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绪猛[1]2004年在《常用化学农药对水稻生理生化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报道了稻田常用农药对不同品种水稻生理生化影响及机理的研究。结果如下: 1.农药对水稻叶片光合产物输出速率影响的示踪动力学研究 在水稻品种、喷药时期及施药浓度方面研究了叁唑磷、井冈霉素等农药对水稻叶片光合产物输出速率的影响。试验应用放射性核素示踪的手段,在作物活体条件下,采用多探头作物活体养分测量仪采集了不同处理时水稻功能叶片标记光合产物的输出动态数据,运用动力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隔室分析模型和数学描述公式,求解了相应的输出速率常数K值。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施用供试农药后,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水稻叶片标记光合产物的输出速率,随着施药浓度的增加,产生的效应也增大;叶片光合速率强度的降低是造成叶片光合产物输出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2.农药对水稻叶片丙二醛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测试了施用不同浓度的井冈霉素和叁唑磷后水稻叶片中丙二醛及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农药处理的水稻叶片中丙二醛及叶绿素含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农药处理浓度的加大,水稻叶片中丙二醛含量也在逐渐增加,影响的时间也在加长;而叶绿素的含量与丙二醛的变化刚好相反,即在逐渐减少。 3.农药处理后对不同品种水稻SOD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研究了几种农药处理后对不同水稻品种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次施用除草剂后大部分处理5~15 d内水稻SOD活性上升,而10d左右则显着提高SOD的活性,15d开始下降,21d左右SOD活性与对照基本相一致;第二次再用杀虫双、井冈霉素处理后2dSOD活性比对照上升,6dSOD活性则下降,这表明2次施药对水稻的影响更大。水稻叶鞘中SOD活性的上升及下降反映了水稻植株的抵御能力。 叶鞘部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变化情况表明:农药处理后引起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上升,但与对照无显着差异,一些氨基酸的变动情况可能是抗虫性下降的原因 冯绪猛常用化学农药对水稻生理生化影响及机理研究2之一。 4.农药对水稻草酸、还原糖和谷肤甘肤一S一转移酶含量的影响 研究稻田常用农药对水稻3个品种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用药后3d,5种农药处理均导致水稻体内草酸含量不同程度的下降,多数农药对秀水110、镇稻2号的影响大于秀水63;农药对还原糖的影响不明显;农药对谷胧甘肤S转移酶(GST)的影响也因品种和农药而异,同样对秀水63的影响小于镇稻2号和秀水110,但对镇稻2号除叁哇磷处理GST显着下降外,毗虫琳、井冈霉素、杀虫双处理GST显着上升,扑虱灵处理对GST影响不大。 5.农药对水稻幼苗生长及超弱发光等特征的影响 测试了农药对不同品种水稻幼苗期的生长和超弱发光值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农药对2种水稻幼根和须根的生长均产生抑制,而且随着施药浓度的升一高,水稻的幼根和须根的生长受到抑制逐渐增加;随着井冈霉素浓度的升高,2种水稻的芽长呈“低一高一低”的变化,而随着叁哇磷浓度的升高,2种水稻幼芽的生长受到抑制逐渐增强。低浓度的井冈霉素可以提高水稻幼根的超弱发光值,却抑制水稻幼芽的超弱发光值;而高浓度的井冈霉素抑制了水稻幼根超弱发光值,却促进水稻幼芽的超弱发光值。随着叁哇磷浓度的升高,水稻幼根的超弱发光值逐渐降低,水稻幼芽的超弱发光值呈“低一高一低”的变化趋势。
王正贵[2]2011年在《除草剂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残留特性》文中研究表明麦田草害成为影响和制约小麦稳产高产的限制性因子之一,全世界小麦因草害引起产量损失达总产的10%左右。