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初中生流失问题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孙丽平,田爱香[1](2021)在《新时代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工作质量的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教育发展仍不均衡不充分。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存在教师的高阶认知素养有待提升、信息化素养有待加强、工作挑战较多、工作环境仍需改善、教育对象有其特殊性、教师流失现象不容忽视等问题。社会应提供多角度的可支持路径,农村中学应实施"教师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农村中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提升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质量。
孟苗苗[2](2021)在《中学地理学科的灾害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灾害是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对人和动植物及生存环境造成的一定规模的祸害。人类社会的发展伴随着与灾害的抗争,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全球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目前人们防御灾害的能力亟待提高,灾前预防、灾时应对以及灾后重建的能力都需要较大幅度的提升。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与地理学知识息息相关,中学地理学科专门介绍了地质、水文、气象等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这些都显示中学地理学科通过灾害教育加强青少年防灾意识与技能培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通过问卷调查、交叉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研究标准,以需求层次理论为灾害教育基础,以学习迁移理论为教学设计指导,结合中学地理教材涉及的灾害内容研究中学地理学科的灾害教育。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首先,厘清中学地理灾害教育基本内容。通过对人教版近年来初高中地理教材涉及的灾害知识进行梳理,将灾害内容按照自然灾害、人为自然灾害、人类及社会灾害进行归类分析与“词云”统计,发现随着地理教材的更新,防灾减灾内容得到进一步的重视,防灾避灾措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其次,调查中学地理灾害教育基本现状。对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和方差分析,发现学生对生活中的避灾防灾方法与技能运用不灵活,对课堂中的灾害知识缺乏兴趣等问题。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教材本位观念忽视了对学生防灾技能的培训,学校防灾演习形式化,学校缺乏对灾害教育的多样化评价。第三,构建中学地理灾害教育基本策略。针对当前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的提升策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地理教师灾害教育的质量;以学生兴趣为引导,尝试多途径的灾害教育;结合本地灾害教育的需求,适时进行防灾培训;摒弃单一评价方式,建立灾害教育的多元评价机制。第四,示范中学地理灾害教育教学设计。针对目前中学地理学科在灾害教育上存在的问题,设计了灾害教育的教学案例,期望能够指导中学地理灾害教育,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防灾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灾害是自然系统对人类系统的反馈,中学阶段是人生“三观”建构的关键时期,通过灾害教育的研究,深化中学生人地关系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增强灾害危机意识,提高防灾减灾技能,实现“三全育人”新格局。
俞丽红[3](2020)在《舟山市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问题分析与改进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为振兴乡村储备人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受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直接影响,应积极推动建立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英语是国际交流、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技能。在中国的教育中,英语已经成为一门主要的学科课程,贯穿了学生学习生涯的各个阶段。然而,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落后。这一状况不仅影响到农村学生的人生发展,也影响到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的进一步提升和乡村振兴进程,因此提升农村初中生英语水平迫在眉睫。本文开展了舟山市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教育观察法对具有代表性的四类农村学校师生进行深入调查,意在探寻当前舟山市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策略,主要如下:聚焦农村教育,重视英语学习;激发内在动机,尊重学生主体;纠正不良习惯,提高学习效率;认清能力短板,稳扎稳打落实;创造舒适环境,促进孩子学习;关注子女心理,形成合理期待;改善办学条件,推进离岛教育;建立保障机制,加强师资力量。这一研究能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和乡村教育的振兴提供借鉴、支持和启示,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添砖加瓦。
温晋龙[4](2019)在《农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辍学现状调查 ——以临沧市S中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广大农民离开了束缚几代人的土地,外出务工.他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注入了活力,给自己创造了更多的收入,也为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他们的离开,身后留下的是大量农村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他们已经构成了一个日益增多的特殊群体和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从我国颁布《义务教育法》起,我国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收获。但是在教育自身的因素,家庭、社会及自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还是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的辍学率居高不下,“控辍保学”工作任务艰巨。虽然国家及社会各界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来控制辍学率,但从笔者这几年的农村一线教学实践中发现效果便不乐观,甚至辍学的真实情况被各种数字、报表所掩盖。