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民主宪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宪政,民主,鄂州,约法,宋教仁,国会,国民党。
民主宪政论文文献综述
双立珍[1](2019)在《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宋教仁是"中国宪政之父,民主革命先行者"。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是宋教仁民主革命思想形成的标志。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的形成经历了养成、丰富和成熟叁个阶段。其核心思想体现了以人民为主体的民权宪政和叁权分立的政治原则,民主政治实现的形式就是"议会"和政党,并把责任内阁和政党内阁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尽管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精英政治,但其实践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重要一环。(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01期)
叶介甫[2](2019)在《沙千里:民主宪政运动的参与者》一文中研究指出沙千里,1901年出生于上海。青年时期的沙千里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积极从事进步活动,曾主编《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了上海地下党的外围组织,团结各界人士,先后参与发起组织上海市职业界救国会、上海市各界救国联合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等进步团体,主编《生活知识》,宣传党的抗日主张。1936年11月,他同沈钧儒、史良等着名爱国人士,因积极参加(本文来源于《文史天地》期刊2019年01期)
叶介甫[3](2018)在《沙千里在重庆的民主宪政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沙千里,1901年6月12日出生在上海。青年时期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积极从事进步活动,曾主编《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抗日战争前后,他执律师之业,并积极参与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了上海地下(本文来源于《党史文苑》期刊2018年12期)
吴义国,孙敏坚[4](2018)在《宋教仁 民主宪政先行者》一文中研究指出1911年11月9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公布了一部法律——《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这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共7章60条,鲜明地体现了民主、立宪、共和的思想,成为当时各省革命党人效法的榜样。一个新生的政权,在成立后仅一个月就公布这样一部治国之法,确实令人惊喜。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个文件出自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之手。他就是宋教仁。宋教仁,字钝初,号渔父,1882年4月5日出生在湖南桃源县。他就像(本文来源于《新湘评论》期刊2018年09期)
吴义国,孙敏坚[5](2018)在《宋教仁:民主宪政先行者》一文中研究指出开栏的话“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是时代的辉煌、历史的记忆,英雄是国家的荣耀、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从民族危难时的挺身而出,到革命时期的舍身赴难,再到建设年代的筚路蓝缕……历史的长河里,无数英雄烈士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促进世界和平,(本文来源于《湖南日报》期刊2018-04-05)
冀明武[6](2017)在《中西宪政概念差异的比较分析——以“民主宪政”的人性视角考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宪政理论带有浓厚的民主色彩,民主和宪政关系密切,而西方通常是围绕控制国家权力来展开的,很少将宪政和民主紧密联系起来。在民主宪政概念的形成中,严复首次将民主注入宪政概念之中,毛泽东最终完成宪政即民主概念的塑造。中西宪政概念差异的背后是人性论的不同,中国政治哲学秉承乐观主义的人性论,而西方则持悲观主义的人性论。民主宪政概念是西方宪政概念的一次成功中国化,其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民主与宪政的理论前提和价值追求存在明显差异,二者并不能完全等同起来。(本文来源于《天中学刊》期刊2017年05期)
赵芷仪[7](2016)在《中国近代民主宪政的先驱——宋教仁》一文中研究指出宋教仁被誉为宪政之父,是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积极提倡者和践行者,本文追溯宋教仁的革命生涯,以民主宪政的角度剖析宋教仁的一生,纪念这位杰出的革命先行者。(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6年24期)
华友根[8](2016)在《对内主张民主宪政对外强调维护国家主权的陈独秀的法律思想(二)》一文中研究指出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具有很大影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对内关于宪法、约法、国体、政体、权力、法律、民主、自由;对外关于不平等条约、租界、领事裁判权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与相当的见解。文章在宪法与宪政、人民的自由与权利、晚年对民主制度与自由权利又有新看法、反对不平等条约与治外法权等四个方面进行细致论述。结论为:陈独秀的法律思想表现为对内主张民主宪政对外强调维护国家主权。(本文来源于《衡水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尤尔根·哈贝马斯,李鹿野[9](2015)在《公民不服从:民主宪政国家的试金石》一文中研究指出哈贝马斯介绍在《理论与实践》(Boston,1973)一书的导论中,哈贝马斯将其思想计划描述为"发展具有实践意向之社会理论的理念"的一种尝试。在其着作的概述中,他开始描绘技术问题与实践问题之间的区别,前者被认为主要是工具性计算,后者则"表现为接受或者拒绝规范——尤其是行动规范——的观念,以及我们可以提出理由来支持或反对的主张"(pp.1,3)。以下文章就是这种实践性政治话语的一个精彩(本文来源于《清华法治论衡》期刊2015年02期)
马成[10](2016)在《谢觉哉的新民主主义民主宪政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谢觉哉是中共党内特别重视民主宪政建设的领导人之一。他的新民主主义民主宪政思想中体现了较多的制度设计和理性思考:他第一次明确指出了新民主主义宪法和纲领之间的区别;他要求立法工作必须要体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全貌,客观对待立法专家的意见;他认为人民政府只可能存在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民主宪政就是建立倾听民意的人民政府。(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6年03期)
民主宪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沙千里,1901年出生于上海。青年时期的沙千里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积极从事进步活动,曾主编《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了上海地下党的外围组织,团结各界人士,先后参与发起组织上海市职业界救国会、上海市各界救国联合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等进步团体,主编《生活知识》,宣传党的抗日主张。1936年11月,他同沈钧儒、史良等着名爱国人士,因积极参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主宪政论文参考文献
[1].双立珍.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述评[J].长江丛刊.2019
[2].叶介甫.沙千里:民主宪政运动的参与者[J].文史天地.2019
[3].叶介甫.沙千里在重庆的民主宪政运动[J].党史文苑.2018
[4].吴义国,孙敏坚.宋教仁民主宪政先行者[J].新湘评论.2018
[5].吴义国,孙敏坚.宋教仁:民主宪政先行者[N].湖南日报.2018
[6].冀明武.中西宪政概念差异的比较分析——以“民主宪政”的人性视角考察为例[J].天中学刊.2017
[7].赵芷仪.中国近代民主宪政的先驱——宋教仁[J].兰台世界.2016
[8].华友根.对内主张民主宪政对外强调维护国家主权的陈独秀的法律思想(二)[J].衡水学院学报.2016
[9].尤尔根·哈贝马斯,李鹿野.公民不服从:民主宪政国家的试金石[J].清华法治论衡.2015
[10].马成.谢觉哉的新民主主义民主宪政思想[J].兰台世界.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