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管理研究

教学过程管理研究

王万智[1]2015年在《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要素创新研究》文中认为西方国家大学聘请国际教师执教由来已久,大学一般被认为是一个“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地方”。但在我国,政府大量引进外籍教师在大学执教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情。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在政府政策引导下,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迅猛发展,大批外国专家、外籍教师来华工作,高校每年聘请从事跨文化教学的外籍教师越来越多。外籍教师已然成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伴随外籍教师的日益增多,目前,高校外籍教师管理也呈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实施高校外籍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管理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急需解决。回顾发达国家学术界对高校外籍教师管理的研究就会发现,其研究主要着眼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交际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跨文化交际中强弱语境的研究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伴随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引导,我国学术界也开始探究高校外籍教师管理问题,学者们主要聚焦于高校外籍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高校外籍教师课堂教学不适应及文化障碍等方面的研究,其中,跨文化教学管理问题刚刚走向研究视域,尚未深入研究。本研究以高等教育管理学的视角来探讨、研究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工作,选题的视角有创新。尽管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跨文化管理工作进行过大量的研究,但绝大多数是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的是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而以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管理为研究对象的几乎都是从事高校外事管理的工作人员,研究的视角大多聚焦于外事管理工作本身,研究内容多为对外事工作的体会、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和建议。本研究聚焦于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问题,体现了选题视角及研究问题的创新。本研究在运用相关理论方面的创新点是,跨学科研究------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跨文化管理理论这叁个维度来研究高等学校的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目前,国内尚无人通过用上述叁个维度的理论对高等学校的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因此,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跨文化管理学理论用于高等学校外籍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管理这一特殊群体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对其管理的特殊性的研究应该是一全新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除了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实证研究方法,围绕我国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这一主题,紧扣影响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诸要素进行实证分析,体现了研究方法创新。本研究运用跨文化管理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对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过程进行研究,在理论的指导下对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诸要素进行分析,并把相关理论有机地嵌入到本研究中,特别是在实证分析研究中,紧扣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与跨文化管理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联,体现了理论运用的创新。本研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以实证案例分析为主线,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的跨文化管理的全过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教学要求、教学评价到教学激励、教学效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交际能力的提高。深刻地挖掘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凝练出应对策略及措施。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以跨文化管理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等理论为指导,揭示高等学校跨文化教学管理核心概念、对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要素进行介说、在实证分析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举措与创新路径,体现了内容创新。本研究在阐释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和创建真实语境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应该是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特定情境中的崭新构成要素,体现了管理要素创新。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跨文化教学管理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明晰跨文化管理目标是有效实现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打造一支专业化的跨文化教学管理队伍是提升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明确管理任务与内容是富于针对性地进行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的前提;采用科学且完备的管理方法是有效进行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的关键;客观认识“跨文化间性”是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主体的核心特征,有利于跨文化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

