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审计市场机制研究

我国审计市场机制研究

许钊[1]2016年在《审计师声誉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审计师声誉是社会公众及利益相关者对事务所与审计师个人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职业道德规范活动的整体认知与评价。审计市场作为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投资者很难直接观测审计服务的质量,也无法断定被审计的财务报表是否是公司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那么审计师声誉可以作为审计产品质量的重要度量指标,衡量财务报告的准确度。根据审计需求的基本理论,一方面,审计是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共同需求,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成本。理性的代理人为了避免承担最终的代理成本,只要监督收益大于监督成本,便存在主动要求被监督的需求。为了更好地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代理人需要寻找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第叁方监管机构,即需要能够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另一方面,审计具有改善财务信息质量和通过信号传递有效配置财务资源的作用,审计的本质功效是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性和增进财务信息价值。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有动机寻找高声誉的审计师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审计师声誉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两条路径:一是行政监管,二为市场机制。行政监管是指,监管部门出于保持资本市场的稳定,促进其健康发展的目的,通过法律和法规所赋予的行政权力,对资本市场中的各类主体进行的监督和管理的行为。市场机制是指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买卖审计服务的市场,由于事务所地位、事务所声誉、竞争力等等因素变化,而实现的审计收费或者供求关系的改变。在此背景下,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探究,第一,随着我国审计市场的快速发展,审计师声誉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第二,行政监管作为我国监管部门约束审计师行为的主要手段,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应对监管部门的处罚?在审计师行为上有何体现?第叁,我国的签字注册会计师制度使得研究视角可以进一步下探到个人审计师层面,那么奖励和培训的行为对审计师声誉发挥作用有何影响?第四,市场机制下审计师声誉如何衡量?如何发挥作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按照审计需求的基本理论,从代理理论和信息理论两个视角,分析了我国审计市场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审计师声誉的作用路径,然后结合“绿大地”的财务造假案件,分析我国资本市场中行政监管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效果,之后基于理论分析的结果和案例研究的结论,将后文的实证检验分为了叁个部分,分别是:第一,行政监管视角下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机制的作用路径;第二,行政监管视角下注册会计师个人声誉机制的作用路径;第叁,市场机制视角下,审计师声誉的作用路径。基于上述逻辑分析,本文做出了如下叁个方面的实证检验:第一,检验了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作用的机制,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声誉需要通过审计师行为整体性地发挥效用,并且受到事务所规模的影响。首先,当审计师声誉受损后,即本文考察的会计师事务所受到行政处罚后,事务所有动机修复前期受损的声誉,从其自身角度出发,会加大对审计过程的重视程度,进而会提高审计投入的水平,从审计投入-审计产出的过程来看,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审计师声誉受损会使会计师事务所重视审计程序,加大审计投入;然后,由于审计师声誉受损,会计师事务所在与上市公司的博弈过程中就失去了谈判的资本,特别是针对规模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其客户资源较为集中,单独客户所占收入比重较高,因此为了保留客户,不得不降低审计收费的水平,进而就会影响审计质量,导致尽管加大了审计投入,但是为了削减审计成本,可能在审计程序中或审计覆盖的范围上进行减少,进而削弱了审计证据的获得,所以不能在审计质量上得到反映,即得出本文的第二个结论,对于小规模的事务所,审计师声誉的受损会导致其审计费用降低,同时审计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改善;另一方面,对于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其相对谈判能力较强,审计收费可以保持相对合理的水平,进而就可以保证其审计质量的有效改善,挽回审计师声誉造成的损失。最后,在出具的最终的审计意见报告上,出于谨慎性的考虑,更有可能出具非标的审计意见,这样既可以确保一旦再次出现会计舞弊案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师自身的责任,还可以说明由于审计投入的提升,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发现上市公司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因而更有可能出具非标的审计意见。