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增瑞, 季祥武, 张爱元, 邵静波, 赵春华[1]2009年在《成人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异常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在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年人群中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存在冠状动脉先天性及部分后天异常者的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75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检出各种类型冠状动脉异常共73例(3.89%),其中2.67%为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占异常的68.49%:包括起源和分布异常、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右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远较左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多见;2例未能成功施行右冠状动脉选择性造影。结论临床上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并非罕见,其中部分类型可引起心肌缺血。冠状动脉异常对介入诊疗的操作方法、结果评判有一定影响。
胡喜红[2]2009年在《64排螺旋CT评价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学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64排螺旋CT儿童心血管成像技术研究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computed tomography,MDCT)诊断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学以及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将40例由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需要进一步明确解剖细节的患儿,按照检查目的分为2组,一组为评价肺动脉组,另一组为评价主动脉组,进行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水平至膈面下方水平。扫描过程中采用血管自动追踪技术,无心电门控。将所有病例的CT轴位图像按需要进行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及容积再现。对40例CT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并且对MDCT的诊断准确性与超声心动图、外科手术比较。结果:40例患儿顺利完成CT检查,无造影剂不良反应。综合多学科心脏团队的意见,所有病例不需要为评价心血管解剖结构而再行心导管检查。评价肺动脉组及评价主动脉组的两组图像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MDCT与超声心动图对于总的畸形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77%和90.32%,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X~2=4.28,p<0.05);MDCT与超声心动图对于心外畸形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67%和86.05%,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x~2=7.98,p<0.05);MDCT与超声心动图对于心内畸形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74%和100%,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247)。结论:采用血管自动追踪技术进行64排螺旋CT无心电门控心脏大血管成像,图像质量好,畸形检出率高,可以作为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诊断的无创伤方法。第二部分64排螺旋CT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第一节64排螺旋CT在婴幼儿主动脉缩窄中的应用目的:探讨MDCT及其后处理图像对儿童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6例临床怀疑为主动脉缩窄的患儿,进行MDCT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水平至膈面水平。对所有病例的CT轴位图像按需要进行多平面重组及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两位有经验的心血管放射科医生独立阅读CT图像,对有无主动脉缩窄、缩窄部位、程度以及伴发的其他心血管畸形进行诊断,并且对MDCT的诊断敏感性与超声心动图、外科手术比较。两个独立的观察者通过MIP图像及曲面重建图像测量主动脉缩窄部位的管径及缩窄累及的范围。结果:26例均确诊为主动脉缩窄,其中11例主动脉弓发育不良,CT诊断与手术结果相一致。横断位CT图像诊断敏感性为88.46%(23/26),容积再现和多平面重建图像皆为100%。MDCT可以清楚而直观地显示主动脉缩窄的部位及程度。结合多种重建方式,MDCT检出主动脉缩窄的敏感性为100%,高于超声心动图(88.46%,23/26),但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1,p>0.05)。MDCT还检出室间隔缺损15例,动脉导管未闭12例,主动脉弓发育不良11例,右室双出口2例,以手术结果为标准,MDCT和超声心动图对于总的心血管畸形的检出率分别为66/68(97.06%)和59/68(86.76%),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5,p<0.05)。通过Bland Altman Plot分析,两个观察者测量所得的缩窄管径及缩窄范围一致性好,管径的测量误差仅为0.11±0.42mm,缩窄范围的测量误差仅为0.04±0.47mm。