刘昕[2]2016年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学年制下,学生按统一的教学计划,按专业、年级统一上课,修业年限是一样的,实行完全学分制后,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选择授课老师,自主决定修业年限,这是一个没有统一程式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极大的尊重个性差异,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引发了教学与教育的深刻的变革,对以往学年制背景下高校形成的学校抓院系,院系抓年级,年级抓班级,以班级为主要管理单位,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党建带团建,以辅导员为主力军,以综合测评为学生评价标准的学生工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强烈的冲击,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和创新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对策迫在眉睫。大学生教育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应的是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完全学分制对高校教育教学而言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尤其对学生工作的理念和模式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比较大,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带来许多新问题,我们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已很难依据和解答。完全学分制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亟需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加以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及时完善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进行该领域的系统研究,这对做好高校学生工作,保证学分制改革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的内容除绪论外还有六章内容,现分别加以概述。完全学分制及大学生教育管理具有丰富(或特定)的内涵和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学分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以学分作为学习的计量单位(以取得规定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以选课制为基础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区别于规定学习年限和统一的必修课来衡量学习总量的学年制。所谓完全学分制,就是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授课教师,自己安排学习计划、自己决定修业年限,学分进行累计,只要修满毕业要求的总学分即可毕业。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指的是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完全学分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确保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二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叁是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四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研究具有丰厚的理论资源。一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二是作为重要资源的西方管理学理论包括柔性管理理论、精细化管理理论和人本管理理论。叁是作为又一种重要资源的西方教育学理论包括进步主义理论、要素主义理论和存在主义理论。四是作为重要理论依托和传承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资源。这四个方面成为本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完全相同的做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概括起来说,可以为叁个阶段:一是学年学分制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这种学年学分制仍然继承了学年制的计划性,强调整齐划一(除个别课程可分散选修),与原来学年制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二是完全学分制改革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实施完全学分制教学改革,对以往学年制下形成的学生工作机制和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这是一个被动适应探索对策的阶段。叁是完全学分制改革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面对完全学分制的挑战,大学生教育管理已找到许多应对措施,逐步建立起了与完全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的学生工作体系。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其机遇主要表现一是有利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新理念;二是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叁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四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五是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挑战主要表现在从学生教育管理理念、体制模式、管理内容、手段方法途径、队伍素质和水平等五个方面。我们要做好完全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必须主动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国外一些国家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美国的主要做法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模式多样化,学生事务管理具有法制化、人性化、专业化的特点,美国的主要经验是树立生本理念和服务至上意识,改进学生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创新了学生工作管理机制,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英国的主要做法是建立以学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结构,工作内容侧重就业指导、生活服务和经济帮助,英国的主要经验是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全员育人,强调服务的职业化和规范性,用法规制度保障学生事务管理的有序运转;德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是发挥宗教教育、心理咨询和网络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提倡学生自主管理,追求事务管理服务体系高度社会化。以上国家的这些做法和经验,为我们国家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的启示和借鉴。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研究需要从多方面开展工作。要根据完全学分制的实际深化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积极构建适合完全学分制需要的大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本章是论文的重点和主要部分,从强化学生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增强学生服务的创新性、加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路径对策。通过这些举措给已经实施和即将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高校提供参考经验和借鉴启发。

周登超[3]2013年在《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结合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基础上,尝试对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精细化管理做一个比较全面的、系统的、集中的探讨。由于本研究基于武汉某民办高职院校所开展,出于学术原理的考量,不便公开这所学校的名称,但基于对该学校的研究具有普遍意义。本研究主题是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目的是促进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借鉴企业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来实现教学管理的精细化。鉴于此,本研究首先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由于目前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着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同时,教学改革推进缓慢,因此提出了把企业精细化管理引进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并使两者实现融合的现实需要。另外,在综合各方面对精细化管理认识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精细化的研究动态进行了文献综述,指出了已有研究在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方面的现状与不足。对精细化管理的研究一定要有理论支撑。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接着探讨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理论和泰勒原理中的精细化管理理论,并结合泰勒原理总结出了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包括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四个方面,借鉴全面质量管理(TQM)和国际质量标准体系(ISO9000)作为检验精细化管理的两个标准,并把它们运用于教育和教学管理领域,同时提出了精细化管理在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四个方面的内涵和具体方法。结合武汉某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个案研究、问卷调查以及个人教学管理经验,阐述了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在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方面的现状。民办高职院校已经逐步意识到加大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的必要性,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层次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也不断提高,正在朝着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上努力,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许多民办高职院校真正意识到了高职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合作,重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督导和常规教学检查等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虽然民办高职院校在教学精细化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就这些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从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四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的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高职特点不突出,培养模式改革步伐缓慢,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尚未真正建立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精细化管理内容的各环节中也都存在一些不足,在专业建设方面,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有待深入,实训环节滞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欠缺;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对市场和岗位的针对性差,技术相对滞后;双师队伍建设方面,缺乏激励“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和政策导向,“双师型”教师引进的渠道不畅;校企合作主要还是“生产实习式”的浅层次合作模式。许多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组织各部门之间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精细的服务体系及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各自为政,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院校对教学精细化管理绩效考核的认识不足,目的不够明确,指标不够完善,对绩效管理的过程把握不够;而在教学质量检测这一环节,教学督导过程仍然重在“督”,但“导”不足。鉴于上述问题,本论文提出了实现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对策。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推行教学目标管理模式改革,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学科知识体系和行动能力体系等矛盾,抓好精细化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系统和服务保障系统建设。执行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内容,深层次探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校企合作之路;积极改进期中教学检查的方式,加大教学管理力度,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抓好教学质量检测,理清教学督导工作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加强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组织,明确教学组织各部门的职责,开展教学精细化管理的绩效考核。促进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评价,抓好教学评估,做好教学管理配套服务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不懈,推进后勤保障体系建设。最后,在总结全部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教学管理问题是民办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引入精细化管理思想、原则和具体方法是民办高职院校解决教学管理问题的根本方法;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估、考核和激励都是成功实施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性举措。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执行的过程,是让民办高职院校的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院校整体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个民办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确立了精细化管理的思路后,重要的就是结合院校发展的现状,按照“精细”的思路,找准关键问题、薄弱环节,分阶段进行,每阶段性完成一个体系,便实施运转、完善一个体系,并牵动修改相关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整合全部体系,实现精细管理工程在学校发展中的功能、效果、作用。