第二,检验行政监管视角下,审计师个人声誉发挥作用的路径,具体考察会计行业领军人才培养的实施效果,并进一步的检验职务特征和培养方向对于审计质量的改善有何种方向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整体效果上看,参与会计领军人才培养的注册会计师在培养之后审计质量明显改善,审计收费表现出溢价的现象;从职位特征上看,参加会计领军人才培养的合伙人审计质量改进效果反而不如非合伙人;从培养方向上看,参加主任会计师方向培养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的改善效果要好于后备人才方向培养的注册会计师。第叁,检验审计师声誉在市场机制视角下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随着我国审计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审计市场自身也在发挥着其自身的作用,会计师事务所会对事务所地位的变化做出应对,国际四大在市场地位下降,审计师声誉受损后会做出改善审计质量的行为,而国内所尽管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仅在审计费用上体现出了溢价的现象。而审计师声誉的受损还会使得其在客户选择上作出改变,会使得会计师事务所放弃声誉较差的客户,特别是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保持其声誉的动机将更为强烈。另外,审计客户声誉的下降会使得事务所审计风险提升,进而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本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第一,本文对行政监管机制视角下审计师声誉的研究具有更强的系统性和框架性。不同于以往研究从单一视角出发,研究审计师声誉对单一审计后果的影响,例如审计费用、审计质量或者审计意见,本文采用审计投入的数据,形成投入-产出的完整审计过程的分析框架,并最终形成审计师声誉作用机制在行政监管视角下的完整框架。第二,本文基于我国签字注册会计师制度,使得研究视角进一步下移到了注册会计师的视角,相比于国外研究在分所层面的视角可以进一步的细化。通过对注册会计师个人声誉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区分个人经验和能力的差异性,区别于事务所视角下的同质化,对于注册会计师个人的研究将更具有实际意义。并且区别于以往研究更多关注审计后果,本文通过比较会计领军人才培养的效果差异,考察审计过程中审计判断对审计师行为的影响,对现有研究进行了丰富。第叁,本文对于审计师声誉的研究,在我国政府监管主导的市场中,进一步分析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填补了相关研究相对缺失的不足。由于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行政监管发挥直接的效用,因而是现有研究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证明了市场机制下审计师声誉的有效性,然后通过大样本的实证检验,分析了审计师声誉在市场机制下的作用机制,检验了市场声誉变化对于审计师行为的效果。本文的政策建议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第一,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而言,本文针对不同规模的事务所给出了差异化的建议。对于规模较小的国内所,应当首先加强内部监管,提升内部风险控制程序的标准,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尽可能的拓展市场;对于规模较大的国内所,例如本文所指的国内十大所而言,应当把提升审计质量,自身声誉的培养、形成和延续作为首要目标;对于国际四大来讲,应结合其全球统一的质量控制制度,同时联系我国的制度背景,发挥其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带头作用,重视其审计师声誉的保持和延续,进一步发挥其行业的专业能力和国际化网络的优势,带动我国整体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第二,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应把握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新的发展趋势,规避现有存在的监管问题。应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对各部门存在交叉的区域实行共同管理,通过借鉴对方的工作,利用工作成果的方法,既能避免额外的监督成本,又可以提升监督效力。近几年来,注册会计师行业在不断地推动事务所合伙制改革的发展,通过合伙制的影响,使得各合伙人承担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损失带来的连带责任,使得其有动机控制事务所的整体审计质量,并通过民事赔偿的方式,形成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威慑力。并且进一步的加强监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以及提升处罚的时效性和实施效果,使得事务所违规成本大幅提升,有效避免恶性竞争的发生。第叁,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应重视审计在企业财务报告中所起的作用,发挥审计的功效。目前,审计可以发挥降低代理冲突,传递财务报告真实性以及可靠性信号的作用。因此,声誉较好的审计师,传递的真实性信号将更强烈,并且可以降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使得普通投资者更加认可上市公司的行为,并提升财务信息的可信度。第四,对于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而言,应把握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在“互联网+”的概念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应用到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之中时,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未来发展也应结合互联网的概念,讲究大数据的应用,促进审计的发展。通过审计数据的规范性以及互通性,可以有效降低审计投入,使得审计程序更加的便捷,并且准确度更高。

