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性分区论文_谢卓娟,吕悦军,张力方,王玉婷,方怡

导读:本文包含了活动性分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动性,分区,渭河,阴山,强震,天山,发生率。

活动性分区论文文献综述

谢卓娟,吕悦军,张力方,王玉婷,方怡[1](2012)在《基于现代地震资料确定汾渭地震带分区及其地震活动性参数》一文中研究指出汾渭地震带是我国东部一个强震活动带,其分段特征及地震活动趋势一直是研究热点,过去利用历史地震和地震地质资料,已得到许多有价值的结果.本文以第五代区划图中最新划分的汾渭地震带为研究区域,收集整理1970至2010年ML2.0~5.0级的现代地震资料,计算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定量分析了该带中小地震空间分布图像特征,据此,确定了汾渭地震带的分区,并给出了各分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对比分析表明,对汾渭地震带进行精细分区,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区域的地震活动水平,同一地震带的精细分区,可得到代表不同地震活动水平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同时,本研究也为地震带的精细划分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对地震区划、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均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2年03期)

沈建文,邱瑛[2](2006)在《地震安评中地震活动性分析的统计分区》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标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 1774-2005)规定:应先划分地震带,确定其地震活动性参数, 再在其中划分潜在震源区;并将其各震级档的发生率分配给各潜在震源。按照上述规定,一个简单工程的安评也需要研究地震带大范围的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地质,因为不把握地震带全部,就无法确定工程邻近区域可以分得的各震级档发生率的相对份额。本文将指出上述做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安评中统计区域的选择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10-01)

李莹甄,沈军,王海涛[3](2005)在《天山各分区地震活动性与能量积累阶段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天山各地震构造区的地震活动特征与所处能量积累阶段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天山各分区当前地震危险性。初步得到处于不同能量积累阶段的天山不同地震构造区的地震活动特点及其所反映的能量积累状态。认为天山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既受区域构造运动强度的影响,又受地震构造所处的能量积累阶段的影响。对于构造运动非常强烈的地区,正确判断其目前所处能量积累阶段,可以对未来地震震级上限有比较准确的判断;而对现今地震活动相对较弱地区所处能量积累阶段的判断,可使我们对潜在地震危险有较充分的认识。研究表明,南天山西段各区能量积累水平大都进入中、后期阶段,地震活动水平高,地震危险性明显高于北天山和中天山各区(段)。北天山各分区以及中天山地区能量积累多处于早、中期阶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05年04期)

陶玮,洪汉净,刘培洵,于泳,郑秀珍[4](2003)在《中国大陆与邻区强震分区活动性及其随时间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主要构造分布、震源机制解分布及地震活动状况,将中国大陆及邻区分成20个单元,6个区。利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提供的地震目录,计算近百年来各单元和各区的6级以上强震释放应变能,做出时间滑动后的应变能-时间曲线图,分析认为:(a)中国大陆及邻区百年来的强震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时空动态过程,每个区、带有其高、低潮,然而各地区没有统一的地震释放应变能高潮与低潮;(b)强震的活动与平静只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活动或平静;(c)微动态期划分较好的体现了强震活动特征,每个微动态期内至少有一个高潮期,且强震集中在一个主体地区内发生,各微动态期的能量可以有起伏。通过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提出中国大陆地壳变形主要受叁方面因素的控制:(1)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活动及其变化控制中国强震活动图像的总体格局;(2)大陆地壳结构的非均匀性及其变化影响了主体地区的形态结构;(3)地壳形变的继承性影响强震活动主体地区形成与变迁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03年02期)

张骏,米丰收,彭建兵,高秀君[5](1996)在《渭河盆地地震活动性分区模糊综合评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活动性分区综合评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本文选用模糊数学中模糊综合评判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渭河盆地地震活动性分区模糊综合评定模型与评判指标及模糊综合评判计算模型。通过综合评定,分选出了与渭河盆地地震活动性相吻合的弱活动性区、中等活动性区、较强活动性区和强烈活动性区,其结果较好地反映出了本区地震活动的实际强弱程度。为该区的地震预报及开发建设之布局等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高原地震》期刊1996年01期)