结论:64排螺旋CT结合二维与叁维后处理图像可以定性、定量地评估主动脉缩窄病变,有助于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第二节64排螺旋CT评价儿童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肺血来源和肺动脉发育情况目的:评价MDCT定性、定量评估儿童法洛四联症和肺动脉闭锁等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肺血来源及肺动脉发育情况的可行性及准确性。资料与方法:54例法洛四联症和肺动脉闭锁的婴幼儿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后,先后进行了MDCT及传统心血管造影检查,分析MDCT和传统心血管造影对肺循环血流来源及肺动脉的显示情况。在邻近肺动脉第一个分叉处分别测量右肺动脉、左肺动脉管径;检测肺动脉有无狭窄(管径下降30%定义为狭窄),并测量最大狭窄处的管径。结果:肺动脉血流来源包括单纯肺动脉供血31例、单纯体动脉供血17例、肺动脉和体动脉双重供血6例。MDCT和心血管造影分别检出8个体.肺侧枝,包括4例直接主-肺动脉侧支,均起于主动脉弓降部或(和)降主动脉上中段;3例纵隔区多发网状细小侧枝血管;1例间接主动脉侧支,来自左锁骨下动脉。MDCT和心血管造影分别检测出51条肺动脉主干或融合部、54条左肺动脉、54条右肺动脉和20处狭窄。MDCT和传统心血管造影测量左肺动脉(分别为6.20±2.50mm和5.76±2.45mm)、右肺动脉管径(分别为6.86±3.33mm和5.97±3.05mm),均具有良好相关性(r=0.90,p=0.000;r=0.91,p=0.000),肺动脉狭窄部位的管径测量值(分别为4.70±2.20mm和4.02±1.70mm),相关性为(r为0.86,p=0.000)。结论:64排螺旋CT和传统的心血管造影判断肺循环血流来源的符合率高,两种检查所得肺动脉管径测量值相关性好;64排螺旋CT可以用来评价肺血来源及肺动脉形态,适用于儿童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肺血管形态学评价。第叁节64排螺旋CT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伴气道梗阻病变中的应用目的:探讨MDCT及其重建方法在评价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气道梗阻原因和狭窄程度方面的作用。资料与方法:16个患先天性心脏病伴反复呼吸道症状、胸片异常或者超声心动图显示肺动脉起源异常的儿童,行64排螺旋CT扫描。通过手背静脉注射对比剂(350mgI/ml Omnipaque,2ml/kg),在自由呼吸状态下进行扫描。扫描完成后,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采用后处理软件(AdvantageWorkstation 4.2,GE)独立进行多种图像重建,多平面重建及容积再现技术用来重建气道和心血管的解剖结构,虚拟支气管镜显示气管、支气管腔内结构。综合多种图像对气管狭窄的部位以及原因进行判断,并在二维图像上测量气管、支气管狭窄处的管径、面积,用Bland-Altman分析法统计不同观察者测量值之间的一致性。结果:16例皆发现纵隔血管引起中央气道受压、狭窄,其中,气管狭窄3例,支气管狭窄8例,气管、支气管狭窄5例。引起中央气道狭窄的原因包括:肺动脉分支吊带5例,右位主动脉弓2例,肺动脉左后移位2例,左肺动脉局限性扩张2例,重度肺动脉高压引起的肺动脉主干扩张2例,法洛四联症伴肺动脉瓣缺如左右肺动脉扩张2例,主动脉双弓1例。两位观察者独立测量气道最狭窄处的管径以及面积,短径分别为2.27±0.91mm和2.23±0.82,相关系数0.92,p<0.05;长径分别为5.25±1.76mm和5.01±1.64mm,相关系数0.96,p<0.05;面积分别为9.30±4.36mm~2和9.41±4.14mm~2,相关系数0.96,p<0.05。Bland-Altman分析表明不同观察者所测值之间一致性好,短径的测量误差仅为0.04±0.35mm,长径的测量误差仅为0.24±0.48mm,面积的测量误差仅为0.11±1.17mm~2。结论:64排螺旋CT及多种重建图像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气道解剖、气道与周围心血管结构关系的图像,明确气道梗阻的部位及程度,有助于先天性心脏病伴发气道梗阻患儿治疗计划的制定。第四节64排螺旋CT在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中的应用目的:探讨MDCT心电门控技术检测儿童冠状动脉的可靠性。资料与方法:8例需要明确冠状动脉结构的儿童采用心电门控扫描,另外8例需要明确大血管结构的儿童采用无心电门控扫描作为对照,分析两组病例的CT图像,采用五级评分法对冠状动脉图像进行评分,并统计检出的冠状动脉节段,比较两种成像方式对冠状动脉节段的检出率及图像质量。结果:16例患儿皆顺利完成CT扫描,无造影剂不良反应。每个采用心电门控冠脉成像病人的近端冠脉节段都可以辨认,总共32个近端节段,36个中远端节段可以辨认;采用无心电门控成像的病人部分冠脉节段可以辨认。心电门控扫描技术与无心电门控扫描相比,技术的最小差异是在检测冠状动脉左主支,分别为8/8(100%)和7/8(87.5%),统计分析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5);技术最大差异在于检测右冠状动脉远端,分别为8/8(100%)和0/8(0%),统计分析示两组差异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64排螺旋CT的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具有较强的冠脉显示能力,在一个相当宽的心率范围内(70~130bpm),绝大多数冠脉节段(85%)的成像质量可以满足诊断要求,因此适用于儿童冠状动脉异常的检测。
李永忠, 李坤成, 杜祥颖, 李德彪[3]2004年在《屏气法叁维磁共振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畸形》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屏气法叁维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 (3DMRCA)显示畸形冠状动脉与主动脉根部、右心室流出道关系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5名临床拟诊患者、1例志愿者接受MRCA检查 ,以屏气法叁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 (3Dtrue FISP)梯度回波序列采集图像 ,获得左、右冠状动脉图像 ,分析畸形冠状动脉近段与冠状动脉窦 (Valsalva窦 )、右心室流出道的位置关系。结果 6例MRCA均明确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畸形 ,畸形血管近段均走行于主动脉根部与右心室流出道之间。结论 屏气法 3DMRCA可明确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畸形 ,显示畸形冠状动脉近段的走行路经 ,是一种可行的影像诊断方法
