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垂直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山地,植被,土壤,遥感,清水河,太行山,放线菌。
垂直带论文文献综述
李杨,李嘉华,姚春华[1](2019)在《延长垂直带蒂下斜方肌皮瓣转位修复头皮巨大缺损的围手术期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延长垂直带蒂下斜方肌皮瓣转位修复头皮巨大缺损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5年9月在我院行延长垂直带蒂下斜方肌皮瓣转位修复头皮巨大缺损的患者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围手术期护理工作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该类患者的护理要点。结果 6例患者行延长垂直带蒂下斜方肌皮瓣修复术后,皮瓣均成活,随访3个月~2年,肌皮瓣无坏死,所有患者外观、功能恢复均满意,结论全面、规范、精心、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在延长垂直带蒂下斜方肌皮瓣修复头皮巨大缺损的整个过程中至关重要,可有效促进皮瓣成活并减少并发症。(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45期)
徐飞,贾仰文,牛存稳,唐颖复,刘佳嘉[2](2019)在《五台山清水河流域植被垂直带水循环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台山为华北地区最高峰(海拔3058 m),发源于五台山的清水河流域,海拔梯度大,植被垂直分异显着,目前关于植被垂直带的水循环过程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研究尚显不足。为此,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模拟清水河流域水循环过程,分析不同植被垂直带的水循环过程。结果表明:受气温显着升高影响,高海拔地区的季节性冻土消退、活动层变厚及土壤蓄水容量增加,促进降水入渗。海拔1500 m以下区域蒸散发主要受降水影响,而海拔1600 m以上区域则主要受能量的影响。不同植被垂直带的水循环过程差异显着,径流系数表现为:耕地>亚高山草甸>荒漠草地>常绿针叶灌木林>落叶阔叶林。研究结果可为山区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张俊瑶,姚永慧,索南东主,郜丽静,王晶[3](2019)在《基于垂直带谱的太白山区山地植被遥感信息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遥感数据因其全覆盖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山地植被信息的调查和研究。为了实现山区植被类型的高精度提取,本文以太白山区为实验区,结合山地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利用太白山植被垂直带谱、高分辨率遥感影像(GF1/GF2/ZY3)和1:1万的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 DSM)数据,进行了多层次、多尺度的影像分割,构建了具有植被垂直带谱信息的地形约束因子,并据此进行样本选择和面向对象的分类,分类总精度达92.9%,kappa系数达到0.9160。该方法相比于未辅以垂直带谱信息的分类,总精度提高了10%。研究结果表明,分类过程中加入具有垂直带谱信息的地形约束因子,能显着地提高样本选择的效率和准确率,为后续的植被分类提供了精度的保证。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将垂直带谱知识应用到分类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山地植被分类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赵芳,张百平,朱连奇,姚永慧,崔耀平[4](2019)在《秦巴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的空间分异与暖温带—亚热带界线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巴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的空间分异对于揭示秦巴山地地域结构复杂性和过渡性、探索中国复杂的生态地理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文献中搜集了秦巴山地33个山地垂直带谱,建立了秦巴山地数字垂直带谱体系,从纬向、经向和坡向3个维度分析了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特征、数量、高度以及分布模式。