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印尼学习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印度尼西亚,汉语学习者,感谢言语行为,调查分析
印尼学习者论文文献综述
戴君如[1](2019)在《印尼学习者汉语感谢言语行为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感谢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力求礼貌的言语表达方式。根据赛尔对言语行为的分类,感谢是和谐表述类的言语行为。每一种语言其实都会有表示感谢的词语及语句,但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在交流的过程中表达谢意的方式及使用的词语却是各种各样的,这也正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常常忽略的重点。笔者经历过各种各样与致谢有关的交际情景后,发现中国人和印尼人对感谢言语行为交际场合和交际策略似乎是不尽相同的。然而,汉语致谢与回谢的词语比较丰富,都不止一个,如“麻烦你了”、“辛苦了”、“谢了”、“没事儿”“好的”等等。而印尼学习者在与中国人交流时往往不自觉地只结合课本所学过的单词和自己的思维表达方式使用“谢谢”来表示谢意,用“不客气”来回谢,两者使用频率较高,不习惯使用更具针对性的汉语间接感谢的表达用语。本论文首先在奥斯汀和赛尔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语境对汉语和印尼语的感谢言语行为及感谢应答语做分类说明,并且找出两者表达语句及影响表达的异同。其次,本次调查的主要语料来源于采访与问卷。本次调查的被调查者共有128人,其中分别是111个不同年龄且学习阶段的印尼学习者和17个分别不同年龄阶段,具有社会身份差距的中国人。本次调查运用了描述对照统计和相关分析两种方式来采取印尼学习者汉语感谢用语选择及影响因素的主要情况。分析统计结果发现,印尼学习者与中国人在感谢语的交际功能的认识上(道歉式、责怪式)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另外,在不同的语境下,感谢语及其应答语的使用频率也往往要比中国人高或是选择的感谢策略不同,并非每一个汉语水平较高或学习时间更长的学习者都能完全理解并准确地使用汉语里的感谢表达(辛苦了、让您破费)和习惯使用的称呼语(师傅、阿姨等)。这些都是不同的生活环境所导致的一种思维模式与现象,从而存在感谢言语表达上的差异。通过分析各种的交际情景与被调查者的相关学习背景(是否去过中国留学过、学习汉语的时间、HSK等级)发现,最有影响感谢表达的是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时间,两年为学习节点,两年上下的选择用语较有明显的差距。然而,学习汉语更长的学习者也并不见得都能完全如同母语者的思维得体地表达感谢。因此,本论文试着从印尼学习者的角度找出并提供一些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提高语言教学知识与跨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力和传授语言项目和交际策略的对应关系的能力,并且根据学习者的水平阶段供一些对外汉语学习的策略(观察并记录、对照找出异同、扮演母语者)。(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7)
徐婷婷[2](2019)在《印尼汉语学习者介词“在”的深度习得和发展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中介语语料库和汉语本族语语料库,全面考察了初、中、高不同汉语水平的印尼学习者习得汉语介词"在"的发展过程。"在"字介词短语各句法功能的习得经历了从使用过度、不足到逐渐均衡的过程,但作状语的主要句法功能仍出现使用过度的倾向,作补语和定语的次要句法功能则使用不足。"在"所介引的语义类型习得遵循由简单具体类到复杂抽象类的习得顺序,处所、时间等具体义的习得要好于范围、方面、条件等语义较抽象类别的习得。印尼学习者习得介词"在"的偏误率不高,大部分能正确使用,但各阶段的偏误类型表现出了明显的特征。初级学习者喜欢在存现句句首处加"在",中高级学习者偏误主要集中在"在"与其他近似介词的相互错用以及介词框架的错用。(本文来源于《海外华文教育》期刊2019年02期)
厉姿滟[3](2018)在《印尼优利联汉语学校初级汉语学习者课堂话语接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的课堂话语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学习者对它做何反馈是检验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的重要标准之一。目前,从学习者的接受视角出发对汉语教师课堂话语所进行的研究,主要散见于一些论文和专着之中,专门论着比较少。因此,十分有必要从学习者的接受视角,全面、集中、深入地探索汉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的问题。本文分析的是笔者所在的实习单位印尼优利联汉语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课堂实录、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途径收集研究的材料,并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处理材料。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总结了与第二语言教师课堂话语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讨论了本文的研究价值。第二部分从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模式、师资情况和学生情况五个方面概述了印尼优利联汉语学校的基本情况。第叁部分从汉语学习者的接受视角出发,结合课堂实录、个人访谈的情况和相关的理论知识,统计和分析了调查问卷的结果,找出了汉语教师课堂话语的语音面貌仍存在的主要问题:语速不合适、语流不顺畅、语气不温和、音量不稳定、吐词不清晰,得出了在汉语教师的朗读、讲解、对话、指令、提问和反馈六类课堂话语中,除了朗读话语艺术性强,受到学习者百分之百的肯定之外,其他话语仍旧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的结论。