如何合理的使用麦田除草剂来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及资源利用效率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本研究以麦田常用的5种除草剂苯磺隆、使它隆、异丙隆、骠马、绿麦隆为研究对象,以弱筋小麦扬麦13为供试小麦品种,于2008-2010年在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试验场进行,在评价麦田除草剂不同施用剂量(0.5倍推荐剂量,推荐剂量,2倍推荐剂量,4倍推荐剂量)、不同施药时期(冬季施药,春季施药)对麦田杂草防效及小麦安全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除草剂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特性,分析了不同除草剂的残留特性,提出了除草剂安全使用的药剂种类、剂量与施用时期,为进一步建立小麦优质高产安全生产体系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除草剂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使它隆、苯磺隆对阔叶杂草防效较好,药后15d推荐剂量处理株防效达到90%以上,但对禾本科杂草基本无效。骠马对禾本科杂草防治效果好,推荐剂量防效为90%左右,而对阔叶杂草基本无效;异丙隆、绿麦隆对阔叶类及禾本科杂草均有定的兼治效果。2个施药时期中以冬季施药防效优于春季施药。有草条件下,施用除草剂对扬麦13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在4-20%之间,且增产效果与除草剂的综合防效呈正相关关系,增产最显着的是使它隆2倍推荐剂量处理。在无草条件下施用不同剂量除草剂均造成扬麦13显着或极显着减产,减产幅度在4%-30%之间,减幅最大的是异丙隆2倍推荐剂量处理。除草剂在有草条件下对扬麦13产量结构(穗数、粒数及千粒重)起正效应;在无草条件下对其均起到不同程度的负效应。5种供试除草剂中,以使它隆对扬麦13产量结构负效应较小,异丙隆负效应较大。由此提出在麦田无草害发生或草害发生未达防治标准时,不推荐使用除草剂;草害发生严重时,对于以阔叶杂草为优势杂草的麦田,推荐使用20%使它隆乳油,冬季用药使用推荐剂量即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增产显着,春季用药可适当加大剂量,一般不高于2倍推荐剂量的使它隆处理对麦田杂草防治效果好,增产明显;对于以禾本科杂草为优势杂草的麦田,推荐使用6.9%骠马水乳剂,用药量为750ml/hm2。2除草剂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苯磺隆、使它隆、异丙隆、骠马及绿麦隆5种除草剂不同施药时期、不同施药剂量对扬麦13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草条件下,冬、春季施用除草剂均使扬麦13籽粒蛋白质含量升高,湿面筋含量及沉降值也不同程度升高,说明有草条件下除草剂虽然有效防除了麦田杂草,提高了产量,但对弱筋小麦品质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无草条件下使用除草剂使扬麦13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及沉降值降低。说明除草剂本身对弱筋小麦品质有一定的调节效应,但是这种变化的幅度较小,一般与对照差异不显着,由此说明除草剂对小麦品质指标的影响较小。在本试验中,春季用药相对于冬季用药对扬麦13籽粒品质指标的影响较小。从整体试验结果看,供试的5种除草剂中以骠马对扬麦13的籽粒品质指标负面效应最小,其次为使它隆和苯磺隆,绿麦隆及异丙隆对扬麦13籽粒品质指标影响稍大。3除草剂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除草剂施药后5d,5种除草剂处理均导致小麦叶片SPAD值不同程度下降。除草剂严重影响了光合速率,所有剂量处理光合速率均受到抑制,以异丙隆2倍推荐剂量处理抑制率最大,施用后光合速率下降百分率达27%。施用除草剂之后随生育进程,小麦体内SOD酶活性明显受到除草剂影响,表现为先升高、后逐渐恢复至对照水平;POD酶活性则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多数处理药后30d仍低于对照;CAT酶活性对除草剂比较敏感,用药后5d即显着升高,其后影响逐步减小,直至药后30d恢复到对照水平;除草剂对MDA含量影响相对较小,多数处理MDA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以上结果说明,参试5种除草剂在施用后短时间内对小麦的光合作用存在一定的抑制效应,之后可能由于改善植株生长的生态环境条件,光合功能得到加强,产生的促进效应超过了由于喷施除草剂而形成的抑制效应,小麦籽粒产量提高。4除草剂对麦田土壤微生物数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大田条件下以异丙隆、苯磺隆2种除草剂施入麦田后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以评价其环境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异丙隆喷施后对麦田土壤真菌表现出短暂的抑制作用,但处理后5d左右开始有激活效应,至60d仍具激活效应;对细菌及放线菌表现为抑制作用,且持续时间较长,到15d左右才开始表现出激活作用;不同浓度异丙隆处理后,1.88g/kg、3.75g/kg浓度处理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激活-抑制-激活”作用,而7.50g/kg、15.00g/kg浓度处理则表现为“抑制-激活”作用;各浓度异丙隆处理对土壤脲酶活性均表现为抑制-激活作用;蔗糖酶活性对异丙隆比较敏感,开始表现为激活效应,其后逐渐趋于平缓,60d左右表现为抑制效应。