郭鑫[2]2007年在《审计定价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定价不合理的问题一直很突出,各地执行的审计收费标准既不统一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2001年12月24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明确规定了上市公司应在年报中披露其聘任、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情况以及报告年度支付给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情况。作为中国本土审计定价研究的转折点,审计收费信息的公开披露,不仅大大提高了使用经验研究方法的现实性,还为研究中国审计定价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对审计定价问题进行系统的、有效的研究,不仅可以限制“低价揽客”行为的发生,防止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促进整个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适度利益,提高审计质量和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基于对审计定价研究的兴趣和对审计定价实务的关注,搜集相关数据与信息,撰写了本篇论文。希望通过这些尝试和努力,拓展新的视角,加深对中国本土审计定价问题的认识,试图去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审计收费市场的定价模型,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线索和帮助。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经济学角度剖析了我国审计市场的实质,探讨了审计定价与审计质量、审计成本的关系,阐述“低价揽客”行为理论,并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了我国审计收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外审计收费制度、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异同,提出了改进我国审计收费市场的几点建议。在实证分析中,选取2005年度上海证券市场中的348家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建立模型,利用SPSS软件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的资产总额、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个数、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排名是否在“前十名”以及在报告期是否改聘了会计师事务所这四个变量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其它因素则不存在显着影响。最后,针对我国审计定价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几点改善的措施,希望以此来提高审计质量,规范审计定价行为。

彭桃英[3]2005年在《审计质量与审计市场行为主体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历了本世纪初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重大案例之后,人们对独立审计质量问题更加感到困惑。但是,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和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及资本市场的规模化发展,独立审计的作用却日益重要。因此,加强防范和不断解决独立审计中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问题将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从理论上说,审计质量既是审计信息的使用者和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及其产品的评价,也是审计市场行为主体在特定的制度背景下行为的结果;防范和解决独立审计质量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实行适当的审计质量评价和有效的制度变革。而实际上,任何评价体系都难免存在不足,任何制度措施都会因相关行为主体的策略行为和环境的变化而难以持久有效。所以研究在变化的制度背景下审计质量的评价及审计质量与审计市场行为主体的关系,对于引导相关行为主体的市场行为和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表面上看,审计质量的评价是一个评价方法问题,上市公司审计质量问题是一个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和审计报告的真实性问题。而实质上,这两类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复杂的经济利益关系和内在的行为逻辑,也反映了审计的技术特征,而且二者是不可分离的。本文试图在变化的制度背景下,比较系统地研究审计质量的评价及审计市场行为主体行为与审计质量的关系。我们在总结其他作者的零散研究成果和分析以往研究不足的基础上,着重集成地研究了叁大紧密相关的问题:(1) 审计质量的概念和审计质量的评价;(2) 审计质量问题产生和制约的机制,即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审计市场行为主体是如何相互作用而共同决定审计质量的;(3) 改善我国独立审计质量的途径。 在导论(第一章)中,我们从列举目前国内外审计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和初步分析以往人们研究此类问题中的不足之处入手,选定了研究的问题,确定了本文研究的主线和所采用的方法。我们也在这一部分里介绍了本文的核心思想、逻辑思路和论文结构。 在第二章里,我们首先依据ISO关于质量的理论,给出了我们对审计质量的定义。接着,我们从审计信息的特征入手,分析了审计质量的特征;再从审计信息的特征和审计质量的特征入手,定性地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我们在同时考虑审计服务供给者和评价者的基础上把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分为四大类:审计资源因素、审计环境(制度)因素、审计风险因素及审计行为因素,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模式。然后,我们评介、分析了各种评价审计质量的方法和模型,引入了审计质量评价的模糊数学方法。最后从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角

