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丁烯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丁烯,醋酸,精馏,力场,超滤膜,废水,吸收光谱。
丁烯醛论文文献综述
李群生,谢磊,岳堃,李家兴,安永胜[1](2018)在《共沸精馏分离富含丁烯醛废液体系的Aspen模拟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用于处理富含丁烯醛废液体系的新工艺,并应用Aspen Plus软件对该工艺的理论塔板数、回流比、采出率、进料位置等工艺参数进行灵敏度优化与正交试验分析。最终优化后的模拟结果为:脱轻塔的塔板数N_1=31,塔釜采出率B_1/F_1=0.867 5,塔顶油层回流比R_1=23.50,进料位置N_(F,1)=10,进料温度T_(F,1)=60℃;脱重塔的塔板数N_2=40,回流比R_2=4.0,塔顶采出率D_2/F_2=0.942,进料位置N_(F,2)=15。经济效益分析的结果表明本工艺具有良好的经济与环境效益。(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范厚能[2](2016)在《聚乙烯醇生产中丁烯醛废水的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醋酸乙烯精馏工序中,将醋酸精制系统中TQ-206釜排工艺作改进,可获得较好的节能效果。改进前的工艺为进TQ-506提浓,改进后将其进CC-217,取代五塔工艺水。同时通过对TQ-206馏出进一步进行分离,水相作为工艺用水循环使用,油相可以作为燃料或直接供给下游用户,实现废物再利用。(本文来源于《安徽科技》期刊2016年10期)
孙秀梅,宋广清,席宏波,周岳溪,牛远方[3](2016)在《2-丁烯醛生产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分级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超滤膜法将2-丁烯醛生产废水中的有机物分为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7个级分,并应用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紫外吸收光谱(ultraviolet spectrum,UV)、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 with 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区间的有机物所占比例及物质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废水中相对分子质量<1×103的有机物所占比例最高,达到88.57%;采用GCMS对废水中相对分子质量<1×103的级分进行分析,定性出27种化合物,包含醛、酮、酯、醇、酚、酸、烷烃类及其他苯系物等,其峰面积占有机物峰面积总和的比例分别为6.9%、5.3%、35.4%、13.2%、4.6%、0.4%、1.7%、16.8%,总和为84%.UV和FT-IR分析结果均显示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区间的光谱吸收特征没有明显差别,级分中存在含有不饱和双键、羟基、羰基化合物及芳香族化合物,与GC-MS检测结果相吻合.研究结果为废水处理工艺的开发与优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吴雪峰,赵大勇,李刚,刘庆明[4](2016)在《热力焚烧炉焚烧丁烯醛废水探索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各化工企业环保压力不断加大,我们工厂主要受丁烯醛废水排放影响,酸性下水总出口COD排放较高,通过积极分析原因,利用现有丙烯酸酯装置热力焚烧炉,组织实施了处理丁烯醛废水的理论论证及工业化实验,有效处理了3.5 t/h高浓度丁烯醛废水,达到了降低工厂COD排放指标目的.(本文来源于《吉林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宋广清,席宏波,孙秀梅,周岳溪,宋玉栋[5](2015)在《2-丁烯醛生产废水对厌氧生物处理的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厌氧颗粒污泥为受试生物、乙酸钠为底物,研究了2-丁烯醛废水的厌氧处理毒性及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的组成变化.结果表明,2-丁烯醛废水COD≤850mg/L时,厌氧颗粒污泥的比产甲烷活性(SMA)几乎不受影响;当废水COD从2125mg/L提高到4249mg/L时,厌氧颗粒污泥的比产甲烷活性(SMA)从70.5m LCH4/(g VSS·d)降低至9.4m LCH4/(g VSS·d);COD为8499mg/L时,厌氧颗粒污泥的SMA仅为4.7m LCH4/(g VSS·d),且废水中有毒物质表现为杀菌性毒素.随着COD升高,EPS(TOC表征)、多聚糖、蛋白质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叁维荧光光谱结果显示,不同COD条件下EPS荧光峰数量及位置相同,分别为类酪氨酸荧光峰peak A(λex/λem=275nm/305nm)、类色氨酸荧光峰Peak B(λex/λem=275nm/350nm)、辅酶F420贡献的荧光峰Peak C(λex/λem=415nm/470nm)及类富里酸荧光峰Peak D(λex/λem=335nm/450nm),其中荧光峰peak A和peak B峰强度较强.(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07期)