苯磺隆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具有激活作用,且浓度越高,激活作用越强;对脲酶活性表现为0.13、0.25和0.50g/kg浓度处理轻微激活,1.00g/kg浓度处理则起抑制作用;苯磺隆对土壤中蔗糖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说明苯磺隆对各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均为短期效应,除1.00g/kg浓度处理外,其余处理在试验后期均能逐渐恢复至对照水平,对麦田土壤生态系统相对安全。5除草剂在麦田土壤及小麦植株中的残留特性研究苯磺隆、使它隆、异丙隆、骠马及绿麦隆5种除草剂不同剂量、不同喷施时期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结果表明,在供试除草剂中绿麦隆最难降解,施用不同剂量的绿麦隆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长达31-49d,在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为9-11d,但经过小麦整个生育期的降解,收获时在小麦体内不会形成残留,食用安全,而在麦田土壤中有残留,残留值在0.01-0.16mg/kg之间。苯磺隆在小麦及土壤中的降解速度较快,半衰期土壤中12d左右,植株中2-3d,收获时在小麦植株及土壤中均未检测出残留。使它隆降解半衰期在土壤中为10d左右,小麦植株中3-4d,一般30d内即可基本降解完全,收获时未在土壤与小麦植株体内检测出残留。异丙隆在小麦植株中降解速率较快(半衰期为2-4d),而在土壤中降解较慢(半衰期12d左右),但在药后60d左右基本都能降解完全,收获时小麦植株及土壤中均未检出残留。在供试的5种除草剂中,骠马的降解速度最快,无论土壤还是植株中降解半衰期均为2-3d。收获时小麦植株及土壤中均未检出残留。供试5种除草剂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对小麦及土壤安全。
李小侠[3]2008年在《农药胁迫对棉花生理生化的影响》文中指出农作物是一个能够维持内稳定的开放系统,通过研究在农药胁迫环境下,作物体内的组织和器官是如何协调起来发挥综合效应来维护整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对揭示农作物的生命现象具有理论意义,对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物质生产也具有实践意义。棉花是新疆的主要经济作物,而化学农药的使用在确保棉花的增产、丰收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大多数农药品种都为一些化工产品,其在防治有害生物的同时,对保护的农作物又是一种胁迫,也将必然会对棉花生理生化作用产生影响。本文以棉花K8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生产中常用农药阿维菌素、克螨特、缩节胺、氧乐果、溴氰菊酯和金世纪不同农药种类的不同浓度,施用后对棉花生理生化随时间而变动的规律及其几种农艺性状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农药对棉花生理的影响。1.农药胁迫对棉花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棉花苗期SOD活性的研究及蕾期、铃期两个生育期内棉叶组织中SOD、POD、CAT活性的研究表明:棉花受农药胁迫以后,与对照相比,其叶片内的叁种保护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从叁次用药后保护酶活性的变化来看,六种农药中,其中阿维菌素对棉花的胁迫影响最小,氧乐果的胁迫时间最长,其次为溴氰菊酯和克螨特。不同施药浓度对棉花叶片中保护酶活性均有影响,但酶活性的高低与施药浓度无显着相关性。2.农药胁迫对棉花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农药的使用能导致棉花叶片细胞膜脂过氧化水平升高,引起细胞膜结构损伤,使细胞膜透性增大;在蕾期所施的六种不同类型农药中,克螨特和金世纪对棉花中丙二醛的含量影响最大;而在铃期,氧乐果和溴氰菊酯对棉花的胁迫影响时间较长,但随胁迫作用的延长,由于棉花自身补偿作用和胁迫因素的适应,逐步可消除这种伤害。表明在不同的生育期,不同农药对棉花的胁迫程度不同。