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讲解话语规范性差、对话话语原则性淡、指令话语明晰性弱、提问话语难度层级模糊、反馈话语具体性和启发性不足。第四部分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汉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改进策略:一方面要增强汉语教师完善语音面貌的意识,使其语音面貌达到语速合适、语流顺畅、语气得当、音量稳定和吐词清晰的程度;另一方面要强化汉语教师六类课堂话语的针对性,从朗读话语艺术化、讲解话语规范化、对话话语原则化、指令话语明晰化、提问话语难度层级化和开放化、反馈话语具体化和启导化这六个方面着手予以改进。第五部分是结语,总结全文,指出论文的价值所在,说明论文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曹桐赫[4](2018)在《印尼华裔成人汉语语音偏误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尼与中国自1990年恢复外交关系后,越来越多的印尼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尤其是最近几年来,为了和中国保持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很多印尼华人家庭选择将他们的孩子送到中国学习汉语。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音是一种语言的物质外壳。因此语音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关键。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印尼语属于南岛语系。尽管二者分属不同语系,但是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仍会使用印尼语字母的发音来代替汉语拼音的发音。此外,印尼是一个双语国家,学生自小生活在双语环境下,很多学生甚至出现了英语比母语还要好的情况。这些学生常常会出现用印尼语中没有的但是英语中有的字母来代替汉语拼音的发音情况。由于从印尼到中国留学人数在逐年增加,针对印尼学生的发音偏误,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应得到重视。作为印尼最大的汉语培训机构,优利联汉语国际每年都会输送大量的学生到中国。另一方面,朝气蓬勃的留学市场加大了对汉语教师的需求。如何让学生喜欢汉语、如何让学生发音正确,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文章以收集学生语音偏误为主,根据学生的偏误类型分析造成偏误的主要原因。在最后一章,本人将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相结合,提出相关应对策略。旨在为印尼华裔学生的语音偏误提出相关解决方案,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许佑菱(Oktaviani)[5](2018)在《面向印尼学习者的汉语转折类语气副词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印尼建国大学中文系的二年级学生,本文主要考察与分析印尼大学学习者转折类语气副词的教学情况,首先对汉语转折类语气副词进行研究,并筛选5个现代汉语转折类语气副词进行分析。之后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和总结印尼语学习者对现代汉语转折类语气副词学习的偏误类型,并分析了偏误原因。同时本文还对印尼大学的教师进行了访谈,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追踪,之后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本文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阐述了叁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二是研究概况,主要包括转折类语气副词本体、偏误及教学有关的研究;叁是本文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本文的研究对象、语料来源、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及创新特点。第一章是汉语转折类语气副词对比。本章将5个汉语转折类语气副词从语义和语法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别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奠定了汉语转折类语气副词的研究基础。第二章是面向印尼学习者的汉语转折类语气副词的教育学调查分析。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印尼学习者学习汉语转折类语气副词的偏误类型,并分析了原因。第叁章是本文对印尼学习者学习汉语转折类语气副词的教学策略。这一章从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完善汉语教材及工具书编写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0)
