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长角论文-王艳惠

特长角论文-王艳惠

导读:本文包含了特长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甘蓝型油菜,特长角,遗传,分子标记

特长角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惠[1](2009)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特长角性状的遗传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是创建甘蓝型油菜新种质,获得更多重要农艺经济性状的遗传资源,利用人工合成种作为桥梁将一些近缘物种的有利性状导入甘蓝型油菜,可拓宽油菜的遗传基础并对其农艺及经济性状进行改良。四川农业大学油菜研究中心通过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创造出了一群遗传变异丰富新材料,并从中选育出了一些优良的特异材料,如特长角、高千粒重、多分枝以及大角大粒等优良农艺性状的材料。本研究对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获得的特长角油菜材料H218的角果长度进行了遗传分析,探讨油菜角果长度的遗传变异规律,进一步丰富油菜的理论基础,改良现有油菜的角果长度服务于生产,并从分子生物学方面,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DNA甲基化等技术分析了特长角形成的可能因素。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特长角“H218”的F2群体中,全果长、果身长、果喙长均呈连续正态分布,显示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全果长最少受5对基因控制,果身长最少受6对基因控制,果喙长最少受2对基因控制。特长角H218的全果长、果身长的广义遗传力较高而狭义遗传力相对较低,且狭义遗传力均大于广义和狭义遗传力之差,表明基因的加性效应远比非加性效应对表型变异的贡献更大。果喙长的广义遗传力、狭义遗传力均较低,表明他们能够遗传的部分所占比例较低。对F2群体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全果长与果身长、果喙长、每果粒数之间,果身长与果喙长、每果粒数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表明选择长角果性状可间接增加角果的有效长度和每果粒数。2、对H218特长角系进行叁重测交分析,全果长、果身长和果喙长叁性状的I、I1、I2的χ2值均达到显着,表明叁性状存在显着的上位性效应。全果长、果身长和果喙长叁性状的和式、差式、和差式叁种方差家系间均达极显着水平,并且叁性状的i型互作、j和l型互作也达极显着水平,说明这叁性状是由这叁种基因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叁性状的i型互作的显‘着性均大于j型和l型互作的显着性,表明长角果性状通过不断的自交是可以固定的,但也不能忽视j型和l型互作的变异。3、采用世代均数法对特长角H218进行遗传模型检验和基因效应分析的结果,全果长、果身长、果喙长叁性状不符合简单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这与叁重测交的结果一致。全果长、果身长和果喙长叁性状均为[d]+[j]>[h]+[l],表明角果长度性状在F1代难以出现超亲杂种优势。全果长、果身长的[d]>[i]+[j]+[l],基因加性效应远比上位性效应对表型变异的贡献更大,但上位性效应不可忽视,果喙长的[d]+[h]>[i]+[j]+[l],基因的加性、显性效应远比上位性效应对表型变异的贡献更大,表明角果长度性状通过不断的自交进行轮回选择,可以积累较多的有利基因。4、用主基因+多基因模型分析特长角系H218的遗传特性表明,全果长、果身长均以C模型为最适遗传模型,即受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系统控制,未检测到主基因效应,表明全果长、果身长可通过轮回选择集中增效基因或通过聚合回交转移这些多基因。B1、F2的多基因遗传率相对较高,B2的多基因遗传率低,遗传参数因遗传背景不同而异。果喙长的遗传模型、遗传参数因遗传背景不同而异。5、对特长角H218进行基因效应对总遗传变异的贡献分析表明,全果长、果身长、果喙长叁性状的加性效应平方和大于显性效应平方和,角果长度性状的加性遗传变异占世代间总变异的80%以上,加性效应是世代间遗传变异的主导因素,显性效应、上位性效应对总遗传变异的贡献率也起一定的作用。表明角果长度性状通过轮回选择是可在一个自交系中积累较多的有利基因,但也不能忽视显性效应与上位性效应的作用。6、用540对SSR引物对特长角H218和普通长度角果中油821的基因组DNA进行筛选,结果有115对引物可以在两亲本间扩增出差异带谱,用有差异的115对引物在F2的长、短角果基因池之间筛选出3对有差异的引物,即A05、J35、N05,表明这3对SSR引物与角果长度性状存在连锁。经软件分析,A05、J35、N05叁标记间无连锁关系,采用单标记分析法进行了t检验,A05、N05两标记可能与控制角果长的QTL存在连锁关系,而J35与控制角果长的QTL不存在连锁关系。6、对特长角系及其后代的DNA甲基化进行(MSAP法)分析结果表明,长角果的总甲基化率低于普通长度角果品系的总甲基化率,长角果的全甲基化率低于普通长度角果品系的全甲基化率,长角果的半甲基化率低于普通长度角果品系的半甲基化率,即长角果的甲基化水平低于普通角果。特长角果的去甲基化和次甲基化程度高于普通角果,普通角果的全、半甲基化和过或超甲基化程度高于长角果。相对较低的甲基化水平以及去甲基化程度的提高有可能是特长角果形成的原因之一。7、采用GISH分析方法对特长角变异系及其后代的染色体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白菜型油菜基因组作探针,用不同来源的甘蓝型油菜作封阻DNA,特长角H218都表现出了其与白菜型油菜的同源性高于普通角果与白菜型油菜的同源性,即H218的特长角性状可能与所用白菜型油菜提供的新特异基因有关;用白花芥蓝基因组作探针,用不同来源的甘蓝型油菜DNA作封阻,特长角H218都表现出了其与白花芥蓝的同源性高于普通角果与白花芥蓝的同源性,这表明H218的特长角表现可能又与白花芥蓝的特异基因导入有关。综合分析认为,人工合成系H218的特长角表现,还可能与白花芥蓝特异基因与白菜型油菜特异基因的互作有关。(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9-10-18)

