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捕捉论文-夏菲,邵金丽,戴子云,车少臣

孢子捕捉论文-夏菲,邵金丽,戴子云,车少臣

导读:本文包含了孢子捕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孢子捕捉仪,气传真菌病害,监测

孢子捕捉论文文献综述

夏菲,邵金丽,戴子云,车少臣[1](2018)在《孢子捕捉仪在在园林植物病害监测上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应用病菌孢子捕捉仪,在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进行捕捉试验,分析了捕捉病菌的主要种类、捕捉孢子数量消长动态。结果表明,病菌孢子捕捉仪可监测到的主要病菌种类及其数量动态能一定程度上反映监测区域病害的发生情况,从而可为园林植物科学监测提供手段,达到对园林植物病害的早期预防和控制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07期)

王程利[2](2018)在《脉冲云智能孢子捕捉仪的研制与小麦锈病远程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居第二位,小麦产量的丰歉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包括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小麦叶锈病(Puccinia recondita)和小麦秆锈病(Puccinia graminis)在内的叁种小麦锈病是危害我国小麦生产最严重的病害,发生与危害程度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小麦锈病病原菌的智能识别与病情的远程智能监测是小麦锈病预测与防治的关键,研制智能化病害监测设备、实现小麦锈病病情的实时监测对我国小麦生产意义重大。本研究以小麦锈病作为研究对象,以脉冲云智能孢子捕捉仪的研制为起点,对不同材料透光度测定和显微成像对比,筛选出亚克力材质为最适合脉冲云智能孢子捕捉仪的载玻片材质;运用不同频率脉冲控制步进电机对滚珠丝杆进行型号筛选,确定了脉冲云智能孢子捕捉仪显微控制系统的脉冲频率为400次,滚珠丝杆型号为12-04,实现了系统的高清显微成像;对孢子捕捉仪两种不同进风方式的对比实验,明确了“鼓风”方式为脉冲云智能孢子捕捉仪的最佳进风方式,最终完成了脉冲云智能孢子捕捉仪的研制,这是国内首台以脉冲信号作为控制信号的智能化病原菌孢子捕捉仪,为小麦锈病病原菌识别与病情的远程监测提供了重要的硬件基础。运用opencv软件对小麦锈病夏孢子显微图像进行特征值提取,运用SQL Server 2008软件构建小麦锈病夏孢子特征数据库,运用Deeplearning软件对数据库信息构建计算机深度学习网络模型。通过脉冲云智能孢子捕捉仪与传统孢子捕捉仪进行对比实验,验证了脉冲云智能孢子捕捉仪替代传统孢子捕捉仪进行病情监测的可行性,同时探究了脉冲云智能孢子捕捉仪的田间使用方案、监测数据与田间小麦锈病病情指数的对应关系。最终,小麦锈病病原菌自动识别系统对小麦锈病病原菌夏孢子的识别准确率达到83.14%,结合病原菌孢子数量与田间小麦锈病病情指数的对应关系,初步实现了小麦锈病病原菌的自动识别与病情的远程监测。本研究研制出了国内首台以脉冲信号作为控制信号的智能化孢子捕捉仪,将传统病害鉴定、监测方法与现代物联网技术、计算机深度学习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结合,初步实现了小麦锈病病原菌夏孢子的自动识别与病情的远程智能监测,填补了国内运用智能化设备对小麦锈病进行识别和病情远程监测领域的空白,对于提高小麦病害管理水平和农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4-01)

