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复合物论文_宋重阳,康亚峰,李诚予,庞代文,唐宏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颗粒复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颗粒,纳米,复合物,多巴胺,环丙沙星,蛋白,圆饼。

颗粒复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宋重阳,康亚峰,李诚予,庞代文,唐宏武[1](2019)在《光镊捕获单个上转换发光微纳复合物颗粒对链置换反应引发解组装过程的实时探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980 nm激光光镊实时观测了链置换反应引发的单颗微纳复合物(Micro-Nano Composites,MNCs)颗粒的解组装过程。MNCs由核心NaYF_4微米颗粒(Micro-Particles,MPs)和卫星式组装的上转换纳米颗粒(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组成,在进攻链(Invader strand)引发链置换反应后发生解组装。借助980 nm激光光镊辅助的显微成像平台,可实现单颗MNCs的同时捕获和激发。UCNPs具有出色的光稳定性,因此可以长时间测定无光漂白的发光信号。发光信号变化反映链置换引发的单颗MNCs的解组装,信号变化速度与Invader strand的浓度相关。浓度低至1 nmol/L的Invader strand即可在数分钟内产生可观测的信号变化。因此,MNCs可以用作一种DNA微传感器,有望应用于复杂生物体系中DNA/RNA的实时检测。(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敏敏[2](2019)在《超细α-Fe_2O_3纳米颗粒及其石墨烯复合物的光电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赤铁矿(α-Fe_2O_3)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来源广,环境友好且具有合适的带隙宽度(1.9-2.2 eV),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之一。然而,氧化铁单体材料导电率低、吸收系数差、纳米粒子之间容易团聚等已严重影响了其在光催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材料比表面积的大小是衡量光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大的比表面积可以为光催化材料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和反应活性位点,从而提高光催化降解速率。另外,以石墨烯为代表的碳基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子输运特性和较大的比表面积,以其为载体构筑纳米复合光催化材料,可以产生协同效应,显着提高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因此,具有大比表面积的超小纳米颗粒及其石墨烯复合物的构建,已成为氧化铁基光催化材料研究领域的潜在热点之一。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出超细α-Fe_2O_3纳米颗粒,并以其为基材,自组装成超薄圆饼,通过掺杂不同比例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构建了超细α-Fe_2O_3纳米颗粒/rGO复合材料,α-Fe_2O_3超薄圆饼/rGO复合材料,对其的光电催化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以氯化铁和磷酸二氢钠为原材料,通过水热法合成粒径为5.5?0.9nm左右的超细α-Fe_2O_3纳米颗粒。通过掺杂不同比例的rGO,测定其光电流响应,掺杂比例为5 wt%rGO的复合材料光电流为0.46 mA/cm~2是纯的超细α-Fe_2O_3纳米(0.25 mA/cm~2)的1.8倍。在紫外光源的照射下,对未掺杂rGO的超细颗粒和掺杂5 wt%rGO的复合材料分别降解不同的染料,两种样品对阳离子型的罗丹明B的完全降解所需时间40~50 min,而且掺杂5wt%rGO的复合材料的催化效率比纯的超细α-Fe_2O_3纳米颗粒的催化速率提升25%。(2)以超细α-Fe_2O_3纳米颗粒为种子,改变氯化铁和磷酸二氢钠的反应浓度和反应条件等,自组装成厚度约6 nm,直径90±10 nm的α-Fe_2O_3超薄圆饼结构。通过掺杂不同比例的rGO,测定其光电流响应,掺杂比例为15wt%rGO的复合材料光电流为0.61 mA/cm~2是纯的α-Fe_2O_3超薄圆饼(0.08mA/cm~2)的7.6倍。在可见光的4 h照射下,对未掺杂rGO的超薄圆饼和掺杂15wt%rGO的复合材料分别降解不同的染料,两种样品表现出对阳离子型的罗丹明B的更优的降解速率,分别为89.4%,93.8%。(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5-01)

