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研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研究

王丽英[1]2004年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相关因素和中医证候变化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发病机制和临床证候特征,为建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证候模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为临床应用提供有一定实践价值的理论参考,对于中医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具体方法的应用和时机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研究结果:⒈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占糖尿病患者的 58.3%,其中单纯型占 87.6%;⒉发病与患者年龄和性别无关,与糖尿病的病程和血糖控制情况有关,糖尿病病程越长,血糖控制越差,视网膜病变发病率越高;⒊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常同时或相继,叁者的病情往往平行,它们之间有共同的发病机制。⒋在糖尿病患者的证候中,阴虚证最为突出,其次为气虚证,且往往气阴两虚(在有无视网膜病变组分别是75.4%和 77.8%),这一点在有无视网膜病变是一样的;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机是以虚为本,虚实夹杂。虚为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实为血瘀、痰湿、湿热;⒍在视网膜病变从无到有的过程中证候存在一定的演变,阴虚、气虚略有恢复,阳虚、血瘀、痰湿逐渐加重。 结论: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虽然复杂,而且尚不十分明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长期的高血糖状态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控制血糖在较理想的范围(早餐前血糖 7.90mmol/l)是预防视网膜病变发生的最关键环节;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为糖尿病的并发症,病程长,病机复杂,阴虚是最根本的病理基础,气阴两虚是最重要的病机(可发展为阴阳两虚),血瘀、痰湿(常为痰湿挟热,呈现湿热证候)是视网膜病变的直接致病因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该病的证候特点。对未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应积极预防,以养阴益气为主,对已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应遏制其病机发展,则须活血化瘀、燥湿化痰。 本课题通过较为深入、系统地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因素和中医病机,对于中西医结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王艳[2]2010年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辨证分型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住院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糖尿病视网膜病患者进行中医症候分型及相关因素的分析,探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方法将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做了眼底检查的糖尿病病人528例中的393例DR与77例NDR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阴虚内热、湿热中阻、肝肾阴虚、气阴两虚、瘀血阻滞、阴阳两虚血瘀(?)停,肝气郁结这七种证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DR与NDR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同时统计糖尿病患者的病程、年龄、性别、血脂、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相关指标,探索它们与DR的关系。结果DR与NDR中医症候分型气阴两虚证型所占比例最多,其次分别为瘀血阻滞证、湿浊中阻证所占比例最高,经过统计,在DR与NDR的证型分布上,瘀血阻滞证具有极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肝肾阴虚证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进行分期诊断,其中单纯期(包括Ⅰ、Ⅱ、Ⅲ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98.22%,增殖期(包括Ⅳ、Ⅴ、Ⅵ期)占1.78%。性别方面,P>0.05,两组数据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将各年龄段发病发病情况分别进行组间比较,60岁以下年龄段与60岁以上年龄段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将各病程段之间进行组间比较,经过X2检验,其中糖尿病病程5年以内组与其他组相比有极显着的差异,P<0.05。经过统计,患者血压(收缩压)与DR的发生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患者的血糖(餐后)、糖化血红蛋白与DR的发生无显着性差异,P>0.05。患者是否合并脂肪肝或高脂血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症候方面以气阴两虚、瘀血阻滞、湿浊中阻证所占比例最高。NDR中气阴两虚证、瘀血阻滞证、湿浊中阻证也占重要位置。同时经过统计,在DR与NDR的证型分布上,瘀血阻滞证具有极显着的统计学差异。肝肾阴虚证也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揭示了阴虚是其基本病机,气阴两虚是其发展的一个较长阶段,而瘀血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基础,并贯穿疾病的始终,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瘀血形成之后又可阻滞气机,使津液失于输布痰浊水湿储留,痰瘀互结,病程时间越长,痰瘀闭阻越严重,疾病越严重。同时疾病发展到后期,久病及肾,肝肾同源,肝肾阴虚越明显。在治疗上,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祛痰利湿、补益肝肾可以做为治疗原则。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DR的发生与性别无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与年龄及病程有关,60岁以下的发病率明显低于60岁以上的人群,糖尿病病程5年以内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低于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者,糖尿病病程越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越高。所以我们应该把60岁以上、病程5年以上的病人当做重点防治对象。血压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具有显着性关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对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指导我们要控制好患者的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无显着性关系,本研究结果与DCCT及UKPDS的报道不符,但其原因还不清楚。患者是否合并脂肪肝或高脂血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不具有显着性差异,DR与NDR中合并脂肪肝或高脂血症的所占比例都很大,说明DM患者普遍血脂升高。

