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滤泡状甲状腺癌转移灶~(131)I的代谢速率(论文文献综述)
王美娟[1](2021)在《人工智能化护理干预在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病房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针对核医学核素治疗专科特点,通过设计、研发分化型甲状腺癌131碘(131I)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照护的移动应用软件Application(APP),同时优化隔离防护病房机器人的功能及流程,并实施于临床,从而探讨人工智能化护理干预在131I治疗病房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性研究。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核医学科接受131I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按照入院进行顺序编号,对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131I治疗常规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照护APP和病房服务机器人的人智能化护理干预方案进行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干预前后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自我管理效能测评量表(SUPHH)进行效果评价,干预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多维状态无聊量表(MSBS)资料的差异。研究数据在Excel建立数据库,然后使用SPSS26.0软件包录入数据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本研究中的计量资料均为非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描述。统计推断采用卡方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显着性水平采用a=0.05。结果1.共96例患者参与了研究,其中男性26例,占27.1%,女性70例,占72.9%;平均年龄为45.0(14.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宗教、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睡眠情况的一般资料分布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干预前,96名患者HADS焦虑亚量表得分为10.0(2.8)分,HADS抑郁亚量表得分为7.0(2.0)分,SUPHH得分为101.0(11.0)分;按照HADS分值区间,96名患者中,正常、轻度、中度焦虑分别为12例(12.5%)、49例(51.0%)、35例(36.5%);正常、轻度抑郁分别为58例(60.4%)、38例(39.6%);按照SUPHH评分标准,中等水平有93例(96.9%),高等水平有3例(3.1%)。3.干预前,对照组HADS焦虑亚量表得分为10.0(2.8)分,HADS抑郁亚量表得分为7.0(2.0)分,SUPHH得分为99.0(13.8)分;干预组HADS焦虑亚量表得分为10.0(2.8)分,HADS抑郁亚量表得分为7.0(2.0)分,SUPHH得分为103.0(9.5)分;两组间HADS、SUPHH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4.干预后,对照组HADS焦虑亚量表评分为9.0(2.0)分,HADS抑郁亚量表评分为7.0(3.0)分,SUPHH评分为101.5(12.0)分,MSBS评分为119.0(19.0)分;对照组干预前后HADS、SUPHH评分分别进行比较,HADS焦虑亚量表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ADS抑郁亚量表和SUPHH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干预后,干预组HADS焦虑亚量表得分为4.0(3.0)分,HADS抑郁亚量表得分为5.0(2.0)分,MSBS评分为84.0(17.5)分,SUPHH得分为111.5(10.0)分;干预组干预前后的HADS、SUPHH得分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干预后,两组间HADS、SUPHH、MSBS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HADS、MSBS和SUPHH得分资料均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Sperman秩相关分析:患者的HADS状况与性别和文化程度之间存在正向弱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27,和0.30)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的女性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更高;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131I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更高。患者HADS状况与MSBS间存在正向强相关关系。(r=0.85)患者的SUPHH的正性态度维度与年龄之间存在正向弱相关关系(r=0.25),正性态度维度得分由高到低按年龄段划分依次是45-59岁、18-44岁、60-74岁。患者SUPHH的自我决策效能与文化程度之间存在正向中等程度相关关系(r=0.44),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SUPHH自我决策维度得分最高。结论1.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拟行131I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如仅行常规护理,焦虑和抑郁情绪无明显改善甚至将进一步加重。2.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接受131I治疗患者的负性情绪与其性别和文化程度存在相关性:女性及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更高。3.131I治疗期间患者的无聊倾向性与负性情绪之间存在正向相关性关系。4.131I治疗期间患者的自我管理决策效能与文化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患者自我管理决策效能更高。自我管理正性态度效能由高到低的年龄段依次是45-59岁,18-44岁,60-74岁。5.人工智能化护理干预措施在131I治疗病房的应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和无聊的不良情绪,并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信心水平,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研究完善并推广。
