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黑变病的内镜数据分析

结肠黑变病的内镜数据分析

一、结肠黑变病内镜资料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柴海娜,刘军,吴莹莹,陈功,孙超,王璐,陈超伍,朱海杭,赵仁淹[1](2021)在《结肠黑变病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结肠黑变病(MC)的检出率及其与性别、伴发肠道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10月该院378例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并诊断为MC的患者的内镜资料及相关临床资料。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MC的检出率及其与年龄、性别、伴发肠道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MC的检出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年龄≤60岁的患者中,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大于60岁且小于80岁的患者中,男性检出率及上升幅度大于女性。息肉是MC最常见的伴发疾病,约占28.31%。息肉大小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C呈逐年上升趋势。80岁前,其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MC与结肠息肉、结肠癌关系密切,可合并炎症性肠病、结肠憩室、结直肠炎和脂肪瘤等。

田甜,胡文炜,刘明浩,马晓冰,杜紫千,王瑞玲[2](2019)在《结肠黑变病发生结肠息肉的相关因素及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结肠黑变病发生结肠息肉的相关因素以及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8年9月住院行结肠镜检查确诊的270例结肠黑变病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蒽醌类用药史、黑变部位、黑变程度以及血脂、血糖及体重指数(BMI)指标等,分析结肠黑变病结肠息肉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65岁、男性、全结肠型黑变病、BMI≥25 kg/m2为结肠黑变病发生结肠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65岁的腹型肥胖男性更易在结肠黑变病基础上合并结肠息肉,故在肠镜检查时应密切注意以上发生息肉的危险因素。

韩金平[3](2019)在《108例老年人结肠黑变病的临床及内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老年人结肠黑变病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至2018年5月忻州市人民医院结肠镜检查108例老年人结肠黑变病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结果内镜检查均显示结肠不同程度、不同部位黑变病特征,其中全结肠20例,占18.5%,横结肠及右半结肠27例,占25.0%,左半结肠50例,占46.3%,直肠者11例,占10.2%。合并结肠息肉者15例,占13.9%,合并肠癌者4例,占3.7%。入组病例中有98例有便秘及服用蒽醌类药物史,占90.7%。结论老年人结肠黑变病与便秘、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有关,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黑变病及随访的主要手段。

虎金朋,杨珍,牛敏,张雪,张玲,莫丽蓉,周燕,曹贞子,白飞虎[4](2019)在《620例结肠黑变病临床资料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分析结肠黑变病(MC)的临床特征、内镜表现及与结直肠癌、结直肠息肉等相关肠道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8年12月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后诊断的620例MC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表现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620例MC患者,其检出人数呈逐年升高趋势,主要以便秘、腹痛为临床表现,主要好发于女性,以>60岁的患者多见,镜下分度以轻度为主,好发于升结肠-直肠,主要合并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痔疮等,其中合并的结直肠息肉患者中病理结果以腺瘤性息肉多见。结论 MC的检出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女性、>60岁的患者多见,主要临床表现为便秘、腹痛,好发升结肠-直肠,以轻度为主,可合并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痔疮等,可为临床医师提供临床诊断思路。