邓金凤[6](2018)在《“着”在印尼语中的对应形式及印尼学习者“着”的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表示动作进行或一个状态的持续是由助词“着”来表达,常用的格式为“动+着(+宾)”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动/形+着(+宾)”表状态持续、“动+着”祈使句、“名(处所)+着+宾”存在句、“动_1+着+动_2”连动句。印尼语表达一个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持续常用的是“sedang+动”、“动_1+sambil+动_2”两种形式,但特殊情况下,据印尼语的语法规律也可以使用其他形式来表达。它们在句子中明确的对应汉语的哪些形式或词,我们只能根据语境来判断。汉语“着”本身含有复杂性,因此让留学生学“着”时感到困难以及容易产生偏误。本文研究的语料来自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印度尼西亚学生的作文。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内容是将汉语“着”与印尼语对应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汉语表动作进行或状态持续“动+着”与印尼语中对应的形式,并解释它们的异同点。第叁章根据所收集到的语料进行印尼中高级阶段学生使用“着”的偏误分析并描述偏误所产生的原因。第四章根据上面的偏误分析对印度尼西亚学生“着”的教学提出了建议。的教学建议及教学对策。结论部分对本文研究得到的结果作出总结并提出本文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8-05-01)
陈琳,徐贵平,翁斐斐[7](2018)在《首、尾语素频率对中级印尼汉语学习者复合词识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词汇判断任务,探讨语素频率对中级印尼汉语学习者复合词识别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语素频率影响中级印尼汉语学习者复合词的识别。同时,语素频率对词汇识别的影响受到语素位置的调节。当语素为复合词的首语素时,语素频率高,词汇判断的正确率高;语素频率低,词汇判断的正确率低。当语素为复合词的尾语素时,语素频率对词汇判断正确率的影响受到首语素频率的限制。只有当首语素的频率高时,尾语素的频率才会影响词汇判断的正确率。当首语素的频率低时,尾语素的频率不影响词汇判断的正确率。研究结果支持中级印尼汉语学习者在复合词的表征中产生了语素表征,而且首语素的频率在复合词识别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林晓蓓[8](2018)在《印尼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汉语学习者需求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两国之间经济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海外华侨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愈发深沉。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华裔希望能够通过建立孔子学院来推广汉语,让华侨子弟能够重拾起和祖国的关系。对于大多数华裔家庭来说,祖籍和根都在中国,孩子应该要会说汉语。因此,印尼的华侨都积极致力于推动当地汉语的传播与发展,通过当地华人华侨以及政府的多方努力,中国与印尼于2010年在雅加达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以下简称阿拉扎大学孔院),随着汉语学习群体的增多、阿拉扎大学孔院的规模不断地扩大,基于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汉语需求,中文专业学习者对学习汉语的动机、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上都与非中文专业学习者不同。因此笔者想就这些问题,通过在阿拉扎大学孔院任教这一年,对其不同群体的学习汉语的想法与需求进行分类探究与讨论。基于上述情况,以阿拉扎大学孔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并就国外学者的需求分析模式为参考,根据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学者的应用发展成果实践,笔者就实际的教学情况,将研究对象大致分为中文专业与非中文专业学生。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SPSS软件对这样不同的群体进行分析。笔者通过观察学习者,整合出一些问卷的基本问题,比如学生的学习汉语的时间和汉语水平等级等。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面对不同技能学习时的不同表现,因此对此表现进行分析。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初步的调查分析,为今后汉语教师志愿者教学给予一些建议,也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更加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法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0)
叶舒婷[9](2018)在《基于语料库的印尼二语学习者“是……的”结构的习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是……的”结构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外国学习者在该语言点的习得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偏误,印尼汉语学习者也不例外。根据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数据统计,其结果显示留学生“是……的”结构的习得性偏误高达41%。本文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介语语料库为基本素材,首先综合赵淑华和刘月华等学者关于“是……的”结构的句法和语义的分类方法,确定了“是……的”结构的十类下位句式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其次,笔者以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下属教学点中最常用的叁套汉语综合课教材为研究蓝本,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叁个角度对教材中的“是……的”结构的分布进行科学地统计与分析,并以此为数据支撑,对语料库中印尼学生习得“是……的”结构十类下位句式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接着将印尼语和汉语的相关表达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得出印尼学生习得“是……的”结构的习得顺序以及习得过程中出现偏误的成因。最后,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提出建议,希望能对编写者、教授者以及学习者有所帮助,从而能够达到提高印尼汉语学习者关于“是……的”结构的十类下位句式的习得正确率的目标,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和使用汉语中表强调意义的“是……的”结构。(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0)