刘纯华[2](2021)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对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TSH抑制治疗对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及QT离散度(QTd,QTcd)的影响,以期对DTC患者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DTC术后进行TSH抑制治疗的患者共251例,其中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188例。采集所有纳入患者的完整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包括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指标(HRV,QT离散度)等。依据TSH抑制治疗程度将纳入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TSH<0.1m IU/L组、0.1m IU/L≤TSH<0.5m IU/L组和0.5m IU/L≤TSH<2.0m IU/L组,前两组定为左甲状腺素抑制治疗组(LT4抑制治疗组),第三组定义为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组(LT4替代治疗组)。按照DTC患者术后TSH抑制治疗的用药时间(Y)将所纳入患者分为Y≤1年组、1年<Y≤2年组和Y>2年组三组,第一组定义为初治组,后两组定义为随访组。分别比较男性和女性DTC术后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程度及不同TSH抑制治疗时间对HRV和QT离散度的影响。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斯皮尔曼相关性趋势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处理。结果1.三组不同血清TSH抑制治疗程度对DTC术后患者HRV及QT离散度的影响结果:(1)在男性DTC患者和女性DTC患者人群中,三组不同TSH抑制治疗组在年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空腹血糖(F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FT3、FT4和TSH抑制治疗时间等指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男性DTC术后TSH抑制患者和女性DTC术后抑制治疗患者中,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每5分钟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 MSSD)、高频频域功率(HF)和低频频域功率与高频频域功率之比(LF/HF)分别在LT4替代治疗组和LT4抑制治疗组三组中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且随着血清TSH抑制程度降低,即血清TSH水平越高,SDNN、SDANN、r MSSD和HF越大,但LF/HF越小(P<0.05)。(3)在LT4替代治疗组和LT4抑制治疗组的三组中,男性DTC术后患者和女性DTC术后患者人群QT离散度(QTd)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随着血清TSH抑制程度降低,即血清TSH水平越高,QTd和QTcd越小(P<0.05)。2.三组不同血清TSH抑制治疗时间对DTC术后患者HRV及QT离散度的影响结果:(1)三组不同抑制治疗时间的男性DTC术后患者和女性DTC术后患者在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心率、FPG、LDL-C、HDL-C、TC、TG、FT3、FT4和TSH等指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DTC术后进行TSH抑制治疗的男性和女性患者中,在初治组和随访组三组不同抑制治疗时间下HRV各指标均未见显着差异(P>0.05)。(3)分别在男性DTC术后患者和女性DTC术后患者三组人群中,在不同TSH抑制治疗时间中QTd和QTcd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影响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心率变异性参数SDNN与血清TSH水平(β=0.597,P<0.001)呈正相关,LF/HF与血清TSH水平呈负相关(β=-0.521,P<0.001)。(2)QTd与血清TSH水平(β=-0.696,P<0.001)呈负相关,与血清FT3水平(β=0.196,P=0.001)与呈正相关。QTcd与血清TSH水平(β=-0.700,P<0.001)呈负相关,与血清FT3水平(β=0.203,P=0.001)与呈正相关。结论与LT4替代治疗相比,LT4抑制治疗对男性和女性DTC术后患者的HRV部分指标(SDNN、SDANN、r MSSD、HF和LF/HF)及QT离散度(QTd,QTcd)均显示出显着影响,尤其在TSH<0.1m IU/L组中更明显。DTC术后长期TSH抑制治疗对心血管系统有潜在影响,表现为在迷走神经张力相对降低的情况下,交感神经活性与张力增强,最终导致交感、迷走神经失衡以及心室恢复时间的不均一性增加,但HRV、QTd及QTcd与TSH抑制治疗时间无明显相关性。上述研究对DTC患者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房超[3](202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与血脂水平关系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设计单中心、回顾性、对照研究,按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建立研究队列,拟研究PTC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脂的变化情况,探讨PTC侧颈区淋巴结转移与血脂水平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方法本研究收纳了 2018年收治于山东省立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行甲状腺单侧叶+峡部切除或甲状腺全切,同时行中央区和(或)侧颈区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癌初发患者共200例,收集患者临床信息,及围术期临床资料,包括入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体格检查资料、甲状腺功能测定、各项血脂指标,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超声结果,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依据患者淋巴结转移区域不同将200名患者分组分为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通过STATAV15.0、medcalc V18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研究PTC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脂水平。结果1.依据淋巴结转移区域不同行淋巴结转移区域分组,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组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血脂存在变化。可观察到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组TG显着高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0.04715),HDL-C显着低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0.03871)。2.男性患者中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得到,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组TG显着高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0.01881),HDL-C显着低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0.0000),而与TC、LDL-C等血脂指标未见明显相关性。3.