王艺霖[3]2016年在《基于数据挖掘的赵进喜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病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中医药治疗该病有着独特的优势。导师赵进喜教授从医廿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运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有着良好的疗效。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赵进喜教授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病案进行研究,总结其临证经验,有着重要的意义。目的:通过数据挖掘,从中分析赵教授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病因、病机、证候等方面的认识,寻找其重视的病理因素,深入探究导师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治疗原则及遣方用药特色,使其经验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治疗提供一种借鉴。方法:选取赵进喜教授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102例住院病例,利用“医案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对病历进行存储及标引,再将病历导入“中医医案数据库”系统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对赵进喜教授临床病历诊疗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对102例病例用计算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重要的病因有:久病正虚、年老体衰;占前五位的发病因素为:慢性发作、逐渐加重、情绪波动则剧、反复发作、劳则剧;占前十位的病机为:血瘀湿阻、阴阳两虚、气血痹阻、肝郁化热、气血不足、气血两虚、气阴两虚、升降失和、血瘀、水饮内停;占前十位的症状体征为:下肢肿、倦怠乏力、腻苔、黄苔、目昏、舌暗、夜尿多、眠差、尿浊、口渴多饮;占前十位的证候为:血瘀湿阻证、阴阳两虚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肝郁化热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络证、升降失和证、胃肠结热证、痰湿痹阻证;占前十位的立法为:化瘀散结、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祛湿化浊、疏肝泄热、补气活血、升清降浊、益气养血、化浊解毒、气阴双补;占前二十位的用药为:黄芪、丹参、当归、白芍、川芎、赤芍、土茯苓、半夏、柴胡、萆薜、蝉蜕、姜黄、鸡血藤、黄芩、川牛膝、怀牛膝、白僵蚕、熟大黄、葛根。结论:赵进喜教授认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核心病机是“络脉瘀结”,其病理特征为“微型瘢瘕”,“血瘀”贯穿微血管病变的始终。本病多为虚实夹杂,“本虚”多表现为气血亏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标实”多表现为血瘀湿阻、肝郁化热、胃肠结热、湿热内蕴、痰湿痹阻等。在治疗方面,赵教授提出了“防治结合,寓防于治”的思路,并以“化瘀散结”为根本大法,并针对不同病机特点用药,注重辨证论治。