对于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体而言,教育是他们真正能够摆脱底层阶级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农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辍学问题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新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本文通过对已辍学的农村籍留守学生进行访谈,对科任教师、监护人和相关工作者进行访谈,笔者紧紧抓住农村留守儿童这根主线深挖影响学生辍学的因素,例如:少数民族村寨因素、地域性经济因素等,通过大量详实的访谈,从访谈中分析提炼出影响辍学的因素,再对影响辍学的因素进行归纳结,其中七年级入学第一月是辍学的第一个高峰期,八年级开学又是辍学的一个高峰期,辍学学生大多成绩较差,极少数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辍学学生中男生比例较大,隐形辍学不容乐观,辍学后返学率极低。影响这些学生辍学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内部因素,学生自身因素四个方面。针对这些影响农村籍留守初中生辍学的因素,笔者提出了当下如何解决农村籍留守初中生辍学的策略:加强小学基础教育,给留守儿童打下坚实的基础,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老师要关爱学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校要办有吸引力的教育,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学习,学以致用。同时也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长效机制:加强当地经济建设,让父母既能留在孩子身边又能发家致富;对监护人进行补偿教育,让他们科学有效的管理孩子;社会各界要联合起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等。
高玉旭[5](2019)在《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知识现状及问题研究 ——基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文中研究指明教育是兴国之本,教师是立教之基。在日益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今天,教师队伍被寄予了更高的期待与要求。农村初中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庞大群体,是农村义务教育的中流砥柱,其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整体质量。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专业知识对于提升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席卷而来的国际教师专业化浪潮和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知识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专业知识”维度为依据编制调查问卷,对辽宁省7个市321名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知识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访谈了25名农村初中教师和14名初中生。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农村初中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主要存在如下五个问题:专业知识体系不完善;专业知识学习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为导向;普遍匮乏教育知识和通识性知识;新手教师严重欠缺学科教学知识;不同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不均衡。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对专业知识存在认知偏差,内在学习动力不足;教师评价体系不科学,专业知识学习渠道不畅通;忽视新手教师的专业成长,对副科教师缺乏重视;职后培训忽视教师主体性,专业知识增长路径不清晰;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偏低,师资流失严重。最后,本研究从教师自身、学校、国家及相关教育部门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提升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促进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农村初中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万学锡[6](2019)在《云南省昭通市某县农村中学德育管理问题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及文化加速交融,传统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农村初中生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面临巨大挑战。学生的道德培养一方面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主要在学校。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很大程度决定着学校德育的建设。在广大的农村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在农村我们的学生的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为有限,这造成了对孩子的教育上,要么出现太过急躁,要么就是娇生惯养,这两种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德育都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学校在应试考试的大旗下多多少少有重智轻德的倾向,学校的德育呈现单一形式,缺乏趣味性,缺乏时效性的特点。本文从农村初中学生的德育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针对当前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与思路。一是德育理念的转变;二是制定出与农村初中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德育目标;三是德育目标具体化;四是德育内容充实;五是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六是利用政策引导手段提高道德管理意识。
黄娅[7](2018)在《农村初中生厌学问题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最好的塑造期,初中作为学习生涯承前启后的阶段,是孩子的发展和稳定期,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有9亿多的人们生活在农村,但是我国南北方、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义务资源配置在城乡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2015年,我国小学升学率98.2%,初中升学率94.1%,云南省初中阶段升学率82.6%,虽然总的看来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以及地域差异等的影响,我国一些西部偏远以及贫困地区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厌学失学现象,初中学生厌学辍学、流动问题仍较为突出。