结果表明:①纬向上从南向北基带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逐渐转变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垂直带结构由复杂逐渐变得简单;优势带由山地针阔混交林和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转变为山地落叶阔叶林带;②经向上山地垂直带结构呈现复杂—简单—复杂的特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和山地落叶阔叶林带的海拔呈现了二次曲线分布模式;山地针阔混交林带的海拔则呈现显着的线性降低趋势;③坡向方面,秦岭北坡和南坡基带均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但南坡含有常绿成分;大巴山北坡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大巴山南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秦岭和大巴山北坡优势带类似,均为山地针阔混交林带或山地落叶阔叶林带,但大巴山南坡具有独特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带,这表明了大巴山比秦岭更适合作为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分界线,但是未来还需使用土壤和气候指标进行系统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冀欣阳,骆磊,王心源,李丽,万红[5](2018)在《基于“DEM-NDVI-土地覆盖分类”的天山博格达自然遗产地山地垂直带提取与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Landsat影像数据获取天山博格达自然遗产地土地覆盖分类,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构建"DEM-NDVI-土地覆盖分类"散点图分析研究区植被受海拔和坡向的水热空间变化影响的分布特征,通过概率统计分析提取博格达遗产地山地垂直带,并结合研究区的气温、降水数据和NDVI变化特征分析垂直带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本文利用"DEM-NDVI-土地覆盖分类"散点图,揭示了研究区1989年和2016年的NDVI值和分类类别随着海拔上升的变化特征,其中NDVI值随着海拔上升呈现"倒U形"变化,而不同分类类别在一定的海拔区间内呈现出聚集效应,且不同分类类别有明显的高程界限。(2) 1989年和2016年博格达遗产地山地垂直带分带上限分别为:1278 m和1185 m(温带荒漠草原带)、1784 m和1759 m(山地草原带)、2706 m和2730 m(山地针叶林带)、3272 m和3293 m(高山草甸带)、3636 m和3690 m(高山垫状植被带)。(3)博格达遗产地1989年和2016年山地垂直带受区域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加的影响有较为明显的改变,其中温带荒漠草原带最为敏感,其上限变化最大,向下收缩93 m;山地针叶林带的分布范围则向两侧扩张49 m;山地草甸带带宽基本保持不变,但整体上移了约20 m;冰雪带则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向上退缩54 m。(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李向富,刘目兴,易军,吴四平,杨叶[6](2018)在《叁峡山地不同垂直带土壤层的水文功能及其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渗透性能和持水能力是土壤重要的水力学性质,是土壤调节径流、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等水文功能的基础。以叁峡库首的夷陵-大老岭山地为对象,采集亚高山棕壤针叶林地、中山黄棕壤针阔混交林与茶园地和低山黄壤针叶林地等4个样点剖面的土壤样品,在室内进行土壤饱和导水率、水分特征曲线和理化性质测定,量化了不同样地土壤渗透性能、持水能力和水分库容等水文功能参数,并明确了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山地土壤饱和导水率在0.06~14.78 mm/min之间,亚高山棕壤和中山黄棕壤林地土壤渗透性能较好,其平均饱和导水率在7.15~14.78 mm/min之间,低山黄壤次之(1.3 9 mm/min),中山黄棕壤茶园土壤渗透能力最差(1.17 mm/min)。不同类型土壤的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存在较大差异,凋萎含水量差异较小。同一类型土壤的不同发生层内,土壤饱和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波动上升。不同样地间土壤水分总库容差异较大,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水分总库容增加。土壤水分特征参数与土壤性质的相关分析表明,饱和导水率与土壤总孔隙度呈显着正相关,与容重呈显着负相关;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与土壤总孔隙度、粘粒含量呈显着性正相关,与容重呈显着负相关;饱和含水量与根系重量呈显着正相关;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砂粒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中山茶园地和低山黄壤林地相比,亚高山棕壤和中山黄棕壤林地渗透性能较好且持水性更强,具有更好的调蓄径流和涵养水源的水文功能。(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08期)