王艳惠,牛应泽[2](2006)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特长角性状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特长角品系H218普通甘蓝型油菜中油821和MSP334为材料,配制成两个杂交组合的各6个世代群体,即P1、P2、F1、F2、B1、B2,研究了全果长、果身长、果喙长3个角果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两个组合的全果长、果身长、果喙长在F2群体中近乎呈现连续正态分布,显示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两个组合的全果长广义遗传力为65.89%~70.77%、狭义遗传力为44.01%~46.78%,基因数目均为5对;果身长广义遗传力为60.14%~63.38%、狭义遗传力为46.89%~47.38%,基因数目均为6对;果喙长广义遗传力为26.36%~46.44%,狭义遗传力为18.08%~37.87%,基因数目均为2对。基因效应初步分析表明,两个组合的3个性状基因效应均符合加性-显性二基因互作模型,存在显着的上位性效应。两个组合的全果长、果身长、果喙长加性效应、显性效应都很重要,全果长、果身长的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果喙长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06年10期)

王艳惠[3](2006)在《人工合成特长角甘蓝型油菜角果长度的基因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特长角品系H218、普通甘蓝型油菜中油821和MSP334为亲本材料,配制成H218×中油821、H218×MSP334两个杂交组合各6个世代群体即:P_1、P_2、F_1、F_2、B_1、B_2,对全果长、果身长、果喙长叁个性状的基因效应、遗传模型,每果粒数与角果长度及其构成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等进行了分析,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方差分析表明,两个组合各六个世代间全果长、果身长、果喙长叁性状的均数值都存在极显着差异,而重复间差异均不显着。 2.两个组合各世代间的全果长、果身长、果喙长差异极大,叁个性状的平均数排列顺序为P_1>B_1>F_1>F_2>B_2>P_2,表明高值亲本遗传成分含量高时后代的表现也较高。 3.对两个组合的F_2群体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全果长与果身长、果喙长、每果粒数之间,果身长与果喙长、每果粒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表明选择全果长可间接选择果身长,选择长角果性状可间接增加每果粒数。 4.两个组合的全果长、果身长、果喙长在F_2群体中,分布均呈连续正态分布,显示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5.采用世代均数法进行基因效应分析,遗传模型检验结果:组合H218×MSP334的全果长、果身长、果喙长叁性状,以及组合H218×中油821的果喙长均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叁性状的[d]+[i]>[h]+[l],表明全果长、果身长、果喙长叁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在F_1代难以出现超亲杂种优势,且[d]+[h]>[i]+[j]+[l]可见基因的加性、显性效应远比上位性效应对表型变异的贡献更大。叁性状的加性效应[d]、加×加互作效应[i]均极显着且为正值,说明两亲本此性状的遗传基因均呈联合分布。 6.两个组合的全果长、果身长、果喙长叁性状的加性效应平方和大于显性效应平方和,叁性状在不同的组合中各基因效应对总遗传变异的贡献百分率较相似,加性遗传变异占世代间总变异的80%以上,加性效应是世代间遗传变异的主导因素。显性效应、上位性效应对总遗传变异的贡献率也起一定的作用。 7.用主基因+多基因模型分析,两个组合的全果长、果身长均以C模型为最适遗(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6-06-01)

