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1]2003年在《长江河口南支水域溶解氧动力学数值模型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应用了NIOO研究的环境生态动力学模型Femme,在长江河口南支河段建立了一个一维的溶解氧动力学预测模型,这个模型的状态变量有叁个,分别是溶解氧、有机污染物和盐度。考虑在物理输运场作用下生化过程的作用。主要因素是径流、潮流对溶解氧的输运,两岸排污口带入的大量有机物对溶解氧的消耗,海气界面大气对水体溶解氧的补充。得到了溶解氧和有机污染物的时空分布情况,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的溶解氧分布趋势:汛期溶解氧的值比非汛期的低,水温高时溶解氧的值低,水温低时溶解氧的值高,即非汛期的水质要好于汛期的水质,冬季水质好于夏季水质。春、夏季溶解氧浓度最低,冬季溶解氧浓度高。而在黄浦江、上海西区排污口、竹园排污口等污染源处,因为耗氧有机物的影响,溶解氧值较低,水质较差,该处的汛期水质好与非汛期水质。冬季溶解氧的均值最高,春夏均值较低。整体说来,全年的溶解氧均值都高于一类水质标准,可见该水域的有机污染并不严重。得出的溶解氧分布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同各种参考文献中提供的资料和观测值基本一致,也基本证实这是一个可行的预测溶解氧的模式
杨斌, 翟雪梅, 王强[2]2004年在《长江河口南支水域溶解氧动力学模型的应用》文中提出应用 Netherlands Institute of Ecology(NIOO)的环境生态动力学模型 Femme,在长江河口南支河段建立了 1个一维的溶解氧动力学预测模型。运用此模型得出该区域深解氧和有机物时空分布情况并加以分析 ,结果显示该区域的有机物污染并不严重 ,其分布趋势大体为 :排污口附近污染较多 ,枯水期更为明显 ;丰水期由于长江径流的稀释作用 ,有机物浓度大大降低 ;黄浦江、上海竹园排污口处有机物浓度最大。此结果同各种参考文献中提供的资料和观测值基本一致 ,也基本证实这是 1个可行的预测溶解氧的模式。
阮仁良[3]2003年在《平原河网地区水资源调度改善水质的机理和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水资源的叁大问题,而水资源调度则无疑是解决叁大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方法就是利用水利工程的调度来实现水资源时空的重新分布,从而满足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防洪安全、供水保障、生态改善的要求。水资源调度改善水质属水资源调度中的环境调度,在上海平原河网地区称为引清调度。 引清调度是指在保证防汛安全,生产、生活用水,航运及重要区域水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河潮汐动力和清水资源,通过水闸、泵站等工程设施的调度,使河网内主要河道水体定向、有序流动,加快水体更新速度,改善内河水质的一种水资源调度方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变现有水利工程或拟建水利工程的调度运行方式,发挥水利工程兴利避害的综合功能和综合效益,达到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改善河道水质,实现水生态、水环境和水景观的修复、改善和保护,以确保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是提高现有河网水环境承载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国际上流行的最佳实用环境方案(BPEO)在中国的实践,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目标的双重目标要求。 本文从水文学、自然地理学、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化学分析、应用数学等多学科角度,对平原河网地区水资源调度改善水质的机理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重点开展区域引排能力的计算研究、水功能区划的研究、黑臭机理的评估、河网水环境容量的研究、引清调度水质模拟计算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初步建立了水资源引清调度的理论体系。并采用水资源基础资料普查、引清调度原型观测、历史资料调研收集、专家座谈讨论等方式,结合水文分析、稀释机理分析、自净机理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全面评估了现有工况条件下上海市引清调度的功能,探讨了现有引清调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了现有调度方案和工程措施。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从自然地理分析和经济技术分析的角度,对平原河网地区开展引清调度的基础条件进行剖析,构建了开展引清调度的五个基本要素:长期自然演变和人工治理形成的平原河网是开展引清调度的基础;14个水利控制片的治理格局和周边的控制性水闸工程为开展引清调度提供了条件;河网水质污染严重是引清调度的需求;外部水域水资源丰沛为区域引清调度提供了可能;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治污的艰巨性使引清调度成为现阶段治污的必要手段。 