王艳艳[4]2007年在《政府管制、所有权安排与会计师事务所选择》文中研究指明自1980年中国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经历了恢复重建、稳定发展、脱钩改制和规模扩张等阶段。政府在培育独立审计需求、努力提高审计质量的过程中做出了一系列的尝试。然而目前我国审计市场仍然处于买方市场,因此研究我国转型经济下企业选择不同质量会计师事务所的动机问题,不仅关系到如何引导资本市场对高质量独立审计的需求,改善审计市场的竞争结构,促进审计市场的良性循环,更关系到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以2001至2004年间上海和深圳两地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我国转轨经济中政府对审计市场供给、需求双方的干预和影响为背景,在回顾既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研究我国审计需求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此为出发点,从政府所有权与所有权安排的角度出发,着重研究了以下叁方面的问题:(1)在我国目前的审计市场上,不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审计服务质量是否存在系统性差异?(2)如果审计质量存在差异,那么企业选择不同质量的事务所的动机是什么,政府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3)企业的事务所选择行为的经济后果是什么――是否能达到降低资本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通过研究,本文发现:(1)审计质量方面,目前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审计质量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化。具体表现在: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显着高于非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进一步将内资所按业务收入排名划分为国内十大与非十大,按是否具备专项复核资格划分为具有专项复核资格和不具有专项复核资格的事务所后,国内各类所审计质量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证据比较微弱。(2)企业选择会计师事务所行为方面,政府管制因素和所有权安排均会影响上市公司选择事务所的行为。具体表现在: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存在选择高质量事务所的动机,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存在选择地方小所的动机,非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存在选择国家层面大所的动机;股权集中度与审计质量需求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存在区间效应;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与企业选择高质量事务所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说明上市公司选择事务所既存在经济动机,也存在管制动机,政府对于审计需求的引导既有攫取之手,又有帮助之手。(3)经济后果方面,选择规模较大、服务质量较高事务所的企业,权益资本成本显着较低。本文的主要创新与贡献表现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方面。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分别采用了分段线性回归、曲线回归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在研究内容方面,本文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我国上市公司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理论分析框架;将独立审计需求的保险假说拓展为政治担保假说;研究了政府在企业选择会计师事务所中的角色;精确研究了所有权安排对企业微观行为的影响;首次采用会计信息透明度衡量了事务所类型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独立审计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定价功能。这些问题的研究为今后研究独立审计需求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基础,为独立审计在资本市场中的经济价值提供了经验证据。