周振昭,吴立明,陈宇[3](2019)在《补中益气颗粒联合多糖铁复合物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疗效和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补中益气颗粒联合多糖铁复合物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ID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妊娠期ID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多糖铁复合物治疗,研究组给予补中益气颗粒联合多糖铁复合物治疗,均用药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铁调素和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以及2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和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RBC、Hb、MCH、SI和SF均高于对照组,铁调素和sTfR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中益气颗粒联合多糖铁复合物可有效改善铁代谢,治疗妊娠期IDA效果显着,安全性较好。(本文来源于《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鞠梦楠,祝钢,刘英杰,董亚博,兰天[4](2019)在《大豆分离蛋白-花青素共价复合物制备纳米颗粒及其Pickering乳液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大豆分离蛋白-花青素共价复合纳米颗粒,以粒径、Zeta电位、自由基清除能力、光学显微镜观察为指标,对纳米颗粒和Pickering乳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添加花青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纳米颗粒和Pickering乳液的粒径分布与Zeta电位值;对比可知,添加花青素后纳米颗粒和乳液体系更加稳定。此外,当花青素添加量为0.15%时,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布较为均一,粒径相对体积最大;纳米颗粒Zeta电位绝对值最大;自由基清除能力相对较强;并且以0.15%花青素添加量的纳米颗粒制备的Pickering乳液液滴分布较为均匀,不易发生聚集,较为稳定。(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乔建国,杨玉芬,陈悦[5](2018)在《水溶性纤维木质素复合物对生长猪颗粒饲料颗粒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生长猪颗粒饲料作为试验料,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配方组成为玉米67.5%,豆粕18.5%,小麦麸10%,预混料4%。试验组每吨饲料使用3 kg水溶性纤维木质素复合物等量取代玉米,其他配比不变,研究其对生长猪颗粒饲料颗粒质量的影响。测定指标包括水分、粉化率、含粉率和硬度。结果表明:每吨饲料使用3 kg水溶性纤维木质素复合物等量取代玉米,对生长猪颗粒饲料水分含量、含粉率和硬度没有显着影响(P>0.05),极显着降低了在颗粒耐久性检测仪中回转30 s、60 s、90 s和120 s粉化率(P<0.01)。(本文来源于《猪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于建英[6](2018)在《金纳米颗粒-聚多巴胺复合物对4-硝基苯酚的催化还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纳米颗粒-聚多巴胺复合物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此复合物通过以下两步制备出来:首先,将玻璃片浸泡在多巴胺溶液中1h,然后将此产物浸泡在特定浓度氯金酸中2h。复合物的化学组成和形貌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测得。金-聚多巴胺复合物的催化性质通过催化4-硝基苯酚的还原来监测。最适宜条件下制得的金-聚多巴胺复合物的催化活性良好,还原反应可在10min内进行完。(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8年08期)

张克营,张娜,王红艳,徐基贵,史洪伟[7](2018)在《基于四氧化叁铁@金纳米颗粒/壳聚糖复合物的H_2O_2电化学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四氧化叁铁@金纳米颗粒(Fe_3O_4@AuNPs)复合材料,选用滴涂法制备了Fe_3O_4@AuNPs/壳聚糖修饰电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制备的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中(pH 7.0),Fe_3O_4@AuNPs/壳聚糖修饰电极对H_2O_2的还原具有明显的电催化作用。采用计时电流技术对H_2O_2进行检测,检测限为3.3 pmol/L(S/N=3)。此修饰电极能够用于血清中样品中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8年07期)