本文是针对农村初中生厌学问题的实证研究,笔者以田坝镇一中农村初中生厌学问题调查问卷为基础,其问卷中对厌学的评判笔者借鉴了吕三三和洪明编制的厌学行为评判标准,以excel、spss等软件为研究工具,结合相关理论基础以及问卷交叉性分析结论对所调研地区的农村初中生厌学原因和厌学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对初一、初二以及初三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1份,通过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农村初中生厌学问题十分普遍,在所调研的291位同学中有133位同学存在厌学现象,占总调研人数的45.7%,其中初一年级占11%、初二年级占13.7%,初三年级占21%,男生厌学率为32.3%,明显高于女生。而调查显示学生厌学是由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之间的问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些原因之间看似相对独立,实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充分了解农村初中生厌学现状以及厌学原因以后,笔者结合相关理论基础以及所在家乡实际情况,从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提出渐进解决或者减少农村初中生厌学的策略建议,对于有效缓解农村初中生厌学辍学问题以及提高高中入学率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李晓宁[8](2018)在《城镇化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研究 ——基于对L县X镇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使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取得了很大成就,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城镇化进程中,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在贫困地区的农村,由于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学生辍学现象愈演愈烈,既影响到我国教育的发展,又严重制约了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解决学生辍学问题。首先,论文以贫困地区L县X镇的两所初中为样本,通过对两所初中的校长、教师、学生等开展调查研究,了解贫困地区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初中生辍学的现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学生辍学率高于民办学校;“慢班”学生辍学率高于“快班”;学生辍学率存在高峰期;辍学学生中留守儿童居多;辍学学生中女生偏多;寄宿生辍学率较高;辍学生集中在“慢班”,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偏下;距离学校较远的学生辍学率较高;公办学校隐性辍学现象严重等等。其次,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初中生辍学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和危害:不利于学生身心及职业生涯的发展;不利于家庭的良性发展;不利于“普九”的巩固,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等等。再次,进一步揭示影响城镇化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等。最后,从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提出控制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的建议和策略。主要包括改善师资队伍和教育方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改善学生周边的社会文化环境;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有效解决初中生辍学问题等。学校、家庭、社会等齐心协力,共同解决辍学问题,遏制辍学的源头。
任敏[9](2018)在《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以河北省磁县某初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农村经济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是农村初中在校生辍学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消除。解决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会促进农村的基础教育发展,是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推动“普九”事业进程中,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成为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获得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从农民角度而言,农村学生辍学导致整体教育文化水平无法得到提升,最终将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进而影响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的政治、民主、文化、教育发展的进程。在本研究中,运用实例研究法对河北省磁县某乡镇初级中学学生辍学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初步掌握本校控辍保学工作情况,在对本校学生辍学情况和特点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辍学问题的影响因素予以分析,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辍学的影响以及对学生自我因素等的剖析,深入分析学生辍学问题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期望能够为其他学校提供样本,为本县农村初级中学辍学保学工作提供理论建议。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中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法。研究首先对“辍学”“农村初中生”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已有的有关辍学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以调查问卷和访谈法收集的资料为载体,对河北省磁县某农村初中的辍学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该校学生辍学的特征以及造成学生辍学的各方面原因,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及建议。