汪军[5]2003年在《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研究》文中认为独立审计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注册会计师队伍在迅速扩大,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使得其向独立的中介组织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在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运行中,由注册会计师实施的独立审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由此决定了对于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内在要求。然而,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中的新兴证券市场影响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轨迹,公众及社会对上市公司审计质量提出了种种批评,又使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从证券市场的“老叁案”到“新叁案”,再到近年来大量上市公司审计失败案的出现,围绕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讨论从未间断过,独立审计的信息鉴证职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且,随着我国会计市场对外全面开放的日益临近,上市公司审计执业存在着低层次供给相对过剩和高层次供给相对不足这一矛盾现象也将进一步激化,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历程较短,上市公司的快速发展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有关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及审计市场结构方面所作的研究较少。因此,如何提高上市公司审计质量,以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持续发展,成为会计理论界和职业界以及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本论文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特有的制度背景下,关于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证研究。通过合理借鉴国外在此领域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研究方法,首先运用代理理论分析审计质量的内涵和衡量方法,并由此确定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基本研究框架;然后构建了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理论分析范式,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特有的制度背景,对上市公司审计质量进行了现实分析;在上述审计质量规范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上市公司审计质量进行实证研究,以经验数据对前面规范分析的内容加以验证和深化。为验证所提出的叁个实证研究假设,本文选择中国股市1996年至1999年的所有上市公司及其主审事务所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审计质量的单变量和多变量年度分析、对审计质量级差的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以及对审计师变更前的逻辑斯蒂分析和审计师变更后的多元回归分析,逐一验证了上述假设;最后,根据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在构建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全面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论文的基本结论 根据上述关于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本论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审计可视为一种代理职能,审计代理职能的有效发挥取决于其提供服务 Researches on An皿幽讪0 OfLtstedO地厂川。ies--emp。caf ehael。。加mO,,。ti stock morket的质量水平。审计的出现是在长期的委托一代理关系中,交易双方从降低代理成本,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代理效率的要求出发,长期搜寻所产生的一种制度安排。审计代理职能的有效发挥是由其对外提供服务产品的质量决定的。审计质量可表述为审计师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系统中某一特定违约行为并对己经发现的违约行为进行报告或者披露的联合概率。前者取决于审计师的执业能力、审计程序、审计取样以及审计投入等因素;后者是由审计师的独立性决定的,审计质量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盈余管理是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有效衡量指标。审计限制盈余管理的作用是随审计质量的变动而变动的,审计质量高低具体反映在己审财务信息中盈余管理的程度上。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反向关系,较高的山计质量将会形成较少的盈余管理,并可提高报告盈余可靠性及信息含量。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尚未形成规范化的市场体系,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也普遍存在,审计的作用是否真正发挥更多的与所限制的盈余管理空间联系在一起,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盈余管理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服务质量水平的表征作用是最优的。 3、审计服务的有效需求和审计法律责任最终决定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审计提供服务产品质量面临激励和约束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分别是市场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内在需求和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巨额赔偿风险)。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了审计师发现并报告违约行为的联合概率值,上市公司审计质量也可表述为审计服务的有效需求和法律责任两个因素的联合乘积。 4、经济体制转轨期及转轨中的股票市场和上市公司是中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研究中特有的制度背景。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并伴随着金融、会计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发展的,其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表现之一即是证券监管制度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最典型的莫过于股票发行制度,并在此制度下衍生了发行价格确定制度、配股制度、特别处理和摘牌制度的计划特征。在企业“取悦” 政府监管机构的过程中,审计不是一种自发的市场需要。而且,形成了特殊的地方政府、集团公司和上市公司叁者利益与共的关系,导致了大股东控制和最高管理人兼任等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从而使上市公司盈余?