朱德权[4]2008年在《高校网络教学平台教学中的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已成为当前网络教学的热点问题。虽然网络教育取得了很多成果和经验,但对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网络教学平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传统观念往往只重视单独一门课程或网络课件的开发,忽视教学平台的作用。其二、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对教学活动的支持与管理,尤其教学活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其叁,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的效能低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对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是个很大的挑战,在缺少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很不容易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与管理。从国内教育界对网络教学平台的教育探讨来看,大多数学者关注的是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学模式的探讨、网络技术的实现等,而较少有人关注教学管理这块。但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育中,教学管理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普通的教学管理相比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如何进行知识的管理,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评价,等等都是由新的教学模式引发的新问题。本文在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网络教学和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的情况,在知识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网络教学平台教学中管理的内容,在分析目前主要网络教学平台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阐明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管理的模式,同时分析了影响教学管理的诸多因素。随后阐述了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管理的模式和策略。最后开展实证研究,在论述了网络教学平台一般的组成部分与功能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毕博(Blackboard)平台的特色,同时以毕博平台为例,开展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管理应用。

邓婧[5]2006年在《网络时代高等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构》文中认为网络时代,高等学校从组织到制度,从教学到管理,从理念到方法都面临重大的变革,教学质量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如何建立一套适应网络时代特征的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如何保障扩招后高校的教学质量?”“如何改革高校传统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观念?”“如何运用网络技术,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等都成为摆在人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献显示,为了保障和提升网络化背景下高校的教学质量,人们纷纷运用新的技术方法,实践新型的管理理念,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构已成为新时期的重点研究课题。 本研究旨在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结合网络时代的背景和网络技术的手段,建构一套适应网络时代特征的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解决网络化背景下日益突显的高校教学质量问题,建立服务型的教学理念,保障和持续改进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 研究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对国内外教育组织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研究的现状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访谈和个案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网络时代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进行了全方位研究。通过研究,从体系基础、系统组成和实施叁个层面建构了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网络时代高等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网络时代高等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九大基础:以人为本、组织文化、顾客导向、过程管理、全员参与、持续改进、领导和团队、系统管理、基于事实,对各个体系基础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网络时代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模型,该系统由八个部分组成: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系统、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规范系统、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组织系统、教学实施系统、教学质量控制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和激励系统,对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了战略性的网络时代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实施模型。 本研究为高等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了有用的借鉴,为保障网络时代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框架。