第二部分主要采用水文特征统计、频率分析、数值计算等方法,对引清调度的水文学机理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了上海市水利控制片内和外部的引排条件和蓄泄能力,就单闸的流量率定和区域水量计算进行了研究,认为在现有工况条件下全市每年最大可引水能力为368.2X108m3,是目前实况年引水量的10倍;平均每天最大可引水能力约1火108m3,而全市内河河网最大可调蓄容量达3.85x108m3。表明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本市现有的引排能力是可以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叁部分主要采用水质评价、统计分析、趋势分析、相关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进行水体污染程度研究、水质演变规律研究、污染源调查分析,并首次进行河网水环境功能区划和水质控制目标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水体稀释机理的分析,提出水利控制片水质功能达标和现阶段消除黑臭所需引清调度水量分别为2s6.93xlo6m3/a和z42.23xlo.m3/a;水体更新周期分别为4.3d和7.7d。 第四部分主要从化学分析、生物化学、水质评价、数值计算等方法进行水体有机污染自净规律的研究,开展水体黑臭的评价,研究河网主要水质自净参数的确定方法,进行水体环境容量的计算,提出水利控制片满足现阶段治理要求所需的环境容量为eooe:go7.zt/d、BoD5627,7t/d、NH、一N 76.5t/d,黄浦江的环境容量分别为eooe:soz.99t/d、Boosl79.s6t/d和NH,一N64.4ot/d。 第五部分主要采用数值模拟和工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现有国内外的引清调度实践和上海市历年来引清调度试验资料的效果分析,在河网动态和稳态水质模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全市分区域引清调度和全市联合调度的方案优化分析,提出一套在现有工况条件下、适合上海平原河网水质改善需要的、可操作性的引清调度方案。 第六部分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引清调度的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引清调度对黄浦江和长江口水源地的影响,分析引清调度对排水区域的影响程度及其改善措施;研究引清调度与平原河网改造的相互关系,以提高引清调度的能力;研究建立统一的引清调度管理体系和监测体系,实现引清调度的有效监测和智能管理;研究引清调度过程中行洪、排涝、咸潮等突发性事故的处理处置,以及提高治污为本重要性的认识问题。
徐明德[4]2006年在《黄海南部近岸海域水动力特性及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南通市尾水排海重大工程为背景,针对尾水排海工程选址于黄海南部辐射沙洲群和吕泗渔场海域,选题并确定排放口海域水动力、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律以及污染物对附近海域水生物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应用系统工程的设计思想确定研究技术路线,采用二维和叁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对排海工程水域的水动力状况及尾水排入该水域后污染物输运扩散规律进行数值模拟;混合区、稀释度场、水生物潜在影响区以及入侵敏感区几率不同角度分析研究尾水对附近海域的环境影响,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1)系统设计思想:将污水海洋处置工程从选址到模型研究、从工程到水环境、水生物影响视为一个大系统;由中尺度到小尺度再到精细模型逐步细化的模型研究技术思想;系统地、逐层深入地研究了南通市排海工程海域水动力、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律以及对水生物潜在影响。 (2)水动力研究:针对研究海域辐射沙洲特殊复杂的地形条件,首次提出平面无缝对接、垂向平滑处理的地形处理技术;建立了覆盖苏北辐射沙洲和长江口的黄海南部海域的正交曲线网格系统下二维水动力模型,蒿枝港—塘芦港近岸海域矩形网格系统下二维水动力模型以及排放口附近海域平面矩形网格垂直固定坐标系下的叁维水动力模型,经实测资料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首次提出了边界水位提取转移的AEBL46算法和边界流速提取转移的AEBV46算法,并较好的应用于叁维模拟计算中。 (3)污染物输移扩散研究:建立了蒿枝港—塘芦港近岸海域二维水质模型及排放口附近海域叁维水质模型,揭示排放口近岸海域污染物平面和空间输移扩散规律;对COD降解系数进行四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为模型参数确定提供参考;模拟计算各排放方案的混合区;提出了分层混合区的概念,并应用叁维水质模型计算分层混合区;从有利于环境管理出发,模拟计算保守污染物不同方案的稀释度场,为分析研究其他污染物分布状况及混合区提供途径;应用统计学原理,进行污染物入侵敏感区几率和混合区几率分析,反映污染物对敏感区的影响强度。