在女性中未发现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与相关血脂指标存在相关性。结论1.通过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患者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患者各项血脂水平,依据淋巴结转移区域不同分组,观察分析分层后各组各项血脂指标。可观察到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与TG、HDL-C血脂指标存在相关性,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组TG显着高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HDL-C显着减低,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依据性别及淋巴结转移区域不同分组,观察分析分层后各组各项血脂指标。在男性中同样观察到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与TG、HDL-C血脂指标存在相关性,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组TG显着高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HDL-C显着减低,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依据性别及淋巴结转移区域不同分组,观察分析分层后各组各项血脂指标。在女性中未发现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与相关血脂指标存在相关性。
高童宁[4](2020)在《DNA甲基化水平在高碘促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甲状腺癌在临床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中最为常见,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此种病理类型又在甲状腺癌中占比最多。近年来研究表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可能与表观遗传学改变有关。另外有研究表明,碘营养异常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的影响较正常甲状腺细胞更为显着,碘营养水平尤其是高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甲状腺癌细胞基因水平的改变,但是高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表观遗传学改变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因此,高碘是否可通过促进甲状腺表观遗传学改变促进甲状腺癌发展需要探讨。本研究通过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中TSHR、NIS启动子甲基化和基因表达情况,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变化与高碘是否影响关键基因甲基化有关。方法:本研究通过剂量筛选,确定乳头状癌细胞系TPC-1经不同浓度碘化钾做高碘处理后,细胞增殖能力较强的处理剂量;甲基化抑制剂DAC配成相应浓度溶液,和筛选出的高碘剂量共同处理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TPC-1;细胞消化重悬后分成4组,分别为PBS溶剂对照组、10-3 mmol/L KI处理组、5μmol/L DAC对照组、10-3mmol/L KI+5μmol/L DAC干预组。置于37℃CO2浓度5%细胞培养箱进行培养。应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评价分组细胞划痕愈合能力,Transwell侵袭实验探究不同处理组的细胞侵袭能力是否存在差异;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不同处理组中TSHR、NIS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情况;从细胞中提取总RNA,逆转录成为c DNA,凝胶电泳定性探究TSHR、NIS基因完整性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TSHR、NIS m 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1)经CCK-8细胞增殖实验筛选,10-3 mmol/L KI处理剂量组细胞增殖能力较各染毒组均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0-3 mmol/L KI+5μmol/L DCA处理组细胞运动转移能力、侵袭能力降低,与单纯KI处理组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μmol/L DCA组细胞增殖能力、运动转移能力与PBS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本次实验中溶剂对照组TSHR、NIS基因均发生了启动子区DNA甲基化,表明在该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中原本存在基因甲基化现象;MSP实验凝胶电泳成像图分析得出,TSHR基因经不同处理因素作用后,出现甲基化特异性扩增产物条带和非甲基化特异性扩增条带,与对照组相比,TSHR基因10-3mmol/L KI处理组甲基化特异性产物扩增条带光密度值增大,经数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溶剂对照组TSHR m RNA相对表达水平为(1.91±0.31),10-3mmol/L KI剂量组TSHR m RNA相对表达水平为(1.15±0.34),5μmol/L DCA处理组的TSHR m RNA相对表达水平为(2.01±0.15),10-3 mmol/L KI+5μmol/L DCA处理组的TSHR m RNA相对表达水平为(1.80±0.54),与对照组相比,10-3 mmol/L KI处理组TSHR m 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基化抑制剂干预组TSHR m RNA相对表达水平升高,与KI处理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相比,NIS基因KI处理组甲基化特异性扩增条带光密度值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3 mmol/L KI+5μmol/L DAC处理组甲基化特异性扩增条带光密度值明显低于10-3 mmol/L KI处理组甲基化特异性扩增条带光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溶剂对照组NIS m RNA相对表达水平为(3.86±0.67)、10-3mmol/L KI处理组NIS m RNA相对表达水平为(2.28±1.01),5μmol/L DCA干预组的NIS m RNA相对表达水平为(6.95±3.14),10-3 mmol/L KI+5μmol/L DCA干预组的NIS m RNA相对表达水平为(9.81±4.62),与KI处理组相比,甲基化抑制剂KI-DAC干预组的NIS m RNA相对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相关基因存在甲基化的基础上,高碘可提高细胞TSHR、NIS基因甲基化程度,降低甲状腺癌细胞相关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中的相对表达水平,进而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增殖、运动转移和侵袭能力;甲基化抑制剂DAC可通过抑制碘化物的促癌生长作用,抑制高碘促甲基化,部分恢复TSHR、NIS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中的表达,能够抑制甲状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进而减缓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展进程。