杨亚丽[4]2016年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因素及其中医证候要素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DR患者的性别、年龄、BMI、DM病程、FPG、HbAlc、合并疾病与DR的相关性;探讨DR中医证候要素与DR各分级、DME之间的关系;为预防、早期发现、治疗DR病变和延缓DR进展提供临床帮助。研究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曾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眼科会诊的所有本院病人采取回顾性调查,选择入院第一临床诊断为的糖尿病患者。收集患者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lc,HbAlc)、合并疾病以及中医四诊、眼科会诊资料等。将412例DM患者按照2002年DR国际临床分级标准进行分组,分成5小组和2大组,即:5级分别为5小组,其中,2大组分别为NDR组(未见明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级);DR组(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2、3、4、5级)。采用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性别与DR发生率之间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年龄、DM病程、FPG、HbAlc均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并对DM病程、FPG、HbAlc进行卡方检验;同时,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冠心病、脑血管病与DR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另外,利用卡方检验分析中医证候要素与DR及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性别与DR发生率之间分别进行四格表卡方检验,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性别可能与DR发生率无关;2患者年龄、BMI、DM病程、FPG、HbAlc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Logistic回归方程式:DM病程、FPG、HbAlc的OR值分别为:0.909、1.129、0.563,且P值均为0.000,均<0.01,回归方程式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认为DM病程、FPG、HbAlc是DR发生的显着危险因素,而年龄和BMI的P值均大于0.05,认为年龄和BMI可能不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3.进一步对患者DM病程、FPG、HbAlc与DR之间进行卡方检验,得出结论:①DM病程与DR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M病程>10年DR患病率明显增高;②FPG与DR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一次的FPG可能不是DR的危险因素;③ HbAlc与DR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bAlc>8%患DR率明显增高。4.本文分析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冠心病、脑血管病的出现频率,发现DR组疾病发生频率均高于NDR组。另外,因变量:NDR和DR,自变量:DN、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冠心病、脑血管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方程式:DN、高血压病的OR值:3.051,1.990,且P值均小于0.01,回归方程式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即:DN、高血压病是DR的显着危险因素,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冠心病、脑血管病可能不是DR的危险因素。5.把频数较高的10个证候要素进行5组DR之间比较,气虚证、血瘀证、燥热证、气郁证、脾气虚证在5组DR之间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即:气虚证、血瘀证、燥热证、气郁证、脾气虚证在5组DR间分布是相同的;而肝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肾虚证在5组DR之间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即:肝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肾虚证在5组DR之间分布不同:①肝虚证在1级少于2、3、4、5级,其他两级之间无明显差异,即:NDR组肝虚少于DR组;②阴虚证在1、2、3、4级出现较多,5级出现最多,随着DR的加重,阴虚证也呈上升趋势;③阳虚证在1、2、3级中较少,在4、5级中逐渐增加,随着DR病情的加重,晚期DR阳虚症状明显升高;④痰湿证和肾虚证在1级出现较少,在2、3级出现较高,在4、5级出现最高,随着DR病情加重,痰湿证和肾虚证也随之升高。6.研究复合证候要素发现,二证型出现较多的为:气虚证+燥热证、气虚证+血瘀证、气虚证+肝虚证;叁证型出现较多的为:气虚证+燥热证+血瘀证、气虚证+燥热证+肝虚证、气虚证+肝虚证+血瘀证。7.研究DME与中医证候要素的关系,发现DME主要发生在DR中晚期,且DME与阳虚证和痰湿证关系密切,DME与气虚证、阴虚证、脾气虚证、肝虚证、血瘀证、燥热证及痰热症可能无直接相关性。研究结论:DR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疾病,其中DM病程、FPG、HbAlc、DN、高血压病是DR发生的显着危险因素,且DM病程超过10年、HbAlc>8%的DR患病率明显增高;结合证候要素出现频率,认为DR中气虚证、燥热证、血瘀证、肝虚证、阴虚证出现较多,且肝虚证DR组明显高于NDR组,阴虚证晚期较重,气虚证伴随整个疾病过程;气郁证、阳虚证、脾气虚证、痰湿证、肾虚证出现略少,但阳虚证、痰湿证和肾虚证晚期明显加重;复合二、叁证型中以气虚证+燥热证、气虚证+燥热证+血瘀证最多;且DME主要发生在中晚期DR,与阳虚证和痰湿证关系密切。