黄宗海[6]2008年在《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通过“院校合并”或“专升本”等途径新建了一大批本科院校,这些本科院校的出现,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并逐步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2000到2006年广西先后有7所新建本科院校成立,约占到广西本科院校总数的37%。随着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数量的增加及其在广西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位的提升,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以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为研究对象,选择广西7所新建本科院校为样本,从影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教学先在因子、教学过程因子、教学结果因子、教学环境因子等诸方面对广西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目前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新建本科院校质量保证体系的设想,以服务于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实践。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是从背景分析入手,提出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阐明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主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本研究的概念以及理论基础。主要是界定了本研究的主要术语与相关概念,并介绍了本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及教育评价理论。第叁部分为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现状分析。从教学先在因子、教学过程因子、教学结果因子、教学环境因子4个方面对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目前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存在教学观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不理想、生源质量不高、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学风建设滞后、教学管理不科学等问题。第四部分为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针对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客观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包括构建以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体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质量反馈体系为主体的内部保障体系和以广西区政府、及整个社会在内的外部保障体系,最后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提出自己的建议。

张爱芹[7]2010年在《主体性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职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无论是课程开发还是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环节都离不开课程管理,课程管理不仅在技术层面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而且在理念层面有助于形成高职院校课程的自主发展机制。从课程开发环节来看,课程管理可以保障每一环节优质课程产品的形成,为最终开发出优质课程打好基础;从课程实施环节来看,新课程模式应该如何实施才能到达我们预期的效果,这也是课程管理需要关注的问题;从课程评价环节来看,如何组织课程评价,即谁评价、评什么、怎么评等问题都是需要进行规范和管理的;以上叁个方面主要从技术层面阐释了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的重要性,其实在理念层面课程管理有助于形成高职院校课程的自主发展机制,使得学校特别是教师真正站在课程的立场来思考问题,摆脱原来课程“执行者”的角色,真实地、创造性地参与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以上构成了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而研究过程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展开。首先,伴随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校课程意识的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管理的话语权由“教学”转向了“课程”,从“教学管理”到“课程管理”的转变,隐含高职院校中从“教学论概念系统”到“课程论概念系统”转换的取向。系统分析“教学论概念系统”向“课程论概念系统”的转换,随之分析课程管理对教学管理的发展以及课程管理能否取代教学管理等问题。其次,高职院校发展到现在,缘何要从教学管理发展到课程管理?从其知识论视角来看则是由于知识性质的变化导致了课程本质的变化。当课程的本质发生变化之后则必然会导致其课程发生的主阵地学校对待课程的方法发生变化。因此知识性质的变化导致课程本质的变化,这成为高职院校由教学管理转向课程管理的深层原因。当这一切发生变化时,学校特别是教师的角色必然也会随之发生改变。通过分析对知识性质本质的认识、对课程本质的认识以及对学校和教师主体角色的认识来深入探究课程管理的提出。再次,在现象和本质转换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是否做好了应对呢?是否积极的参与了学校的课程管理呢?其课程管理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调查研究获得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的行为,进而分析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的行为,为在实践架构中提出有效的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的实践框架打好基础。最后,学校主体性参与课程管理研究不应当仅仅成为一种理念,而应切实体现在学校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整个课程运行过程为主线,研究课程开发活动的管理、课程实施活动的管理以及课程评价和课程监控活动的管理,在研究过程中不可能渗透到每一环节的方方面面,而是以每一个环节中的关键事件为把手来研究和论证如何进行课程管理。课程开发活动的管理分为叁大部分即课程开发理念的管理、课程开发机制的管理以及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活动管理,而在每一部分的论述过程中又是选取其中的关键事件来论述的,如在课程开发机制管理环节中拟主要研究课程开发方案管理、课程开发计划管理等。通过对这些关键事件的研究和论证达到对课程开发活动的规范和管理;通过项目课程实施过程管理、教师参与项目课程实施管理这两个方面来研究课程实施活动的管理;对于课程评价和课程监控活动的管理主要是从课程管理的手段视角来研究的。本文尝试对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研究做初步的探索,希望能对高职院校课程管理实践做些前提性和基础性的工作。