杨华明[6](2015)在《醋酸缔合及醋酸—丁烯醛体系汽液相平衡的分子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我国特殊的能源结构,乙炔法制醋酸乙烯仍具有较大发展前途。其中,醋酸-丁烯醛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是该工艺设计的基础数据之一,然而该体系在丁烯醛低浓度范围内的相平衡数据非常匮乏。随着计算机模拟理论和硬件水平的快速发展,分子模拟成为继实验测定、状态方程及活度系数方法外相平衡数据获取的又一有效途径。力场作为分子模拟的基础,成为制约相平衡数据准确性的关键因素。由于醋酸体系的特殊性,力场需要对醋酸气相和液相缔合特性进行准确描述。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醋酸缔合特性,采用吉布斯系综蒙特卡罗方法对醋酸-丁烯醛体系进行了相平衡计算,旨在获得高准确度的醋酸-丁烯醛体系汽液相平衡数据。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醋酸在气相、液相及醋酸-丁烯醛体系中不同浓度下的缔合行为。通过径向分布函数考察了温度、压力及浓度对醋酸缔合比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醋酸在气相中主要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液相中主要以链状片段的形式存在。以TraPPE-UA力场为基础,采用量子化学方法对醋酸的力场参数进行修正,并通过力场和输入文件来构建醋酸双分子模型。对于丁烯醛力场参数缺失问题,基于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体系中缺失的键参数和二面角扭转项参数,构建了适用于丁烯醛的专用力场参数。通过计算丁烯醛纯组分及丁烯醛-乙醛二元体系的相平衡数据,验证了补充后力场参数的适用性。采用原始TraPPE-UA力场及修正后力场参数模拟醋酸纯组分及醋酸-丁烯醛混合体系汽液相平衡数据,并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醋酸纯组分的气相密度误差范围由1.1~13.5%降低到1.3~6.2%,液相密度误差范围由0.3~8.3%降低到0.1~5.9%;对于醋酸-丁烯醛混合体系,气相醋酸摩尔分数误差范围由0.9~10.0%降低为0.6~6.7%,液相醋酸摩尔分数误差范围由0.2~13.3%降低为0.4~8.3%,显示了修正后力场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05-01)
杨华明,张敏华,马静[7](2015)在《丁烯醛及丁烯醛-乙醛二元体系汽液相平衡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Gibbs系综Monte Carlo方法,对Tra PPE-UA力场中缺失的烯醛类力场参数进行了补充和验证,为模拟含烯醛体系汽液相平衡奠定基础。分别使用B3LYP 6-311G(d,p)和MP2 6-31G(d,p)方法计算了丁烯醛分子中缺失的键参数、二面角扭转项参数。采用构建的丁烯醛分子的Tra PPE-UA力场参数,分别计算了丁烯醛纯组分、丁烯醛与乙醛二元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值进行比较。丁烯醛纯物质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相比液相密度偏差为0.28%~1.23%,模拟结果表明构建的Tra PPE-UA力场对丁烯醛分子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丁烯醛与乙醛二元体系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相比最小误差为0.13%,但随着温度上升有增大趋势,最大误差为7.44%。(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潘必文[8](2014)在《2-甲基-4-(2,6,6-叁甲基-1-环己烯-1-基)-2-丁烯醛结晶纯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开展了2-甲基-4-(2,6,6-叁甲基-1-环己烯-1-基)-2-丁烯醛与β-紫罗兰酮的结晶分离研究。筛选了结晶溶剂及其使用量,确定了晶种加入量、晶种合适的投加温度、养晶时间以及养晶温度关键工艺参数。(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4年10期)
孙翠红,吕立强,张绍文[9](2014)在《异丁烯醛与Cl原子反应入口通道的势能面和动力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异丁烯醛(MACR)是异戊二烯的主要降解产物之一[1],Cl原子与异丁烯醛的反应对异戊二烯的降解过程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该反应的能量和动力学特征没有相关文献报道。本文通过建立二维势能面的方法确定了Cl原子无能垒加成到MACR的C=C双键过程的极小能量路径和Cl原子直接提取醛基H原子的极小能量路径。沿着反应的极小能量路径,Cl原子加成到C=C双键的末端碳原子上形成端碳加成中间体,而中心碳加成中间体只能由端碳加成中间体异构化得到。利用变分过渡态理论和主方程方法计算了反应的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297 K下,该反应的总速率常数为koverall=2.3×10-10 cm3 molecule-1 s-1;加成反应以端碳加成为主;压力P<10 Torr时,反应是压力相关的,速率常数随压力增加而增大,反应的高压极限约为100 Torr。计算结果能够很好地解释实验现象[2]。(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06-12)