时振梁,王健,张晓东[6](1995)在《中国地震活动性分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强震为目标,考虑到各地区历史地震记载和仪器记录的完整性,以M≥6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强震震级频度分布和历史时期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作为衡量各地区地震活动性强弱的指标,统计了全国27个地震带的强震活动分布状况,按其地震活动性强弱分为五类区.其中,最强为台东地震带,其M≥6年平均发生率vM≥1;Ⅱ类区包括从帕米尔、天山、川滇以及台西等9个地震带,vM≥=0.12-0.34;Ⅲ类区包括华北、青藏东北缘、戈壁阿尔泰、东南沿海外带等10个地震带,其vM≥6=0.032-0.08;Ⅲ类区除个别地震带历史上只记到7.3-7.5级地震外,其余各带都记录了M≥8的地震;Ⅳ类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华南和东北等6个地震带,其vM≥6=0.01-0.03,这些带有史记载以来记录的最大地震均小于7;Ⅴ类区为我国地震活动性最低的过渡地震带,Mmax仅为5%.强震活动的差异和周围板块构造运动和板内各块体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1995年01期)

时振梁,王健,张晓东[7](1994)在《中国地震活动性分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强震分布广,破坏性地震几乎遍布各省,不少地方发生过8级或8级以上地震,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灾难,一般说来,我国西部地区地震活动强、频度高;而东部地区,强震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东南沿海,地震强但频度低,依据地震活动性和地质构造特征,将我国划分成为7个地震区、27个地震活(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1994-12-01)

任葆德[8](1988)在《京西北至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活动性分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山西地震带与燕山地震带交汇部位的局响区分为6个面积单元进行研究.从该区中强地震及近年来小震活动规律分析,认为本区第四活跃期还需15—20年才能结束,目前尚缺2次6级左右地震.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本区小震活动已打破原来平静时期的正常规律,近年来要注意突发或孤立型地震的发生.根据综合分析结果,认为延怀盆地、蔚广盆地为第一类危险区;怀安、天镇一带及大同、代县一带为第二类危险区;丰镇一带及华北平原沉降带则为相对安全地区.(本文来源于《山西地震》期刊1988年03期)

强祖基,张立人[9](1983)在《中国第四纪活动断裂分区与地震活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中国第四纪活动断裂的分区,对认识第四纪以来我国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深断裂的活动及现代地震活动性均有一定意义。本文试图依据我国主要的第四纪活动断裂平均滑动速率V(厘米/年),分析我国各区域的动力学背景和地震活动性。1968年布龙(Brune J.N.)由地震活动性计算得出大断裂带的平均滑动速率和依据古地磁、大地测量得出的板块运动速率相当。这一结果表明大断裂带的平均滑动速率与岩石圈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叁者是密切相关的。其后国内外一些学者运用布龙所提出的方法计算了亚欧大陆上活动断裂的平均滑动速率。这些研究成果均显示了活动断裂的平均滑动速率的运动(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1983年04期)

活动性分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家标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 1774-2005)规定:应先划分地震带,确定其地震活动性参数, 再在其中划分潜在震源区;并将其各震级档的发生率分配给各潜在震源。按照上述规定,一个简单工程的安评也需要研究地震带大范围的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地质,因为不把握地震带全部,就无法确定工程邻近区域可以分得的各震级档发生率的相对份额。本文将指出上述做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安评中统计区域的选择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活动性分区论文参考文献

[1].谢卓娟,吕悦军,张力方,王玉婷,方怡.基于现代地震资料确定汾渭地震带分区及其地震活动性参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

[2].沈建文,邱瑛.地震安评中地震活动性分析的统计分区[C].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6

[3].李莹甄,沈军,王海涛.天山各分区地震活动性与能量积累阶段关系初探[J].中国地震.2005

[4].陶玮,洪汉净,刘培洵,于泳,郑秀珍.中国大陆与邻区强震分区活动性及其随时间演化[J].地震.2003

[5].张骏,米丰收,彭建兵,高秀君.渭河盆地地震活动性分区模糊综合评判[J].高原地震.1996

[6].时振梁,王健,张晓东.中国地震活动性分区特征[J].地震学报.1995

[7].时振梁,王健,张晓东.中国地震活动性分区特征[C].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1994

[8].任葆德.京西北至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活动性分区研究[J].山西地震.1988

[9].强祖基,张立人.中国第四纪活动断裂分区与地震活动性[J].地质学报.1983

论文知识图

(晚二迭世)华南大陆在全球古地...榆次地裂缝活动性分区图地裂缝活动性分区FIG.5-9activ...山东省地震活动性分区活动性分区示意图区域新构造分区图

标签:;  ;  ;  ;  ;  ;  ;  

活动性分区论文_谢卓娟,吕悦军,张力方,王玉婷,方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