高秋霞[10](2017)在《印尼汉语学习者“是”字句偏误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印尼汉语学习者“是”字句的偏误作为研究对象,并基于偏误分析理论、中介语理论、对比分析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语料库分析、访谈等研究手段,对其偏误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本文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是”字句在汉语和印尼语中的对比分析,本章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是”字句在汉语和印尼语中有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语义相同,结构也相同的“是”字句当中,主要包括句型“主+是+名”和“副词/能愿动词/解说类词语+是”。2、“是”字句在汉语和印尼语中也有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语义相同,结构不同的“是”字句当中,主要包括句型“主+是+动/形/小句”、“是+“的”字短语”、“是……的”结构。第叁章为印尼汉语学习者“是”字句偏误类型的分析,本章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HSK动态语料库中印尼汉语学习者“是”字句的偏误可以分为叁大类型,分别是遗漏偏误、误加偏误、误代偏误;2、遗漏偏误所占偏误率最高,又可将其分为遗漏“是”和遗漏“的”两类;3、句型“副词/能愿动词/解说类词语+是”在遗漏“是”的偏误中所占比例最大,句型“是+状+形+的”在遗漏“的”的偏误中所占比例最大,遗漏“的”的偏误主要集中在“是……的”结构中。第四章为印尼汉语学习者“是”字句偏误原因的分析,本章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偏误出现的原因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主观方面主要分为语际之间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2、客观方面包括“是”字句本身的复杂、教材的编排和练习的设计、教师的教学、目的语的过度泛化。第五章在基于偏误类型、偏误原因以及“是”字句在汉语和印尼语中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对策。具体对策可归纳为:1、明晰“是”和“的”的省略条件;2、对相近语法点的明确;3、注意区分相似句型的异同;4、加强语言之间和句子正误的对比研究;5、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及时吸收现代汉语理论的研究成果;6、教材应注重编排的系统性以及练习的多样性。(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6-30)
印尼学习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基于中介语语料库和汉语本族语语料库,全面考察了初、中、高不同汉语水平的印尼学习者习得汉语介词"在"的发展过程。"在"字介词短语各句法功能的习得经历了从使用过度、不足到逐渐均衡的过程,但作状语的主要句法功能仍出现使用过度的倾向,作补语和定语的次要句法功能则使用不足。"在"所介引的语义类型习得遵循由简单具体类到复杂抽象类的习得顺序,处所、时间等具体义的习得要好于范围、方面、条件等语义较抽象类别的习得。印尼学习者习得介词"在"的偏误率不高,大部分能正确使用,但各阶段的偏误类型表现出了明显的特征。初级学习者喜欢在存现句句首处加"在",中高级学习者偏误主要集中在"在"与其他近似介词的相互错用以及介词框架的错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印尼学习者论文参考文献
[1].戴君如.印尼学习者汉语感谢言语行为调查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9
[2].徐婷婷.印尼汉语学习者介词“在”的深度习得和发展特征[J].海外华文教育.2019
[3].厉姿滟.印尼优利联汉语学校初级汉语学习者课堂话语接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4].曹桐赫.印尼华裔成人汉语语音偏误的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18
[5].许佑菱(Oktaviani).面向印尼学习者的汉语转折类语气副词偏误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8
[6].邓金凤.“着”在印尼语中的对应形式及印尼学习者“着”的偏误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8
[7].陈琳,徐贵平,翁斐斐.首、尾语素频率对中级印尼汉语学习者复合词识别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
[8].林晓蓓.印尼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汉语学习者需求分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9].叶舒婷.基于语料库的印尼二语学习者“是……的”结构的习得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8
[10].高秋霞.印尼汉语学习者“是”字句偏误分析研究[D].厦门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