农药作为一种胁迫因子,在棉花上使用后,对棉花叶片内游离脯氨酸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农药类型及不同施用浓度在棉花不同生育阶段对脯氨酸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但总体上表现出上升趋势。在苗期所施的六种不同类型农药中,植物对缩节胺、阿维菌素、克螨特和金世纪农药比较敏感,导致受这些农药胁迫以后,其叶片的脯氨酸含量明显上升,表明农药对棉花叶片细胞膜可能造成了较大伤害;而氧乐果和溴氰菊酯的胁迫较轻。在蕾、铃期,六种农药对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幅度较苗期小,表明棉花随着生育进程对农药的敏感性降低。由此可见,游离脯氨酸含量上升有可能作为该植物的一种主要渗透调节方式,可以延缓植物细胞发生水分亏缺,对处于农药胁迫下的植物具有重要意义。3.农药胁迫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农药胁迫对棉花的现蕾时间、开花时间、吐絮时间、吐絮率、株高及单铃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阿维菌素、克螨特和缩节胺的使用,促使棉花的现蕾和开花提前。而不同种类农药的使用对棉花吐絮时间的影响较大,其中喷施克螨特、缩节胺和金世纪的棉花吐絮时间晚于其他药剂。喷施缩节胺、氧乐果和溴氰菊酯的棉花株高均显着低于对照。喷施氧乐果和溴氰菊酯的棉花单铃重最低,而喷施缩节胺和金世纪的棉花单铃重与对照接近。农药对棉花农艺性状及生理生化作用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张凤侠[4]2009年在《不同农药对烟草害虫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叁种烟田常用化学农药(40%氧化乐果、30%乙酰甲胺磷、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以及两种自行配制植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1号和2号)对烟草害虫(烟蚜和烟青虫)的药效试验以及对烤烟生理生化的影响。旨在探讨喷施农药后对烟株生长产生抑制或促进作用的生理生化机制,并力求从中筛选除既能够有效防治烟草害虫又对烟株生长基本无影响的植物源农药。研究结果如下:1.自行配制的2种植物源农药具有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长,对天敌安全等优点,尤其是植物源农药1号对烟蚜和烟青虫的田间防治效果优于植物源农药2号和常用化学农药,可作为新型药剂大面积推广应用。适宜稀释倍数为500倍,烟青虫施药时期为2-3龄盛期。常用的叁种化学农药(氧化乐果、乙酰甲胺磷和吡虫啉)分别对烟蚜、烟青虫也有显着的防效,生产上仍可继续应用。但要注意各种化学农药的轮换使用,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2.与对照相比,植物源农药1号处理的烟株株高、茎围、叶数和最大叶面积均有所增加,常用化学农药处理最大叶面积均明显降低;喷施农药能促进烤烟叶片叶面积指数的增加以及干物质的积累,以植物源农药1号最为明显;喷施1次农药前期对烟株IAAO活性、叶绿素含量及a/b值有所影响,但20 d后各处理与对照基本一致;累计喷施3次农药后与T1(CK)相比叶片内IAAO活性有所增加,叶绿素含量及a/b均下降。3.农药处理后烤烟烟叶Inv和NR活性均表现为下降趋势,且累计喷施农药减少量要大于喷施一次农药处理。4.喷施1次农药后烟叶内PAL和PPO活性均呈先增后减的单峰曲线变化规律,喷施农药前期影响较大,随喷药时间延长,影响逐渐减弱;累计喷施叁次农药后可增强烟叶内PAL和PPO活性,降低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综合比较均以植物源农药对烤烟多酚类物质影响最小。5.累计喷施3次农药可显着提高烟叶内MDA含量,且影响大于喷施1次农药处理。喷施一次农药后和累计喷施3次农药后均可提高烟叶内SOD、POD、CAT活性;喷施1次化学农药降低烟叶内GSTs活性,而植物源农药则相反,但累计喷施叁次农药均提高烟叶内GSTs活性。6.大田生长过程中喷施农药能够提高烤后烟的经济性状;与T1(CK)相比,各处理中部烟叶单叶重、平衡含水率、抗张强度、填充值均有所提高,叶片厚度、含梗率、叶质重比均有所降低;降低了中部烟叶总氮、烟碱、还原糖、氯素、氮碱比,提高了总糖、钾素、糖碱比、钾氯比;中部烟叶喷施农药处理石油醚提取物的含量均高于T1(CK);增强了中部烟叶的中性致香物质含量。总体来看,所有农药处理中植物源农药1号对防治烟田害虫效果最好、对烤烟生长发育影响最小,且有助于改善烟叶产量和质量,依次是植物源农药2号、10%吡虫啉、30%乙酰甲胺磷、40%氧化乐果。
