDVI特殊且易提取的水体进行解译,再使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通过分区将需借助NDVI纹理信息提取的建设用地进行解译,最后使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解译耕地、林地、草地、裸地和湿地。在对耕地的进一步分类中,使用决策树分类方法首先将具有特殊物候规律且易于区分的苜蓿类别解译出来,再将与其他类别物候差异较大的小麦解译,最后将物候相似的玉米、蔬菜及其他解译。黑河流域中游研究区内一级土地覆被分类总体精度为97.24%,卡帕系数为0.96;作物种植结构解译总体精度为86.58%,卡帕系数为0.80。此外,还分析了影响黑河流域中游研究区解译精度的4个因素:对土地覆被类别的定义、混合像元、影像分割时基础影像的选择以及分类方法的选择。通过对不同分类方法的比较发现,与仅使用最大似然分类方法、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或随机森林分类方法相比,本文提出方法的解译结果更好,解译精度更高。(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昱,卢世国,冯起,刘贤德,刘娟娟[2](2019)在《黑河上中游水质时空分异特征及污染源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黑河上中游主要河道设置33个水样监测点,分别于2017年5月(平水期)、8月(丰水期)、12月(枯水期)进行水质调查,运用GIS和水质标识指数法对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采用多元统计的方法分析了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潜在污染物来源.结果表明:区域内水质类别以Ⅱ类和Ⅲ类为主,并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异性.时间上水体污染程度表现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空间上表现为上游支流区>上游干流区>中游.依据土地利用类型将33个采样点划分为放牧与工矿企业用地(A组)、水库建设用地(B组)和农业与城镇人居用地(C组).结合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回归分析得出,NH_3-N、BOD_5和COD_(Mn)是该区域的典型污染物,其中A组污染源主要来自于有机物,其次是营养盐;B组水体主要受到机物和营养物的蓄积污染,而自然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弱;C组主要是生物化学污染,其次为非点源营养盐污染.研究表明,人类活动依然是影响水质变差的主要因素,虽然大坝的拦截效应能改善下泄水质,但常年累积于库底的沉积物随环境变化有二次污染的潜在风险,如沉积物中营养盐的活化释放等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李丽丽,钟方雷,程清平[3](2019)在《黑河中游农村居民节水意识对节水行为的影响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与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居民节水意识有助于推动居民节水行为,但由于意识难以客观测量,意识对行为的影响机理难以刻画,定量评估其影响路径的研究仍有待加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节水意识对节水行为的影响机制并设定相应的观测指标,设计问卷调查了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张掖市526户农村居民家庭,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其影响路径。结果显示,节水态度、节水预期、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对节水行为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003、0.122、0.140、0.161,其中属于行为控制的自身经验与节水障碍预期、属于主观规范的管理部门信任度与邻里感知均对节水行为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虽然节水态度维度中,对水资源价值、保护环境和节约用水的因子载荷分别达到0.74、0.67、0.70,表明农村居民对水资源的生态、社会价值认同度很高,但向节水行为的转化过程中仍受经济效益预期的支配。提出了通过奖惩正式制度与邻里乡约非正式制度结合,以及高效节水产业政策引导,促进居民节水意识向节水行为的高效转化。(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9年04期)