朱肖淳[5](2019)在《18F-FDG PET/CT显像在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131I治疗和预后中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中葡萄糖和碘代谢以及18F-FDG PET/CT显像在预测放射性碘治疗的疗效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根据入组标准纳入进行18F-FDG PET/CT和131I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患者;回顾性分析DTC肺转移中葡萄糖(18F-FDG PET/CT)和碘(131I全身显像)代谢情况。通过对比治疗前后TSH刺激状态下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s-Tg)及胸部CT图像中肿瘤大小的变化,评价18F-FDG PET/CT在评估131I治疗DTC肺转移的效果及其预后中的价值。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无进展生存期(PFS)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纳入83例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11.9±91.6月。25(25/83,30%)例患者18F-FDG代谢阳性;18F-FDG代谢阳性与18F-FDG代谢阴性的肺转移灶缩小程度存在显着差异(P=0.023);18F-FDG阳性与18F-FDG阴性患者的131I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39,0.769)。生存分析显示131I摄取阳性(χ2=16.732,P=0.00)和18F-FDG代谢阴性(χ2=15.014,P=0.000)的DTC肺转移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较长。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中碘和葡萄糖代谢存在异质性,大部分肺转移灶中两者代谢呈反转现象;分化型甲状腺癌不同器官中的转移病灶对碘和葡萄糖代谢存在异质性,因此治疗效果也存在异质性。18F-FDG阳性肺转移病灶提示131I治疗疗效不佳,是DTC疾病进展和预后的不良因素。
孙丽静[6](2019)在《姜黄素对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姜黄素对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以及对Glut1、MT1-MMP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姜黄素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可能的治疗效应。方法选取对数生长期的TPC-1细胞用于实验研究。实验分组:对照组姜黄素浓度为0μmol/L,实验组姜黄素浓度为10μmol/L、20μmol/L、40μmol/L分别进行细胞干预。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对TPC-1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和划痕实验分别观察姜黄素对TPC-1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从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姜黄素对TPC-1细胞Glut1和MT1-MMP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 CCK8结果显示,不同浓度姜黄素干预TPC-1细胞24、48h后,各组间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0μmol/L组外,其余各组48h TPC-1细胞存活率均较24h明显降低(P<0.05)。2侵袭实验结果显示,0、10、20、40μmol/L组穿过的细胞数量分别为每视野(196±3.6),(142±4.2),(57±4.5)和(17±5.1)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迁移实验结果显示,药物干预24h、48h后,组间TPC-1细胞迁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TPC-1细胞迁移比较,在0μmol/L组0h、24h、48h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μmol/L组24h和48h均与0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40μmol/L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各组间Glut1和MT1-MMP m 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姜黄素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增殖;2姜黄素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3姜黄素抑制TPC-1细胞侵袭和迁移,可能是通过降低Glut1和MT1-MMP蛋白在TPC-1细胞中的表达实现的。图6幅;表4个;参153篇。
王丹阳[7](2018)在《18F-FDG PET/C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疗效评价及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灶的18F-FDG与131I代谢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目的:目前,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骨转移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DTC患者骨转移灶的18F-FDG和131I代谢特点与放射性碘(radioiodine,RAI)治疗后疗效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于我科行RAI治疗的DTC骨转移患者的临床及18F-FDG PET/CT显像资料。以治疗前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和骨转移灶解剖显像的变化来评估入选患者的RAI治疗疗效,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18F-FDG摄取类型与疗效反应之间的关系。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评估入选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interval,PFI)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用log-rank法或Cox风险比例模型法检验其显着性。结果:本研究纳入30例DTC骨转移患者,共72处骨转移灶。58%(42/72)的骨转移灶可同时摄取18F-FDG与131I。即使在可摄取131I的病灶中,18F-FDG摄取阳性病灶RAI治疗后疗效反应也明显较差(OR=0.175;95%CI=0.041-0.744;p=0.033)。16例(53%)患者出现疾病进展,中位PFI为26个月。单因素与多因素生存分析表明骨转移灶18F-FDG摄取阳性或131I摄取阴性DTC患者的PFI较短。结论:与DTC病灶碘与葡萄糖代谢呈反转现象不一致,超过半数的DTC骨转移灶可同时摄取18F-FDG与131I。