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浩然之气议论文300字

我眼中的浩然之气议论文300字

问:谈谈你对孟子浩然之气的理解的作文
  1. 答:孟子的“浩然正气”说作为一种人格境界说,在现当代依然有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内容有益于人们健康人生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对于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孟子讲求人们要敢于担当使命,大义凛然,志气不可夺,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大丈夫”理想人格实现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持志养气”,这种人格也是由“浩然之气”所支撑。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十分注重信仰和理想的树立与培养,其“知言养气”实质上就是时时刻刻要在自己心中提醒自己要坚持原则,有自己的信仰,“持志”、“尚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孟子所提倡的“浩然之气”,是要求人们在艰难的情境中,意志不断得到磨炼,仍能坚持主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坚持信念,不忘初心,鼓励人们要坚持道义,一往无前,守气、守约,无愧于心,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不断培养正直刚毅的“正气”。当每个主体拥有了“浩然之气”为“正道而行”,争做“大丈夫”,面对各种挑战和诱惑时,就能够不淫、不移、不屈,成就大格局。在现代社会中,益利关系更加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导致一些“仁义”观念的扭曲和歪解,导致人格缺失,道德沦丧。孟子的“浩然之气”说与“大丈夫”情怀是为人们的人格完善而服务的,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居于广居、立于正位、行于大道,仍是当代人的崇高理想追求。孟子的“浩然之气”说体现了一往直前、正直刚毅的精神,鼓励人们要做有担当有抱负的大丈夫,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其实就是要求人们实现个人价值_社会价值,理想追求与社会现实,自身关怀与社会关怀相统一的目的,问心无愧,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行立于天地之间。来源:山东青年
问:浩然之气,不忍人之心,作文400字
  1. 答:在那个腥风血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先秦,一团涌动着希望的浩然之气,由他而生,便注定永不泯灭。
    孟轲。
    至刚的大丈夫,用一生来践行自己的人生信条,从未倦过。
    因为正气,孟子在那个仍带有血腥气息的兽性时代发出近乎狂人的呐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果称索尔仁尼琴为俄罗斯的良心,那么孟子绝对担得起中国的良心。将天子眼中的“贱民”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更是将民意与天意以等号相接。然而举世皆浊,中原大地上依旧战事频频,满目疮痍,黎民百姓转乎沟壑者不计其数。奈之何哉!奈之何哉!
    因为正气,孟子常游说于诸侯王之间,然其言语犀利辛辣,绝透不出半点惧怕。东坡也曾感叹过,孔孟便是青锋长剑,而后世的许多文人不过秋草蝉吟而已。与齐宣王谈及“汤放桀,武王伐纣。”孟子毫不留情“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每每读此,总难以想象齐宣王的尴尬,更难以想象那个胸中有天下,眼中无诸侯的孟子的霸气。
    因为正气,孟子才能在遭遇弟子的质疑时坦荡的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聚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圣人傻的可爱,不懂明哲保身,更学不会尔虞我诈,也便异于君王身旁形同狗彘的伪君子。浩然之气,非一日之功。不因强权、困境、讥讽而散。反而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愈发强大,历久弥新。
    那团产于乱世的气,经历了先秦的炼狱之劫后,仿佛已经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代代相传。唐有魏征,宋有岳飞,清有戊戌六君子,皆为人中豪杰,士中丈夫。
    然而,当今天下,浮躁之气弥散,多少人因“名缰利锁”的羁绊,步履维艰。那缕缕细若游丝的气,在雌伏了数个春秋后的今天,是时候觉醒了。
    孟轲,而今安在哉?
问: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读后感
  1. 答:浩然之气,中国战国时孟子的用语。指人们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下所产生的一种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孟子·公孙丑上》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和道德意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果缺乏道德意识,或者因做了于心有愧的事而损害了道德意识,立刻会感到气馁。培养浩然之气的过程也就是加强道德意识的过程。这种气是通过长期道德实践的积累从内心自然产生的,不是凭偶然几次合乎道德的行为勉强袭取的。只要培养得法,这种气就会变得伟大而刚强,并且四处扩散,上下流行,充塞于天地之间。这个用语充分体现了孟子强调道德作用的思想以及他的学说中具有的神秘主义因素。
我眼中的浩然之气议论文300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