高士刚,罗金燕,曾蓉,徐丽慧,陈磊[3](2017)在《一体化智能孢子捕捉系统在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预测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国内研制的新型一体化智能孢子捕捉系统在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预测预报上的应用,在田间自然发病情况下,通过对捕捉孢子的形态进行识别,优化一体化智能孢子捕捉系统主要工作参数如有/无空气切割头、空气采集口高度和空气采集时间;通过病害及孢子的动态监测分析大棚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病情指数与孢子捕捉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不加装空气切割头、空气采集口高度为70 cm、孢子捕捉时间在10:00—10:30时段有利于孢子的捕捉。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病情指数与连续7 d孢子捕捉总量具有强正相关性。连续多日监测到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且数量快速增加是黄瓜霜霉病发生或快速上升的一个预测指标。黄瓜白粉病发病之前没有监测到黄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且在病害盛发期分生孢子捕捉量仍较少。研究表明,一体化智能孢子捕捉系统适用于黄瓜霜霉病的预测,但在黄瓜白粉病的预测上尚存在一定问题。(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王继英,罗金燕,高宇,俞懿,韩小双[4](2016)在《新型病菌孢子捕捉仪在设施黄瓜病害预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黄瓜设施大棚中应用新型病菌捕捉仪,捕捉气传病害的病菌孢子,明确了秋黄瓜主要生育期内病菌孢子种类,以黄瓜白粉病病菌、霜霉病病菌、炭疽病病菌为主,同时研究了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的病菌孢子捕捉动态与田间病害消长的关系。该仪器可作为改进黄瓜病害测报调查方法的有效途径,即从常规的目测病斑提前到调查病菌孢子的释放和数量消长,经2014年试验得出,设施秋黄瓜在病菌孢子始见后7~15 d即为防治适期,从而为真正在病害发生前适时用药、增强对病害的预防效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6年09期)

潘维军,倪伟蓉,黄健,杨国庆,裘丽莉[5](2016)在《小麦应用病菌孢子捕捉技术引导病害绿色防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保南汇新城地区小麦赤霉病的绿色防控,2015年应用新型病菌孢子捕捉仪,通过掌握小麦扬花期赤霉病病菌孢子消长情况,同时结合天气预报,指导了适期防治,此外,还监测了小麦生长后期其它病害的病原,并进行了适当兼治,最终取得了增产、节本、减少农药残留的良好效果。(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科技》期刊2016年02期)

陶明超,赵建平,张永凯,王成,何璐璐[6](2016)在《田间孢子捕捉及自动计数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孢子捕捉系统置于田间并运行,通过吸风口吸收空气中的孢子使其吸附在电控旋转盘上的培养皿中,转动旋转盘使培养皿移至系统显微镜下,利用CCD相机获取显微镜下的孢子图像,并通过远程传输模块发送到实验室PC机并保存。基于Lab VIEW软件平台设计图像处理程序,先后对图像进行灰度化、二值化、形态学、特征提取匹配等处理,实现孢子的自动计数。该设计较传统的孢子捕捉计数更加的简便、准确、高效,并可实现田间实验的无人值守。(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潘维军,倪伟蓉,黄健,孙鑫[7](2016)在《应用病菌孢子捕捉仪指导水稻病害适期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施浦东新区盐碱地生产优质水稻及绿色防控项目中,引进应用新型病菌孢子捕捉仪,通过掌握水稻稻瘟病菌、恶苗病菌孢子消长,指导适期防治,为项目顺利卖施、减少农药使用提供了技术保障,取得了较好的增产、节本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技推广》期刊2016年01期)

姜玉英,罗金燕,罗德平,曾娟,赵康[8](2015)在《远程控制病菌孢子捕捉仪对小麦气传病害的监测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最新研发的病菌孢子捕捉仪,在河南、河北4地进行了3年的小麦气传真菌病害孢子捕捉试验,实现了自动显微对焦成像、数字化图像的网络传输和异地诊断等远程控制功能,明确了捕捉病菌的优势种类、捕捉孢子数量消长动态,验证了设备性能稳定性和捕捉效率。试验表明,远程控制病菌孢子捕捉仪可监测到的主要病菌种类(小麦白粉菌、锈菌、叶枯菌)及其数量动态能反映当地病情,从而可为将来小麦气传真菌病害的自动化诊断和科学监测提供手段,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设备的自动化识别和计数功能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5年06期)