余月书[5]2007年在《吡虫啉等杀虫剂残留对二化螟生殖影响机制及对褐飞虱的控制效能》文中研究说明二化螟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研究认为水稻耕作制度是影响其种群变化的重要原因。农药是害虫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稻田引入农药后,田间害虫与天敌的种群结构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本文通过2005—2006年试验对农药在水稻中的残留、农药对二化螟生殖、农药对水稻生理生化影响、农药对二化螟蜕皮激素与保幼激素影响及水稻中吡虫啉残留对褐飞虱控制效能等方面作了研究,获得结果如下:1.以水稻、茭白为食料,选用吡虫啉、扑虱灵等处理食料后饲养二化螟幼虫,测定二化螟蛹重及成虫生殖力。结果表明,田间二化螟蛹重在各处理间差异显着,但各处理同对照相比没有显着差异;吡虫啉10mg/kg与15mg/kg处理茭白后饲养幼虫羽化的成虫产卵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以吡虫啉15mg/kg处理的茭白饲养的幼虫羽化出的成虫产卵量同10mg/kg处理相比差异达显着水平。以武粳15为食料的研究结果表明,吡虫啉30mg/kg浓度处理水稻后饲养幼虫羽化的成虫产卵量,同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以丰优香占为食料结果表明,吡虫啉15mg/kg处理与对照相比,成虫产卵量下降37.82%,二者存在显着差异。幼虫取食30mg/kg吡虫啉处理的丰优香占后羽化的成虫产卵量显着高于取食30mg/kg吡虫啉处理的武粳15后羽化的成虫产卵量。2.农药对水稻生理生化的影响有可能传导至取食水稻的害虫。二化螟幼虫取食农药处理的食料后,其体内激素产生了不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幼虫取食农药处理的茭白后,其体内保幼激素(JH)含量与对照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蜕皮激素(MH)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JH/MH比值随吡虫啉浓度上升而增大。以水稻为食料,研究表明,不同施药方式对幼虫保幼激素影响不同:幼虫取食经吡虫啉30mg/kg、叁唑磷10mg/kg喷雾处理的丰优香占,保幼激素含量与对照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分别上升1429.31%与1351.15%;取食农药喷雾处理后的武粳15,幼虫保幼激素基本呈上升趋势,同对照不存在显着差异;点滴、根施两种施药方式处理,幼虫保幼激素同对照相比显着或极显着下降;蜕皮激素测定结果表明,幼虫取食经农药喷雾处理过的丰优香占,蜕皮激素与对照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取食喷雾处理后的武粳15,蜕皮激素在不同药剂之间变化趋势不同,吡虫啉30mg/kg处理同对照相比差异显着。吡虫啉点滴处理,蜕皮激素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吡虫啉低浓度(15mg/kg)同对照相比,蜕皮激素量显着上升,其高浓度(80mg/kg)则显着抑制MH的分泌;同时,研究表明,幼虫取食经农药处理的不同水稻品种,对激素影响不同。幼虫取食药后丰优香占与武粳15两品种试验结果方差分析表明:水稻品种间,药后幼虫体内保幼激素量存在显着差异,蜕皮激素间无显着差异;水稻品种与农药互作研究表明,两因素互作对保幼激素存在显着影响,对蜕皮激素不存在显着影响。幼虫取食水稻后,其体内JH/MH值变化趋势说明,吡虫啉能干扰幼虫体内激素平衡。幼虫取食农药处理过的水稻后羽化出的成虫保幼激素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同对照相比不存在显着差异。对幼虫取食吡虫啉系列浓度处理的丰优香占后羽化出的成虫保幼激素进行回归分析表明,在测试的浓度范围内,成虫保幼激素含量变化与吡虫啉浓度呈现极显着的线性负相关。研究表明,二化螟幼虫体内激素含量在农药诱导下能产生显着的变化,在不同药剂间、不同施药方式间以及不同水稻品种间变化不同。3.以丰优香占、武粳15为研究对象,研究吡虫啉30mg/kg通过根施与喷雾两种方式使用后在水稻不同生育期、不同组织部位内的残留量;通过褐飞虱在药后不同时间的存活率,研究农药经不同施药方式与不同药量组合使用后在武粳15体内残留与防效的关系。研究表明:1)、吡虫啉在两品种水稻分蘖期体内药后不同时间残留量存在显着差异:药后7d丰优香占体内残留显着低于武粳15,而药后14d则显着高于武粳15。2)、水稻分蘖期喷雾处理,药后7d,吡虫啉在两水稻品种各部位的残留量均达到最大值;吡虫啉根施后,武粳15叶片部位吡虫啉残留在药后14d达最高值,茎杆和心叶部位残留最大值均出现在药后21d,丰优香占叶片和茎杆部位最大值在药后14d,心叶则在药后21d出现最大值。吡虫啉在水稻不同部位降解动态结果表明,丰优香占在喷雾后14d,叶片、心叶中吡虫啉残留量与茎杆相比显着下降,分别下降47.52%、26.63%;根施处理后,叶片与心叶残留量与茎杆相比在药后14d则分别显着下降42.90%、74.02%,药后28d叶片与茎杆相比则下降64.59%。在武粳15品种中则显示出不同的变化趋势。3)、水稻孕穗期,丰优香占经吡虫啉根施与喷雾处理后,药后同一天叶片部位吡虫啉残留量均高于茎杆。吡虫啉经根施与喷雾处理后,在丰优香占相同部位残留量呈现出不同的动态变化趋势。喷雾与根施后28d在茎杆中残留量达到最大值,叶片中残留量分别在药后14d与28d达到最大值。