章明奎,毛霞丽,邱志腾,杨良觎[7](2018)在《梵净山垂直带土壤的发生学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贵州东北部山地土壤的发生学特性及土壤分布,选择梵净山地区采集了不同海拔高度的13个代表性土壤剖面,分析了其成土环境、土壤风化强度的垂直变化,鉴定了区内土壤的主要诊断层、诊断特性,并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对研究区土壤类型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增加,区内土壤温度状况由热性转变为温性,水分状况逐渐由湿润向常湿润转变。梵净山地区土壤风化较弱,土壤中存在较多的2∶1型矿物,土壤脱硅富铁铝化处于中下水平。土体厚度、土壤黏粒、全铁、游离氧化铁含量、铁游离度随海拔增加而下降,砾石含量、黏粒CEC、土壤ba值、黏粒Sa值随海拔增加而上升,部分土壤出现明显的黏化。区内土壤酸化明显,多数土壤的pH在5.5以下,部分土壤的铝饱和度超过了60%,土壤的平均铝饱和度随海拔增加而下降。研究区土壤黄化非常明显,土壤色调主要为10YR。共检出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3个土纲,5个亚纲、8个土类和12个亚类,土壤类型主要由淋溶土和雏形土组成。亚纲在海拔高度变化上有一定的分布规律,随着海拔的上升,由湿润淋溶土、湿润雏形土向常湿淋溶土、常湿雏形土转变。(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8年04期)
冀欣阳[8](2018)在《天山博格达北坡山地垂直带精细刻画及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作为地球表层最活跃最重要的组分之一,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而山地具有浓缩的环境梯度、相对较少的人类干扰、以及高度异质化的生境,是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聚焦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山地生态系统正经历着剧烈的变化,而博格达遗产地具有天山北坡最典型的山地垂直带,是全球温带干旱区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典型代表,其植被覆盖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灵敏的指示作用。本文在近30年的时间尺度上,利用遥感影像对研究区1989年、1997年、2004年和2016年土地覆盖分类信息进行分析,并建立“DEM-NDVI-分类信息”散点图对遗产地山地垂直带进行提取。同时,对博格达遗产地1985-2016年的气温降水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结合NDVI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博格达遗产地山地垂直带和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建立博格达遗产地土地覆盖分类&山地垂直带分类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库,对每种地类的影像特征和提取特征分别进行描述,并将土地覆盖分类类别和垂直带类别进行对应,其中荒漠草原对应垂直带中的温带荒漠草原带,草地对应垂直带中的山地草原带和高山草甸带,林地对应垂直带中的山地针叶林带,裸地对应垂直带中的高山垫状植被带,冰川永久积雪对应垂直带中的冰雪带。(2)本文利用“DEM-NDVI-分类信息”散点图描述研究区1989年、1997年、2004年和2016年的NDVI值和垂直带分类随着海拔上升的变化特征,其中NDVI值随着海拔上升呈现为“均匀上升-保持稳定-均匀下降”的倒U形,而散点的分类属性则在不同的海拔区间呈现出聚集效应,且不同分带的散点间有明显界限,而DEM与NDVI四年的相关性则逐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R~2分别为0.73、0.71、0.74和0.76。(3)博格达遗产地1989年、1997年、2004年和2016年的NDVI空间自相关程度较高,且逐年增加,NDVI对海拔和空间变化表现出明显依赖性,其空间聚集模式与垂直带分布特征极为相似,同时统计博格达遗产地的NDVI平均值,四年NDVI平均值分别为0.362、0.365、0.368和0.423,整体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1985-2016年来博格达遗产地及其周边区域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均呈现增加趋势,气温增幅约为1-2℃,降水量增幅约20mm;。(4)结合研究区NDVI变化以及气温降水数据,对博格达遗产地1989年-2016年各个山地垂直带分界海拔变化进行分析可知,温带荒漠草原带最为敏感,其上限变化最大,向下收缩93m;山地针叶林带的分布范围则向两侧扩张49m;山地草甸带带宽基本保持不变,但整体上移了约20m;冰雪带则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向上退缩54m。(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期刊2018-06-01)
杜军凯,贾仰文,郝春沣,李晓星,仇亚琴[9](2018)在《太行山区蓝水绿水沿垂直带演变规律及其归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太行山区(华北平原水源地,分属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Water and Energy transfer Processes in Large river basins),模拟了1980-2000年间山区的水循环过程,总结了蓝水(径流性水资源)和绿水的年际及随高程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定量区分了研究区气候波动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蓝水与绿水变化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太行山两侧的蓝绿水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海河片区蓝水呈增长趋势,绿水呈下降趋势;黄河片区蓝水呈减少趋势,绿水呈增长趋势。