张亚欣[5]2010年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针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开展临床证候学研究。重点研究中医证候分布与演变特点,以及证候与有关实验室指标、眼底微观改变的相关性,旨在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规范化辨证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进行调查,采集104例DR例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以及相关的专科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录入数据,对资料进行分组分层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秩和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对证候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多项实验室指标、眼底微观改变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1研究发现104例DR患者年龄分段与DR分型、分期间,在统计学上无相关性,不能认为年龄与DR分期之间有直线相关性。而糖尿病病程与DR分型、分期关系极显着,呈正向直线相关。体质指数BMI在DR分型、分期间无分布差异,但经相关性检验发现,BMI与DR分期存在正向直线相关联性。2研究发现四种糖尿病并发症中糖尿病肾病在DR不同分型、分期间均存在分布差异,其余叁种常见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足、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DR分型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3研究发104例DR患者常见症状均为阳虚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气郁证、痰湿证的表现,不同分型间无统计学差异。证候类型分布以痰湿证居首位占93.27%,其次是血瘀证,占84.62%,阴虚证,占78.85%,气郁证,占71.15%,湿热证,占67.31%,气虚证,64.42%,出现频率均大于50%。证候分布特点及证候积分经统计学检验在DR不同分型间无差异。4研究发现104例DR患者证候组合均为虚实夹杂,多为八证组合,占24.0%,六证组合,占20.2%,七证组合,占18.3%,体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基本证候特点。5经Spearman相关性检验,发现糖化血红蛋白与痰湿证、湿热证积分呈正向直线相关性,尿微量白蛋白与阳虚证、痰湿证呈正向直线相关性,眼底症状出血、硬性渗出、软性渗出均与阳虚证呈直线相关性。6肾功能指标(血肌酐、血尿素氮、GFR)与DR分期呈直线相关性,根据相关系数得出血肌酐、血尿素氮随DR分期加重而上升,CFR随DR分期加重而减低。7血肌酐、血尿素氮与硬性渗出、软性渗出程度呈正向直线相关性,GFR与硬性渗出、软性渗出程度呈负向直线关系,尿微量白蛋白与软性渗出呈正向直线相关性。结论1 DR病情与患者年龄关系不大,而与DM病程长短呈密切相关性。2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与DR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3多证组合、虚实夹杂是DR显着的证候特点。DR患者的常见正虚证候类型为阳虚’、气虚、阴虚,标实证候类型为痰湿、血瘀、气郁。证候演变符合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阴虚贯穿病变的始终,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痰湿、瘀血内阻与本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4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DR痰湿证、湿热证程度有正向联系,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DR患者阳虚证、痰湿证程度有正向联系。出血、硬渗、软渗眼底微观改变与阳虚证表现程度呈正向相关。5肾功能指标(血肌酐、血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DR病情及眼底微观改变关系密切,提示肾功能损害与DR病情进展相关联。本次研究所选病人病情分期比较局限,有待于今后扩大入选的样本量,分层进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可能会对该病的证候学特点有全面的把握和对不同证候的临床意义有深一层的了解。

尚丽霞[6]2011年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性,结合本病临床表现及现代研究成果,制定相应的针刺处方,对患者进行了系统的临床研究,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从而为本病的防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68例2型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均匀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疗法,针刺取穴为睛明、球后、瞳子髂、攒竹、风池,穴位注射法取光明穴采用弥可保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穴位注射法治疗,观察2个月。治疗前后检测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血脂、血流变学,客观判定疗效。结果:本研究显示治疗组34例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34例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4.71%,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可有效改善视力,治疗组经治疗后视力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经治疗后视力也有提高,但经过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组间比较,(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还可有效调整血脂,治疗组TG、HDL-C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组间比较亦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具有调节血脂作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高切、低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均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在改善血流变的作用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有效改善DR眼底情况,提高视力。2.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有效调节血脂。3.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

魏建萍[7]2007年在《糖视清合剂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以益气养阴、化痰祛瘀、解毒通络为组方原则的糖视清合剂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效果。方法:提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机关键为“气阴两虚、痰瘀互结、毒瘀目络”,临床应以“益气养阴、化痰祛瘀、解毒通络”为治疗大法,据此精心组方糖视清合剂,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按照WHO及国家卫生部有关标准制定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较为完善的诊疗标准,设对照组共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60例。随机分为糖视清治疗组30例,糖脉康对照组30例,均8周为一疗程。以患者眼部症状体征、视力变化、眼底病灶改变、血糖、HbAlc、血脂、血流变、早期肾功能指标(LJAER、尿β2-MG、)、炎性因子(TNF-Q、IL-6)等为观察指标,进行疗效观察和对比。结果:临床观察发现①糖视清合剂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眼部症状体征,疗效优于对照组(P