即使在可摄取131I的分化型甲状腺腺癌骨转移灶中,18F-FDG的阳性摄取仍可作为病灶局部疗效反应较差的指征。骨转移灶18F-FDG摄取阳性或131I摄取阴性的DTC患者RAI治疗后预后不佳。第二部分18F-FDG PET/C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疗效评价中的价值目的:探讨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骨转移患者131I治疗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7年8月间于我科行131I治疗与18F-FDG PET/CT显像的35例DTC骨转移患者。分别以骨转移灶解剖显像变化与18F-FDG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的变化评估131I治疗后疗效,并以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以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并用log-rank法检验各疗效反应组间的PFS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80%(28/35)的患者骨转移灶18F-FDG摄取呈阳性。18F-FDG摄取阳性患者中,82%(23/28)的患者解剖显像变化与骨转移灶SUV变化一致,两种评估方法一致性较好(Kappa=0.731;95%CI=0.628-0.834)。5例患者的形态学评估结果为稳定,但18F-FDG PET显示代谢缓解或进展,且其中3例SUV变化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变化趋势一致。代谢学或形态学上呈缓解或稳定的患者PFS均显着优于疾病进展的患者。结论:代谢学评价标准与形态学评价标准在DTC骨转移疗效评估中的一致性较好。但对于18F-FDG摄取显像阳性的DTC患者,骨转移灶代谢变化可能早于形态学改变,因而18F-FDG PET/CT可更早期且准确地评估疗效和提示预后。
易于颦[8](2018)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后大量饮水最佳时间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时间开始大量饮水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患者131I治疗后外照射当量剂量率、出院时间以疗效的影响,以探讨131I治疗后开始大量饮水的最佳时间,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饮水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2016年6月12月在重医附一院核医学科行131I治疗的83例DTC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B、C三组,分别予口服131I治疗后12 h(A组)、24 h(B组)、36 h(C组)开始大量饮水,所有患者大量饮水量均为28003 000 ml/d,并采用Inspector Alertγ射线监测仪分别于三组患者服用131I后6 h、12 h、24 h、36 h、48 h、72 h,测量并比较三组患者各时间点距离患者腹部及颈部1 m处周围当量剂量率(μSv/h);并将距患者1m处当量剂量率<20μSv/h作为可以解除隔离的标准,以此计算并比较3组患者在各时间点的出院达标的情况;在DTC患者131I治疗后6个月,检测患者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浓度,并行131I诊断剂量全身潴留显像,以进行“清甲”治疗疗效评价。使用统计软件spss22.0分析数据。结果(1)83例患者分成A、B、C组,分别为26例、30例、27例,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口服131I剂量、6 h及24 h甲状腺吸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口服131I72h内距离患者腹部1m处当量剂量率随着时间推移均逐渐下降,组内各时间点当量剂量率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服用131I后24 h和36 h距腹部1m处当量剂量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04),A组患者在24h时间点腹部剂量当量率明显低于B、C两组患者,C组患者在36h时间点腹部剂量当量率明显高于A、B两组患者。(3)三组患者服用131I后72h内距离患者颈部1m处当量剂量率随着时间推移均逐渐下降,组内各时间点当量剂量率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964)。(4)三组患者131I治疗后36 h及48 h距患者1m当量剂量率满足出院标准的患者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患者36 h及48 h出院达标率(30.77%、88.46%)高于B组(13.33%、60.0%)和C组(0.0%、62.96%)。(5)三组患者131I治疗后6月随访结果显示:“清甲”治疗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C患者131I治疗后不同时间开始大量饮水对其“清甲”治疗疗效无影响,但12h即开始大量饮水可以加速患者腹部滞留131I的早期排泄,从而降低患者131I治疗后早期的剂量当量率,可减少早期对自身脏器以及周围人群辐射危害,同时提高治疗后早期出院达标率,缩短患者住院隔离治疗时间。
王森[9](2018)在《放射性碘治疗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放射性碘(RAI)治疗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患者的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接受首次RAI治疗的409名(男120例,女289例)DTC患者治疗后6个月时(拟行第2次RAI治疗时)的肝功能与治疗前的肝功能水平进行比较.在总的409名入选的DTC患者中有126名DTC患者(男37例,女89例)已获得两次RAI治疗,有52名DTC患者(男16例,女36例)已获得三次RAI治疗,有19名DTC患者(男5例,女14例)已获得四次RAI治疗,分别将他们RAI治疗后的每次肝功能的各个指标与治疗前的肝功能各个指标比较结果进行亚组分析.具体分析了RAI治疗对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的潜在影响,并评估性别和累计剂量对肝功能的影响.使用的统计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分析,非参数检验.结果:相对于患者放射性治疗前的肝功能水平,其中TP、ALB、GLO、ALT、ALP、GGT这些肝功能参数在首次放射性治疗后(6个月)显着减低,但是上述肝功能参数的数值仍在正常范围内,其余肝功能指标未见显着变化.在首次放射性治疗的男女分组中,TP、GLO、ALP、GGT这些肝功能指标在男女中均呈现显着的下降趋势,在男性分组中的LDH呈现显着的下降趋势,女性分组中TBIL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对于接受两次放射性治疗后的肝功能水平,TP、GLO、ALP、GGT、DBIL这些肝功能参数出现显着降低,且位于正常范围数值内,在两次放射性治疗的男女分组中,TP、GLO、GGT在男女中均显着减低,而男性分组的ALP呈显着下降趋势.对于接受三次放射性治疗后的肝功能水平中,TP、GLO出现显着降低,且位于正常范围数值内,而DBIL较放射性治疗前的水平显着增高,且位于正常范围数值内,男性分组的TP呈显着下降趋势,女性分组中的GLO较治疗前显着减低.相对于放射性治疗前的肝功能水平,在四次放射性治疗后,TBIL和DBIL均显着增高,而在男女分组中只有女性分组的胆红素呈现显着增高趋势,且位于正常范围数值内.结论:DTC患者首次放射性治疗后的TP、ALB、GLO、ALT、ALP、GGT低于治疗前的水平,仍处在正常范围内.然而,在接受多次放射性治疗中,除了女性分组中胆红素之外,其余肝功能的指标未见明显变化,女性分组中的胆红素呈现增高趋势,且位于正常范围数值内.