吡虫啉在水稻不同部位降解动态结果表明,根施与喷雾处理,叶片中残留量均显着高于茎杆;药后14d与21d,丰优香占孕穗期叶片部位残留量在根施与喷雾处理方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药后7d与28d两处理方式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茎杆部位测定表明药后任何时间,根施与喷雾处理方式之间均不存在显着差异。4)、吡虫啉对褐飞虱防治效果表明水稻分蘖期无论是药后1d还是药后15d接虫,在吡虫啉30mg/kg根施与喷雾处理及吡虫啉15mg/kg根施与喷雾处理中存在显着差异。药后1d接虫,在同等药量下,根施效果高于喷雾;药后15d接虫,根施与高药量组合对褐飞虱仍有较高的防效(接虫后10d防效达67.01%)。孕穗期,药后1d接虫,接虫后7d,吡虫啉30mg/kg根施与喷雾处理及吡虫啉15mg/kg根施与喷雾处理在防效上存在显着差异。农药在水稻不同品种、不同部位及不同施药方式下在稻体内的残留量不同,会影响水稻体内生理生化的相应变化,最终可能会影响在水稻不同部位取食的害虫种群的变化。由此表明,啉虫啉对褐飞虱防治效果与吡虫啉使用方式有关。4.逆境条件下,植物的营养会产生变化,这些变化对取食植物的害虫及其天敌能产生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研究表明,吡虫啉不同浓度对丰优香占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着差异:20mg/kg处理后7d、21d叶片可溶性糖显着低于对照;30mg/kg处理后14d,可溶性糖显着高于对照;50mg/kg药后21d可溶性糖显着低于对照。吡虫啉50mg/kg处理丰优香占后,药后7d、21d茎杆部位糖含量显着低于叶片,30mg/kg处理丰优香占后,药后7d、14d、21d茎杆部位糖含量显着低于叶片,20mg/kg处理后7d、21d茎杆部位糖含量显着低于叶片。30mg/kg处理武粳15后,药后14d、21d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着低于对照,28d测定则显着高于对照;药后14d、21d、28d茎杆糖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氨基酸变化随水稻品种而改变,丰优香占品种药后游离氨基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武粳15则显着低于对照。农药对水稻植株地上部分钾等化学元素的含量存在显着影响,药后相同元素在不同品种中含量变化趋势不同。
胡建伟[6]2006年在《叁种常用化学农药对小麦生理生化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在耕地面积不可能增加的情况下,用农药来防除病虫草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避免损失,是极为重要的措施。但农药使用的影响会破坏农作物体内的正常工作状态、扰动其生命活动过程。农作物是一个能够维持内稳定的开放系统,研究在农药胁迫环境下,作物体内的组织和器官是如何协调起来发挥综合效应以维护整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对揭示农作物的生命现象具有理论意义,对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物质生产也具有实践意义。本文以扬麦00118和强筋2808两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在常用化学农药井冈霉素、杀虫双、甲胺磷胁迫下这两种小麦生理生化变化情况及其如何作出相适应的调节与控制措施来维持其自身内环境的稳定。1叁种常用化学农药对小麦的伤害现象的分析研究了叁种化学农药对两种小麦发芽率、苗高、根长,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因素及小麦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农药对发芽率没有显着影响,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对发芽率的抑制程度提高;叁种化学农药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也产生抑制作用,具体表现为农药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小麦苗高降低,根长变短,同时也降低了小麦干物重的降低;在小麦的一生多次用药后对其产量构成因素也产生影响,表现为穗粒数、千粒重和有效小穗数的降低;农药的使用对小麦子粒品质(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也产生了影响。应用生物发光技术分别测试了叁种化学农药对小麦幼苗根部产生的受激发光(ICL)和超弱发光(SCL)变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叁种农药均能瞬间激发小麦根部的超弱发光强度,且发光强度与药液的浓度成正比;经农药药液处理后根部的超弱发光值均低于对照;根长在处理初期变化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受抑制的程度逐渐显现。