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华语书面语词汇变异研究

泰国华语书面语词汇变异研究

张淑娟[1]2003年在《泰国华语书面语词汇变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外华人习惯将他们所使用的华族共同语称为华语。这不仅仅是一个与汉语名称差异的问题,二者在语音、词汇、语法、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差异最大的是词汇,因为词汇是社会直接的反映者。在词汇差异研究方面,港台和新加坡的华语词汇研究做得较多较充分,对泰国华语则少有涉及。本文尝试从词形、词义、色彩、用法入手,分析泰国华语词汇与大陆汉语词汇存在的差异及影响泰国华语词汇变异的因素。本文认为泰国华语词汇与大陆汉语词汇主要有实同形异、形同实异、无对应词叁种形式的差异。方言词、文言词和国语时代较文的词语、外来词、自创词、其它华人社区词语都对这种差异产生影响。本文还从皇室用语、宗教用语、社团宗亲用语、礼俗词语四个大的词汇群出发介绍了泰国华语词汇与泰国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最后,总结出泰国华语词汇具有兼容性与独特性两大特点。

秀莲(Chanicha, Kidprasert)[2]2016年在《泰国华语与汉语普通话书面语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泰国华语是现代汉语在海外的变体。本文以泰国华语书面语为研究对象,在社会语言学变异理论的视角下,力求探讨泰国华语与普通话的各种差异以及形成差异的原因。研究从大量泰国华文报纸和华文网络媒体中选取与普通话有差异的语料,形成一定规模的语料库,再从词汇、语法和风格叁大方面,将泰国华语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在词汇差异上,分别为:1.泰国华语与普通话的异名词语;2.泰国华语与普通话的同名词语;3.泰国华语特有词语;4.文言词语使用的差异。在语法差异上,本文拟从实词、虚词、句法、篇章四大部分详细展开。在风格差异方面,本文在泰国华语与普通话在词汇、语法层面差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在总体上与大陆有较为明显风格差异的特征。分别为:1.泰国华语表达古旧色彩浓厚;2.泰国华语表达欠缺规范性。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泰国华语和普通话在词汇、语法、风格等各个层面都存在差异,这是由不同的语言社会背景、不同的交际时空、不同的使用者使用华语而产生的现象;2.因懂华语认汉字的泰国华人,头脑中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因此在使用华语进行交际时,几个子系统之间就有可能出现相互竞争的现象。最终,方言或泰语的子系统可能进入华语的子系统而使华语出现方言或泰语表达成分的现象;3.泰国华语书面语与普通话的多种差异现象主要是因其与南方方言、泰语、英语及港台、新加坡等其他华语社区的语言接触而发生的过程;4.文章把当前泰国华语与普通话的差异模式总结为一个从“使用差异”逐渐向“习得差异”的转变,并作出预测:泰国华语书面语具有向普通话靠拢的发展趋势,受文言词语、方言影响所造成的“使用差异”随之减少。

吴丹华[3]2011年在《泰国华文文学作品语言变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泰国华文文学作品语言指通过泰国华文文学作品这种书面语体,反映出的泰国华语句法、词汇、语义、语篇等方面的语言面貌。本文以近70万字的泰华文学作品为语料,通过语言学上的文本分析,对照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句法和词汇特点,挖掘泰华文学作品中的句法、词汇变异现象。现今学术界,在东南亚华语变异研究方面,新加坡的华语变异研究做得较为充分,泰国华语只在词汇变异上有少数学者进行过系统研究,句法变异研究几乎一片空白,更没有学者对泰国华文文学作品语言进行过详细、系统地研究。本文试图全面系统地描写句法和变异现象,并试图结合泰语特点、泰国文化、宗教、经济、政治、教育以及语言接触等方面的因素,多角度综合解释句法和词汇变异的原因。本文认为,无论在句法还是词汇方面,泰国华语均受到了泰语和泰国文化的影响:句法上主要体现在“助词‘的’的省略”“代词复指”以及多项定语语序等方面;词汇上主要体现在外来词、称呼语、受佛教文化影响产生的新词等方面。由于泰国华人95%以上是潮汕籍人士,华人作家的作品语言还中有许多潮汕方言句法、词汇特点的存留,句法上如“量词的选用和搭配”“数词‘二’语法功能的变异”等,词汇上主要体现在潮汕方言词的使用上。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泰国华文文学作品语言是一种在现代汉语共同语基础上,兼容并包,既受泰国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又保留潮汕方言特点的语言,这些变异是语言接触、语言演变的必然结果。