夏懋[10](2017)在《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克隆相关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病数据均显示甲状腺癌发病率不断攀升,为广大患者以及医疗体系带来了严重的负担。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亚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约占80%-85%左右。据文献报导PTC常表现为多灶性,即同一个甲状腺内可见多个肿瘤病灶。然而,针对这一常见的临床现象背后不同病灶之间的克隆相关关系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研究方法。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将肿瘤发生发展、耐药机制以及预后监控等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一个层面。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是新一代测序技术中代表性的一种应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完成单个样本全基因组测序所需的时间和成本逐年降低,使其具有用于科研甚至推广至临床检测的可行性。本研究旨在(1)对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乳外科近2年来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多灶发生率以及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multifocal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m PTC)所伴随的临床特点;(2)通过收集m PTC病例手术切除标本并分别对不同病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点突变、插入缺失突变、拷贝数变异和结构变异等信息,判断不同病灶间克隆相关关系。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就诊于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乳外科PTC患者的临床信息,对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病灶数量、主要病灶最大直径、病灶位置、合并其他病症以及转移情况等临床特征进行综合统计和分析,以筛选出男、女性患者中m PTC独特的临床特点。经患者知情同意后,收集m PTC患者术前外周血以及手术切除甲状腺癌灶及癌旁组织,经病理确认病灶性质后对各癌灶进行基因组DNA提取,经过建库和质控后利用Hiseq X Ten进行测序。在基本掌握WGS数据生物信息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从质控、过滤、比对、体细胞突变、驱动突变以及异质性和克隆进化等方面完成对测序数据的分析,从而对病灶间克隆相关关系进行分析。此外,采用Sanger测序和免疫组化对驱动突变BRAF V600E进行确证。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研究中,共统计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920名PTC患者的临床信息,其中636名女性患者、284名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45.69±12.68岁。在所有这920名患者中,323名患者(35.1%)经病理确诊为多灶患者,即甲状腺内存在至少2个癌灶。经统计分析发现,男性和女性患者m PTC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比例显着高于单灶PTC(男性中47.8%vs.25.8%,P<0.001;女性中31.3%vs.22.1%,P=0.01),女性患者中m PTC比单灶PTC的主要肿瘤直径要大(P<0.001),此外,女性患者单灶PTC中伴随非癌结节比例要显着高于m PTC(P<0.001)。第二部分研究中,共计完成对3名m PTC患者(编号为m PTCP1-P3)的8个癌灶以及对应3个生殖系对照进行了WGS(肿瘤样本目标测序深度为50X;对照样本目标测序深度为30X),共计获得1897 Gbases的测序数据。经过全基因组范围克隆级别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NV)位点和频率的比较,发现m PTCP1和m PTCP2不同病灶间克隆关系为克隆独立型(即不同癌灶独立成瘤),而m PTCP3不同病灶间克隆关系为克隆同源型(即不同癌灶是腺内转移形成)。WGS、Sanger测序和免疫组化均显示着8个癌灶有BRAF V600E突变。对于克隆同源型的m PTCP3,其中的淋巴结转移灶与原发灶相比,不仅共有3个外显子区域突变,而且还携带2个独有的外显子区域突变。在m PTCP3的3个癌灶均可见22号染色体短臂存在拷贝数缺失变异。突变特征分析还发现与AID/APOBEC活性有关的13号特征和2号特征存在于m PTCP3的2个病灶中。对克隆突变分发现5/8个癌灶中可见瘤内异质性。克隆演化分析发现m PTCP3的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属于早期事件。研究结论:(1)PTC发生多灶的情况较为常见,本研究中920名PTC病例的多灶发生率为35.1%。(2)m PTC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特征,包括比单灶甲状腺乳头组癌(s PTC)具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男性中47.8%vs.25.8%,P<0.001;女性中31.3%vs.22.1%,P=0.01);女性患者中m PTC比s PTC的主要肿瘤直径要大(P<0.001),此外,女性患者s PTC中伴随非癌结节比例要显着高于m PTC(P<0.001)。(3)WGS成功解析了本研究中8个PTC癌灶的克隆相关关系,其中5个为克隆独立型,另外3个为克隆同源型。(4)非外显子区域突变信息可为肿瘤克隆相关关系的分析提供重要参考信息。(5)WGS不仅在分析克隆相关关系方面比传统分析方法具有更广的适用性和更高的可靠性,还能提供肿瘤异质性、克隆进化以及分子遗传特征等诸多重要信息。
二、滤泡状甲状腺癌转移灶~(131)I的代谢速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滤泡状甲状腺癌转移灶~(131)I的代谢速率(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智能化护理干预在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病房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创新性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分化型甲状腺癌131碘治疗病房照护模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附录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APP相关图片展示 |
(2)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对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基本信息 |
2.2.2 血液标本检验 |
2.2.3 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不同TSH抑制治疗程度对患者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的影响 |
3.3 男性、女性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程度下一般情况比较 |
3.4 男性、女性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程度对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的影响 |
3.4.1 男性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程度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