李玉全[10](2014)在《2-甲基-2-丁烯醛的光电离解离和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单分子光电离技术,结合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首先从实验上测得2-甲基-2-丁烯醛分子的光电离质谱,归属重要的碎片峰,通过扫描光电离效率曲线(PIEs),得到该分子的电离能,以及重要的碎片离子的出现势。然后,结合Gaussian09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的CBS-QB3方法,讨论碎片离子出现的解离通道。通过解离通道所对应的碎片离子的理论出现势与实验值,确定解离通道。最后,本文研究了2-甲基-2-丁烯醛在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过程中的粒径变化和增长机理。本论文一共为五章,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大气气溶胶的相关概念,综述了目前对本文研究的体系2-甲基-2-丁烯醛分子的研究现状,并简要介绍了小分子的光电离理论和牵涉的实验技术。第二章,简要介绍了同步辐射的原理和发展,着重介绍了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原子分子物理实验站的相关性能。第叁章,简介了理论化学的理论和发展,详细描述了本文使用的CBS-QB3方法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原理。说明了本论文中,对相关计算,包括产物、过渡态和中间产物的结构优化和单点能计算等。第四章,系统研究了2-甲基-2-丁烯醛,得到了母体的光电离质谱,通过扫描PIEs,得到光电离方法下的母体离子电离能,并首次在实验上得到了十个碎片离子的电离能或出现势。结合理论计算,讨论了六个解离通道,以及它们包含的子通道。发现在解离过程中,H转移和成环作用大量存在,并且,部分解离通道牵涉到了a位的甲基。第五章,首先调研了关于气溶胶检测的研究背景,随后,本文实验研究了2-甲基-2-丁烯醛在紫外光照和羟基自由基(·OH)启动下的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中的行为,并与它的同分异构体,2-戊烯醛的行为作了对比。我们总结了在不同条件下的气溶胶形成行为的不同规律。讨论了两种气溶胶颗粒成长(ageing)理论,并结合实验,提出了我们的看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4-04-01)
丁烯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醋酸乙烯精馏工序中,将醋酸精制系统中TQ-206釜排工艺作改进,可获得较好的节能效果。改进前的工艺为进TQ-506提浓,改进后将其进CC-217,取代五塔工艺水。同时通过对TQ-206馏出进一步进行分离,水相作为工艺用水循环使用,油相可以作为燃料或直接供给下游用户,实现废物再利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丁烯醛论文参考文献
[1].李群生,谢磊,岳堃,李家兴,安永胜.共沸精馏分离富含丁烯醛废液体系的Aspen模拟与优化[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范厚能.聚乙烯醇生产中丁烯醛废水的利用[J].安徽科技.2016
[3].孙秀梅,宋广清,席宏波,周岳溪,牛远方.2-丁烯醛生产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分级解析[J].环境科学.2016
[4].吴雪峰,赵大勇,李刚,刘庆明.热力焚烧炉焚烧丁烯醛废水探索及应用[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
[5].宋广清,席宏波,孙秀梅,周岳溪,宋玉栋.2-丁烯醛生产废水对厌氧生物处理的毒性[J].中国环境科学.2015
[6].杨华明.醋酸缔合及醋酸—丁烯醛体系汽液相平衡的分子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5
[7].杨华明,张敏华,马静.丁烯醛及丁烯醛-乙醛二元体系汽液相平衡模拟[J].化工学报.2015
[8].潘必文.2-甲基-4-(2,6,6-叁甲基-1-环己烯-1-基)-2-丁烯醛结晶纯化技术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4
[9].孙翠红,吕立强,张绍文.异丁烯醛与Cl原子反应入口通道的势能面和动力学特征[C].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10].李玉全.2-甲基-2-丁烯醛的光电离解离和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