郁强[5](2018)在《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及与结肠癌相关性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以往认为在国外流行,在国内属于罕见病,近年来由于国内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其它各种各样的原因(如减肥、排毒、美容、医源性等),MC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目前对本病的研究和报道相对较少,MC是如何发病的,及是否会发展为结肠肿瘤,是临床医生和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一方面通过临床研究分析MC患者检出率、年龄、性别、便秘、泻药服用情况、合并结肠息肉、合并结肠癌情况及MC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MC的发病与泻药种类、泻药剂量和时间、细胞凋亡、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与结肠癌的相关性,从而分析总结MC的发病特点及与结肠癌的相关性。临床部分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及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MC的发病特点及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4780例肠镜检查报告,统计分析MC、结肠息肉、结肠癌、MC合并息肉、合并结肠癌的检出率,MC患者年龄、性别、主诉情况,并通过调查问卷形式,统计分析MC患者便秘、泻药服用情况及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结果:4780例肠镜检查中,发现MC患者225例,检出率为4.71%;女性比例(66.22%)高于男性(33.78%),与全部肠镜检查中男女比例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检出的MC病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92岁,平均年龄(60.84±13.40)岁;女性患者MC检出率(5.24%)高于男性(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MC的检出率呈升高趋势,<40岁组、40-59岁组及≥60岁组三组检出率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MC结肠黑变部位以右半结肠及回盲部出现比例最高(43.11%),其次为左半结肠及横结肠(34.67%)、全结肠(13.78%)及直肠(8.45%);MC患者的主诉按出现频率排序依次为便秘、腹痛、检查、便血、腹胀、腹泻、腹部不适等;83.42%的MC患者合并有便秘,76.17%的MC患者服用过蒽醌类泻药或含有蒽醌类成分的药物、保健品;便秘病程越久、泻药使用时间越长,MC的检出率越高;MC患者中合并结肠息肉的检出率(46.22%)高于同时期全部肠镜检查中结肠息肉的检出率(26.49%),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MC患者中合并结肠癌的检出率(4.88%)与同时期全部肠镜检查中结肠癌检出率(4.29%)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C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按所占比例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气虚质51例(26.42%),阴虚质36例(18.65%),痰湿质 23 例(11.92%),湿热质 21 例(10.88%),气郁质 19 例(9.84%),阳虚质19例(9.84%),血瘀质15例(7.77%),特禀质6例(3.118%),平和质3例(1.55%),按年龄、性别分组,MC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出现变化,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的肠镜检出率为4.71%,发病以老年患者为主,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绝大多数伴有便秘及蒽醌类泻药服用史,MC的发病与结肠息肉存在相关性,而与结肠癌的相关性还不能确定。MC患者的常见中医体质为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和湿热质。实验部分1结肠黑变病的动物模型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大黄给药剂量、给药方式、给药时间与实验动物种类的组合,制定一种合理MC造模方法。方法:将32只SD大鼠、32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大鼠组、大黄大鼠组、正常豚鼠组、大黄豚鼠组,每组16只。正常大鼠组、正常豚鼠组均采用常温水2mL/d灌胃,正常大鼠组以大黄粉水溶液1.54g/kg · d剂量灌胃,正常豚鼠组以大黄粉水溶液1.16g/kg · d剂量灌胃,灌胃4周、8周每组分别处死半数实验动物,观察各组实验动物一般状况,盲肠与近端、中端、远端结肠黏膜黑变程度、HE染色、黑色素染色情况,并对观察结果进行评分统计。结果:大黄大鼠组灌胃4周、8周后,体重均低于正常组(P<0.05),大鼠粪便先为稀便,1周后逐渐变为干结,精神状态较正常组焦躁,灌胃4周、8周后,分别只有小部分大鼠结肠出现黑变,结肠大体组织学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结果可见微绒毛脱落,炎性细胞浸润,未见其他异常,黑色素染色评分均高于正常组,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灌胃8周与4周比较,黑色素染色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黄豚鼠组灌胃4周、8周后,体重均显着低于正常组(P<0.01),粪便先为稀便,约10天后逐渐变得干结,精神状态与正常组比较欠活泼,灌胃4周、8周后,全部豚鼠结肠黏膜均出现黑变,黑变颜色由暗褐色到深褐色不等,黑变范围以盲肠,近端、中端结肠为主,甚至全结肠均出现黑变,大体组织学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灌胃8周与4周相比,结肠黏膜黑变颜色进一步加深,黑变范围进一步扩大,评分进一步升高,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黑色素染色后可见:数量不等的吞噬黄褐色色素的巨噬细胞,散在或成簇分布;色素颗粒大小不一,无折光性;色素颗粒颜色深且多,灌胃4周、8周黑色素染色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灌胃8周与4周比较,评分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大黄粉成人最大剂量换算实验动物剂量、以大黄粉水溶液灌胃8周方法,可以成功建立MC豚鼠模型,采用相同办法无法获得理想的MC大鼠模型。2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MC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发病机制。方法:将64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大黄组、番泻叶组、果导片组、麦冬组、大黄低剂量组、大黄中剂量组、大黄高剂量组,每组8只,正常组以常温水灌胃,大黄组、番泻叶组、果导片组分别以各自药典规定最大剂量换算为豚鼠剂量灌胃,麦冬以药典规定最大剂量换算为豚鼠剂量的5倍剂量灌胃,大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2g/kg·d、4g/kg·d、8g/kg·d剂量灌胃,灌胃时间均为8周。观察各组豚鼠结肠大体组织学、HE染色、黑色素染色情况,正常组、大黄组、番泻叶组、果导片组、麦冬组同时以TUNEL法行细胞凋亡检测、ELISA法行TNF-α含量检测。结果:灌胃结束,大黄、番泻叶、果导片组豚鼠大体组织学评分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TUNEL法测得细胞凋亡OD值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番泻叶组评分低于大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果导片组低于大黄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大黄、番泻叶、果导片组黑色素染色评分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番泻叶组评分低于大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果导片组低于大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番泻叶组TNF-α含量高于正常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果导片组TNF-α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麦冬组豚鼠只有小部分豚鼠盲肠、近端结肠出现轻微色素沉着现象,大体组织学评分、黑色素染色评分、细胞凋亡OD值、TNF-α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黄低、中、高剂量组大体组织学评分、黑色素染色评分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大黄中、高剂量组大体组织学评分、黑色素染色评分均高于低剂量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大黄中、高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蒽醌类泻药(大黄、番泻叶)、非蒽醌类泻药(果导片)、含蒽醌成分中药(麦冬)均可引起豚鼠发生MC,但是程度上存在差异。MC的发病与细胞凋亡有关,与TNF-α之间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3结肠黑变病与结肠癌相关性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探讨MC与结肠癌相关性。方法:将16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正常组以常温水灌胃,模型组采用实验一方法制备MC豚鼠模型。造模结束后,采用大体组织学观察、HE染色、黑色素染色来确定造模是否成功,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组豚鼠结肠组织中结肠癌相关基因C-myc、K-ras、p53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C-mycmRNA表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K-ras mRNA的表达高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 mRNA的表达高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结果并不支持MC的发病与结肠癌有关的观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李桂芹[6](2018)在《结肠黑变病对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结肠黑变病患者和非结肠黑变病患者合并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的数据,分析结肠黑变病对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的影响,提高临床医生对结肠黑变病的重视。方法:从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21708例患者中选取符合条件的522例结肠黑变病组成MC组,按季度等量随机选取600例非结肠黑变病,最终筛选符合条件的569例组成非结肠黑变病组,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大肠癌的例数、合并大肠息肉的例数及息肉的病理类型、大小及部位的数据,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采用秩和检验,两组计数(构成比)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MC组共522例,女性330例,男性192例,非MC组共569例,男性235例,女性334例,两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X2=2.334,P=0.127,P>0.05);两组年龄属于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Z=-8.75,P<0.05,结肠黑变病组年龄中位数为64岁(51岁73岁),非结肠黑变病组年龄中位数为54岁(47岁64岁),两组年龄有统计学差异;MC组、非MC组分别检出250例和229例大肠息肉,其检出率分别为47.8%和40.2%,P=0.013,有统计学差异;在病理类型上两组均为炎性息肉检出率最低,腺瘤性息肉检出率最高分别达58.0%和51.5%,病理类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盲肠及降结肠检出率均很低,多发部位、直肠、乙状结肠检出率相对较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息肉大小主要集中在0-9mm范围内,两组所占百分比分别高达92.0%和91.3%,≥20mm息肉检出率均很低,分别为0.40%,0.44%,息肉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MC组和非MC组两组大肠癌分别检出13例(5.2%)和10例(4.4%),两组大肠癌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有结肠黑变病的大肠息肉检出率较非结肠黑变病者高,结肠黑变病对大肠息肉的病理类型、发病部位、大小无明显影响;结肠黑变病对大肠癌检出率无影响。