程玉芳[9](2014)在《桃流胶病病原菌孢子捕捉及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桃流胶病(Peach gummosis)早期被认为是由管理粗放或不良生长条件引起的生理性病害。但随着病害的大规模流行,病原性桃流胶病逐渐占据主要地位。桃流胶病主要危害枝干,造成主干、主枝等部位的树皮溢出胶状物质,胶体初期无色透明,后期逐渐变为红褐色至深褐色。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属真菌已被确认为湖北省地区桃流胶病的病原菌,但关于其流行规律的研究还很滞后。本研究从桃流胶病菌孢子的捕捉入手,在培养特性、分生孢子形态学、分子系统学和致病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捕捉的孢子进行分类鉴定。同时,结合桃园所在地区的气象条件分析影响病原菌孢子释放的环境因素,并比较了不同温度和pH值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在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经培养特性、分生孢子形态学、分子系统学和致病性鉴定,只于2012年6月24日至30日、2012年9月22日至28日、2013年10月6日至12日、2013年11月4日至10日捕捉到葡萄座腔菌属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分生孢子。其中第一年捕捉的孢子来自活体病枝,第二年来自离体病枝。2.结合桃园所在地区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表明活体病枝上桃流胶病菌L.theobromae分生孢子释放期间连续3d日平均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且连续3d日平均气温为25℃左右;离体病枝上桃流胶病菌L. theobromae分生孢子释放期间连续3d日平均相对湿度为70%左右,但日平均气温无共同点。3. L. theobromae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湖北地区桃流胶病优势种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不同pH值的改良Richard培养液对桃流胶病菌L. theobromae的生长有一定影响,尤其pH值低于对照时会显着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对照培养液中B. dothidea生长较L. theobromae缓慢。(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姚冬明[10](2013)在《遥感和病菌孢子捕捉技术在小麦白粉病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本研究采用了高光谱和无人机航空遥感技术对田间不同小麦种植密度下白粉病的发生流行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白粉病发生后小麦产量、千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损失情况及利用遥感数据对其进行预测的可行性。此外还研究了利用定容式孢子捕捉器监测空气中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的变化动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建立了基于空气中白粉菌孢子浓度以及环境因子的田间病情预测模型,比较了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定量检测和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得到的空气中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的结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小麦种植密度下白粉病的病情指数在扬花期,灌浆初期和灌浆后期与红边参数中的红边斜率(dλred)与红边面积(SDr)具有极显着的负相关性。在所研究的植被指数中,SAVI和DVI与两种不同种植密度下试验小区的病情指数在各生育时期的相关性都较好。正常种植密度小区植被指数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好于1/2正常种植密度小区。选择与病情相关性较好的近红外波段光谱反射率(NIR).红边斜率(dλred)、红边面积(SDr)、差异植被指数(DVI)和土壤修正植被指数(SAVI)等参数建立病害估计模型并进行比较后发现,不同种植密度下模型的斜率,截距均无显着性差异,进一步合并数据建立了病情估计模型。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分别建立了利用灌浆前期的RED和RVI估计产量损失率,扬花期的RED和NDVI估计千粒重损失率和扬花期的RED和RVI估计蛋白质含量损失率的模型。2.研究发现在1/2正常种植密度下,从数字图像中提取的各参数与田间病情指数都存在极显着的相关关系。在正常种植密度下,饱和度(S)和(R-B)/(R+B)这两项参数和病情指数的相关系数大于其他参数。1/2正常种植密度下各参数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好于正常种植密度。分别建立了200m高度下基于S与(R-B)/(R+B),300m高度下基于S、(G-B)/(G+B)与(R-B)/(R+B)和400m高度下基于S与(R-B)/(R+B)的病害估计模型。同时研究发现,S和(R-B)/(R+B)和产量,S和(G-B)/(G+B)和千粒重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性,分别建立了利用这些参数估计产量和千粒重的模型。3.进一步明确了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会导致小麦产量、千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损失。建立了利用关键生育时期病情指数和病情曲线下面积来预测小麦产量、千粒重和蛋白质含量损失率的模型。其中产量、千粒重损失率模型达到了极显着水平,蛋白质含量损失率估计模型达到了显着水平。4.空气中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的浓度首先随着病情指数上升而上升,到灌浆期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减少直至消失。研究发现小麦冠层内、外的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冠层内的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明显高于冠层外。空气中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和温度有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基于气象因子的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预测模型,并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立了预测分生孢子浓度的ARIMA (1,1,0)模型,2种模型都达到了极显着水平。研究还建立了基于气象因子或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或气象因子和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的白粉病病情指数估计模型,以及基于7日前气象因子或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或累积分生孢子浓度和气象因子的病情指数预测的模型。5.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测定计算获得的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与通过显微镜观察得到的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之间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性。利用Real-timePCR定量检测得到的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值低于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所得到的的孢子浓度值。(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孢子捕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居第二位,小麦产量的丰歉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包括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小麦叶锈病(Puccinia recondita)和小麦秆锈病(Puccinia graminis)在内的叁种小麦锈病是危害我国小麦生产最严重的病害,发生与危害程度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小麦锈病病原菌的智能识别与病情的远程智能监测是小麦锈病预测与防治的关键,研制智能化病害监测设备、实现小麦锈病病情的实时监测对我国小麦生产意义重大。本研究以小麦锈病作为研究对象,以脉冲云智能孢子捕捉仪的研制为起点,对不同材料透光度测定和显微成像对比,筛选出亚克力材质为最适合脉冲云智能孢子捕捉仪的载玻片材质;运用不同频率脉冲控制步进电机对滚珠丝杆进行型号筛选,确定了脉冲云智能孢子捕捉仪显微控制系统的脉冲频率为400次,滚珠丝杆型号为12-04,实现了系统的高清显微成像;对孢子捕捉仪两种不同进风方式的对比实验,明确了“鼓风”方式为脉冲云智能孢子捕捉仪的最佳进风方式,最终完成了脉冲云智能孢子捕捉仪的研制,这是国内首台以脉冲信号作为控制信号的智能化病原菌孢子捕捉仪,为小麦锈病病原菌识别与病情的远程监测提供了重要的硬件基础。运用opencv软件对小麦锈病夏孢子显微图像进行特征值提取,运用SQL Server 2008软件构建小麦锈病夏孢子特征数据库,运用Deeplearning软件对数据库信息构建计算机深度学习网络模型。通过脉冲云智能孢子捕捉仪与传统孢子捕捉仪进行对比实验,验证了脉冲云智能孢子捕捉仪替代传统孢子捕捉仪进行病情监测的可行性,同时探究了脉冲云智能孢子捕捉仪的田间使用方案、监测数据与田间小麦锈病病情指数的对应关系。最终,小麦锈病病原菌自动识别系统对小麦锈病病原菌夏孢子的识别准确率达到83.14%,结合病原菌孢子数量与田间小麦锈病病情指数的对应关系,初步实现了小麦锈病病原菌的自动识别与病情的远程监测。本研究研制出了国内首台以脉冲信号作为控制信号的智能化孢子捕捉仪,将传统病害鉴定、监测方法与现代物联网技术、计算机深度学习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结合,初步实现了小麦锈病病原菌夏孢子的自动识别与病情的远程智能监测,填补了国内运用智能化设备对小麦锈病进行识别和病情远程监测领域的空白,对于提高小麦病害管理水平和农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孢子捕捉论文参考文献