李跃雪[10](2016)在《初中生辍学行为的类型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初中生辍学不仅影响个体的发展,更制约着国家与社会的进步。以往研究主要将辍学生看作一类同质群体,进行辍特征、辍学原因等方面的分析,却很少关注辍学生群体内部的异质性。只有对辍学问题进行分类研究,才能真正认识辍学行为背后的本质及机理。所以,有必要对初中生辍学行为进行类型学研究,探索辍学行为分类的可行性,在分类的基础上探讨辍学的原因及其治理策略。在进行相关文献的综述和理论基础的阐释后,本研究以初中辍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先量化后质化的顺序性混合研究方法对初中生的辍学行为进行类型学研究。基于初中生辍学行为异质性假设,研究使用量化的聚类分析方法对初中生辍学行为展开类型化分析,并得到了五种初中生辍学类别,分别命名为"同伴不良型"、"学校体验不良型"、"现实利益型"、"制度反抗型"和"家庭不良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使用质化方法对不同类型的初中生辍学行为的发生路径进行了解释性探究。研究发现,"同伴不良型"初中生辍学行为的发生是由于初中生辍学同伴的负面影响,如果初中生对同伴的言行表示认同,那么他就会选择辍学。"现实利益型"辍学主要是初中生及家庭出于金钱、时间、升学可能性、读书有用性这四方面的现实考量而决定辍学的。"学校体验不良型"主要是初中生在校学习体验不良,包括"上学体验"即家校距离给学生带来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体验,"在校体验"即学生在校感知到的学习压力、校园安全体验及"学习结果体验"即学业成就高低所带来的体验。"制度反抗型"辍学是初中生不满学校中的学生管理制度而辍学,主要包括对教师的学生管理策略和日常语言表达及对学校的时间制度、纪律规范的反抗。"家庭不良型"辍学主要是父母的读书观念及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的不良影响及家庭主要成员的身体健康危险和父母的婚姻变故所引起的初中生放弃上学的想法。辍学治理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通过对多个国家和地区辍学治理经验的分析,研究总结了国际社会辍学治理的办法,诸如设立专门机构治理辍学、设专门学校辅导辍学生、设单独班级转化辍学生和特别关照处境不利儿童等。国内方面主要有"工读学校"、"雨露工程"、"绿色家园"和"春雨计划"等治理学生辍学偏差行为的尝试。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应该摒弃以往"均码"式辍学治理理念,尝试以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为治理主体,进行差别化治理初中生辍学行为,以满足不同类型初中辍学生的需求。具体来看,政府应当成立辍学治理机构、制定相关支持政策、更新教育评价理念,做好各项统筹工作,为辍学治理提供政策支持;社会应当营造积极的舆论导向、广泛参与初中生教育、开发社会教育性资源,为辍学治理提供健康环境;学校要建构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文化、提供尊重学生的课程教学、引导家长参与初中生教育,为辍学治理提供关键力量;家庭要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主动做好家校衔接与合作,为辍学治理做好重要保障。
二、农村初中生流失问题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初中生流失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工作质量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
(一)农村中学教师的高阶认知素养有待提升 |
(二)农村中学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有待加强 |
(三)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挑战较多 |
(四)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环境仍需改善 |
(五)农村中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有其特殊性 |
(六)农村中学教师的流失现象不容忽视 |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工作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
(一)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是根本原因 |
(二)农村中学对教师的人力资源投入不够是间接原因 |
(三)农村中学教师没有及时形成新教育观是直接原因 |
三、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工作质量的对策 |
(一)社会提供多角度的可支持路径 |
1.大力弘扬尊敬农村中学教师的风尚。 |
2.构建“互联网+”的地方高校团队引领模式。 |
3.提高定向培养师范生的质量。 |
4.加大城乡中学教师交流的力度。 |
5.继续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职业待遇。 |
(二)农村中学实施“教师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
1.关注农村中学教师的精神生活。 |
2.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
3.全方位开展教育技术培训。 |
4.完善教师所需的校园资源。 |
(三)农村中学教师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
1.升华教师自身的职业使命感。 |
2.提升教师自身的学习素养。 |
3.将课堂教学与做科研相结合。 |
4.积极关注留守初中生。 |
(2)中学地理学科的灾害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提升灾害防治能力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 |
二、加强中学灾害教育是提升灾害防治能力的关键 |
三、发挥地理学科独特优势是中学灾害教育的重点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案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灾害 |
二、灾害教育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二、需求层次理论 |
三、学习迁移理论 |
第三章 人教版中学地理教材灾害教学内容分析 |
第一节 初中人教版地理教材有关灾害的教学内容分析 |
一、1992 年版初中地理教材 |
二、2001 年版初中地理教材 |
三、2012 年版初中地理教材 |
第二节 高中人教版地理教材有关灾害的教学内容分析 |
一、1982 年版高中地理教材 |
二、1995 年版高中地理教材 |
三、2002 年版高中地理教材 |
四、2004 年版高中地理教材 |
五、2019 年版高中地理教材 |
第三节 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特征分析 |
一、基于“词云”的中学地理教材灾害教育主题特征分析 |
二、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时序特征分析 |
三、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教学方法特征分析 |
第四章 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信度分析 |
第二节 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调查问卷分析 |
一、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二、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教师调查问卷分析 |
第三节 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教材本位导致教师忽视对学生防灾技能的培训 |
二、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缺乏兴趣 |
三、学校防灾演习形式化导致与本地防灾需求相脱节 |
四、学校缺乏考察机制导致多样化评价不到位 |
第四节 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的策略优化 |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地理教师灾害教育的质量 |
二、激发学生兴趣,尝试多途径的灾害教育 |
三、迎合本地灾害教育需求,适时进行防灾培训 |
四、改革单一评价方式,建立灾害教育的多元评价机制 |
第五章 灾害教育的案例设计 |
第一节 《旱涝灾害》专题教学设计 |
一、课标分析 |
二、教材分析 |
三、学情分析 |
四、教学目标 |
五、教学重难点 |
六、教学方法 |
七、教学过程 |
八、教学反思 |
第二节 《防灾减灾》专题教学设计 |
一、课标分析 |
二、教材分析 |
三、学情分析 |
四、教学目标 |
五、教学重难点 |
六、教学方法 |
七、教学过程 |