李芳,李元恒[4](2019)在《黑河中游绿洲化地表特征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洲化影响地表水热传输和植被生长等能量物质的变化。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绿洲内部、荒漠绿洲过渡带及荒漠的不同演化阶段,采用地面调查和遥感反演的方法,定量分析了土壤水分、植被覆盖度、地表温度、地表反照率及地表净辐射等参数的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地气系统能量与水分交换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绿洲化改变了地表的植被类型和土壤水分,依次为裸露沙丘(2.1%)-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2.4%)-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柽柳(Tamarix chinensis)(2.2%)-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沙柳(Salix psammophila)(3.8%)-杨树(Populus tremula)(4.6%)-制种玉米(7.8%)。(2)绿洲化增加了地表的植被覆盖度和净辐射,植被覆盖度由8%增加到85%,净辐射由480 W·m~(-2)增加到756 W·m~(-2),而降低了地表温度和地表反照率,地表温度由325 K降低到302 K,地表反照率由0.235降低到0.125。(3)植被覆盖度决定了地表能量的分配,改变了地表温度、地表反照率、地表净辐射,即植被盖度每增加1%,地表净辐射增加3.64 W·m~(-2),地表温度降低0.31 K,地表反射率降低0.002。绿洲化地表能量、水分和植被生长等参数的变化研究有助于理解绿洲可持续发展及水土气生相互作用,对荒漠绿洲过渡带生态系统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鲁晖,杜婷,颉耀文,董敬儒[5](2019)在《1986-2015年黑河干流中游水域湿地时空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86-2015年的7期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在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采用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提取黑河干流中游各年份的水域湿地信息,从面积变化、空间分布和形状变化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河干流中游地区水域湿地近30 a来发生了明显的萎缩, 2000年之前水域湿地萎缩较为剧烈,之后趋于平缓;研究区西北部由于受人类活动和上游来水量大小的影响,水域湿地容易反复变化,中部和西南部由于农业开垦过甚,水域湿地持续萎缩;研究区景观破碎度总体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伴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人工水域所占面积比例在逐渐提升,水域斑块的边界形态在不断趋于规则化和简单化.(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克海,胡广录,张钰佳,方桥[6](2019)在《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根区土壤含水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在荒漠绿洲过渡带的防风固沙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土壤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梭梭的生长状况。研究梭梭根区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进一步探究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植被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在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的半固定沙地上于2017年5月下旬和10月中旬选取5株梭梭灌丛,对其根区土壤含水量的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花期土壤含水量在土层深度0~10 cm和80~120 cm较高,10~40 cm次之,40~80 cm最低;果期土壤含水量则呈现出逐层增大的变化趋势;2)土壤温度影响土壤水分蒸发,温度越高,蒸发越大,导致花期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温度低于一定范围时,蒸发受到抑制,土壤温度升高,土壤持水能力则随之增强,导致果期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大,促使团聚体和胶体形成,土壤吸附水分能力增强,即花期和果期土壤含水量均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增加;4)土壤中粗砂含量越少,中砂含量越多,土壤孔隙越小,持水能力越好。因此,花期和果期梭梭根区土壤含水量随粗砂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中砂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艾启阳,粟晓玲,张更喜,牛纪苹[7](2019)在《标准化地下水指数法分析黑河中游地下水时空演变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干旱威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健康。基于河西走廊黑河流域中游地区1985—2010年23眼井的月地下水位数据,选择4种不同的分布函数构建标准化地下水指数(standardized groundwater index,SGI),采用K-S检验(kolmogorov-smirnov test)和AIC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进行分布函数的优选,对K-S检验未通过的井使用非参数法构建SGI,分析地下水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拟合函数对参数化SGI拟合结果有强烈影响。2)研究区的最佳拟合函数为Beta分布(18眼井),其次为广义极值分布(3眼井),另有2眼井未通过K-S检验,使用非参数法构建SGI。3)张掖区SGI指数变化趋势总体上呈先下降后回升趋势(13眼井),临泽和高台区呈持续下降趋势(10眼井)。地下水指数的构建可为地下水资源的监测、管理及预报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艺林[8](2019)在《甘肃构筑黑河中游文冠果改碱固沙产业示范》一文中研究指出防治土地荒漠化,保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球共同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防沙治沙已不仅仅是一般的生态问题,而是成为事关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随着防沙治沙工作的整体推进和向纵深发展,治沙造林地段的立地条件将更加严酷,建设任务更重,难度更大,必(本文来源于《中国花卉报》期刊2019-05-23)

