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简言之,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情感教育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抓住说明对象的自身特点,还是讲解议论文中的观点、论据,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因而,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提出:“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情操。”他强调:“一个真正的人不能设想没有善良的情感。实际上,教育就是从培养真诚的关怀之情———即对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会由衷地做出思想、情感上的反响开始的。真诚的关怀———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的各种品质———智慧、勤勉、天才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得到最光辉的发扬。”初中生处于成长、发展过程的关键时期,情感教育能够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而语文教学不失为情感教育的沃土。
1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启动、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因素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这正是语文阅读教学应培养的情感品质。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情感表达,就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帮助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欲望;另一方面学生从情境中看到文本与自己的联系,从中获得自主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也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陶冶了情操,培养了自己健康心灵和完美的个性。因此,老师的积极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中具有吸引力作用。这种吸引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兴趣就是认识需要的情感表现,是对学生所抱的积极态度,是学习的内动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若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近,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并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境界。
2体现教学民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不能"唯我独尊",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只有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把学生推向语文教学舞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才能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才能够在积极主动的情况下获取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一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学习潜能,教学效果便不言而喻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成为一种必然。
3情感与教材相得益彰
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有利于教师在知识传递中适时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情感不仅要与学生实际相统一,还要与教材本身的情感和谐统一。因为情感总是随着认识的产生而引发的。作为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领会德育渗透的目标,把教材本身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感恰当地表现出来,就可以把教材中的文本讲活、讲透。可以说,教师离开教材内容本身随心所欲地发挥,是绝对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在处理教材的时候,最好把自己放在学习者的心理位置上,设想出学习中会有什么困难,会有什么疑问,会有什么发现,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分析考虑,往往会化解教与学之间的隔膜,为教学成功奠定心理、情感的基础。
4创设情境,导之入情
文学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文学是对人的生命、社会及其意义的叩问,是情感的领域,是价值的体系。好的作品有着优美的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体验教育的重要途径。“入境动情”的导入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如在教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先用深沉、感人的语言讲述周总理逝世时人们悲痛的心情以及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悼念活动场景,面对没有遗产、没有子女、没有坟墓,也没有留下骨灰……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好总理,谁都禁不住悲痛欲绝。这样,师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有机融合在一起,并激发出缅怀周总理的强烈情感。情注课中,课堂生辉。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讲述动人的故事,给课堂罩上一层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教学效果来说,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5在诵读训练中进行情感教育
朗读吟诵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方法,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吸收作品内蕴的情感之美和精神之美,而且能逐渐积淀成一种语感。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大多短而精,韵律上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琅琅上口。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在文章之中均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合理诵读、有感情朗读,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渗透传统情感教育。如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文章之中五柳先生的形象可谓陶渊明的自画像,全文不到二百字,语言朴素洗练,平淡之中却寓意深刻。为了加深理解,选用《渔舟唱晚》这首曲子给学生的朗诵配乐,让学生体会到陶渊明身上的“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还可以应用在诗、词、曲的朗读上,目的是教师根据每首诗的不同基调选择曲子,使学生在朗读上有更深的体会。
作者单位:河北省魏县牙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