八、教学反思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的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 B 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的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致谢 |
(3)舟山市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问题分析与改进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村 |
2.1.2 农村初中生 |
2.1.3 学习问题 |
2.1.4 英语学习问题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育诊断理论 |
2.2.2 监控理论 |
2.2.3 学习策略理论 |
2.2.4 归因理论 |
2.2.5 贫困文化理论 |
第三章 舟山市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 |
3.1 调研方案 |
3.1.1 调研工具 |
3.1.2 调研对象 |
3.1.3 调研实施与数据处理 |
3.2 调研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类型学校英语水平分析 |
3.2.2 学生兴趣与动机情况分析 |
3.2.3 学习习惯与策略情况分析 |
3.2.4 学习环境与条件状况分析 |
3.2.5 学习结果和归因情况分析 |
3.2.6 调查结果小结 |
3.3 舟山市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问题和原因分析 |
3.3.1 学习目的和动机偏离 |
3.3.2 学习习惯和策略不当 |
3.3.3 学习短板和弱项显着 |
3.3.4 家庭教育和环境欠缺 |
3.3.5 教学设施和师资落后 |
第四章 舟山市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问题改进策略 |
4.1 聚焦农村教育,重视英语学习 |
4.2 激发内在动机,尊重学生主体 |
4.3 纠正不良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
4.4 认清能力短板,稳扎稳打落实 |
4.5 创造舒适环境,促进孩子学习 |
4.6 关注子女心理,形成合理期待 |
4.7 改善办学条件,推进离岛教育 |
4.8 建立保障机制,加强师资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农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辍学现状调查 ——以临沧市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工具与步骤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辍学 |
二、留守学生 |
三、农村寄宿制初中 |
第五节 理论支撑 |
一、教育公平的相关理论 |
二、自证预言理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章 临沧市S中学留守学生辍学现状及特点分析 |
第一节 样本学校概况 |
一、样本地概况 |
二、样本学校概况 |
第二节 临沧市S中学留守学生辍学现状及特点 |
一、七年级入学第一月为辍学高峰期 |
二、八年级是又一辍学高峰期 |
三、辍学学生中大多成绩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四、辍学学生中男生比例较大 |
五、隐性辍学现象较为普遍 |
六、辍学后返校率很低 |
七、家长与学生对辍学的认知不足 |
第四章 临沧市S中学留守学生辍学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学生自身因素 |
一、小学基础较差 |
二、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
三、沉溺于手机无法自拔 |
四、缺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坚韧的学习意志 |
五、留守儿童的心理更为脆弱 |
第二节 社会因素 |
一、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对辍学对孩子的影响认识不足 |
二、缺少对辍学学生及家长的“制裁”方式 |
三、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资源不均衡 |
四、家长的教育期望降低 |
五、严重滞后的职业教育 |
六、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
七、畸形的经济增长导致“读书无用论”盛行 |
八、少数民族村寨早婚习俗的影响 |
第三节 学校内部因素 |
一、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合理,上课时间太长 |
二、学校布局不合理,教师老年化严重,沉闷的课堂教学对孩子没有吸引力 |
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学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
四、“红、黄线”制度下的教师变相“赶”学生 |
五、校园欺凌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
第四节 家庭因素 |
一、农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监护人文化程度较低 |
二、农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监护人思想观念落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 |
三、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溺爱 |
第五章 针对临沧市S中学留守学生辍学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政府部门的举措 |
一、各级部门密切联系群众,加强法律宣传,全力推动教育发展 |
二、加大执法力度,改善村寨的风气 |
三、当地政府加强家乡经济建设,增加就业渠道 |
四、多渠道加大深度贫困乡村教育扶贫投入 |
第二节 教育部门的举措 |
一、切实做好农村中学教育教学改革 |
二、增强乡村教师专业素质,加强村小基础教育 |
三、稳步提升农村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
四、大力发展人民满意的职业高中 |
五、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
六、聚焦直过民族、推进双语教育、改进教学效果 |
第三节 学校内部的举措 |
一、做好新生入校阶段的心理辅导,跟踪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
二、成立留守儿童之家 |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
五、加强教师培养,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六、建立有效的机制,杜绝“屡劝屡辍”发生 |
第四节 学生自身的举措 |
一、树立远大理想,明确人生目标 |
二、端正思想态度,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
三、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
四、培养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意志 |
第五节 让家长、监护人成为合格的教育者 |
一、建立完善的留守监护体系、对监护人进行补偿教育 |
二、切实加强辍学学生的劝返复学工作并呼吁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知识现状及问题研究 ——基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1.国际教师专业化浪潮对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视 |
2.我国教育改革背景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 |