3.4.2 男性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程度对QT离散度的影响 |
3.4.3 女性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程度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
3.4.4 女性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程度对QT离散度的影响 |
3.5 不同TSH抑制治疗时间对患者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的影响 |
3.6 男性、女性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时间下一般情况比较 |
3.7 男性、女性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时间对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的影响 |
3.7.1 男性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时间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
3.7.2 男性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时间对QT离散度的影响 |
3.7.3 女性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时间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
3.7.4 女性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时间对QT离散度的影响 |
3.8 影响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现状 |
4.2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对心血管的影响 |
4.3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
4.4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
4.5 本文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术语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与血脂水平关系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DNA甲基化水平在高碘促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1.1 主要仪器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试剂配制 |
1.2 细胞培养及处理方法 |
1.2.1 细胞传代 |
1.2.2 细胞冻存 |
1.2.3 细胞复苏 |
1.2.4 细胞计数 |
1.2.5 细胞染毒 |
1.2.6 细胞增殖实验(CCK-8) |
1.2.7 细胞划痕实验(Wound Healing) |
1.2.8 细胞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 |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鉴定 |
1.4 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 |
1.4.1 引物设计 |
1.4.2 DNA甲基化修饰和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 |
1.4.3 PCR扩增 |
1.5 RT-PCR检测TPC-1细胞中TSHR、NIS mRNA相对表达水平 |
1.5.1 TPC-1细胞中总RNA的提取 |
1.5.2 RNA逆转录合成cDNA |
1.5.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SHR、NIS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高碘对PTC细胞增殖情况经CCK-8细胞存活率实验分析 |
2.2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愈合修复能力 |
2.3 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情况 |
2.4 PTC细胞肿瘤相关基因TSHR、NIS甲基化分析 |
2.4.1 DNA提取完整性鉴定 |
2.4.2 不同处理组细胞TSHR、NIS基因甲基化水平 |
2.5 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SHR、NIS mRNA表达水平 |
2.5.1 总RNA浓度、完整性检测 |
2.5.2 不同处理对PTC细胞TSHR、NIS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表观遗传学中甲基化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18F-FDG PET/CT显像在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131I治疗和预后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索引 |
绪论 |
研究背景 |
1 病人与方法 |
1.1 入组标准 |
1.2 DTC肺转移诊断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病人随访 |
1.5 检查方法 |
1.5.1 ~(18)F-FDG PET/CT显像 |
1.5.2 ~(131)I全身显像(WBS) |
1.5.3 ~(18)F-FDG PET/CT显像和~(131)I WBS亚组类 |
1.6 DTC肺转移~(131)I治疗缓解标准 |
1.6.1 CT评价~(131)I治疗前后DTC肺转移大小 |
1.6.2 根据s-Tg的变化对疗效进行评价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患者特征 |
2.2 根据胸部CT所示肺结节大小评价~(131)I治疗效果 |
2.3 根据治疗前后s-Tg水平变化评价DTC肺转移~(131)I治疗效果 |
2.4 DTC肺转移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分析 |
讨论 |
结论 |
资助基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6)姜黄素对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细胞株 |
1.1.2 实验药品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细胞培养 |
1.2.2 CCK-8 实验检测姜黄素对TPC-1 细胞增殖的影响 |
1.2.3 Transwell实验检测姜黄素对TPC-1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1.2.4 划痕实验检测姜黄素对TPC-1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1.2.5 Real-time PCR检测姜黄素对TPC-1细胞Glut1、 MT1-MMPmRNA表达的影响 |
1.2.6 Western-blot法检测姜黄素对TPC-1 细胞Glut1、MT1-MMP蛋白表达的影响 |
1.2.7 统计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3.1 姜黄素抑制PTC-1 细胞增殖 |
1.3.2 姜黄素可减弱TPC-1 细胞侵袭力 |
1.3.3 姜黄素可抑制TPC-1 细胞迁移 |
1.3.4 姜黄素对TPC-1 细胞Glut1和MT1-MMP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
1.4 讨论 |
1.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姜黄素抗肿瘤的研究进展与期望 |
2.1 前言 |
2.2 姜黄素概述 |
2.3 姜黄素的生物学功能 |
2.3.1 抗炎功能 |
2.3.2 降脂活性 |
2.3.3 抗纤维化 |
2.4 姜黄素与肿瘤 |
2.4.1 姜黄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2.4.2 姜黄素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