[1].夏菲,邵金丽,戴子云,车少臣.孢子捕捉仪在在园林植物病害监测上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8

[2].王程利.脉冲云智能孢子捕捉仪的研制与小麦锈病远程监测[D].山东农业大学.2018

[3].高士刚,罗金燕,曾蓉,徐丽慧,陈磊.一体化智能孢子捕捉系统在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预测上的应用[J].植物保护学报.2017

[4].王继英,罗金燕,高宇,俞懿,韩小双.新型病菌孢子捕捉仪在设施黄瓜病害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2016

[5].潘维军,倪伟蓉,黄健,杨国庆,裘丽莉.小麦应用病菌孢子捕捉技术引导病害绿色防控[J].上海农业科技.2016

[6].陶明超,赵建平,张永凯,王成,何璐璐.田间孢子捕捉及自动计数设计[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7].潘维军,倪伟蓉,黄健,孙鑫.应用病菌孢子捕捉仪指导水稻病害适期防治[J].中国农技推广.2016

[8].姜玉英,罗金燕,罗德平,曾娟,赵康.远程控制病菌孢子捕捉仪对小麦气传病害的监测效果[J].植物保护.2015

[9].程玉芳.桃流胶病病原菌孢子捕捉及分离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4

[10].姚冬明.遥感和病菌孢子捕捉技术在小麦白粉病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

标签:;  ;  ;  

孢子捕捉论文-夏菲,邵金丽,戴子云,车少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