3.农村初中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3.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1.核心概念界定 |
2.理论依据 |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1.调查问卷的编制、修改与正式确立 |
2.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4.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 |
(三)访谈法 |
1.访谈提纲的设计 |
2.访谈的实施过程 |
3.访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三、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知识现状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知识现状的总体分析 |
1.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
2.总体调查结果分析 |
(二)各维度下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知识现状的分析 |
1.农村初中教师教育知识的现状 |
2.农村初中教师学科知识的现状 |
3.农村初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现状 |
4.农村初中教师通识性知识的现状 |
(三)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知识现状的差异分析 |
1.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知识在地区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
2.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知识在性别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
3.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知识在教龄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
4.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知识在学历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
5.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知识在职称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
6.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知识在学科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
四、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知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知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不完善 |
2.专业知识学习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为导向 |
3.普遍匮乏教育知识和通识性知识 |
4.新手教师严重欠缺学科教学知识 |
5.不同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不均衡 |
(二)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知识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对专业知识存在认知偏差,内在学习动力不足 |
2.教师评价体系不科学,专业知识学习渠道不畅通 |
3.忽视新手教师的专业成长,对副科教师缺乏重视 |
4.职后培训忽视教师主体性,专业知识增长路径不清晰 |
5.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偏低,师资流失严重 |
五、提高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对策及建议 |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 |
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厘清专业知识内涵 |
2.在不断反思中发现不足,明确专业知识短板 |
3.在终身学习中弥补不足,完善专业知识体系 |
(二)建构完备的专业知识支持系统 |
1.丰富专业知识资源,积极搭建学习平台 |
2.制定科学评价制度,凸显专业知识价值 |
3.建立传帮带机制,构建专业知识学习共同体 |
(三)提供有效力的专业知识宏观保障 |
1.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减少师资流失 |
2.职后培训结合农村教育情境,彰显成人学习特点 |
3.以教育政策为导向,指明专业知识增长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6)云南省昭通市某县农村中学德育管理问题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价值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思路 |
(二)方法 |
第二章 某县农村中学德育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
一、某县农村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农村地区学校的设置情况 |
(二)地区师资力量现状 |
二、个案学校的概况 |
三、调查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式 |
四、某县农村中学德育管理现状 |
(一)领导对德育管理的淡化 |
(二)德育教师管理弱化 |
(三)德育管理途径单一 |
(四)德育管理内容狭窄 |
(五)德育管理评估偏颇 |
五、个案学校德育管理的现状 |
六、德育管理主要问题表现 |
(一)对德育和管理认识不到位 |
(二)德育投入不充足 |
(三)德育忽视个性心理疏导 |
(四)德育计划不落实 |
(五)德育目标不明确 |
(六)德育评价不全面 |
(七)德育管理内容空泛化,缺少实效性 |
(八)德育管理机构成立,但存在相互协调不够 |
(九)德育管理中缺乏全员参与意识 |
(十)农村中学德育管理时效性低,少数学生品德素质差 |
(十一)学生的自我管理比较薄弱 |
第三章 某县农村中学德育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德育认识不到位。 |
二、农村学校德育管理与实践联系不紧密 |
三、德育管理方法运用简单 |
四、德育管理的内容简单化 |
五、社会、家庭教育同步协调不够 |
六、德育管理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
七、德育管理队伍建设亟待改善 |
八、政府对农村中学德育的政策引导和投入不足 |
第四章 某县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的对策 |
一、转变德育理念 |
二、制定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德育目标 |
三、德育管理目标具体化 |
四、德育管理内容充实 |
五、完善德育管理评价体系 |
六、提高德育管理教师队伍的专业性 |
七、利用政策引导手段提高道德管理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德育问题研究学生问卷 |
(7)农村初中生厌学问题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难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难点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厌学 |