牛应泽,郭世星,付绍红,刘玉贞,汪良中[4](2005)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特长角变异系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中国西藏东部采集的1个白菜型油菜地方品种与云南甘蓝类蔬菜白花芥蓝远缘杂交,人工合成了甘蓝型油菜新材料,从杂种后代中通过系统选育,获得了1个特长角变异系,其主花序中部角果平均长度2 0cm左右,果身长16~18cm ,果喙长3cm左右。从中获得的极端最长角果达31 5cm ,果身长2 6 1cm ,果喙长5 4cm。这是迄今芸苔属植物中很少见到的长角果油菜材料。该材料的平均角果长度大约为普通甘蓝型油菜的3倍左右,遗传已基本稳定,定名为川农特长角。本文报导其选育经过和主要特征特性,并对其育种和研究利用价值作了简要分析。(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路阳[5](2004)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特长角材料的内源激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酶联免疫技术(ELISA)和外源激素处理,对特长角人工合成油菜“H218”、普通短角油菜“MSP334”等6个甘蓝型油菜材料进行了内源激素与角果长度关系的研究,对长角果形成的生理机制及内源激素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分析,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对各材料在谢花后1-20天的角果长度发育速度及差异性比较,显示10-20大的角果发育速度差异是造成材料间角果长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2、从方差分析来看,同一时期各材料间的内源激素绝对含量存在极显着性差异。但从激素含量变化图及相关性分析看,绝对含量的变化及含量差异比较杂乱,长短角材料间都难于找到一定的规律。各时期激素的绝对含量对角果的伸长发育,不管是对同时期还是对最终的角果长度都不存在显着相关性。显示各激素的绝对含量与角果长度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3、各材料的内源激素相对含量在变化规律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相关分析表明,IAA在谢花后第1、5天的相对含量与最终角果长度呈显着负相关,GA_3第5天的相对含量与最终角果长度呈显着正相关。显示角果发育初期,IAA相对含量越低,GA_3相对含量越高,角果最终的长度越长。 4、各材料的内源激素比值在变化规律上也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通过GA_3/IAA、IAA/GA_3分别与GA_3相对含量图及IAA相对含量图的对比,发现IAA、GA_3相对含量图所表现出来的两激素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于IAA、GA_3之间的比值变化规律。相关性分析显示,GA_3/IAA第1、5天的相关性都在0.05水平上达到显着正相关,说明在角果伸长的初期,GA_3/IAA比值越高,角果的最终长度越长。 5、外源激素处理实验显示,不管是长角材料还是短角材料,对IBA、PP_(333)(赤霉素抑制剂)处理都表现为角果的缩短效应,且都随着浓度的增高,对角果的长度抑制作用越发明显。证实初期IAA浓度越低,GA_3浓度越高,对角果伸长越有利。单纯以GA_3处理对角果长度没有明显作用,可能是由于单纯GA_3处理同步提高了IAA含量,并没有改变GA_3/IAA比值,故没对角果长度产生影响。 6、综合分析来看,在角果伸长初期,特长角材料相对于短角材料的高GA3八AA比值以及由此带来的整个角果长度发育时期GA3江AA比值的大幅下降,是造成其角果长度显着长于短角材料的关键因素。IAA和GA3可能通过提高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速度,影响膨胀素、纤维素酶、木葡聚糖内转糖基酶的活性以及改变细胞内微管排列方向,来达到促进细胞增多和细胞伸长的目的,并最终起到对角果伸长的促进作用。 7、各材料激素绝对含量的变化规律没有相似性,在与角果长度的相关性上都表现为不显着。而各材料的激素相对含量及比值却表现明显相反,表明各激素的变化与角果长度的关系,更多地与它们所在激素大环境有关,而不是表现为单一的某个激素绝对浓度变化的影响。 8、通过相关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绝对含量、相对含量还是激素间的比值,与同期角果长度之间基本都表现为相关不显着:在与最终角果长度的相关性上,IAA、GA3的相对含量,GAa/IAA比值都在初期表现出了极强的显着性。考虑到激素对代谢发生作用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这一情况正好反映了激素含量与角果伸长之间存在的不同步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4-05-01)