李祥安[5]2010年在《长江口富营养化水域营养盐输送通量与低氧区形成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长江口富营养化水域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该水域溶解无机氮、磷和硅等营养盐、化学需氧量、悬浮物和叶绿素的分布特征和富营养化现状;根据陆海相互作用模型,利用箱式模型定量分析了长江口水域溶解无机氮(DIN)、磷(DIP)和溶解硅酸盐(DSi)的输送通量和输送过程,包括径流的营养盐输送量,外海水体的营养盐输送量,大气沉降量,近岸区域水体的营养盐释放量和外海高生产力海区的营养盐消耗量,底层营养盐的释放量,系统生产力和反硝化能力;在多个航次的调查基础上,分析了长江口水域底层溶解氧的季节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了低氧区的的形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长江口水域营养盐、悬浮物、化学需氧量和叶绿素存在着较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其分布主要受到长江冲淡水的影响。长江口水域的特点是高溶解无机氮和硅酸盐,低磷酸盐,口门内和近岸区的营养盐浓度较高,从口门内到外海呈降低趋势,硝酸氮是溶解无机氮的主要形式,N:P和Si:P比值较高,Si:N的比值普遍大于1。硝酸盐和硅酸盐在中低盐度海水中的分布主要受到海水物理混合作用的影响,与盐度呈现一定的保守性。叶绿素a浓度的高值出现在春季和夏季的外海区域,观测到的叶绿素a最大值为26.22 mg m-3。长江口水域丰富的营养盐,浮游藻类的大量繁殖,加重了长江口水域的富营养化。长江口水域的营养盐主要来自于径流输送,年平均输送1.53×1011 mmol DIN day-1、2.22×109 mmol DIP day-1和2.97×1011 mmol DSi day-1,外海的输送量分别是9.05×1010 mmol DIN day-1、3.57×109 mmol DIP day-1和1.65×1011 mmol DSi day-1,大气沉降量分别是4.06×108 mmol DIN day-1、6.45×105 mmol DIP day-1和2.52×109 mmol DSi day-1,外海水体输送的无机磷是支持本区域水体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在从口门到外海的输送过程中,近岸区域年平均释放的DIN、DIP和DSi占输出通量的40%、51%和30%,由于近岸高浑浊度,藻类生长受到光限制,近岸水域属于异养型系统。外海水域消耗大量的营养盐,平均值是894μmol DIN m-3 day-1 ,18.0μmol DIP m-3 day-1和1418μmol DSi m-3 day-1,系统净生产力是38.15 mmol m-2 day-1。在底层低氧水体中,氮的固定作用与反硝化作用的差值是-1.92 mmol m-2 day-1,表明反硝化作用参与到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长江口水域溶解氧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冬季底层溶解氧浓度普遍比较高,夏季底层溶解氧浓度降至最低,出现大范围的缺氧区,从区域上看,水下河谷底层水体溶解氧浓度低于周围水体。长江口水域底层溶解氧的分布受到温度、地形、分层结构和生物活动的影响。在夏季,底层溶解氧的分布与温度成正相关关系,秋冬季节相反。长江口口门外的水下河谷充满了来自台湾暖流的水体,阻碍了水体的水平交换。春季和夏季的温跃层结构直接影响到溶解氧的垂直输送,阻挡的溶解氧输送通量达到4.08 g m-2?day-1。长江口水域过量的营养盐和高的生产力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这些有机质在底层被分解,消耗了大量的溶解氧,日益严重的富营养化,也加重了低氧现象的发生。
顾莉[6]2007年在《长江河口南支太仓段水动力及水质叁维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Coherens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σ坐标的河口水域水动力和水质三维有限差分计算模式。应用三维水动力模型对长江河口南支太仓段潮流场进行模拟计算,获得了该段水域潮流的三维分布,同时将流速和潮位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表明两者吻合良好,为该段水域污染物浓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提供正确的水动力条件。通过恒定状态下非保守物质在理想水槽中连续排放形成浓度场的解析解,与水质模型计算得出的数值解作对比分析,来检验水质模型的计算精度,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精度较高。在此基础上,应用三维水质模型对长江河口南支太仓段的水质进行数值模拟,求得长江河口太仓段COD浓度场的分布情况,分析了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规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研究工作为开展长江河口水环境的改善和治理提供了一种技术支持手段。