林芳菲[8]2016年在《超重或肥胖对2型糖尿病并发症发病率的影响及其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超重或肥胖对2型糖尿病在临床上最常见的5种并发症的发病率的影响,探求中医的病因病机,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理论支撑。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例404例,进行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年龄和病程分组,年龄按照35岁-55岁,56-75岁,75岁以上分组;病程按照10年以内和10年以上分组,共分为6组。并将这6组中每一组的患者根据BMI分为超重或肥胖组(BIM≥24 kg/m2)和非超重组(BIM<24kg/m2)。统计每一组肥胖与非肥胖5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DN发病率:A1、B1、C1组叁组公共的OR值=公共OR值=3.144,95%置信区间为(1.438,6.875);A2、B2、C2组叁组公共的OR值=2.833,95%置信区间为(1.006,7.979),均不包含1,具有统计学差异,经独立性检验得出P<0.05,表明去除年龄因素后,超重或肥胖是影响糖尿病肾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DR发病率:A1、B1、C1组叁组公共的OR值=1.110;A2、B2、C2组的公共OR值=0.978,这两个公共OR值均小于1,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超重或肥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无关。3.DPN发病率:A1、B1、C1组叁组公共的OR值=公共OR值=1.193,95%置信区间为(0.631,2.256);A2、B2、C2组的公共OR值=1.164,95%置信区间为(0.652,2.078),这两个公共OR值得置信区间均包含1,OR值与1的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超重或肥胖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无关。4.LEAD发病率:A1、B1、C1组的公共OR值=3.185,95%置信区间为(1.680,6.038),A2、B2、C2组的公共OR值=2.509,95%置信区间为(1.383,4.550),这两个公共OR值的置信区间均不包含1,OR值与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独立性检验得出P<0.05,表明去除年龄因素后,超重或肥胖是影响糖尿病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5.CAS发病率:A1、B1、C1组的公共OR值=2.963,95%置信区间为(1.518,5.783);A2、B2、C2组的公共OR值=3.068,95%置信区间为(1.670,6.065),这两个公共OR值的置信区间均不包含1,OR值与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独立性检验得出P<0.05,表明去除年龄因素后,超重或肥胖是影响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1.超重或肥胖是T2DM患者并发糖尿病肾病、下肢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2.超重或肥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无关。3.痰湿是肥胖与糖尿病并发症发病的最重要因素。

于丽[9]2006年在《糖网明目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糖网明目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疗效:方法:所有病例来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在烟台市中医院眼科门诊及内分泌住院病人,60例采用单盲随机对照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对照组(B组),A组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63±7.5,B组30例中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4.36±8.1,经内科确诊为糖尿病,经眼科散瞳查眼底及眼底荧光造影(FFA)检查证实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改变按我国1985年全国眼底病学组制定的标准进行分型分期,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临床表现及眼底变化符合气阴两虚、肝肾不足、目络瘀滞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Ⅰ、Ⅱ、Ⅲ期纳入标准。所以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选用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入选的两组的一般资料、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的构成方面差异均无显着性。在临床观察中,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视力、眼底病灶变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液流变学等变化;结果:①两组均能明显的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对单个症状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②两组均能提高视力,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显着,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④两组均能明显促进病人眼底的出血、渗出的吸收,减轻荧光素渗漏,缩小眼底毛细血管无灌区面积,差异均有显着性,均P<0.05,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者疗效相当。⑤两药对视野的改善均不明显;结论:①糖网明目汤具有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视力,降低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促进患者眼底的出血、渗出的吸收,减轻荧光素渗漏,缩小眼底毛细血管无灌区面积,是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的方剂。

