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建立了一套中试规模的污泥臭氧原位减量(SOR)系统,通过长期(111 d)运行考察了其对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和阿奇霉素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SOR工艺可以实现剩余污泥零排放,化学需氧量和氮的去除性能与常规厌氧/缺氧/好氧(A/A/O)工艺接近,但除磷性能有所下降.SOR工艺出水中目标抗生素浓度与常规A/A/O工艺无明显差别,而污泥中目标抗生素含量明显低于常规A/A/O工艺.质量衡算表明,目标抗生素在A/A/O及SOR工艺中的输入输出均渐趋平衡;SOR工艺进水中91.2%~98.1%的目标抗生素被臭氧降解,而常规A/A/O工艺进水中82.3%~91.2%的目标抗生素随剩余污泥排放.因此,SOR工艺可以同步削减污水处理厂中剩余污泥及抗生素向环境中的排放.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汪鲁,贲伟伟,李彦刚,李钢,胡俊,强志民
关键词: 活性污泥工艺,污泥原位减量,臭氧,四环素,大环内酯
来源: 环境科学学报 2019年08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饮用水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渔业环境与生物修复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
基金: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No.2017ZX07106-005),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No.ZDRW-ZS-2016-5-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678559)
分类号: X703
DOI: 10.13671/j.hjkxxb.2019.0128
页码: 2602-2609
总页数: 8
文件大小: 1515K
下载量: 248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韩国经验透视中国污泥政策障碍[J]. 给水排水动态 2017(04)
- [2].日本大阪利用新技术使污泥“变废为宝”[J]. 中国建材资讯 2015(06)
- [3].绍兴污泥处理二期工程进口离心机稳定运行措施[J]. 中国给水排水 2020(02)
- [4].通沟污泥处理站规划设计[J]. 市政技术 2020(02)
- [5].城市污水处理中污泥处理的可持续性研究[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0(09)
- [6].污泥处理中的可持续发展策略[J]. 甘肃科技 2019(16)
- [7].一种沙漠用污泥种植块及沙漠仿真种植方法实践[J]. 山东工业技术 2018(08)
- [8].污泥堆肥对水仙生长的影响[J]. 生物学教学 2017(05)
- [9].污泥处理产物和产品园林利用的分析[J]. 给水排水 2017(06)
- [10].云南山区污泥处理厂设计方案[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7(05)
- [11].给水厂的污水及污泥处理设计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7(06)
- [12].浅析污泥处理与处置工艺技术[J]. 低碳世界 2017(23)
- [13].油田污泥的回收与再利用方法[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7(09)
- [14].污泥深度脱水板框压滤设备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方法[J]. 净水技术 2017(07)
- [15].热改性铝污泥对水中磷的吸附性能[J]. 净水技术 2017(09)
- [16].污水厂污泥处理的几个关键问题及对策分析[J]. 山东工业技术 2016(01)
- [17].污泥深度处理系统运营监管模式探讨——以A市某污泥处理厂为例[J]. 科技展望 2016(05)
- [18].哈尔滨首个污泥处理厂试运行[J]. 给水排水 2014(S1)
- [19].硫酸自由基高级氧化技术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 科学中国人 2017(23)
- [20].圆盘式污泥间接热干化技术[J]. 科学中国人 2017(12)
- [21].城市污泥处理的综合分析[J]. 环境与生活 2014(18)
- [22].2011年沈阳将实现污泥100%无害化处理[J]. 给水排水动态 2010(06)
- [23].2017年污泥行业分析报告[J]. 给水排水动态 2017(04)
- [24].南昌市污泥处理现状与展望[J].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19(04)
- [25].炼油厂“三泥”处理技术及循环利用研究[J]. 化工管理 2020(06)
- [26].醋酯污泥处理流程系统性优化[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0(07)
- [27].负荷期污泥处理湿地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征[J]. 中国给水排水 2020(15)
- [28].污泥炭化处理技术综述[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9(01)
- [29].技术路线没有走通,产业没有融通,政策缺乏贯通 污泥出路困境如何破?[J]. 环境经济 2019(02)
- [30].宝鸡市污泥再生材料处置的探讨[J]. 石化技术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