(2)太行山区蓝水资源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气候波动。(3)土地利用/覆盖的改变是太行山区绿水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植被增多可增加绿水资源的利用,但同时将明显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蓝水资源量。因此,山区国土资源开发与空间优化须重点考虑蓝水和绿水的合理调控。(本文来源于《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马颢榴,宋佳龄,潘博,张亮,盛浩[10](2017)在《湘东大围山土壤垂直带谱微生物群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关键生物学指标之一。为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在中山海拔带上的分异规律,本研究选取亚热带湘东大围山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典型土壤垂直带谱:红壤、黄红壤、黄壤、暗黄棕壤和灌丛草甸土(亚类),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研究0~20 cm土壤微生物的PLFA含量、组成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土壤垂直带PLFA种类较为丰富(38种),PLFA总量介于35.01~103.54 nmol·g~(-1)之间,以细菌最高(25.52~78.31 nmol·g~(-1)),其次为放线菌(3.99~12.90nmol·g~(-1))和真菌(4.29~12.33 nmol·g~(-1))。细菌群落中,以革兰氏阴性菌(G~-)为主;真菌群落中,以腐生真菌为主。随着海拔升高,微生物PLFA总量、各类群微生物PLFA含量和多样性指数一致升高,显示高海拔地带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更高。此外,真菌与细菌比值(F:B,0.17~0.25)和G~+细菌(革兰氏阳性菌)与G~-细菌比值(G~+:G~-,0.52~0.79)以低海拔带的红壤最高,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表明高海拔带土壤微生物群落以细菌、G~-群落占优。在湘东大围山土壤垂直带上,各类群的微生物量和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可能是山地小气候、pH、有机底物的数量和质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垂直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五台山为华北地区最高峰(海拔3058 m),发源于五台山的清水河流域,海拔梯度大,植被垂直分异显着,目前关于植被垂直带的水循环过程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研究尚显不足。为此,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模拟清水河流域水循环过程,分析不同植被垂直带的水循环过程。结果表明:受气温显着升高影响,高海拔地区的季节性冻土消退、活动层变厚及土壤蓄水容量增加,促进降水入渗。海拔1500 m以下区域蒸散发主要受降水影响,而海拔1600 m以上区域则主要受能量的影响。不同植被垂直带的水循环过程差异显着,径流系数表现为:耕地>亚高山草甸>荒漠草地>常绿针叶灌木林>落叶阔叶林。研究结果可为山区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垂直带论文参考文献
[1].李杨,李嘉华,姚春华.延长垂直带蒂下斜方肌皮瓣转位修复头皮巨大缺损的围手术期护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
[2].徐飞,贾仰文,牛存稳,唐颖复,刘佳嘉.五台山清水河流域植被垂直带水循环过程研究[J].水利学报.2019
[3].张俊瑶,姚永慧,索南东主,郜丽静,王晶.基于垂直带谱的太白山区山地植被遥感信息提取[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9
[4].赵芳,张百平,朱连奇,姚永慧,崔耀平.秦巴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的空间分异与暖温带—亚热带界线问题[J].地理学报.2019
[5].冀欣阳,骆磊,王心源,李丽,万红.基于“DEM-NDVI-土地覆盖分类”的天山博格达自然遗产地山地垂直带提取与变化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8
[6].李向富,刘目兴,易军,吴四平,杨叶.叁峡山地不同垂直带土壤层的水文功能及其影响因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
[7].章明奎,毛霞丽,邱志腾,杨良觎.梵净山垂直带土壤的发生学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J].土壤通报.2018
[8].冀欣阳.天山博格达北坡山地垂直带精细刻画及变化分析[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8
[9].杜军凯,贾仰文,郝春沣,李晓星,仇亚琴.太行山区蓝水绿水沿垂直带演变规律及其归因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8
[10].马颢榴,宋佳龄,潘博,张亮,盛浩.湘东大围山土壤垂直带谱微生物群落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