刘瑞杰, 李自成, 陈家元, 郭军[4]2012年在《先天性右冠状动脉缺如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先天性右冠状动脉缺如的变异现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我科诊治的1例和国内外文献报道的51例先天性右冠状动脉缺如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术诊断44例,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6例,外科探查诊断2例。25例患者表现为心肌缺血症状,合并左冠状动脉明显病变时可出现严重心脏症状,约1/3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例,心房颤动6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治疗上,10例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2例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12例予药物治疗。结论单纯先天性右冠状动脉缺如多表现为良性临床过程,但在心律失常方面有潜在的危险性,故需保持随访与治疗,一旦合并左冠状动脉病变应早期积极治疗。MDCT可作为检测冠状动脉变异的筛查手段。
杨家虎[5]2016年在《先天性左冠状动脉缺如单冠畸形一例》文中提出单支冠状动脉属于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是指冠状动脉以单一开口起源为整个心脏供血,而左冠状动脉缺如单支冠状动脉畸形临床罕见。本文报道一例63岁女性患者以"无故胸闷一个月,症状持续数分钟,休息后缓解"入院,动态心电图显示心室频发早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冠状动脉缺如,冠状动脉CTA证实该患者单支冠状动脉畸形,左心室造影检查显示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无异常。最后,患者接受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室性早搏,病情好转。
丁彦宇[6]2018年在《纳米CT对冠状动脉先天变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冠状动脉先天变异(CAA)是一种的先天性疾病,虽然冠状动脉变异少见,发病率仅在1%以下,但是它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严重者可以造成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心源性猝死,因此,早期诊断冠状动脉变异有助于避免心脏突发事件的发生。本研究通过纳米CT血管成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活体状态下对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形态变异地特点、检出率以及不同类型解剖异常之间的临床差异,与患者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探讨纳米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精准的影像学资料。方法选择4850例具有胸闷、憋气、胸痛、心前区不适等症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自制的调查表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症状等。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纳米CT的检查;其中462名患者同时冠脉造影检查。纳米CT检查中,采纳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方式进行R-R间期的重建,采取30/40/45/70/75五个间期进行重建。将甄别出图像质量评分最优秀的重建序列进行图像地计算机后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冠状动脉的起源、构造、发育等状况。应用卡方检验进行不同症状间的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4850名研究对象中,年龄60-82岁,心率为50-70次/分,临床症状临床症状以心前区不适为主,49.56%,其次为憋气和胸闷的症状,分别占21.21%和23.37%。462名同时应用纳米CT和冠脉造影检查中,以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纳米CT检查冠状动脉异常的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9.17%,97.93%,提示纳米CT能够非常准确的显示冠状动脉变异的情况。4850名患者中,冠脉异常1254例,检出率为25.85%,其中以冠脉行走异常(心肌桥)1067例,检出率22%,占所有异常的85.05%。纳米CT还可以分辨出副冠状动脉、右冠发育不良、左冠发育不良等异常类型。结论在有临床症状的患者中,心肌桥最为常见,其次为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纳米CT作为无创检查的一种影像学方法,能准确显示冠脉变异类型及其解剖细节,能够对冠状动脉变异检查出更直观、准确。
杨俊娟, 曹静, 郭叁强, 陈明, 洪涛[7]2005年在《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了解在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人群中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的发生情况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自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3年 1 1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存在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者的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82 4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 ,检出各种类型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共 6 1例 ,占 2 1 %。其中 84 1 %为冠状动脉起源和分布异常 ,右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远较左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多见。 4例未能成功施行右冠状动脉选择性造影。结论 临床上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并非罕见 ,其中部分类型可引起心肌缺血。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对介入诊疗有一定影响。
