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辉
(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中医院外科?675600)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抽取我院2011年1月份到2013年1月份收治的10例行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治疗后发现,10例患者均获得康复出院,治疗有效率为100%,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并且有8例完成随访工作,其中包括继续生存3~5年者6例,继续生存超过5年者2例。结论:给予结肠癌患者行结肠癌根治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结肠癌根治术临床疗效体会
【中图分类号】R735.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3-0266-01
结肠癌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急腹症,由于难以采取充分的肠道准备,往往需要在一、二期分别行结肠造口和根治手术治疗[1]。为此,本研究拟结合我院2011年1月份至2013年1月份收治的10例行结肠癌根治术的结肠癌患者及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份到2013年1月份收治的10例患者及其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有4例,女性患者有6例,年龄范围在41岁到74岁之间,平均年龄(58.3±2.7)岁。按肿瘤类型划分,其中有5例为粘液腺癌,有4例为低分化腺癌,另有1例为中分化腺癌。所有患者均经肠镜、CT检查和结肠气钡造影等确诊和术后病理学证实,均表示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以及消化不良等临床表现。
1.2方法
术前给予全组患者胃肠减压,对其进行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等纠正,并进行抗生素注射。术中行结肠癌根治术治疗,在肿瘤远端约5cm处将结肠切断,在阑尾根部至少1cm处将阑尾切除,同时一次性输液器由阑尾残端插入后固定,为避免发生灌流液返流的情况,需要取肠钳夹闭末端回肠。提肿瘤切缘近端肠管至切口之外,需要将部分肠内容物和气体排除干净,并将一次性螺纹塑料软管进行插入,固定可采用丝线结扎来完成,最后在手术床底部放置敷料桶,将呼吸机的塑料软管末端放入。在为患者提供输液治疗时,主要采用37℃生理盐水进行;在为患者灌洗结肠时,手术室护士应协助术者扶持肠袢,再由术者从近到远对肠管进行交替推挤,动作保持轻柔、缓慢,以防损伤其他脏器,确保肠内积液、气体和粪便能够完全挤出;给予大量(10000ml)生理盐水冲洗,在肠内有清亮液体流出后停止。完毕后为患者阑尾残端进行荷包缝合,将肠管近端予以切除,同时将标本移除,确保吻合口能够保持通畅和无张力,并具有良好的血运。吻合口附近处常规置引流管。
1.3术后管理
手术完成后,安排患者卧床休息,同时为患者提供抗感染治疗以及必要的营养支持,严密观察患者的水电解质均衡情况,需要为患者保持扩肛3d到6d,1d2次或3次。给予患者持续胃肠减压,并在肛门完全排气完毕后,予以拔管。在患者恢复饮食后,给予液体石蜡服用,并持续3d,以确保大便通畅、不干硬。在患者身体没有腹腔渗出后,将腹腔引流管予以拔除。
2结果
经治疗后发现,10例患者均获得康复出院,治疗有效率为100%,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并且经过术后电话、上门随访以及患者复诊,共有8例完成随访工作,其中包括继续生存3~5年者6例,继续生存超过5年者2例。
3讨论
结肠癌是外科一种较为常见的急腹症,往往有并发肠梗阻的可能性。临床认为,结肠癌肠梗阻往往好发于左半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和右半结肠等几个部位,并且以左半结肠最为常见。在临床上,结肠癌通常表现为浸润型硬癌,能够进一步占用肠腔内部面积,导致肠腔更为窄小;并且有研究证实,在老年群体当中,发生肠梗阻的现象也多与结肠癌(尤其是左半结肠癌)有关,发生率在70%左右[2],给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均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影响。
现阶段,临床在治疗结肠癌患者的过程中,多是首选结肠癌根治术治疗,治疗效果相对较为令人满意,并且,资料表示,在术前给予患者术中结肠灌洗,还能够进一步保证临床效果[3]。在本组研究中,10例患者经结肠癌根治术治疗后均获得康复出院,治疗有效率为100%,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并且经过术后电话、上门随访以及患者复诊,共有8例完成随访工作,其中包括继续生存3~5年者6例,继续生存超过5年者2例。提示给予患者结肠癌根治术和术中结肠灌洗,能够有效治愈结肠癌。
经本研究表明,给予结肠癌患者结肠癌根治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控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梁晓明,许可,冯上丽.163例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的疗效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22(3):288-289.
[2]褚祥文.结肠癌根治术67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4):489-490.
[3]何应新,林树文,郭黎.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研究,2012,19(20):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