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领悟;转化;积累;审美情趣
作者简介:黄小艳,任教于广东博罗县石湾镇石湾中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质,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这里所指的“一种高度的言语素质”想必就是现时所谓的“语感”吧。今天,随着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它的培养是何其重要。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多次提到了“语感”二字,如其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后在各阶段的目标中,对语感的培养就更见具体、明确了。那么,何为语感?笔者个人认为王尚文先生对什么是语感的阐释精辟且全面。他说:“语感是一种言语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生成能力。”“一个具有良好语感能力的人,往往能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清,写得美。”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现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也就是说,善于积累语言材料,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语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语感培养。因为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发展学生的语言素质。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培养训练:
一、训练“读”能力,感受语感
“读”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古人早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少教育学者也强调,人在反复的诵读中,脑海中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模式,促进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而且我们的语文书,选上来的基本上是用语规范,文情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我们的教材也反复看到“反复朗读”的字眼,这就说明了在语文教学中若能以读代讲。边读、边品、边议,可能是最为科学、最有效地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着重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来感受语感。那么如何训练学生“读”的能力呢?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朗读可使语感细腻。朗读就是放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它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朗读时,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更多个角度体察作品的内涵,如朱熹说:“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
2.美读可使语感美妙。它要求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与作者同悲共喜,实现心灵的交融。
3.精读可使语感深刻。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精读就是要边读书边思考。读者沉浸在作品中,对关键词语深入品味,对语气变化细细推敲,从而领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发掘出作品背后深藏的意蕴和情感。精读是语感由感性直觉步入理性直觉的关键。
4.速读可使语感敏锐。速读即浏览,是说一个人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从言语作品中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捕捉到文章的要旨。是一种对言语迅速的反应和敏锐的直觉能力。尤其是在中考的现代文阅读这种题型中,速读能力更为重要。而且如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只有那些对众多的信息能快速把握,做出准确判断的人,才可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之下,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提高语感的敏感性,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二、揣摩、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语言,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揣摩比较就是提醒学生将积累到的相同或相异的材料放在一起,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方法,让学生在揣摩比较中,从词语的准确性、感情色彩、鲜明生动、合乎规范等多方面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领悟语感。如《春》中有那么一句:“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得买弄清脆的喉咙……”。句中“买弄”一词,是“炫耀”之意是贬义词,似乎用词欠当。但我们结合语境分析,就会发现用词之妙了,“买弄”一词贬义褒用更能体现出春天到来之际,万物的喜悦之情,更能突出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三、利用“写”的手法,转化语感
培养语感是为了更好的写作,同是不断地写作也能转化语感,所以笔者认为培养语感也要重视“写”这一环节。那么,如何“写”?笔者认为,关键是增强读写的教学意识,用好文本。在读写训练中,就是要直面文本,直面文本的语言。文本的核心就是语言,语文学习的核心就是语言学习,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对语言的理解、体味、积累和运用。学生既要熟悉理解文章的内容,又要习得语言,内化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写作方式来培养语感,如抄写、扩写、缩写、改写、仿写等,都可以成为读写的训练点,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这一环节转化语感。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写作方式来培养语感,如评写,就是要求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层面,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从某一点或几点切入,对文本进行评价和鉴赏,让学生的感性知识有发挥的空间,兴趣情感有激活的契机。例如,点评作品的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艺术构思等;笔者相信通过这样的一个写作渠道来转化语感,能让学生学会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鲜明生动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注重实践(即丰富课外活动),强化语感
语感的培养要在诵读积累和生活中领悟和之外还要适时的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语文的语感。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语文课外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写作能力,强化语感。如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可口述新闻或社会焦点问题,既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又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如开辩论会来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在我教完了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后,抓住文章的一句话“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色进行曲。”于是笔者就组织学生开展“克隆的利与弊”辩论赛,鼓励学生走上辩论台,让他们带不同意见的撞击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除此之外,尽可能的每周开展类似的语文活动,如读书心得交流、口头作文竞赛、语文知识竞赛、学做主持人、小小编辑部、自编课本剧与小品表演、诗文朗读比赛、主题手抄报等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实验证明,这些活动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在活动中使自己语感能力进一步生成,亦点燃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所以说,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强化语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能从上述多个方面来着重培养学生语感,就可以以文释道,把文章的内容、情感剖析得精辟而深刻,避免架空分析,把语文教得生动活泼,让学生饶有兴趣,同时又能让学生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语言。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这也对改革语文教学,提高语文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符合整个素质教育的精神。
(作者单位:广东博罗县石湾镇石湾中学516125)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洪镇涛.谈谈语感训练[J].语文教学通讯,2005.
[5]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