徐彦东, 贾艳荣, 张浩亮, 张凤翔, 刘智君[8]2015年在《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与畸形的CT表现》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与畸形的CT表现。方法:以本院1 402例行冠脉CT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置性门控成像序列扫描,利用各种后重建技术对原始资料分析,总结冠脉先天性变异与畸形的CT表现。结果:本研究共发现冠脉先天性变异与畸形364例,左主干缺如1例,左主干短小3例(其中1例合并副冠状动脉),副冠状动脉或第叁冠状动脉2例,右冠起源于左冠状窦7例,单一冠状动脉1例,冠脉异常吻合1例,右后降支冠状动脉瘤并左心房憩室1例,冠状动脉瘤样扩张3例,冠脉动脉迂曲20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325例。结论:宝石CT前置性门控技术扫描既可以大幅降低冠脉CTA的辐射剂量又可以准确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与畸形。
翟红霞, 夏云峰, 刘润梅, 殷亚昕, 李良[9]2007年在《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的检出及造影表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国人冠状动脉畸形的发生率及冠状动脉造影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1年我院开展冠状动脉造影以来所有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观察并记录冠状动脉畸形的发生率与表现形式.结果:1524例患者中,共检出冠状动脉畸形患者21例,检出率为1.38%,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1例)与冠状动脉瘘(10例),这两种畸形的发生率相似,男性患者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瘘,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结论:冠状动脉畸形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畸形的金标准.
王明慧[10]2009年在《冠状动脉病变无创性检查技术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目的: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为标准,探讨64层螺旋CT(64-MD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和变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006年12月至2008年10月,收集140例拟诊为冠心病入院的患者行64-MDCT检查,64-MDCT检查后1月内再行CAG检查。排除禁忌症后,所有患者检查前一小时给予口服美托洛尔(metoprolol)25mg,尽量控制心率在65次/分左右。配合回顾性ECG门控技术进行多角度观察(LAO,RAO,LAO Cranial/Caudal,RAO Cranial/Caudal)和横断面(cross—section)观察,并采用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和叁维容积重建(VR)等后处理方法评价管腔≧1.5mm的冠脉,以管腔直径减少≧50%定义为有意义的狭窄病变,并根据狭窄率的不同分为Ⅰ级狭窄:50%≦DS<70%;Ⅱ级狭窄:70%≦DS<90%;Ⅲ级狭窄:90%≦DS≦99%;Ⅳ级:完全闭塞。64-MDCT结果以QCA结果为参照。心肌桥的诊断根据冠脉的横断面图像和MPR重建图像显示冠脉节段贴紧于心肌或明显可见被不同厚度的心肌或纤维脂肪组织覆盖,且该处的管腔于收缩期显示细小或模糊,但于舒张期可完全或部分恢复。以CAG结果为标准,分析64-MDCT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和变异病变诊断的准确性。结果:与QCA相比,64-MDCT可评价冠脉节段1863段(92.6%),64-MDCT对有意义冠状动脉狭窄病例的敏感性为95.6%(65/68),特异性为93%(67/72),阳性预测值为92.9%(65/70),阴性预测值为95.7%(67/70)。64-MDCT诊断Ⅰ、Ⅱ、Ⅲ、Ⅳ级冠脉狭窄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97.2%、93.1%、96.3%和100%(P=0.69),特异性分别为99.0%、99.5%、99.8%和99.9%(P=0.87),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MDCT对不同冠脉节段有意义狭窄的诊断敏感性各不相同,LMA可达100%,其次是LAD 98.7%、RCA 94.5%和LCX 92.3%。其中LCX和RCA的远段敏感性较低,分别为(75%和85.7%),对不同节段冠脉有意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CAG为金标准,64-MDCT准确诊断心肌桥23例,21段单处心肌桥,位于LAD中段,2段为非单处(双段)心肌桥,分别位于LAD中段及远段。其中3例心肌桥伴有近段的冠脉狭窄病变,冠脉狭窄达Ⅰ级。64-MDCT检出心肌桥的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98.2%,阳性预测值为92%,阴性预测值为98.2%。全部12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和变异病变均被64-MDCT准确诊断。