陈晓媛[6]2008年在《政府监管与审计质量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审计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审计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高质量审计服务对于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高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是,由于审计行业自身的特点,现实中审计质量低下、审计师和上市公司“共谋”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例如,在震惊全球的“安然事件”中,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长期为其隐瞒亏损的事实,并在安然事件东窗事发前大量销毁相关审计资料。此后,“世界通讯”、“环球电讯”、“施乐”等愈演愈烈的财务丑闻也将当时的“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全部牵涉其中。在国内,从着名的“老叁案(深圳原野、海南中水国际、长城机电)”、“新叁案(琼民源、红光实业、东方锅炉)”,到“蓝田股份”、“亿安科技”、“秦丰农业”、“科龙电器”,上市公司财务丑闻陆续被曝光的同时,幕后总有一个“合谋者”的影子:大大小小的会计师事务所。类似浮出水面的财务丑闻,上市公司造假案例也清晰地呈现出“十假九同谋”的特点,屡屡上演“警察”与“大盗”沆瀣一气的丑剧。这一系列涉及审计师的财务丑闻的相继出现,使得审计质量问题变得更加引人注目。然而,国内外系列财务丑闻的出现并非偶然,暴露的问题相当多,但审计行业监管不力却是众多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如何加强对审计行业的政府监管以提高审计质量因此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来研究审计质量问题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在分析审计市场失灵的基础上,结合管制经济学、政府规制等相关理论,系统分析了政府监管对审计质量改进的作用机制;其次,分析目前国际上典型的叁类审计监管模式及其适用条件,得出我国的监管模式应是“政府监管为主、行业自律为辅”的结论,并对我国目前审计监管体系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再次,以我国证监会对审计师出具的处罚公告为样本,从政府监管的视角考察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并从政府规则与政府惩戒两个角度考察了我国政府监管对审计质量改进的效果;最后,基于本文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八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引出研究问题,对审计质量与政府监管的有关概念重新进行了界定,并提出本文的研究路径和框架。本章将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分为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两个层次,政府监管作为间接影响因素,通过对审计师自身因素或公司治理的影响实现对审计质量的改进;而对于审计质量的直接影响因素,除了传统的专业技能和独立性以外,提出审计师职业谨慎态度是影响审计质量的第叁个直接因素。第2章文献综述。在对现有研究领域中关于审计质量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笔者将现有研究文献中关于政府监管和审计质量的研究分为两大类:(1)以监管结果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2)政府监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效果分析。前者主要是以审计师遭受的法律诉讼或处罚结果作为审计质量低下的替代指标,研究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后者主要是关于我国证券市场某些监管政策的效力检验与处罚公告的分析性统计研究。第3章政府监管与审计质量改进的理论分析。本章目的主要是为本文的研究主题提供理论框架,首先运用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揭示审计的本质在于“控制”,并从价值增值角度认为审计增值功能的实现需要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保证;紧接着,分析了现有审计委托模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认为其造成了我国审计市场的失灵——高质量需求不足与低质量审计服务的供给;然后,结合管制经济学理论,在对叁大管制理论进行分析评价后,认为公共利益理论能更好地为我国审计市场监管提供理论依据;最后,从理论上详细分析了我国审计市场的政府监管措施对审计质量改进的作用机制。第4章我国审计质量监管模式与监管现状。本章在对叁种审计质量监管模式分析评价之后,指出我国目前的审计质量监管模式;然后,针对我国各监管主体的监管实践,指出当前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为实证分析埋下伏笔。第5章政府监管视角的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本章以证监会2002-2006再次,以我国证监会对审计师出具的处罚公告为样本,从政府监管的视角考察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并从政府规则与政府惩戒两个角度考察了我国政府监管对审计质量改进的效果;最后,基于本文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八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引出研究问题,对审计质量与政府监管的有关概念重新进行了界定,并提出本文的研究路径和框架。本章将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分为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两个层次,政府监管作为间接影响因素,通过对审计师自身因素或公司治理的影响实现对审计质量的改进;而对于审计质量的直接影响因素,除了传统的专业技能和独立性以外,提出审计师职业谨慎态度是影响审计质量的第叁个直接因素。第2章文献综述。在对现有研究领域中关于审计质量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笔者将现有研究文献中关于政府监管和审计质量的研究分为两大类:(1)以监管结果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2)政府监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效果分析。前者主要是以审计师遭受的法律诉讼或处罚结果作为审计质量低下的替代指标,研究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后者主要是关于我国证券市场某些监管政策的效力检验与处罚公告的分析性统计研究。第3章政府监管与审计质量改进的理论分析。本章目的主要是为本文的研究主题提供理论框架,首先运用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揭示审计的本质在于“控制”,并从价值增值角度认为审计增值功能的实现需要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保证;紧接着,分析了现有审计委托模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认为其造成了我国审计市场的失灵——高质量需求不足与低质量审计服务的供给;然后,结合管制经济学理论,在对叁大管制理论进行分析评价后,认为公共利益理论能更好地为我国审计市场监管提供理论依据;最后,从理论上详细分析了我国审计市场的政府监管措施对审计质量改进的作用机制。第4章我国审计质量监管模式与监管现状。本章在对叁种审计质量监管模式分析评价之后,指出我国目前的审计质量监管模式;然后,针对我国各监管主体的监管实践,指出当前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为实证分析埋下伏笔。第5章政府监管视角的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本章以证监会2002-2006接因素进而实现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第叁,本文修正创新了审计质量衡量指标与有关模型。在检验审计质量影响因素时,以证监会对审计师的行政处罚作为审计质量替代变量,较好地将政府监管与审计质量联系起来;并且,通过引入“审计师强制轮换”变量创新了Lennox审计意见估计模型,以检验强制轮换制对审计质量改进的效果。