龙艳[6](2003)在《人工合成特长角甘蓝型油菜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特长角品系H218与一份正常角果材料Westar进行配组,得到P_1、P_2、F_1、F_2、B_1、B_2六个世代,利用六个世代的均值,对角果长、每果粒数和千粒重3个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同时采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以F_2为分析群体,对3个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其主要结果如下: 1.角果长,千粒重2个性状在双亲间表现出显着差异,每果粒数在双亲间差异不显着,故未对其进行后面的遗传分析,角果长F_1平均值介于双亲之间略偏向于短角果亲本,千粒重F_1平均值表现出超亲优势。 2.利用6个世代均值进行遗传模型分析,并用Mather单一尺度测验及Cavilli联合尺度测验(χ~2测验)对遗传模型进行检验,由于其所得值均小于临界值,说明角果长,千粒重2个性状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从基因效应来看这2个性状的遗传因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 3.对组合变异分量和遗传参数进行估计,在角果长、千粒重的加性—显性模型中,由于[d]均大于D,|h|均大于H,表明2个性状亲本中同效基因集中程度高;F均小于0,表明亲本Westar在这2个性状上均表现出显性优势。 4.根据Castle—Wright公式对控制角果长,千粒重2个性状的最少基因数目(K)进行估算,K值分别为13.7588和3.002,表明最少有14对等位基因影响角果长性状,影响千粒重性状的等位基因至少有3对。 5.对角果长,每果粒数和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进行了计算,从广义遗传力来看,角果长>每果粒数>千粒重,其值分别0.6226,0.5158,0.2699,狭义遗传力估值排序为每果粒数>角果长>千粒重,其值分别为0.4384,0.325,0.1136。 6.构建了首张甘蓝型油菜SSR分子遗传图谱,该图谱分为19个连锁群,包含76个标记,覆盖长度为1654.5cM,平均遗传距离为21cM。 7.对控制角果长、每果粒数和千粒重的QTL进行检测,共检测到7个QTLs,其中影响角果长的有3个QTLs,各导致18.5%、9%和5.3%的变异;影响每果粒数的基因位点只检测到1个,影响千粒重的基因位点检测到3个,分别定位于第1、12和17连锁群上,表型贡献率介于2.5—12%之间。这是油菜中首次对产量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不仅丰富了基因定位研究结果,更从研究方法和手段上为以后油菜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3-05-01)

特长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特长角品系H218普通甘蓝型油菜中油821和MSP334为材料,配制成两个杂交组合的各6个世代群体,即P1、P2、F1、F2、B1、B2,研究了全果长、果身长、果喙长3个角果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两个组合的全果长、果身长、果喙长在F2群体中近乎呈现连续正态分布,显示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两个组合的全果长广义遗传力为65.89%~70.77%、狭义遗传力为44.01%~46.78%,基因数目均为5对;果身长广义遗传力为60.14%~63.38%、狭义遗传力为46.89%~47.38%,基因数目均为6对;果喙长广义遗传力为26.36%~46.44%,狭义遗传力为18.08%~37.87%,基因数目均为2对。基因效应初步分析表明,两个组合的3个性状基因效应均符合加性-显性二基因互作模型,存在显着的上位性效应。两个组合的全果长、果身长、果喙长加性效应、显性效应都很重要,全果长、果身长的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果喙长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特长角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艳惠.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特长角性状的遗传及分子生物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

[2].王艳惠,牛应泽.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特长角性状的遗传分析[J].遗传.2006

[3].王艳惠.人工合成特长角甘蓝型油菜角果长度的基因效应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6

[4].牛应泽,郭世星,付绍红,刘玉贞,汪良中.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特长角变异系的选育[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5

[5].路阳.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特长角材料的内源激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

[6].龙艳.人工合成特长角甘蓝型油菜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03

标签:;  ;  ;  ;  

特长角论文-王艳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