结论:64-MDCT可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可作为冠心病常规筛查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但对于严重钙化斑块所致的冠脉狭窄,往往高估了狭窄病变的程度而直接影响其对冠脉狭窄判断的准确性,这仍是多层螺旋CT冠脉显像技术的难点。在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和变异方面,64-MDCT提供了可靠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在以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增加病例数,以更准确地评价64-MDCT的诊断价值。随着多层螺旋CT的不断发展,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进一步提高,无创性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方面,将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斑块病变的64-MDCT特征和相关的血清学研究目的:以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作为金标准,探讨64层螺旋CT(64-MD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准确性、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心绞痛(SAP)相关斑块病变的CT特征,探讨64-MDCT对诊断ACS的价值。从血清学角度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及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2007年12月至2008年11月,收集7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ACS组(35例)和稳定性心绞痛组(35例),64-MDCT检查后1月内接受CAG和IVUS检查。另外收集35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血清学检查的对照组。在IVUS检查中,根据冠脉斑块的回声不同,把斑块分为软斑块、纤维性斑块、钙化性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在64-MDCT检查中,根据冠脉斑块的不同CT值(HU),将斑块分为软斑块:CT值为≤50HU:纤维斑块:CT值为50~119HU;钙化斑块:CT值≥120HU,检查的结果与IVUS对比。同时测量近端参照血管面积、远端参照血管面积、参照血管平均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和血管重构指数(remodeling index,RI),RI>1.05为正性重构;RI<0.95为负性重构。以IVUS作为金标准,分析64-MDCT对斑块定性和定量的可靠性。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对35例ACS组,35例SAP组,35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外周血清MMP-9、TIMP-1、IL-6、IL-18、CRP水平进行测定。结果:103段64-MDCT和QCA均诊断为有意义的冠脉狭窄病变(DS≥50%)中,有15段因冠脉完全闭塞无法行IVUS检查而被排除。在IVUS检出的88段病变冠脉中,64-MDCT发现81段(92%)并纳入对照研究,其中ACS组占39段,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占42段,分别位于左前降支56段,左回转支5段,右冠状动脉18段,左主干2段。IVUS发现软斑块31个(斑块破裂2个)、纤维斑块18个、钙化斑块19个、混合性斑块13个;64-MDCT发现软斑块30个、CT值19±42HU(—22~45HU),纤维斑块19个、CT值81±23HU(61~112HU),钙化斑块20个、CT值302±91HU(175~567HU),混合斑块12个、CT值118±48HU(138~392),四种斑块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4-MDCT对不同斑块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软斑块(90.3%),纤维斑块(88.9%),钙化斑块(100%)和混合性斑块(92.3%),P=0.03,四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IVUS为金标准,ACS组患者斑块病变以软斑块为主(61.5%vs 14.3%(SAP组),P<0.001)。其中2段(2/24)可见斑块破裂。ACS组以偏心斑块为主(71.4%vs 52.5%(SAP组),P>0.05),但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64-MDCT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ACS组患者的近端参照血管EEM CSA(15.9±1.8 vs 14.8±2.0mm~2,P=0.039)、远段参照血管EEM CSA(13.1±2.3 vs 12.6±2.0mm~2,P=0.026)、参照血管平均EEM CSA(14.1±1.7 vs 13.7±1.6mm~2,P=0.018),病变处EEM CSA(14.8±2.2 vs 13.9±2.1mm~2,P=0.029),斑块面积(11.1±2.0 vs 9.8±1.8mm~2,P=0.012)和斑块负荷(72.8±8.2%vs67.4±8.1%,P=0.001)明显大于SAP组;而管腔CSA(3.7±1.4 vs 4.3±1.3,P=0.035)较SAP组小。ACS组患者的病变重构指数大于SAP组(1.05±0.09 vs 0.99±0.06,P=0.03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CS组斑块病变多表现为正性重构(61.6%vs 33.3%,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技术测量近端参照血管EEM CSA、远段参照血管EEM CSA和参照血管平均EEM CSA有较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785、0.732和、0.745,P<0.001;病变处EEM CSA、管腔CSA、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和重构指数的相关性相对较弱,r分别为0.521、0.667、0.711、0.701和0.672,P<0.05。