张莹莹[7]2007年在《长江口淡—咸水混合过程对营养盐在悬浮物—水之间分配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陆—海交汇处河口混合区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河口中盐度、悬浮泥沙浓度等因素的时空变化频繁,并通过吸附及解吸等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营养元素在颗粒固相和液相之间的相态分配。当进入河口与近海的陆源生物要素的赋存形式、数量与季节发生改变时会导致相应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变化。中国河流普遍具有水浅、多沙和径流量大的显着特征,因此,研究中国河口区元素固—液相态变化过程具有区域特殊性意义。而长江河口区是研究陆—海相互作用的重要场所,可作为研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天然实验室。本论文即针对取自长江口的样品,系统地研究了pH,悬浮颗粒物浓度、盐度、温度、体系中营养盐的总量和溶氧等重要环境因素对营养元素固—液相态变化的影响。基于现场调查和实验室中的模拟,认识如下:1.长江淡水端元中营养盐(溶解无机氮和无机磷)呈指数增长,与此相反,同期活性硅酸盐的浓度呈指数降低了一半左右。随着长江中氮和磷浓度持续增大而硅浓度持续降低,其结果是长江水中营养盐组成(即N:Si:P比值)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N:P比值波动较大,但其总趋势是逐渐增大,1965—1975年长江水中N:P比值约为60,而到了1985年后N:P比值陡升至125,且随后基本围绕此值上下波动。与此同期,Si:N比值则从20世纪60年代的15以上呈指数降低至现在接近于1。2.随着长江水中营养盐的巨大变化,长江口中营养盐的浓度和比例也发生了显着改变。虽然长江口无机磷浓度年平均值变化不大,但长江口无机氮浓度年平均值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增大了1倍;而同期活性硅酸盐浓度年平均值则降低为以前的1/3。至于长江口营养盐比值,其长期变化趋势与长江水中营养盐比值的变化相似,但变化幅度略小。长江口N:P比值60年代约为20,接近于Redfield比值(即N:P=16),2002年已增大到35,约为Redfield比值的2倍;Si:N比值从远大于Redfield比值(即Si:N=1)的3.9降低至2002年略小于Redfield比值的0.8,表明Si将有可能成为长江口生态系统中的限制因子。3.营养盐的分布特点是从口门向外海逐渐递减。长江冲淡水终年存在向长江口东北部输送营养盐的趋势。夏季,高营养盐水舌向东北方向延伸,与冲淡水分布趋势相似;冬季,径流量减少,冲淡水沿岸南下,高营养盐水舌也随之向东南延伸,同时高浓度营养盐的分布范围也向河口方向退缩。4.模拟实验研究显示:磷酸盐吸附量随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尽管水体中颗粒物浓度升高后,单位质量颗粒物上磷酸盐的吸附量降低,但是绝对吸附量仍然增加,也就是说,当水体中悬浮颗粒物浓度较高,悬浮颗粒物对磷酸盐处于吸附状态时,水相中磷酸盐浓度随悬浮物浓度的升高呈降低趋势。随着磷酸盐浓度的增加,体系中SPM对磷酸盐的吸附百分率逐渐降低。无机磷固一液分配程度随着盐度的增加,逐渐增强。SPM对磷酸盐的吸附为吸热反应。SPM对无机P的吸附随溶液中有机质的增加而增大,随溶液中DO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且磷酸盐在长江口水体固一液相之间的分配过程不可逆。5.在实验的pH范围内,悬浮颗粒物对NH_4~+-N的吸附百分率E(%)随着体系pH值的增加而增大,呈“S”形曲线。水体pH、悬浮颗粒物浓度和溶氧的增大总是促进着NH_4~+-N吸附百分率的增加,而盐度、温度和体系中NH_4~+-N量的增大则使吸附百分率规律性地减小。盐水解吸实验和相同条件下的吸附实验表明,NH_4~+-N在长江口水体固—液相之间的分配过程是不可逆的。温度的实验表明,悬浮颗粒物对NH_4~+-N的吸附可能是一个放热反应过程。6.悬浮颗粒物中SiP_3~(2-)的解吸量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加;悬浮颗粒物对NO_3~-最大解吸量出现在S=15附近。在极值以前,解吸量随盐度增大而增大;在极值以后则相反。悬浮颗粒物中NO_3~-的解吸在pH实验的范围内(5—9)基本保持不变;而悬浮颗粒物中SiO_3~(2-)的解吸则随着pH值的增大逐渐增加,趋势与盐度对其解吸影响一致。体系DO的变化对颗粒物中SiO_3~(2-)的解吸基本没有影响,随着体系DO的升高,悬浮颗粒物中NO_3~-的解吸量有增大的趋势。7.本文基于模拟实验研究的模式分析以及对长江口几种营养盐的历史观测资料都表明,溶解态SiO_3~(2-)与NO_3~-~现出显见的混合保守性,PO_4~(3-)在底层呈现出混合保守性,在表层低盐度表现为一定的溶出,NH_4~+-N在表层低盐度下呈现出溶出,高盐度表现为溶入行为,在底层的低盐度表现为部分的保守行为,高盐度区域也表现为溶入行为。通过比较模式分析结果与现场观测资料,可以认为,综合考虑悬浮泥沙浓度、盐度和水体pH等其他环境因子协同变化对营养盐溶解态浓度在长江口混合区——特别是在盐度小于20的高浊度区——模拟实验的结果更能反映出现场的真实情况。
