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籽油菜论文_郭滢,黄兴传,杨程惠子,刘忠松,彭克勤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籽油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菜,含油量,西藏,多样性,不饱和,白菜,卡拉。

黄籽油菜论文文献综述

郭滢,黄兴传,杨程惠子,刘忠松,彭克勤[1](2018)在《高含油量黄籽油菜生理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芥菜型油菜起源地之一,资源丰富。种子颜色既是植物驯化现状,又是重要的遗传标记性状与作物品质的指示性状。本研究以芥菜型油菜黄色品种"四川黄籽"及其近等基因系黑籽油菜和甘蓝型油菜黑色品种及芥甘杂交后代黄色和黑色品种种质为材料,通过植株生长发育与农艺性状观测、不同阶段种子发育的解剖结构与特性、植物激素含量和种籽发育基因表达分析等,以揭示黄籽油菜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油菜种籽发育过程中,黄籽油菜和黑籽油菜种皮在发育初期均不产生色素,直到发育中后期即授粉后约25 d,黑籽油菜种皮开始形成和积累色素,而黄籽油菜在整个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均不形成色素;种籽含油量及不饱和脂肪酸随种子的发育而逐步积累,在籽粒成熟后其含量不再变化,甘蓝型黄籽油菜种子脂肪酸积累在授粉后约30 d不再发生变化,而甘蓝型黑籽油菜种子脂肪酸积累在授粉后约25 d不再发生变化;油菜种籽中ZR、GA3、IAA等植物激素含量随种子发育而逐步积累,直到成熟后即授粉后40 d左右趋于稳定,本研究结果为指导黄籽油菜的生产与品质改良以提高油菜籽含油量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卓么草,郭文文,杨广环,顿小玲,李梦寒[2](2018)在《基于SCoT标记分析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遗传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其育种利用效率,采用SCoT标记方法,对30份白菜型黄籽油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结合生物学特性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50条SCoT标记引物的筛选,获得24条重复性好、多态性高、遗传信息丰富的引物,并对参试种质资源进行PCR扩增,共获得214个DNA位点,其中具有多态性的位点有182个,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87.33%。应用NTSYSPc 2.10e软件分析得到,供试种质资源的相似系数在0.473~0.930之间,进行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得出树状图,在相似系数为0.797时,可将30份材料完全区分成5组。结果表明,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之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梦寒,次仁白珍,安克杰,何燕,旦巴[3](2016)在《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地方品种的核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遗传种质特性的细胞学信息,选取8份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地方品种为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进行核型分析,并利用染色体主要核型参数进行进化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染色体数目一致,均为2n=20,染色体均由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和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组成,均带有1对随体。核型类型均为对称型2A型。染色体形态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染色体长度比变幅为1.60~1.91,平均臂比为1.33~1.52,不对称指数介于56.08%~58.85%之间。以核型不对称性评定参试材料进化程度,塔巴寺黄籽的进化程度最高,夏鲁寺黄籽的进化程度最低;核型特征聚类将8份材料分为3组。进化和聚类分析发现,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进化速度较慢,在系统演化过程中处于较为原始的地位。(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胡金荣,朱传霞,薛高尚,魏廷龙,黄琳[4](2016)在《优质黄籽油菜新品种常杂油9号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常杂油9号是常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黄籽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168A与双低油菜恢复系P103配组育成的甘蓝型双低黄籽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油菜新品种。在2010—2013年湖南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常杂油9号产量为2 316.9~2 445.3kg/hm2,产油量为983.1~1 133.6kg/hm2,平均生育期215.3d,千粒重3.69g。表现高产、优质、多抗及高含油量等特性,于2015年3月通过湖南省油菜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湖南省区域内种植。(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申晓佳,蔡柠壕[5](2016)在《“量身定制”让油菜质更优》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菜油在川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传统的菜籽油是黑褐色的,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清澈透明、色泽金黄的色拉油、调和油开始进入千家万户的厨房。然而,比起传统的菜籽油,它们似乎总是缺点风味。如果有一种油,能够兼备菜籽油的清香和色拉油的清澈,该多好!$(本文来源于《重庆日报》期刊2016-01-12)

林呐,刘列钊,周清元,孙伟,陈历晨[6](2015)在《卡拉霉素在转基因黄籽油菜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出黄籽油菜遗传转化中卡拉霉素或卡拉霉素(kanamycin,Kan or km)最佳质量浓度,首先将油菜子叶接种在不同质量浓度Kan(0~180mg/L)的分化培养基上,结果发现Kan质量浓度小于60 mg/L有利于绿苗分化.然后在不同质量浓度Kan的分化培养基上对农杆菌侵染的下胚轴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初代培养Kan质量浓度以20~40mg/L为宜,同样质量浓度继代培养后可获得抗性愈伤和转基因阳性苗.最后利用Kan抗性对转基因黄籽油菜后代进行研究,苗期到薹花期生长的植株进行叶片涂抹法筛选,Kan最适质量浓度为4g/L,时间为4~10d;T1代抗性分析、GUS染色分析、T1代籽粒的PCR检测说明转基因在T1代、T2代可遗传并出现分离.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GUS)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验证叶片涂抹进行Kan抗性筛选的方法准确性高,可达100%.(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11期)