王慧[7]2009年在《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独立审计信用是提高独立审计质量的核心隐性保障要素,并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公平和效率以及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诸如被世人关注的会计造假、金融危机等无一不与独立审计信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从信用管理视角研究独立审计监管问题,构建独立审计信用的监管机制,不仅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下日益激烈的会计审计市场竞争,提升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同时对于拓展审计监管理论创新、寻求独立审计监管创新思路,优化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环境,为宏观政策层制定监管政策和相应法规提供理论支持,都将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论文首先阐明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对国外独立审计信用监管问题的研究进展、我国独立审计信用监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动态追踪与分析。研究发现,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多维系统架构、同步交错协调的运行机理、实施保障与机制效率评价等问题是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为此,作者设计了由八大部分组成的论文研究框架,并针对不同研究内容选择了规范型、解释型、描述型、统计分析及实证检验等相应的研究方法,认为制度伦理理论、审计功能实现理论与机制设计理论等为本文的研究和拓展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接着,对独立审计信用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包括独立审计信用的科学内涵与外延,独立审计信用生成原理的模型解构、形成中的维护与修复补偿等问题。然后,从我国独立审计监管制度的现实安排、独立审计信用监管自律效应以及现行监管主体的监管效应等层面对我国独立审计当下的监管实效进行了统计分析,所得到四点研究启示为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监管机制实施与效率评价等后续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理论架构,包括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的目标导向、影响因素识别、理论架构的层级结构与运行机理,迈出了这一论题创新的探索一步。接着,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效率实现问题,着重研究了独立审计信用征信系统有效性,独立审计信用奖惩效应的实现,以及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运行效率实现保障机制构筑。最后,对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评价展开研究,涉及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评价的总体方案、标准、方法及程序。论文的主要创新如下:1、将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架构设计、要素描述、动力机制、效果评价、效率保障纳入到整体研究框架之中,系统的、多角度的研究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目前尚未见载文及报道。2、采集1992-2007年为样本窗口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审计意见时间序列数据作为研究参数,揭示了我国独立审计信用监管自律效应;对1999-2008年财政部公布的《会计师信息质量检查公告》、2004-2008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行业执业质量检查工作动态》、1999-2004年审计署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质量的检查结果、1992-2008年中国证监会披露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有关会计师事务所及涉案注册会计师处罚决定进行了统计,分析了现行监管主体的监管效应,所得到的结论为研究我国独立审计信用的监管实效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既是研究思路也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3、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了独立审计信用奖惩机制效应的实现问题。2003-2005年资本市场数据实证检验所得到的我国市场中独立审计信用惩罚效应结论,为我国审计市场监管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4、以制度伦理理论、审计功能实现理论与机制设计理论等为理论支持,基于独立审计信用形成机理与我国独立审计监管的实际效果,充分考虑机制设计中的影响因素,在目标导向下构建的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以及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运行效率实现保障机制,对我国宏观政策层制定监管政策和相关法规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颜华[8]2005年在《我国资本市场独立审计诚信运行体系研究》文中认为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法制和诚信建设,提高资本市场监管水平”,“培养诚实守信、运作规范、治理机制健全的上市公司和市场中介群体,强化市场主体约束和优胜劣汰机制”,加强对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管理,不断提高执业水平。但近年来上市公司与审计合谋造假案的频频暴光,不仅使资本市场中的财务公信力下降,同时也使独立审计出现了空前的信任危机。因此,研究我国资本市场独立审计诚信运行体系建设问题,不仅是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于我国审计制度的创新以及审计理论的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此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跟踪分析;然后,从独立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动因及功能、独立审计诚信的一般理论诠释、以及资本市场运行中独立审计的需求等方面,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资本市场独立审计诚信运行体系的理论框架、运行机理;最后,对独立审计诚信运行体系的实施环境、保障措施、实施效果的评价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进行了案例分析,对文中的研究结论进行了验证。