2.4.3 姜黄素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 |
2.4.4 姜黄素调节MicroRNA |
2.4.5 姜黄素与自噬 |
2.4.6 姜黄素其它生物学作用 |
2.4.7 姜黄素的毒性 |
2.5 姜黄素的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18F-FDG PET/C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疗效评价及预后预测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绪论 |
第一部分 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灶的~(18)F-FDG与~(131)I代谢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
1.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RAI治疗及随访 |
1.3.~(18)F-FDG PET/CT显像 |
1.4 .疗效评估标准 |
1.5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基本资料 |
2.2. 基于病灶水平的疗效评估 |
2.3. 基于患者的水平疗效评估 |
2.4 .无进展生存期 |
3.讨论 |
4.结论 |
第二部分 ~(18)F-FDG PET/C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
1. 对象与方法 |
1.1 .DTC骨转移患者 |
1.2.~(18)F-FDG PET/CT显像 |
1.3.疗效评估标准 |
1.4.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1.患者特征 |
2.骨转移的~(18)F-FDG代谢 |
3.~(18)F-FDG PET/CT在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
4.~(18)F-FDG PET/CT的预后价值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已发表及录用文章目录 |
(8)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后大量饮水最佳时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 |
1.3 研究方法 |
1.4 试验技术路线 |
1.5 统计学方法 |
1.6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2 患者当量剂量率比较 |
2.3 三组患者各时间点可出院率 |
2.4 三组患者~(131)I治疗疗效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3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重要学术会议 |
(9)放射性碘治疗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肝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检测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的临床特征 |
2.2 首次RAI治疗后DTC患者肝功能的变化 |
2.3 两次RAI治疗后DTC患者肝功能的变化 |
2.4 三次RAI治疗后DTC患者肝功能的变化 |
2.5 四次RAI治疗后DTC患者肝功能的变化 |
3 讨论 |
3.1 RAI治疗与肝功能的关系 |
3.2 RAI治疗前准备 |
3.3 RAI治疗剂量与肝功能的关系以及性别差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克隆相关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分析 |
一、前 言 |
二、资料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一)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般临床特点 |
(二)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 |
四、讨论 |
(一)甲状腺癌发生率逐年上升的原因 |
(二)甲状腺乳头状癌多灶表现的原因和机制 |
(三)非癌结节的鉴别诊断效能和规范化诊疗有待进一步提升 |
第二部分 全基因组测序用于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不同病灶间克隆相关关系分析的研究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实验试剂与仪器 |
(三)生物信息软件与数据库 |
(四)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一)临床样本基因组DNA的提取和质控 |
(二)WGS测序数据质控和评价 |
(三)不同病灶的病理形态特点 |
(四)mPTC_P1和mPTC_P2不同病灶间相关关系为克隆独立 |
(五)mPTC_P3不同病灶相关关系为克隆同源 |
(六)拷贝数变异(CNV)和结构变异(SV)分析 |
(七)突变特征(mutational signature)分析 |
(八)肿瘤克隆异质性和克隆进化分析 |
四、讨论 |
综述:新一代测序技术在肿瘤异质性和克隆演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一、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滤泡状甲状腺癌转移灶~(131)I的代谢速率(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智能化护理干预在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病房的应用研究[D]. 王美娟.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2]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对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的影响[D]. 刘纯华. 兰州大学, 2021(12)
- [3]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与血脂水平关系的回顾性研究[D]. 房超. 山东大学, 2020(02)
- [4]DNA甲基化水平在高碘促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作用研究[D]. 高童宁.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18F-FDG PET/CT显像在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131I治疗和预后中的价值[D]. 朱肖淳.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姜黄素对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D]. 孙丽静.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7]18F-FDG PET/C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疗效评价及预后预测中的价值[D]. 王丹阳.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5)
- [8]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后大量饮水最佳时间的研究[D]. 易于颦. 重庆医科大学, 2018(02)
- [9]放射性碘治疗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肝功能的影响[D]. 王森.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10]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克隆相关关系研究[D]. 夏懋. 第二军医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