李桂芹,沈书毅,姜文杰,黎永军[7](2018)在《结肠黑变病对结肠息肉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对结肠息肉的影响。方法从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电子结肠镜的21 708例患者中选取符合条件的522例结肠黑变病患者组成MC组,随机选取569例患者组成非MC组,分析比较2组的一般情况及与结肠息肉的关系,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采用秩和检验,两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结肠黑变病组年龄中位数为64岁(5173岁),非结肠黑变病组年龄中位数为54岁(4764岁),2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MC组、非MC组结肠息肉检出率分别为47.8%和40.2%,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病理类型上2组均为炎性息肉检出率最低,腺瘤性息肉检出率最高分别达58.0%和51.5%,病理类型无统计学差异;在盲肠及降结肠检出率均很低,多发部位、直肠、乙状结肠检出率相对较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肠息肉大小集中在09 mm范围内,2组所占百分比分别高达92.0%和91.3%,≥20 mm息肉检出率均很低,分别为0.40%,0.44%,息肉大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C组息肉检出率高于非M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结肠息肉病理类型、发病部位、息肉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唐末,王淑美,肖顺琼[8](2017)在《结肠黑变病的病因及中医治疗进展》文中认为结肠黑变病是以结肠色素沉着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肠道疾病,伴有排便困难、腹痛腹胀、紧张焦虑、纳眠差、消瘦等症状。笔者从蒽醌类泻剂、便秘、年龄与性别、金属元素及矿物质、炎症性肠病等方面对其病因进行概述,并就中医学治疗结肠黑变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江晟,汪燕燕,常惠礼,邓惠容,成凤英[9](2017)在《1例结肠黑变病患者的病例分析》文中认为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指结肠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含有褐色素样物质的一种黏膜色素沉着性病变,是一种少见的非炎症性、可逆性、良性疾病[1]。近年来随着结肠镜的发展和检查率的提高,国内资料显示其发病率为0.06%5.9%[2],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明显上升,病变部位多见于近端结肠,严重者可累及全结肠[3]。多数研究[4,5]表明其与长期便秘及服用泻药有关。本例患者结肠黑变病,临床药师通过询问患者既往用药史及查阅文献,协同临床医师确定结肠黑变病的病因,提高了患者用药的安