方清明, 温慧雯[4]2017年在《泰国华语“增降”类动词变异考察》文中提出泰国华语是重要的区域华语之一。以自建泰国华语新闻语料(50万字)为基础,考察泰国华语"增减"类动词的诸多变异用法。泰国华语表示"增加"语义的词汇丰富,有10个之多,它们是"增加;上扬、走扬、攀扬、翻扬;调涨、调增;上行、上修、成长2",这些词语有些与普通话大同小异,有些属于泰国华语特殊的变异用法。尤其是"增加"一词,不但用法泛化,而且虚化出了副词用法。泰国华语表示"降低"语义的词汇也颇有特色,有7个,它们是"降低、减少、减降、降减、调减、调降、下修",相对于普通话,有些词语也呈现出变异用法。

施春宏[5]2015年在《从泰式华文的用词特征看华文社区词问题》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从普通话视角分析了泰式华文和普通话的用词差异与特征,探讨了华文社区词和普通话词语的互动关系,对社区词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社区词可以界定为形式上是通用语而在某个社区流通的词。文章还结合词语生成的多能性、语言调节的系统性以及语言交际与变异的社群性和时空性,讨论了语言交际的社群性和社区表达系统(如社区语音、社区语法、社区语用、社区修辞、社区语体、社区文体等)问题,倡导在国际华语交际互动中积极发展和建设普通话。

黄华迎(WONG, WAH, YIN)[6]2014年在《马来西亚华语词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是基于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对社会的依赖性,通过对马来西亚华语词语使用的研究,探索马来西亚华语的发展变化。研究通过广泛地搜集马来西亚华语书面语语料,运用定量统计分析法,深入地研究马来西亚华语词语的使用情况。本论文共五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绪论,分为五个部分。主要论述选题背景、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研究范围与方法、研究语料和马来西亚华语的研究现状。第二章,马来西亚华人语言和教育研究。主要研究马来西亚华人族群、马来西亚华人语言和方言群体、马来西亚华语的定义和简单介绍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变化。马来西亚属于多民族国家,即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等叁大民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和土着。马来西亚华人,又称为马来西亚华裔,简称大马华裔或大马华人,是马来西亚叁大部族之一。华语在马来西亚的地位是华族母语,但不是官方语言。在华人社会中,同时存在着多个方言群体,即闽南、客家、广东、潮州、海南、广西、福州、兴化和福清,而其中以闽南、广东、客家、潮州为四大主要方言群。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从18世纪开始创办,华人经过长期的抗争,创立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华文教育办学体系,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第叁章,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研究。分为叁个部分,包括对马来西亚特有华语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类别及面貌和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研究。以马来西亚代表性华文报纸、杂志、着作及华人口头语言为据,参照有关着作,经过整理后,举述了233例华语特有词语,择要对这些词语的意义、用法作了解释、举例。在此基础上,本章概括了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几个特点:(1)反映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多元文化、教育体制、生活等各方面事物的名词性词语较多;(2)源于马来语、英语、闽粤方言等外来词;(3)双音节词与偏正式构词法最多。第四章,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研究。分为叁个部分,包括对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对比分析、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产生的原因研究。本章尝试从词形、词义、词源等方面入手,分析马来西亚华语词语与中国普通话词语存在的差异及其形成差异的原因。文章举述了134例同形异义词语,择要对这些词语的意义、用法作了解释、举例,并以词典的方式描述和分析中马同形异义词语的异同。这些词语在“词义”、“词性”和“词用”方面均有了变化,这也是马来西亚华语的一大特点。我们从叁个方面来考察:(1)二者语义完全不同,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的“同形完全异义词语”;(2)二者语义之间有联系,但或有转义、或有增加义项、或有减少义项的“意义有同有异的词语”;(3)二者词义本身差别不大,但是有褒贬义的差别的“色彩意义不同的词语”。接着,再将这些词语做数量和比例上的统计和研究,以考察中马同形异义词语的差异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第五章,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研究。分为叁个部分,包括对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对比分析以及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差异及其原因研究。我们搜集了前人所研究的中马同义异形词语以及尚未列入专家学者研究的词语,对这些词语进行整合和分类。首先将它们按照构词语素分类,再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并将其按照不同的原因加以细分,最后再将这些词语一一列出并与中国普通话词语进行比照。经过整理后,举述了539个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我们将这些词语分成了两类:(1)构词语素完全不同的词语;(2)构词语素部分相同的词语。然后再按照词性进行细分并与普通话对比,再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并将其按不同原因进行归类。论文最后是结语。总结论文主要内容和今后继续研究的相关课题,并提出建议。