夏凯[8](2018)在《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对细胞自噬调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噬是真核细胞中一种重要的、保守的溶酶体降解途径,维持着蛋白质合成与降解、细胞器形成与清除之间的平衡,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自噬也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炎症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自噬水平的调节在这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纳米颗粒能诱导细胞发生自噬效应,并且通过对纳米颗粒的合成设计和功能化修饰可调控自噬水平,因此深入理解纳米颗粒与自噬的作用机制和规律,对于开发治疗自噬相关疾病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研究工作在纳米颗粒表面修饰不同的化学基团和短肽实现自噬水平的调控。但这两种方式都存在缺点,如:化学基团的修饰过程复杂,且合成的纳米颗粒具有潜在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修饰短肽的重要步骤是通过噬菌体展示获得与纳米颗粒特性结合的短肽,而这一技术也不容易掌握。这些不利因素限制了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因此,需要开发简单、安全的方案获得具有自噬调控能力的纳米颗粒。纳米颗粒应用到生物体内时,表面迅速结合蛋白质等生物分子,形成具有“蛋白冠(protein corona)”结构的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这些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不仅可以调节纳米颗粒的细胞摄取、改善生物相容性,还可以作为细胞信号通路的调节剂和靶向性药物载体,在生物医学领域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而在本工作中,我们发现不同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可以诱导不同水平的细胞自噬,有望发展成为一种简单且有效的自噬调节剂。为进一步地了解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对自噬水平的影响,我们以具有Fe_3O_4纳米颗粒为代表,系统性地分析颗粒的理化性质和蛋白性质对Fe_3O_4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诱导自噬的影响,具体包括了纳米颗粒的粒径、形状和核心组成成分,以及纳米颗粒表面不同的蛋白种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血清蛋白的吸附对Fe_3O_4纳米颗粒自噬诱导能力的影响。在无血清时,Fe_3O_4纳米颗粒能引起高水平的细胞自噬,而在有血清时,Fe_3O_4纳米颗粒表面包裹了血清蛋白,细胞自噬水平下降了50%。这一结果提示吸附蛋白后形成的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可以有效降低细胞自噬水平。(2)进一步地,研究了不同种类的蛋白冠对调节自噬水平的影响。我们比较了四种血清模式蛋白(白蛋白-BSA、转铁蛋白-BTf、免疫球蛋白-BIg和纤维蛋白原-BFG)与Fe_3O_4纳米颗粒相互作用后形成的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对自噬水平的调节能力,发现这些复合物的自噬调控能力不同,由强到弱依次为:BFG>BIg>BTf>BSA。并且,分析了这些蛋白的自噬调节能力与分子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有着正相关的联系,分子量越大的蛋白,自噬调节能力越强。(3)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调节自噬水平具有粒径依赖性。粒径分别为5,10和20 nm Fe_3O_4纳米颗粒吸附血清蛋白后形成不同粒径大小的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发现5 nm、10 nm和20 nm的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分别将细胞自噬水平下调了12%,38%和61%,显示出粒径依赖效应,粒径越大的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对自噬水平的调节能力越强。(4)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调节自噬水平具有形状依赖性。比较了立方体(cube),棒状(rod)和球形(sphere)Fe_3O_4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对自噬水平的调控。Fe_3O_4-sphere-蛋白复合物将自噬水平下调了63%。而Fe_3O_4-cube-蛋白复合物和Fe_3O_4-rod-蛋白复合物,分别将自噬水平上调了57%和192%。表明,形状不同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的自噬调节能力不同。(5)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调节自噬水平具有核心组分依赖性。比较了粒径均为20 nm的AuNPs和Fe_3O_4纳米颗粒的自噬诱导能力。不包裹血清蛋白时,Fe_3O_4 NPs能引起比AuNPs更显着的自噬效应,而包裹上血清蛋白后,AuNPs-蛋白复合物引起的自噬诱导水平则高于Fe_3O_4-蛋白复合物,说明两种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对自噬的调控能力截然不同:AuNPs-蛋白复合物增强自噬,Fe_3O_4-蛋白复合物降低自噬。这一结果提示核心组成成分不同,其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的自噬调节能力不同。总之,在本论文中我们检测了具有不同粒径,形状,核心组成和表面结合蛋白类型的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引起的细胞自噬反应。证明了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的这些物理化学性质对细胞自噬水平都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揭示了细胞自噬水平与纳米颗粒上每种蛋白质的分子量之间的关系,这将指导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在自噬调节及生物医学应用中的合理设计。(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06-01)

