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工业大学辽宁省大连市116000
摘要: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滨水景观,它的存在既可以美化城市,还可以改善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滨水景观有着复杂的生态系统,人工美景与滨水区丰富的自然景观是构成城市特色的聚集地,是人们理想的居住环境,在那里可以远离城市的车马喧嚣,释放自己的压力。加强对城市滨水景观的重视程度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从多方面开展城市建设事业。本文针对我国当前滨水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我国滨水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生态理论
一、我国滨水景观设计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小水系设计精品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现阶段在水系滨水景观的设计上较为单一,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防洪,欣赏这一功能并没有得到实现,不符合唯美设计的这一要求。所以,设计人员可以更新观念,将美观与防洪相互结合进行设计,切实考虑景观的实际地理条件与资源,让景观平台的设计更加立体化,以满足水位动态变化的这一需求,既可以满足防洪这一需求,还能够起到供人观赏的作用。
(二)设计缺乏公众参与
我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公众的参与,即使他们有参与但是参与的力度也不够。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忽略了大众的意见,设计思想太过于个体化,导致在设计之初就会存在一定偏差。除此之外,当这些方案完成之后,设计师也没有及时进行调查,考虑景观使用者的具体感受。类似于这样的情况都使得滨水景观设计难以满足大众的需求,无法最大限度的实现城市景观的功能。
(三)缺失生态文化要素
许多景观都是采取硬质铺地,生态系统中原有的物种受到破坏,城市生态系统与资源的循环利用都没有充分考虑,这都是我国现阶段在滨水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的失误,使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破坏。与此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太过于看重平面效果,大多依赖于西方的景观设计理论,破坏了本属于这个城市内部的文化特征,无法充分体现出这个城市本有的特色。
二、滨水景观生态设计
(一)交通网的设计
在滨水景观中交通网起到一个框架作用,将陆域与水域的交通相互联系,与滨水环境内部的各个功能相互连接,根据大众的心理需求来考虑交通的多样性、回环性与通达性。丰富滨水环境的多样性可以选择扩大沿河绿地面积的绿化量,构建一个更加方便舒适的交通系统。
(二)驳岸的处理
水域与陆地的交界线就是所谓的驳岸,能够创造出良好的亲水空间才能够算的上好的驳岸设计,保证滨水景观更加具有吸引力。自然型驳岸、自然人工型驳岸、自然原始型驳岸这三种模式是最主要的驳岸设计。根据不同的滨水区环境的需求,来选择出最合适的驳岸处理方式,还可以充当景观观赏要素来吸引大众的眼光。
(三)生态植物的配置与选择
滨水地区植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态群落,所包含着水生植物群落与陆生植物,是水陆生态系统的交汇地区,属于敏感性与脆弱性共存的地方。对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并改善原有的生态系统有利于环境更好的发展,在植物选择上以本土植物为主,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增强有着重要意义。
三、滨水景观的景观要素
(一)心理行为要素
心理行为要素就是设计区域使用者的行为与心理特征,它与我们平时所讲的心理行为特征还是存在一个区别的,这是从景观角度上来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特性。具体的心理行为要素就是对现有滨水区域人们所利用的频率、方式与设计改造的意向等。景观设计过程中对大众的心理感受也会不容小觑的,这也是体现人文关怀的主要途径,也是可持续性设计的重中之重。
(二)自然生态要素
自然生态要素是将规划设计区域有关的生态与自然方面的特征,通常的情况下是以地质情况、土壤性质、本地动植物、生态系统这些方面。面对自然生态要素时,对当地的地质和生态资源进行合理运用,避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进行合理设计,寻找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同点。
(三)美观与实用性
当滨水区的各个功能都得以满足之后,还应进一步创造美观的视觉效果,最大限度的吸引人的眼光。假如市民游客可以参与到滨水区的景观设计,才会更有生命力与活力,否则再好的景观规划没有人的互动与参与也是单调的、缺乏朝气的。将使用功能与美观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才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
四、改善现阶段滨水景观设计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滨水景观做出评价,其方式以主观评价的介入为主,适当增加公众对滨水景观设计的参与环节,通过调查了解公众与滨水景观之间的不同需求,以此作为城市设计的主要依据。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将其进行具体的划分,分为喜爱度评价、满意度评价、景观舒适评价等等。认知模式可以具体分为滨水景观间使用方式评价、意象评价与景观审美评价。
(二)顺应水系城市规划建设
我国的滨水城市在现阶段主要是以水为主进行发展,城市规划人员也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将水系发展最为重中之重,对城市设计进行具体规划。同时,设计人员应将保护生态系统为基础与关键,让自然景色得以充分利用,为人们带来最好的视觉体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和规划时,把握建筑整体轮廓,与周围的环节相融合,把控好建筑物的高度与密度,控制好滨水岸线和建筑物之间的空隙,将城市内陆与水体进一步融合,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以生态共享为原则
水体与内陆城市的交汇处就是滨水景观,设计人员在对滨水景观进行设计时,充分发挥出水体的边缘效果,与多种多样的物种相互结合设计出大众满意的景观。此外防洪这一因素也不可忽略,进行设计时还要保护原有的自然风光与生态物种,最大程度的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设计者做到城市水质与组织设计场地水质的融合后,使水系系统的稳定性与系统性得到保障,设计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滨水景观。
五、结语
总而言之,可持续性生态滨水景观的建设与生态环境优化、社会健康发展甚至国家利益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还是保证我国区域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的必经之路,能够有效的解决当前所存在的环境危机、资源匮乏等问题。运用科学的手段从多方面对滨水城市的景观建设进行探讨,以美化与生态作为设计的基础,真正做到贴近自然,回归自然。城市生态滨水景观的设计理念还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加强各个理论之间的关联,保证整个系统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乌镇滨水景观构成要素对喜好度的影响分析[J].郑静,吴菲倩,董莎莎,任光淳.现代园艺.2013(21)
[2].陕西沿渭重点示范镇滨水景观规划建设调研[J].郝春艳,冯保科,李运军.山西建筑.2014(35)
[3].地域性滨水景观的组织与塑造[J].杜新,鲍春.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作者简介
姬昆元(1993-10),男,汉族,籍贯:河北省唐山市,当前职务:硕士研究生,当前职称:学生,学历: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景观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