冀亚坤[7]2012年在《海峡两岸同形异义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台湾与大陆交往的日益增多,尤其是两岸叁通实现以来,两地语言的差异给人们交往和学术文化交流带来的不便愈发凸显。词汇随时而迁、因地而变,词汇差异是台湾与大陆语言差异最为直观的反映。主要可以分为同形异义词、同义异形词和两地特有词语叁类。其中,尤以同形异义词最具互动性和研究价值。本文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341个海峡两岸同形异义词为研究对象,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词表,并结合语料考查其使用情况。文章对海峡两岸同形异义词进行了分类,主要可根据差异程度分为两个类型:全部义项不同的和部分义项存在差异的,并继续细化为义域大小不同的、义项多少不同的和色彩意义不同的。并且本文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考查了造成两岸词汇同形异义现象的原因。外因主要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和语言政策、历史影响和不同的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因主要有:词义演变、新词语的产生、词语缩略、方言词和外来词的影响等方面。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现今两地同形异义词融合的现状,主要表现为:某些差异义项进入对岸官方辞典,或者虽未被权威词典收录但实际上已经通用,或者即使尚未通用但相互理解度有所大大加强。并对两岸流行语造成的同形异义现象作了初步分析,展望了两岸词汇发展的方向和前景。

田源[8]2007年在《汉语“说”类动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汉语中的说类动词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言说义动词的上位词,以“两个叁角”的理论框架为指导,对说类动词从古到今的嬗变过程、说类动词在方言中的分布、说类动词的句法语义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考察,主要分析了说类动词的历时演变、共时分布和句法语义搭配规律,试图从历时和共时角度揭示说类动词的特征和规律。第一部分前言简要介绍了有关说类动词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以及理论框架。第二部分主要考察说类动词的历时演变过程。通过对历史文献语料的考察,发现“言”“语”“道”“云”等说类动词在历时演变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使用不同的说类动词来表达思想。第叁部分对现代汉语说类动词的主要成员“说”“讲”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了多角度研究。通过对说类动词的施事类型、受事类型和与事类型的多角度分析,考察了现代汉语说类动词的语义特征和搭配规律。第四部分主要考察说类动词在方言中的分布情况,对多个方言区中说类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了总结概括和对比分析,揭示了说类动词在不同方言区的分布规律和句法语义特征。第五部分是结语,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并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泰国华语书面语词汇变异研究[D]. 张淑娟. 河北师范大学. 2003

[2]. 泰国华语与汉语普通话书面语差异研究[D]. 秀莲(Chanicha, Kidprasert). 黑龙江大学. 2016

[3]. 泰国华文文学作品语言变异研究[D]. 吴丹华. 广西大学. 2011

[4]. 泰国华语“增降”类动词变异考察[J]. 方清明, 温慧雯.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7

[5]. 从泰式华文的用词特征看华文社区词问题[J]. 施春宏. 语文研究. 2015

[6]. 马来西亚华语词语研究[D]. 黄华迎(WONG, WAH, YIN). 西南大学. 2014

[7]. 海峡两岸同形异义词研究[D]. 冀亚坤. 河北大学. 2012

[8]. 汉语“说”类动词研究[D]. 田源.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标签:;  ;  ;  ;  ;  ;  

泰国华语书面语词汇变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