陈力可[9](2018)在《Fe_3O_4纳米颗粒与As、Pb复合物、TiO_2纳米颗粒对细胞和细菌的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中存在多种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污染物和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考虑到不同污染物与生物体的作用方式不同,导致不同的吸收、转化以及致毒机理不同。对环境中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以及与金属的联合污染可能的环境风险和对健康的毒性效应亟待研究。通过细菌和细胞模型对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及其重金属复合物的生物毒性效应进行研究和评价,并探究其可能的致毒机理,对了解、评估其对水环境、动物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具有积极意义。基于以上目的和意义,本论文选取两种典型的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Fe_3O_4纳米颗粒,又叫磁铁矿纳米颗粒(Magnetite nanoparticles,MNPs)和TiO_2纳米颗粒(TiO_2 nanoparticles,TiO_2 NPs),以TiO_2 NPs作为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代表,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为模型细菌,研究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对水中细菌的毒性效应;以重金属元素As、Pb作为典型的重金属污染物的代表,以MNPs分别吸附As、Pb的复合物(MNPs-As和MNPs-Pb)作为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与重金属复合物的代表,以人胚肾细胞(HEK293)和大鼠肾细胞(NRK)作为模型细胞,研究MNPs与重金属复合物对人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毒性效应。分别研究了:(1)不同培养方式(贴壁培养和悬浮培养)培养出的贴壁细菌和悬浮细菌,模拟细菌在自然水体中的两种可能的存在形态(团聚或悬浮),考察非光催化条件下,TiO_2 NPs对细菌的毒性效应。研究TiO_2 NPs的质量浓度、粒径和表面积对细菌不同存在形态的毒性影响,进一步探讨TiO_2 NPs对细菌的致毒机理,以及细菌对TiO_2 NPs毒性的抵御机制。(2)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为氧化应激指标的代表,以相应浓度的As和MNPs作为横向对比,通过测定细胞活性、细胞形态、氧化应激水平、细胞对纳米颗粒的摄取以及细胞凋亡水平等指标,研究MNPs-As对人胚肾细胞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毒性效应。(3)以相应浓度的Pb和MNPs作为横向对比,通过测定细胞活性、细胞形态、细胞对纳米颗粒的摄取以及细胞凋亡水平等指标,研究MNPs-Pb对大鼠肾细胞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毒性效应。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1)在本实验条件下,发现在非光照环境,不同培养方式会导致TiO_2 NPs对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毒性显着不同。TiO_2 NPs对悬浮细菌比对贴壁细菌具有更大的毒性效应,贴壁培养方式下,贴壁细菌可通过分泌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和形成生物膜抵御TiO_2 NPs的毒性,降低TiO_2 NPs的毒性影响;而悬浮培养方式下,悬浮细菌难以形成生物膜,难以降低TiO_2 NPs的毒性影响。发现能够与细菌直接接触的TiO_2 NPs表面积与TiO_2 NPs对细菌的毒性影响可能呈正相关关系,直接接触的面积越大,对细菌损害越大,导致更多细菌死亡,对细菌的毒性影响也越大。发现小粒径TiO_2 NPs比大粒径TiO_2 NPs可能有更多几率与细菌直接接触,因而小粒径TiO_2 NPs比大粒径颗粒对贴壁细菌有更大毒性影响。(2)在本实验浓度和作用时间条件下,发现As对人胚肾细胞具有显着的毒性效应,并且呈现剂量相关性,包括显着的降低细胞活性、导致细胞形态和密度的显着改变、导致氧化损伤、并诱导细胞凋亡。未发现MNPs-As明显改变人胚肾细胞的细胞形态和密度;被细胞摄取量较少,可能不会对细胞产生显着毒性影响;未发现显着抑制SOD活性导致氧化损伤;可引起细胞早期凋亡水平略有升高,但是没有显着性差异;细胞活性只是略有降低,但是与MNPs-As中As浓度没有对应关系。因此,MNPs-As可能对细胞没有显着毒性效应,而且MNPs与As对人胚肾细胞不具有协同毒性作用。(3)在本实验浓度和作用时间条件下,发现Pb能够显着的抑制细胞活性、改变细胞形态、促进细胞凋亡,对细胞有显着的毒性效应,并且呈现剂量相关性;发现MNPs-Pb可能对细胞活性有轻微的影响,未发现对细胞形态和密度产生显着影响,被细胞摄取量较小,可能难以产生显着毒性效应;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较小。MNPs-Pb的复合物与相应浓度的Pb相比,对细胞的毒性效应显着的降低了,MNPs和Pb可能不会对大鼠肾细胞产生协同毒性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何伟杰[10](2018)在《纳米颗粒复合物比率型荧光探针的制备与生物分子可视化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体内一些重要分子,如多巴胺、环丙沙星、酪氨酸酶等,参与了人体生理的各项活动,如果含量超标会危害人体健康和造成环境污染。比率型荧光探针克服了电化学、比色法、色谱法等常见生物分子检测方法的不足,而且与单一荧光探针相比,比率荧光探针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和抗干扰性。碳点具有低性毒、生物相容性高、光稳定性强等优势,利用碳点构建比率荧光探针顺应了荧光探针研发的新趋势。荧光测试试纸为实现对检测物的现场实时可视化定量检测作出了重要贡献。本课题基于碳点构建了比率型荧光探针对多巴胺、环丙沙星进行可视化检测,具体研究包括以下两点:一、设计了一种基于碳点和铜簇的比率型荧光探针用于多巴胺可视化检测。本研究制备的蓝色荧光的碳点,最大发射波长为440 nm,制备的牛血清蛋白包覆的铜簇呈规则的球形,最大发射波长位于640 nm处,发射红色荧光。该探针呈现了0.1~100μM的宽多巴胺浓度范围,检测限可达到32 nm,通过荧光测试纸可以观察到明显颜色变化。该方法实现了在实际人血清样品中高灵敏性、高选择性地原位可视化检测多巴胺。二、构建了一种基于碳点和硅纳米粒子的比率荧光探针,用于可视化检测环丙沙星。表面氨基化的碳点平均粒径约为2.5 nm,最大发射峰在660 nm处,呈红色荧光。羧基化的硅纳米粒子最大发射波长为426 nm,用365 nm的紫外光激发呈现明亮的蓝色。该方法以双信号荧光比值作为信号输出,在0.1~150μM的宽浓度范围内实现了环丙沙星的高灵敏性检测,检测限约为0.03μM。当用365 nm激发光激发时肉眼可以观察到溶液和荧光测试纸都呈现出了明显的荧光颜色变化,实现了实际样品中环丙沙星的现场可视化检测。上述纳米颗粒复合物比率型荧光探针的制备满足了绿色、简捷、可视化检测生物分子的需要,该类探针具有好的稳定性和优异的重现性,结合便携式荧光测试纸,用肉眼就可以观察到明显的颜色变化,该分析方法也可以通过发展新的识别与响应基团,扩展到用于检测其它分析物的新型比率荧光探针的设计。(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4)