郭艺娟[10]2012年在《益气养血通络法干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在全面文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借助证素辨证的方法,对厦门地区231例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研究,主要通过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中医四诊资料,运用证素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根据得出的证素采用恰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以此寻找可能存在的不同于既往认识的病机特点,针对这一病机提出益气养血通络法治法,实验研究证实了该法对血-视网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并研究了其作用机制,以此丰富中医眼底疾病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防病治病能力。一、临床研究目的:研究厦门地区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证素特点,根据得出的病位、病性证素,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揭示本病可能存在的不同于以往认识的病机特点,根据病机特点提出相应的治法,为进一步实验及临床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借助证素辨证的方法,搜集厦门地区231例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数据输入福建中医药大学证研究基地的证素辨证软件,从而得出单一病位、病性证素,在此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进行分析,得出主要的证素组合。结果:1、231例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病位证素比例最高的是肾(67.1%),其次是肝(46.3%),脾(23.8%)位居之后;2、231例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主要的实性病性证素有:痰(65.4%)、湿(63.2%)、热(56.3%)、血瘀(39.8%)、燥(21.6%)、气滞(16.5%);主要的虚性病性证素有:阴虚(80.1%)、血虚(65.8%)、阳虚(59.3%)、气虚(52.4%);3、231例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存在四个主要的证素组合,它们分别是:气血亏虚、阳虚血瘀,痰湿夹热,阴虚燥热,气滞血瘀。结论:1、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主要病位是肝肾,亦和脾有关;2、气血亏虚,阳虚血瘀络阻是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机特点之一。二、实验研究目的:根据气血亏虚,阳虚血瘀络阻是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机特点之一,提出益气养血通络法治法,选取当归补血汤加味进行治疗,研究了其对GK大鼠血-视网膜的作用及其机制。具体通过评价GK大鼠视网膜血管的渗漏情况以及当归补血汤加味对血-视网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当归补血汤加味干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24周龄GK大鼠作为糖尿病动物模型,并设立Wistar大鼠为正常对照组,以导升明为阳性对照药,中药当归补血汤加味分为低、高两种浓度,对大鼠灌胃给药3个月后,检测以下指标:1、体重、血糖、血脂情况;2、采用尾静脉注射伊凡思蓝(EB)示踪观察血-视网膜屏障的渗漏情况,并观察各治疗组对其影响情况;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NF-KB的含量,观察各组大鼠NF-KB的激活情况,以及各治疗组对其影响情况。结果:1、体重:模型组与各治疗组的体重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糖:模型组及各治疗组的血糖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各治疗组的血糖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脂:模型组及各治疗组的总胆固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与各治疗组的甘油叁酯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视网膜屏障渗透量: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组织渗透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升明组、当归补血汤加味低剂量组的组织渗透量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归补血汤加味高剂量组的组织渗透量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NF-κB的检测结果:模型组及各治疗组的NF-κB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升明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归补血汤加味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的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采用自发性2型糖尿病GK大鼠模型,观察当归补血汤加味对其体重、血糖、血脂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归补血汤加味对GK大鼠的体重、血糖、血脂基本无影响。2、采用尾静脉注射伊凡思蓝的方法,观察当归补血汤加味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GK大鼠模型血-视网膜屏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归补血汤加味能降低GK大鼠血-视网膜屏障的渗漏,从而对糖尿病视网膜早期病变有预防及治疗作用。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自发性2型糖尿病GK大鼠视网膜组织中NF-κB的含量,结果表明,GK大鼠视网膜组织存在着NF-κB的激活。4、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当归补血汤加味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GK大鼠视网膜组织中NF-κB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归补血汤加味抑制了GK大鼠NF-κB水平的升高,提示其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激活而对血-视网膜屏障起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研究[D]. 王丽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辨证分型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D]. 王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

[3]. 基于数据挖掘的赵进喜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病案分析[D]. 王艺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因素及其中医证候要素的研究[D]. 杨亚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5].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候学研究[D]. 张亚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6].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D]. 尚丽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

[7]. 糖视清合剂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D]. 魏建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

[8]. 超重或肥胖对2型糖尿病并发症发病率的影响及其中医病因病机研究[D]. 林芳菲.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

[9]. 糖网明目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D]. 于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

[10]. 益气养血通络法干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郭艺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

标签:;  ;  ;  ;  ;  ;  ;  ;  ;  ;  ;  ;  ;  ;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