刘晓霞[9]2006年在《我国审计市场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事件以及审计失败的案例不断发生。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外部其他利益相关人以及社会公众开始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提出质疑。近年来,国际会计职业界涉及到审计客户造假的事件不断曝光,这不仅引发了各界对会计职业界的信任危机,而且,还促使人们对审计市场机制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同时,国内的审计市场也并不平静,上市公司造假事件频频发生,而注册会计师却为造假的会计报告出具严重失真的审计报告。这些事件的危害不仅限于个别的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而且对整个会计师行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另外,审计市场还存在着主体之间没有建立起健康的供求关系,低价竞争现象十分普遍,审计价格难以真实地反映其价值,审计价格信号传递功能难以实现,政府对审计市场的干预依然存在,独立审计市场的正常秩序难以建立等问题。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应该从审计市场机制本身入手,及时调整、完善和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市场,从体制上保证审计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从而维护注册会计师独立、客观、公正的形象。本文在分析了审计市场机制要素的基础上,进行了规范分析,充分借鉴了微观经济学理论、审计理论以及财务会计理论,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分析,以便于能够充分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本文将审计市场机制作为立足点,从审计市场机制的供求关系、价格变动以及竞争状况叁个要素的角度对审计市场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这一部分阐述了论文的写作动机,回顾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代表人物,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观点。第二部分,“审计市场机制概述”。这一部分从审计供求关系、审计定价以及审计竞争这叁个审计市场机制的要素的角度对审计市场机制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第叁部分,“我国审计市场机制存在的问题”。我国审计市场机制存在若干问题,这一部分分别从供求、价格、竞争这叁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改进我国审计市场机制的若干对策”。这一部分针对我国审计市场机制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笔者建议最终通过市场手段,辅之以政府的监管来改善审计市场供求关系,引导审计的有效需求,建立政府指导基础上的审计市场价格,尽快改变无序而过度的竞争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审计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手段来规范审计市场主体的行为,真正实现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

余丹妮[10]2007年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制度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注册会计师行业审计监管制度在行业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断发生的审计失败,说明现行审计监管制度还有不尽合理之处,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本文首先对市场失灵与管制进行经济学分析,然后,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讨论美、英、德、澳、日等国的审计监管制度及其变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管制度存在的若干现实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研究改进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管制度的若干对策。通过研究,本文:(1)提出系统构建我国行业监管制度需要考虑的因素和系统化的措施;(2)分析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失灵的表现及特征,提出了市场“看不见的手”机制失灵背后,双层理性因素的存在及影响,提出改进审计监管制度不协调的措施;(3)从法学角度,宏观分析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管制度功能的缺失,即激励功能与约束功能的非平衡,是导致我国审计监管制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并从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两个方面,提出现行审计监管惩罚适度性问题的改进建议;(4)分析信誉在审计监管制度中的作用,以及其作用发挥的制约性原因,提出从意识形态领域构建理性的审计行为秩序。

参考文献:

[1]. 审计师声誉作用机制研究[D]. 许钊. 北京交通大学. 2016

[2]. 审计定价研究[D]. 郭鑫. 东北林业大学. 2007

[3]. 审计质量与审计市场行为主体关系研究[D]. 彭桃英. 中南大学. 2005

[4]. 政府管制、所有权安排与会计师事务所选择[D]. 王艳艳. 厦门大学. 2007

[5].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研究[D]. 汪军. 西南农业大学. 2003

[6]. 政府监管与审计质量改进研究[D]. 陈晓媛.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7].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研究[D]. 王慧. 中南大学. 2009

[8]. 我国资本市场独立审计诚信运行体系研究[D]. 颜华. 中南大学. 2005

[9]. 我国审计市场机制研究[D]. 刘晓霞. 东北财经大学. 2006

[10].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制度改进研究[D]. 余丹妮. 湖南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我国审计市场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