颗粒复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赤铁矿(α-Fe_2O_3)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来源广,环境友好且具有合适的带隙宽度(1.9-2.2 eV),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之一。然而,氧化铁单体材料导电率低、吸收系数差、纳米粒子之间容易团聚等已严重影响了其在光催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材料比表面积的大小是衡量光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大的比表面积可以为光催化材料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和反应活性位点,从而提高光催化降解速率。另外,以石墨烯为代表的碳基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子输运特性和较大的比表面积,以其为载体构筑纳米复合光催化材料,可以产生协同效应,显着提高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因此,具有大比表面积的超小纳米颗粒及其石墨烯复合物的构建,已成为氧化铁基光催化材料研究领域的潜在热点之一。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出超细α-Fe_2O_3纳米颗粒,并以其为基材,自组装成超薄圆饼,通过掺杂不同比例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构建了超细α-Fe_2O_3纳米颗粒/rGO复合材料,α-Fe_2O_3超薄圆饼/rGO复合材料,对其的光电催化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以氯化铁和磷酸二氢钠为原材料,通过水热法合成粒径为5.5?0.9nm左右的超细α-Fe_2O_3纳米颗粒。通过掺杂不同比例的rGO,测定其光电流响应,掺杂比例为5 wt%rGO的复合材料光电流为0.46 mA/cm~2是纯的超细α-Fe_2O_3纳米(0.25 mA/cm~2)的1.8倍。在紫外光源的照射下,对未掺杂rGO的超细颗粒和掺杂5 wt%rGO的复合材料分别降解不同的染料,两种样品对阳离子型的罗丹明B的完全降解所需时间40~50 min,而且掺杂5wt%rGO的复合材料的催化效率比纯的超细α-Fe_2O_3纳米颗粒的催化速率提升25%。(2)以超细α-Fe_2O_3纳米颗粒为种子,改变氯化铁和磷酸二氢钠的反应浓度和反应条件等,自组装成厚度约6 nm,直径90±10 nm的α-Fe_2O_3超薄圆饼结构。通过掺杂不同比例的rGO,测定其光电流响应,掺杂比例为15wt%rGO的复合材料光电流为0.61 mA/cm~2是纯的α-Fe_2O_3超薄圆饼(0.08mA/cm~2)的7.6倍。在可见光的4 h照射下,对未掺杂rGO的超薄圆饼和掺杂15wt%rGO的复合材料分别降解不同的染料,两种样品表现出对阳离子型的罗丹明B的更优的降解速率,分别为89.4%,93.8%。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颗粒复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宋重阳,康亚峰,李诚予,庞代文,唐宏武.光镊捕获单个上转换发光微纳复合物颗粒对链置换反应引发解组装过程的实时探测[J].分析科学学报.2019