综合地分析叁种农药对小麦幼苗根部的影响程度,杀虫双大于甲胺磷大于井冈霉素,用药浓度越高,对小麦根尖部位的影响就越大,强筋2808对供试农药的敏感性大于扬麦00118。2.1~2.2叁种化学农药对小麦叶片光合产物输出速率影响的示踪动力学研究在小麦品种、喷药时期及施药浓度方面研究了井冈霉素、杀虫双、甲胺磷等农药对小麦叶片光合产物输出速率的影响。试验应用放射性核素示踪的手段,在作物活体条件下,采用多探头作物活体养分测量仪采集了不同处理时小麦旗叶叶片标记光合产物的输出动态数据,运用动力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隔室分析模型和数学描述公式,求解了相应的输出速率常数K值。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施用供试农药后,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小麦叶片标记光合产物的输出速率,随着施药浓度的增加,产生的效应也增大;叶片光合速率强度的降低是造成叶片光合产物输出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2.3叁种化学农药对小麦细胞膜透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研究了叁种常用化学农药对小麦叶片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施用了不同浓度的井冈霉素、杀虫双、甲胺磷后,与对照相比,小麦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增大,并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膜透性有增大的趋势,处理浓度越高细胞膜透性增加的越多;丙二醛含量的测定结果与细胞膜透性相吻合,不同浓度农药处理后小麦叶片丙二醛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随着施药浓度的增加,产生的效应也增大。2.4叁种化学农药对两种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研究了叁种化学农药处理后对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处理后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较对照有所降低,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加大,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幅度增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有先降低后回升的趋势。2.5叁种化学农药对小麦幼苗根部ATP含量的影响应用荧光素霉发光法研究了叁种常用化学化学农药对小麦幼苗根部AT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农药的使用降低了根部ATP含量,随着处理浓度的加大,ATP含量的下降幅度也增加,综合来看,在相同处理水平下,强筋2808根部ATP含量下降的幅度大于扬麦00118,反映出两个小麦品种在同种胁迫条件下根部能量状况的不同程度变化。3.小麦抗氧化酶对化学农药引起过氧化胁迫的应答3.1施用叁种农药后小麦叶片SOD含量的变化应用化学发光法研究了叁种农药、施药浓度处理后对两种小麦品种叶片SOD活性的影响动态。结果表明,在施用农药后,5-10天内小麦体内SOD活性升高,10-15天SOD活性有明显下降,15-20天SOD活性又有回升。对农药的敏感性强筋2808大于扬麦00118,两种小麦对农药的敏感性为杀虫双大于甲胺磷大于井冈霉素,同时表明施药浓度越高SOD含量变化越快越大,即对小麦机体的损害程度越大,恢复的越慢。3.2-3.3施用叁种农药后小麦叶片SOD、POD同功酶的变化研究了叁种化学农药处理后对小麦SOD、POD同功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农药胁迫没有诱导产生新的SOD同功酶带,部分处理有POD同功酶带诱导产生。与对照相比较,处理后的SOD、POD同功酶带在宽度上都大于对照,并且颜色也较对照深,说明农药处理增加了SOD、POD的活性。