2.1.2 逆反心理 |
2.1.3 厌学的表现形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学习理论 |
2.2.2 自我同一性理论 |
2.2.3 教育成本—收益理论 |
3 我国初中教育现状及义务教育政策 |
3.1 我国初中教育现状 |
3.1.1 初中教育规模情况 |
3.1.2 初中教育资源分配情况 |
3.1.3 初中学生流失情况 |
3.2 义务教育政策 |
3.2.1 义务教育政策概述 |
3.2.2 义务教育政策执行情况 |
4 宣威市田坝镇中学初中生厌学情况调查 |
4.1 样本情况 |
4.1.1 调查地区概况 |
4.1.2 调查案例的选取 |
4.1.3 问卷情况 |
4.2 调研数据统计分析 |
4.2.1 农村初中生厌学的差异比较 |
4.2.2 农村初中生厌学情况调查分析结论 |
5 农村初中生厌学的原因 |
5.1 社会环境对厌学的影响 |
5.2 学校方面对厌学的影响 |
5.2.1 学校课程对厌学的影响 |
5.2.2 学校文化对厌学的影响 |
5.2.3 学校管理过程对厌学的影响 |
5.2.4 教与学对厌学的影响 |
5.3 家庭环境对厌学的影响 |
5.4 学生主观因素对厌学的影响 |
6 解决农村初中生厌学问题建议 |
6.1 社会环境方面 |
6.1.1 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 |
6.1.2 加强社会文化环境建设 |
6.2 学校方面 |
6.2.1 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
6.2.2 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学习及生活 |
6.2.3 丰富课外活动 |
6.2.4 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 |
6.3 家庭方面 |
6.3.1 家长要转变教育理念 |
6.3.2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
6.3.3 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电子产品 |
6.3.4 加强家校合作 |
7 总结与展望 |
附录一 农村初中生厌学问题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城镇化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研究 ——基于对L县X镇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五、理论基础 |
六、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城镇化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样本的选择 |
(二)调查样本学校的基本情况 |
二、L县X镇农村初中生辍学现状 |
(一)公办学校学生辍学率高于民办学校 |
(二)“慢班”学生辍学率高于“快班” |
(三)学生辍学存在高峰期 |
(四)辍学学生中留守儿童居多 |
(五)辍学学生中女生偏多 |
(六)寄宿生辍学率较高 |
(七)辍学生集中在慢班,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偏下 |
(八)距离学校较远的学生辍学率较高 |
(九)公办学校隐性辍学现象严重 |
第二章 城镇化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危害 |
一、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
二、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
三、不利于“普九”的巩固,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
四、不利于家庭的良性发展 |
五、不利于学生身心及职业生涯的发展 |
第三章 城镇化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原因分析 |
一、社会因素分析 |
(一)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
(二)农村社会结构的改变 |
(三)无序的撤点并校 |
(四)社会文化因素 |
二、家庭因素分析 |
(一)家长的观念问题 |
(二)家长对子女缺乏管理 |
(三)非常态家庭的影响 |
(四)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 |
(五)家长法律意识淡薄 |
第四章 城镇化背景下减少贫困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的策略 |
一、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
(一)鼓励广大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
(二)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
(三)完善教师、校长的交流和轮岗机制 |
(四)鼓励并支持教师在职进修 |
(五)建立学校布局动态调整机制和人才成长机制 |
(六)建立家校合作机制 |
二、改善学生周边的社会文化环境 |
(一)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 |
(二)注重舆论宣传引导 |
(三)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为学生营造温暖的家园 |
三、改进家庭教育,有效控制初中生辍学问题 |
(一)督促子女入学,并明确责令子女辍学是违法行为 |
(二)提高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的认识 |
(三)父母要关注并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 |
(四)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问卷调查 |
附录二:辍学调查访谈 |
致谢 |
(9)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以河北省磁县某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辍学 |
(二)农村初中学校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国外学生辍学的研究 |
(二)关于国内学生辍学的研究 |
(三)关于控辍对策的研究 |
(四)文献综述小结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河北省磁县X初级中学的辍学现状及特征 |
一、河北省磁县X初级中学的辍学现状 |
(一)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X初级中学的辍学情况 |
(二)“两免一补”后X初中学生辍学情况 |
(三)新时期国家统一控制学籍后X初中学生辍学情况 |
二、初中学生辍学的总体特征 |
(一)辍学学生表现出与前不同的特征 |
(二)辍学原因显示新特点 |
(三)社会各方对待学生辍学的态度不一 |
三、初中生辍学对本地区农村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
(一)高辍学率使农村教育走不出困境 |
(二)高辍学率已经严重制约农村劳动力队伍素质 |
(三)高辍学率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四)高辍学率对下一代产生负面影响 |
(五)高辍学率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扰乱正常的社会治安 |
第二章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的分析 |
一、影响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外因的分析 |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问题 |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
二、影响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内因的分析 |