胡馨文[8]2009年在《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生教育是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是以培养人的研究能力为宗旨的一种较高级的教育,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是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二者不可偏废。根据我国《学位条例》规定,硕士研究生要在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活动的基础环节,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要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应该从基础入手,因此,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正逐渐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管理是指根据硕士研究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各校(研究生院)、院、系等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有意识地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管理活动,其实质就是合理组织和有效整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充分调动课程教学双主体的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研究型人才,具体内容通常包括课程教学的计划管理,课程教学的过程组织管理、课程教学的监控管理等。我国目前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对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不够重视;课程管理缺乏梯度设置、可选择性和动态反馈;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投入不能满足硕士生培养的需要以及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监控机制的不完善,管理方法的过于单一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树立人本管理的理念,坚持发展的观念;优化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加强课程管理;合理组织课程教学资源,增加课程教学投入,改进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的方法;构建完善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的评估监控体系等。

邓义桂[9]2008年在《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文中指出以人为本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现代管理理念,它反映了新时代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与人的地位的提升。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核心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管理模式,它贯穿于教学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是以人的全面的自在的发展为核心,以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学校共同愿景为引导的一整套管理,通过自我管理,使师生驾御自己,发展自己,进而达到全面自在的发展,并实现学校和师生个人的共同发展。文章分析了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人性化缺失的主要表现——学生缺少学习自由,缺乏自主选择权利;教师主体地位未能得以落实,参与教学管理的机会少;教学管理行政化现象严重,民主氛围不够。阐述了高校教学管理缺乏人性关怀的主要原因——教育思想观念陈旧,教学资源不足,宏观管理体制僵化。提出了构建以人为本高校教学管理的四个关键因素——校长、教师、学生、学校文化,阐述了树立以人为本的校长理念,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是实施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论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应当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心理需要、个性差异、选择权利,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每个学生获得赏识、感受成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指出了以教师发展为本,应当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应当树立情感、制度、民主、成功管理理念,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营造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是实施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重要保证等观点。文章结合西南大学本科教学管理改革的实例,讨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论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实践应用。笔者希望通过对理论的研究、探讨,对实践的总结、归纳,使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论真正落实到学校教学管理的实践中去,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以人为本,真正做到促进学生、教师的全面发展。

张春[10]2007年在《中等职业学校分层次教学管理初探》文中认为论文以分层次教学和教学管理理论为理论根基,在继承、总结和借鉴分层次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分层次教学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构建分层次教学管理的理论体系。为此,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研究:第一章阐明了分层次教学管理的概念和意义。分层次教学管理就是“学校教学行政人员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特有的管理行为,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教学工作,以求实现分层次教学目标的过程”。分层次教学管理的意义就是有利于因材施教;使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能适应现行经济体制下的市场需求变化;有利于终身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学习化社会的形成;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二章阐明了分层次教学管理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分层次教学管理的理论根基;分层次教学管理以人本管理理论为依据。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学管理都有相应的教学管理理论为指导,分层次教学管理更是如此。第叁章具体研究了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分层次教学管理的计划管理和过程管理的主要内容;探讨了中等职业学校分层次教学管理的基本策略,主要从课程管理、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评价管理和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章阐明了中等职业学校分层次教学管理的保障措施。主要从观念层面上、制度层面上、机制层面上、方法层面上、行为层面上进行阐述。最后,在结束语中,论文在总结已经取得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几个后续研究中需要关注的相关课题,明确了自己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外籍教师跨文化教学管理要素创新研究[D]. 王万智. 东北大学. 2015

[2].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D]. 刘昕. 山东大学. 2016

[3]. 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研究[D]. 周登超. 武汉大学. 2013

[4]. 高校网络教学平台教学中的管理研究[D]. 朱德权.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5]. 网络时代高等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构[D]. 邓婧. 江西师范大学. 2006

[6]. 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的研究[D]. 黄宗海.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7]. 主体性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研究[D]. 张爱芹.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8]. 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研究[D]. 胡馨文. 湖南大学. 2009

[9].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D]. 邓义桂. 西南大学. 2008

[10]. 中等职业学校分层次教学管理初探[D]. 张春.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教学过程管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