李雯婷[8]2011年在《长江口排污对上海水源地水质影响的数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径流与潮流相互作用异常明显。河口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自徐六泾以下,崇明岛将其分为南支和北支,而南支又被长兴岛和横沙岛分为南港和北港,九段沙将南港分为南槽和北槽,最终形成“叁级分汊、四口入海”的格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和工农业生产废水的排放造成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上海的使用水主要取自黄浦江,但无论从水质还是水量上来讲,都不能满足现有的需要,人们目前将长江作为上海的第二水源,如何充分利用长江的淡水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宝钢水库、陈行水库以及青草沙大型水库是上海取用长江水的主要水源地。作为上海市规划的战略水源地,青草沙水源地位于长江口南北港分流口的下方,在上海市水资源安全保障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长江口南支南岸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扩散状况,对于保证长江口水质安全,为今后进一步开发利用长江口淡水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Delft3D-FLOW建立长江口二维水流和水质数学模型,并利用现场实测流速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结合青草沙水源地工程的建设,模拟计算长江口南支南岸主要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在丰水期和枯水期扩散状况。结果显示:污染物在南支南岸近岸带形成高浓度污染区,排污口附近污染物浓度较高,并随涨落潮上下移动,白龙港排放口排放的污染物上溯可到达竹园排放口附近;但在陈行、宝钢和青草沙水库附近污染物浓度较低,不会对上海市水源地水质产生不良影响。通过设立的监测点COD浓度变化值显示,丰水期观测点浓度受外海潮流上溯影响,枯水期受上游径流来水影响,除竹园和新河排放口之间的观测点受到排放口污水的影响浓度较高,其余监测点污染物浓度保持较低水平,青草沙水库水域COD浓度为10mg/l,属于Ⅱ类水质,排污口污染物的排放对其水质影响较小。模拟期内,青草沙水质可保证作为上海市水源地饮用水的正常使用。
陈义中[9]2018年在《青草沙水库富营养化生态动力学模式研发》文中提出我国湖泊和水库众多,但由于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粗放型环境管理模式,我国的湖库水生态环境脆弱,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上海市位于长江的最下游,河口叁大原水水源地(陈行、东风西沙、青草沙)均位于长江口。由于上游来水以及沿岸含氮、磷营养盐的影响,各水源地都不可避免地面临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水华风险。针对湖库型水源地面临的富营养化风险,研究和开发可模拟湖库中营养盐和主要藻类时空变化的生态动力学模型,可以为水源地的水华预警和富营养化防治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在湖泊生态环境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可以为上海饮水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在环境保护和市政管理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青草沙水库的历史水文、水质和生态数据,分析了水库的水文和生态特征,研究了水库从建成到正式运营期间水体的水温、透明度、溶解氧、营养盐、叶绿素等主要水质和生态指标的时空变化过程,综合评价了水库在不同的调度规则下库区水体富营养化水平的变化过程。(2)基于库区的地形、水文、气象和水库调度规则,构建了青草沙水库叁维水动力模型。该模型可为富营养化生态动力学模型提供物质漂移扩散所需的水动力数据。(3)根据青草沙水库的水质和藻类生长特点,借鉴国内外湖库生态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成果,基于开源代码RCA(Row-Column AESOP)水质模式作为开发平台,设计开发了浅水型湖库富营养化生态动力学模式。该模式可描述库区主要藻种(蓝藻、绿藻、硅藻)在水温、光照以及营养盐变动条件下时空变化过程,并引入了藻类对营养盐摄取以及浮游动物对多种藻类牧食的竞争机制。建立的叁维生态动力学模型成功反演了青草沙水库水体的溶解氧、营养盐和叶绿素等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库区主要藻类(蓝藻、绿藻、硅藻)的生长演替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青草沙水库嗅味物质爆发的历史监测资料和国内外嗅味物质产生机理的研究成果,设计了嗅味物质模拟模块,模拟再现了嗅味物质在库区的时空变化过程,进一步验证了模式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本研究的模型成果可为青草沙水库的业务化水华预警预报和水库智能调度提供技术支撑,支持水库的日常运营管理工作,并可推广应用到类似湖库的研究和管理工作中。