[2].杨敏敏.超细α-Fe_2O_3纳米颗粒及其石墨烯复合物的光电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3].周振昭,吴立明,陈宇.补中益气颗粒联合多糖铁复合物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9

[4].鞠梦楠,祝钢,刘英杰,董亚博,兰天.大豆分离蛋白-花青素共价复合物制备纳米颗粒及其Pickering乳液特性分析[J].食品科学.2019

[5].乔建国,杨玉芬,陈悦.水溶性纤维木质素复合物对生长猪颗粒饲料颗粒质量的影响[J].猪业科学.2018

[6].于建英.金纳米颗粒-聚多巴胺复合物对4-硝基苯酚的催化还原研究[J].化学世界.2018

[7].张克营,张娜,王红艳,徐基贵,史洪伟.基于四氧化叁铁@金纳米颗粒/壳聚糖复合物的H_2O_2电化学传感器[J].分析试验室.2018

[8].夏凯.纳米颗粒—蛋白复合物对细胞自噬调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8

[9].陈力可.Fe_3O_4纳米颗粒与As、Pb复合物、TiO_2纳米颗粒对细胞和细菌的毒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8

[10].何伟杰.纳米颗粒复合物比率型荧光探针的制备与生物分子可视化检测研究[D].青岛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A)石墨烯氧化物和(B)纳米金颗粒...石墨烯氧化物(GO),化学还原石墨烯...不同氨水用量形成的复合物颗粒的sAxs(389队A用量体系)"(a)1.19氨水,(b)29氨...以2mmol/LEGCG和8mol/L脲为溶剂的hI...以纯相Pmn3介观结构的队A一CAT复合物...

标签:;  ;  ;  ;  ;  ;  ;  

颗粒复合物论文_宋重阳,康亚峰,李诚予,庞代文,唐宏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