(一)学生迷恋上一些不良社会习气,导致学生辍学 |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差,产生厌学情绪 |
(三)学生迷失了人生目标,对学习失去信心 |
(四)学生学习意志不够坚定,自制能力差 |
(五)没有远大理想,急于打工挣钱 |
第三章 控辍保学的对策及建议 |
一、农村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自身素质 |
(一)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
(二)给孩子创造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氛围 |
(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读书观 |
(四)培养积极向上的爱好,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
(五)懂法守法,对孩子的辍学采取有效的措施 |
二、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爱学乐学的环境 |
(一)学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二)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提高育人文化氛围 |
(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增强教师的爱心和责任心 |
(四)重视并加强家访工作,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
(五)落实学校控辍保学措施,加强教师的控辍意识 |
三、社会各界力量综合协调,共同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 |
(一)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 |
(二)教育部门要大力推进中考、中招制度改革 |
(三)关心农村教育的“出口” |
(四)教育行政部门要控制和调配老师的乱调动问题 |
(五)各方力量结合共同治理学校周边环境,抵制社会不良风气 |
四、农村初中学生应该努力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
(一)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三观 |
(二)不断培养自制力和意志力 |
(三)多读健康有益的书籍,培养高尚的情操 |
(四)要有理想和目标,树立正确的榜样 |
(五)要树立刻苦求知的意识,不能只看眼前的享受和利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清单 |
(10)初中生辍学行为的类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标与意义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思路 |
(三) 重要观点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文献回顾与评论 |
(一) 关于辍学特征的研究 |
(二) 关于辍学原因的研究 |
(三) 关于辍学后果的研究 |
(四) 关于辍学分类的研究 |
(五) 关于辍学防治的研究 |
(六) 对已有文献的简评 |
三、理论基础 |
(一) 生态学理论 |
(二) 心理学理论 |
(三) 行为学理论 |
(四) 社会学理论 |
(五) 经济学理论 |
四、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方法论 |
一、类型学研究方法论 |
二、混合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
(一) 混合研究方法的选择 |
(二) 混合研究方法的设计 |
三、量化分析 |
(一) 数据收集 |
(二) 数据分析 |
(三) 质量控制 |
四、质化分析 |
(一) 资料收集 |
(二) 被试选择 |
(三) 资料分析 |
(四) 质量控制 |
五、研究者的反思 |
(一) 关于数据的反思 |
(二) 关于样本的反思 |
(三) 关于方法的反思 |
六、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初中生辍学行为的类型化分析 |
一、初中生辍学行为类型化分析的前提 |
(一) 初中辍学生内部存在异质性差异 |
(二) 单一理论不足以解释所有辍学行为 |
(三) 来自境外学生辍学类型研究的证据 |
二、初中生辍学行为的潜在类型分析 |
(一) 萃取辍学分类潜变量 |
(二) 聚类方法和分类个数 |
(三) 聚类分析过程与结果 |
(四) 各类型的特征与差异 |
三、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初中生辍学路径的解释性探究 |
一、关于被访者 |
(一) 访谈收集的被访者信息 |
(二) 二次分析收集的案例信息 |
(三) 被访者归类过程示例 |
二、不同辍学类型的发生路径 |
(一) 同伴不良型辍学的发生路径 |
(二) 现实利益型辍学的发生路径 |
(三) 学习体验不良型辍学的发生路径 |
(四) 制度反抗型辍学的发生路径 |
(五) 家庭不良型辍学的发生路径 |
(六) 研究发现与讨论 |
三、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初中生辍学行为治理的经验探索 |
一、初中生辍学治理的境外经验 |
(一) 设立专门机构治理辍学 |
(二) 设专门学校辅导辍学生 |
(三) 设单独班级转化辍学生 |
(四) 特别关照处境不利儿童 |
二、初中生辍学治理的本土探索 |
(一) 工读学校 |
(二) 雨露工程 |
(三) 绿色家园 |
(四) 春雨计划 |
三、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初中生辍学行为差别化治理构想 |
一、差别化治理初中辍学行为的基本思路 |
(一) 内涵与理念 |
(二) 原则与目标 |
二、初中辍学行为的差别化治理策略 |
(一) 政府统筹:辍学治理的政策支持 |
(二) 社会支持:辍学治理的健康环境 |
(三) 学校变革:辍学治理的关键力量 |
(四) 家庭参与:辍学治理的重要保障 |
三、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四、农村初中生流失问题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工作质量的对策[J]. 孙丽平,田爱香. 菏泽学院学报, 2021(03)
- [2]中学地理学科的灾害教育研究[D]. 孟苗苗.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舟山市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问题分析与改进策略[D]. 俞丽红.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4]农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辍学现状调查 ——以临沧市S中学为例[D]. 温晋龙. 云南大学, 2019(02)
- [5]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知识现状及问题研究 ——基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D]. 高玉旭.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6]云南省昭通市某县农村中学德育管理问题的调查研究[D]. 万学锡.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农村初中生厌学问题调查研究[D]. 黄娅. 云南大学, 2018(01)
- [8]城镇化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研究 ——基于对L县X镇的调查[D]. 李晓宁. 安徽师范大学, 2018(01)
- [9]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以河北省磁县某初中为例[D]. 任敏.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7)
- [10]初中生辍学行为的类型学研究[D]. 李跃雪.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