崔伟中[10]2006年在《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空变异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珠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基地,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调查以及数学模拟等方法,研究了近20年来珠江河口水环境变异的特征,揭示了珠江河口水环境与水生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珠江河口叁角洲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析表明,“沙田”淤积发展加快,而且叁角洲的形成发展具有鲜明即发展具有显着的阶段性、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淤积的不平衡性等特点。 (2)水污染、土地利用、植被破坏以及自然资源过度或不合理利用等人为活动,对珠江河口湿地资源和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了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下降、赤潮频繁等。 (3)由于大规模的整治围垦工程的开展,改变了珠江河口岸线的原有结构,而且各个岸段推进距离与开发利用阶段均不平衡,从而对水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于降低了纳污容量和污染物降解空间以及间接影响了污染物稀释扩散的位置和速率等。 (4)1957~2000的44年间珠江流域实测径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珠江流域各主要河流的径流量有增有减,但幅度都很小,总体上基本持平略有减少;而且实测径流量没有因为用水量的增加而引起明显的变化。 (5)珠江流域水质污染已经较为严重。水质污染以有机污染、氨氮、亚硝酸盐氮、挥发酚、溶解氧等为主。近20年来珠江流域水质总体呈恶化趋势,最严重的指标是COD_(Mn),90%的站点年均浓度呈上升趋势,年均浓度平均递增率高达0.153 mg(L·a)~(-1),其次是氨氮、溶解氧和BOD_5,呈恶化趋势的站点比例分别为68%、63%和60%,年均浓度平均变化率分别为0.044、0.027、0.126 mg(L·a)~(-1)。 (6)珠江河口的主要河流以及东四口门的COD_(Mn)、3N、PO_4~(3-)-p入海通量自1985年以来多数呈明显上升趋势;石油类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趋势不明显;而重金属污染则呈下降趋势。 (7)珠江流域的污染物排放对伶仃洋影响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径流与潮流的作用。制定口门发生污染事故的水质预报系统时,不但要考虑口门发生污染事故的位置和污染源强因素,还需重点分析径流来量情况,应针对丰水期和枯水期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这样才能可靠地预测最高污染物浓度发
参考文献:
[1]. 长江河口南支水域溶解氧动力学数值模型的应用[D]. 杨斌. 中国海洋大学. 2003
[2]. 长江河口南支水域溶解氧动力学模型的应用[J]. 杨斌, 翟雪梅, 王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 平原河网地区水资源调度改善水质的机理和实践研究[D]. 阮仁良.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4]. 黄海南部近岸海域水动力特性及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律研究[D]. 徐明德. 同济大学. 2006
[5]. 长江口富营养化水域营养盐输送通量与低氧区形成特征研究[D]. 李祥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0
[6]. 长江河口南支太仓段水动力及水质叁维数值模拟研究[D]. 顾莉. 河海大学. 2007
[7]. 长江口淡—咸水混合过程对营养盐在悬浮物—水之间分配的探讨[D]. 张莹莹.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8]. 长江口排污对上海水源地水质影响的数值分析[D]. 李雯婷. 上海海洋大学. 2011
[9]. 青草沙水库富营养化生态动力学模式研发[D]. 陈义中. 华东师范大学. 2018
[10]. 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空变异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D]. 崔伟中. 河海大学. 2006
标签:海洋学论文; 溶解氧论文; 河口论文; 长江口论文; 反应动力学论文; 动力学论文; 海水盐度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水污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