郭静尹,李慧民,徐光耀[10](2017)在《结肠黑变病42例内镜检查与相关致病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结肠黑变病患者的相关致病因素。方法:观察42例结肠黑病变患者的内镜下的表现特征,分析导致患者发生结肠黑变病的相关因素。结果:Ⅰ度结肠黑变病内镜下肠黏膜呈浅褐色,斑片状,病变多较局限;Ⅱ度为暗黑褐色,多见于左半结肠或某一段结肠上;Ⅲ度为深黑褐色,见于全结肠。结肠黑变病的发生与患者服用泻药的剂量、时间有明显相关性。结论:结肠黑变病患者病变与便秘、腹泻存在明显相关性。

二、结肠黑变病内镜资料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肠黑变病内镜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结肠黑变病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MC检出率的变化
    2.2 MC各年龄段检出情况
    2.3 MC检出率与性别的关系
    2.4 MC镜下分度情况
    2.5 MC合并肠道疾病的特点
    2.6 MC合并息肉的镜下分布情况
3 讨论

(2)结肠黑变病发生结肠息肉的相关因素及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内镜下表现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影响结肠黑变病患者结肠息肉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2.2 影响结肠黑变病患者结肠息肉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08例老年人结肠黑变病的临床及内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620例结肠黑变病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MC的诊断方法
    三、内镜资料
    四、病理资料
    五、统计学方法
结 果
    一、2012年至2018年检出的MC患者人数分析
    二、MC的临床症状分析
    三、MC的性别及发病年龄分析
    四、MC的发病部位及分度分析
    五、MC合并相关肠道疾病分析
    六、MC合并结直肠息肉的病理结果分析
讨 论

(5)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及与结肠癌相关性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诊治结肠黑变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结肠黑变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及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结肠黑变病的动物模型研究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结肠黑变病与结肠癌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致谢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结肠黑变病对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汉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2、方法
    3、统计学分析
    4.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1.MC 组和非 MC 组的一般情况比较
    2、结肠黑变病对大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
    3、两组大肠息肉病理类型的比较
    4、两组大肠息肉部位的比较
    5、两组大肠息肉大小的比较
    6、两组大肠癌检出率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结肠黑变病对结肠息肉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患者检查前准备:
        1.2.2 电子设备:
        1.2.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MC组与非MC组的一般情况比较
    2.2 2组息肉检出率的比较分析
    2.3 2组息肉病理类型的比较
    2.4 2组息肉部位的比较
    2.5 2组息肉大小的比较
3 讨论

(8)结肠黑变病的病因及中医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
    1.1 蒽醌类泻剂
    1.2 便秘
    1.3 年龄与性别
    1.4 金属元素及矿物质
    1.5 炎症性肠病
2 中医治疗
    2.1 内治法
        2.1.1 温阳通便法
        2.1.2 补气运肠法
    2.2 外治法
3 结语

(9)1例结肠黑变病患者的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史摘要
2 分析和讨论
    2.1 该患者诊断结肠黑变病是否成立
    2.2 该患者是由哪类药物引起的结肠黑变病
    2.3 该药物引起结肠黑变病可能的机制
    2.4 药师该如何进行药学服务
3 小结

(10)结肠黑变病42例内镜检查与相关致病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结肠黑变病患者的内镜下表现特点
    2.2 相关致病因素分析
3 讨论

四、结肠黑变病内镜资料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结肠黑变病的临床特点分析[J]. 柴海娜,刘军,吴莹莹,陈功,孙超,王璐,陈超伍,朱海杭,赵仁淹. 中国内镜杂志, 2021(10)
  • [2]结肠黑变病发生结肠息肉的相关因素及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 田甜,胡文炜,刘明浩,马晓冰,杜紫千,王瑞玲.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9(07)
  • [3]108例老年人结肠黑变病的临床及内镜分析[J]. 韩金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57)
  • [4]620例结肠黑变病临床资料分析[J]. 虎金朋,杨珍,牛敏,张雪,张玲,莫丽蓉,周燕,曹贞子,白飞虎.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19(02)
  • [5]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及与结肠癌相关性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郁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6]结肠黑变病对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的影响[D]. 李桂芹. 石河子大学, 2018(12)
  • [7]结肠黑变病对结肠息肉的影响[J]. 李桂芹,沈书毅,姜文杰,黎永军. 广州医药, 2018(02)
  • [8]结肠黑变病的病因及中医治疗进展[J]. 唐末,王淑美,肖顺琼. 新中医, 2017(12)
  • [9]1例结肠黑变病患者的病例分析[J]. 江晟,汪燕燕,常惠礼,邓惠容,成凤英. 海峡药学, 2017(06)
  • [10]结肠黑变病42例内镜检查与相关致病因素分析[J]. 郭静尹,李慧民,徐光耀. 中国医药导刊, 2017(03)

标签:;  ;  ;  ;  ;  

结肠黑变病的内镜数据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