陈翠萍,肖麓,赵志刚,杜德志[7](2015)在《黄籽油菜种皮颜色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相同的遗传背景下,黄籽油菜较黑籽油菜具有种皮薄、木质素含量低、油分高、饼粕中蛋白质含量高等优势,因此黄籽油菜的遗传育种是多年来油菜育种的重点。综述了油菜黄籽性状的表型鉴定、遗传分析、黄籽形成中关键色素以及与黄籽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最后对黄籽油菜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9期)

岳海梅,庄华,巩文峰,旺姆,旦巴[8](2015)在《一株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黑斑病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西藏林芝地区油菜黑斑病的病原物,从发病田采集病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得到一株链格孢菌XZ-S1,用柯赫氏法则对该菌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特征和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 DNA-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对该菌进行鉴定,菌株XZ-S1与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在自举值99%相聚一群。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生长p H值为6.5~7.5,淀粉为最佳碳源,蛋白胨为最佳氮源,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为最适生长培养基,马铃薯胡萝卜琼脂培养基为最适产孢培养基。(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赵燕妮,李晓荣,张菁雯,于澄宇[9](2015)在《甘蓝型黄籽油菜遗传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籽油菜的遗传研究是实现油菜籽粒高含油量且饼粕低纤维素、低单宁、低色素等育种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对不同来源的黄籽油菜进行遗传分类和多样性研究,对黄籽材料进行遗传等位性测验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经过遗传测验,按照相互杂交F1、F2粒色是否分离将11份黄籽材料分为5组,‘油研10’、CZV55、E718、Arm为一组,为一般显性遗传;Q33、D615为一组,为不完全显性遗传;2006C、X2006、740C为一组;Polo为一组;HY15为一组,后3组为一般隐性遗传。但是,2006C、‘油研10’等的黄籽性状的遗传根据杂交测验亲本的不同而呈现显性或隐性的变化。依据SSR标记检测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35份黄籽材料分为甘蓝型油菜、白菜型、芥菜型叁大组。甘蓝型油菜又可再分为8个亚组,各自代表材料有2006C和740C、油研系统、Q33;法国Ramiro、陕西的GQ4、源自加拿大的Arm、prof;源自波兰的Polo等。不同材料按照系谱关系、育种单位、地理来源聚集在一起。研究结果为黄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5年15期)

李昌明,旦巴[10](2014)在《分子标记在黄籽油菜育种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子油菜是十字花科芸薹属栽培种,与黑子油菜相比种皮较薄,种子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较高,且饼粕中的纤维素含量较黑子低,能极大地改善菜籽油和饼粕的商品质量,因而成为油菜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趋成熟,为黄子油菜的种质资源鉴定和辅助育种提供了有利的帮助。目前,黄子油菜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分子标记方法主要是RAPD、SSR、RFLP等。文章主要就这些分子标记在黄籽油菜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相关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的应用进行简要综述。(本文来源于《西藏科技》期刊2014年11期)

黄籽油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其育种利用效率,采用SCoT标记方法,对30份白菜型黄籽油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结合生物学特性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50条SCoT标记引物的筛选,获得24条重复性好、多态性高、遗传信息丰富的引物,并对参试种质资源进行PCR扩增,共获得214个DNA位点,其中具有多态性的位点有182个,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87.33%。应用NTSYSPc 2.10e软件分析得到,供试种质资源的相似系数在0.473~0.930之间,进行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得出树状图,在相似系数为0.797时,可将30份材料完全区分成5组。结果表明,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之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籽油菜论文参考文献

[1].郭滢,黄兴传,杨程惠子,刘忠松,彭克勤.高含油量黄籽油菜生理特性研究[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2].卓么草,郭文文,杨广环,顿小玲,李梦寒.基于SCoT标记分析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遗传多样性[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8

[3].李梦寒,次仁白珍,安克杰,何燕,旦巴.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地方品种的核型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6

[4].胡金荣,朱传霞,薛高尚,魏廷龙,黄琳.优质黄籽油菜新品种常杂油9号的选育[J].贵州农业科学.2016

[5].申晓佳,蔡柠壕.“量身定制”让油菜质更优[N].重庆日报.2016

[6].林呐,刘列钊,周清元,孙伟,陈历晨.卡拉霉素在转基因黄籽油菜中的应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7].陈翠萍,肖麓,赵志刚,杜德志.黄籽油菜种皮颜色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15

[8].岳海梅,庄华,巩文峰,旺姆,旦巴.一株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黑斑病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5

[9].赵燕妮,李晓荣,张菁雯,于澄宇.甘蓝型黄籽油菜遗传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

[10].李昌明,旦巴.分子标记在黄籽油菜育种中的应用进展[J].西藏科技.2014

论文知识图

示51个甘蓝型黄籽油菜的UPGMA聚类...14个甘蓝型黄籽油菜RAPD聚类分析...和Southern杂交对T0代转基因甘蓝型~...不同pH值和温度下甘蓝型黄籽油菜甘蓝型油菜品种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中各...甘蓝型黑/褐籽、黄籽油菜种皮...

标签:;  ;  ;  ;  ;  ;  ;  

黄籽油菜论文_郭滢,黄兴传,杨程惠子,刘忠松,彭克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