ACS组血清MMP-9、TIMP-1、IL-6、IL-18、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SAP组血清MMP—9、IL-18和IL-6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TIMP-1和CRP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ACS组血清MMP-9水平与TIMP-1无相关性(r=-0.169,P=0.33),与IL—18呈正相关(r=0.398,P<0.05)。在SAP组血清MMP-9与TIMP-1呈正相关(r=0.381,P<0.05)。结论:64-MDCT对于冠脉斑块的检出率高(92%),ACS的斑块病变以软斑块为主,64-MDCT图像上显示为低密度斑块影(CT值≤50HU)。64-MDCT可作为预测不稳定性斑块的无创检查方法。在斑块定量分析方面,64-MDCT与IVUS有较好的相关性,ACS组斑块病变多表现为正性重构,但对于钙化严重的节段,可直接影响CT测量的准确性。血清MMP—9、TIMP-1、IL-6、IL-18和CRP可作为检测ACS的血清学指标,其中MMP—9、IL-18的高水平以及MMP-9和TIMP-1的动态失衡在ACS的发生和病情演变中起着关键的因素,同时配合64-MDCT冠脉检查的结果,可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依据。血清学检查具有简单、经济、方便、无创性和重复性高的优点,适合临床开展,但还需要更大量的样本作前瞻性研究,以证实相关指标的临床价值。第叁部分64-MDCT对冠脉支架术后随访的应用价值目的:以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QCA)检查作为标准,探讨64-MDCT在评价支架置入术后患者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onsis,ISR)的诊断价值。方法:2008年4月至2008年11月共收集35例拟行冠脉造影复查的支架置入术后患者。所有患者均为窦性心律,无肾功能不全(Cr<120mmol/L),心功能不全<3级,无碘造影剂过敏史,无冠状动脉搭桥术史。全部患者先行64-MDCT冠脉成像检查,1月内再行CAG检查。64-MDCT根据MPR、MIP、VR的重建图像,结合重组后的横断面图像,根据支架内管腔造影剂显示的增强(Contrastenhancement)或衰减(Contrast attenuation),进一步评价是否存在ISR,通过自动冠状动脉血管分析软件(Cardiac Automatic Vessel analysis,CVA)对冠状动脉血管行定性定量分析,利用线径测量通过电子测径器对支架的管腔进行测量,若直径狭窄率≧50%,则诊断为ISR。64-MDCT诊断的结果与QCA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2例患者共43根支架纳入研究,QCA共诊断14根支架存在支架内再狭窄,64-MDCT准确评价13根,准确排除25根。64-MDCT漏诊1根,误诊4根支架内再狭窄。64-MDCT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8%(13/14)和86.2%(25/29),阳性预测值为76.4%(13/17),阴性预测值为96.1%(25/26)。结论:64-MDCT可作为诊断支架内再狭窄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特别是对临床上考虑支架内再狭窄可能性较低的患者。但对于支架内径较小(<2.5mm),冠脉远段及严重钙化斑块病变处的支架,64-MDCT仍未能提供理想的评价。在观察支架图像时,必需同时结合和比较支架的MIP及横断面图像,以更好的判断支架内管腔的情况,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成人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异常分析[J]. 伦增瑞, 季祥武, 张爱元, 邵静波, 赵春华.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9
[2]. 64排螺旋CT评价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学及应用研究[D]. 胡喜红. 复旦大学. 2009
[3]. 屏气法叁维磁共振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畸形[J]. 李永忠, 李坤成, 杜祥颖, 李德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4
[4]. 先天性右冠状动脉缺如一例并文献复习[J]. 刘瑞杰, 李自成, 陈家元, 郭军.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2
[5]. 先天性左冠状动脉缺如单冠畸形一例[C]. 杨家虎. 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放射与影像技术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6
[6]. 纳米CT对冠状动脉先天变异的研究[D]. 丁彦宇. 华北理工大学. 2018
[7]. 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分析[J]. 杨俊娟, 曹静, 郭叁强, 陈明, 洪涛.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5
[8]. 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与畸形的CT表现[J]. 徐彦东, 贾艳荣, 张浩亮, 张凤翔, 刘智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5
[9]. 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的检出及造影表现[J]. 翟红霞, 夏云峰, 刘润梅, 殷亚昕, 李良.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7
[10]. 冠状动脉病变无创性检查技术的应用价值研究[D]. 王明慧. 复旦大学. 2009
标签:心血管系统疾病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肺动脉论文; 血管支架论文; 冠状动脉造影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 冠状动脉ct检查论文; ct检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