蒙吉军,王雅,江颂[9](2019)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黑河中游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对我国生态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则是保障该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评估了区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气体调节等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退耕还林增量;利用最小数据法耦合机会成本和服务增量,推导退耕还林补偿曲线;通过政策目标设定3种情景,比较不同情境下的补偿标准、退耕比例和范围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增量。结果表明:①退耕还林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单位面积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固碳叁种生态系统服增量分别为8.87 mm/m~2、105.67 kg/m~2和43.16 g/m~2;②如不实施生态补偿,仅有1.42%的耕地愿意实施退耕还林;当补偿标准达到4381.35元/hm~2时,可实现5.17%耕地退耕,且全部属于高度适宜和适宜还林的耕地;而当补偿金额达到7500元/hm~2时,可实现退耕比例13.98%,且多数属于宜林的地块;当补偿标准为2803.06元/hm~2时,退耕比例仅为2.55%,但全部适宜林地生长;③最小数据法可求得理论上相对高效和经济的补偿标准,目前实施的7500元/hm~2的政策标准在合理的补偿范围内。研究结果为完善黑河中游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生态补偿效率提供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张妍,郭萍,张帆[10](2019)在《黑河中游农业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为追求经济发展而向黑河干流取水量过大导致的黑河下游地区地表水流量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对该地区社会、经济等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关的资料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考虑地表径流随机性特征,构建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的灌溉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并使用层次分析法与线性加权法进行多目标问题求解。结果表明:将优化后的配水方案应用于黑河中游地区,其灌溉用水比实际节约3.358×10~8 m~3,水分生产力提升0.380 kg/m~3,用水费用节省3.89×10~7元,可以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为该地区水资源管理部门提供一个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水资源配置方案,同时,为类似地区的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方法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黑河中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黑河上中游主要河道设置33个水样监测点,分别于2017年5月(平水期)、8月(丰水期)、12月(枯水期)进行水质调查,运用GIS和水质标识指数法对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采用多元统计的方法分析了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潜在污染物来源.结果表明:区域内水质类别以Ⅱ类和Ⅲ类为主,并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异性.时间上水体污染程度表现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空间上表现为上游支流区>上游干流区>中游.依据土地利用类型将33个采样点划分为放牧与工矿企业用地(A组)、水库建设用地(B组)和农业与城镇人居用地(C组).结合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回归分析得出,NH_3-N、BOD_5和COD_(Mn)是该区域的典型污染物,其中A组污染源主要来自于有机物,其次是营养盐;B组水体主要受到机物和营养物的蓄积污染,而自然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弱;C组主要是生物化学污染,其次为非点源营养盐污染.研究表明,人类活动依然是影响水质变差的主要因素,虽然大坝的拦截效应能改善下泄水质,但常年累积于库底的沉积物随环境变化有二次污染的潜在风险,如沉积物中营养盐的活化释放等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河中游论文参考文献

[1].边增淦,王文,江渊.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作物种植结构的遥感提取[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9

[2].王昱,卢世国,冯起,刘贤德,刘娟娟.黑河上中游水质时空分异特征及污染源解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9

[3].李丽丽,钟方雷,程清平.黑河中游农村居民节水意识对节水行为的影响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与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J].冰川冻土.2019

[4].李芳,李元恒.黑河中游绿洲化地表特征参数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9

[5].鲁晖,杜婷,颉耀文,董敬儒.1986-2015年黑河干流中游水域湿地时空变化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张克海,胡广录,张钰佳,方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根区土壤含水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

[7].艾启阳,粟晓玲,张更喜,牛纪苹.标准化地下水指数法分析黑河中游地下水时空演变规律[J].农业工程学报.2019

[8].王艺林.甘肃构筑黑河中游文冠果改碱固沙产业示范[N].中国花卉报.2019

[9].蒙吉军,王雅,江颂.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黑河中游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J].生态学报.2019

[10].张妍,郭萍,张帆.黑河中游农业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黑河中游临泽县地下水观测井分布不同时期黑河中游湿地分布—2010年黑河中游年均降水量...黑河中游湿地生态旅游开发SWOT...黑河中游湿地生态功能分区示意...黑河中游湿地区位图

标签:;  ;  ;  ;  ;  ;  ;  

黑河中游论文_边增淦,王文,江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