王曰营[7]2008年在《农药胁迫下十字花科蔬菜生理特性与黄曲条跳甲的互作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农药-十字花科蔬菜-黄曲条跳甲系统的角度,研究化学农药(功夫乳油和丁硫克百威)和植物性农药(印楝素)胁迫下十字花科蔬菜上海青植株生长指标、品质指标及碳氮代谢的变化,并由此导致黄曲条跳甲(SFB,phyllotretastriolata Fabricius)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和取食、存活的响应。结果如下:1农药对上海青生长指标的影响本实验研究证明,施药后不同天数,功夫乳油处理下的株高与对照之间基本上无明显差异,且总体上高于对照,对上海青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丁硫克百威和印楝素这两种农药总体上对上海青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整个施药过程中,叁种农药处理下的上海青伤流液含量基本上低于对照处理的,这表明农药胁迫下植物的伤流液含量减少,其中以功夫乳油的影响最为明显,且农药影响的时期主要集中在药后2d到5d;在叁种不同农药的胁迫下,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均为施药后4—10d,叁种农药对上海青叶绿素a和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基本上都是正向的,其中在施药后4d,功夫处理的叶片叶绿素a含量比对照高20.70%;在施药后10d,功夫处理的叶片叶绿素b含量比对照高出71.13%。2农药对上海青品质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叁种农药对上海青抗坏血酸的影响比较复杂,影响趋势呈高低交叉状态,其中功夫乳油处理下的抗坏血酸含量与对照间的差异较小,药后1d到7d功夫处理下的抗坏血酸含量均高于对照,尤其在药后4d时达到185.5mg/100g,比对照高出84.88%,这表明功夫乳油在喷药初中期对上海青抗坏血酸的影响是正向的;叁种农药对上海青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基本上是负向的,尤其药后11d功夫乳油处理下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比对照低11.15%。3农药对上海青碳氮代谢的影响施药期间,功夫乳油和丁硫克百威处理的上海青叶片还原糖含量要略低于对照处理的,而印楝素处理的上海青叶片还原糖含量要略高于对照处理的;叁种农药对上海青蔗糖影响基本上是负向的,尤其施药后7d叁种农药处理的上海青叶片蔗糖含量与对照处理的相比下降的百分率分别为印楝素(43.12%)>丁硫克百威(20.08%)>功夫(16.56%),其中丁硫克百威和功夫处理的上海青叶片蔗糖含量与印楝素处理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功夫乳油和丁硫克百威对上海青可溶性总糖的影响基本上也是负向的,以丁硫克百威影响较为明显,而印楝素对上海青可溶性总糖的影响基本上是正向的。叁种农药对上海青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基本上是正向的,在药后2d,功夫处理和丁硫克百威处理的上海青氨基酸总量均高于对照处理的,且与对照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极显着(p<0.01),比对照分别高出12.83%和13.88%,此时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及亮氨酸的含量在各个处理间的差异显着水平已经达到0.01;各种处理下上海青叶片中的人体必需氨基酸,除含硫氨基酸远低于模式谱标准值外,其余必需氨基酸均高于标准值;各种处理下的上海青叶片昆虫所需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随着上海青植株生长发育呈先上升再降低的趋势,亮氨酸和赖氨酸两种氨基酸的含量是昆虫所有必需氨基酸中最高的,基本上占到总氨基酸含量的9%左右,而蛋氨酸的含量是最低的,仅占到总氨基酸含量的0.3%左右。4黄曲条跳甲取食施药上海青后存活、取食及其体内酶系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取食叁种农药胁迫下上海青的黄曲条跳甲存活率和取食量药后初期都有明显的下降,其中在药后0d,丁硫克百威处理的黄曲条跳甲存活率仅为39.39%,而取食量仅为17.03mm~2/30头跳甲,比对照低136.1mm~2/30头跳甲,但药后3d时各种处理下的黄曲条跳甲均没有死亡现象发生。叁种农药胁迫下的黄曲条跳甲体内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性基本上均高于对照,尤其在药后7d印楝素处理下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是对照的1.67倍,且药后1d和10d,与对照差异极显着(p<0.01)但农药对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活性影响不显着。另外,叁种农药均对黄曲条跳甲体内羧酸酯酶活性起抑制作用。
卢海燕[8]2010年在《稻田常用农药对水稻挥发物释放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农药-水稻-害虫(褐飞虱、稻纵卷叶螟)-天敌(稻虱缨小蜂、黑肩绿盲蝽、拟水狼蛛)为研究系统,研究了4种稻田常用农药对水稻植株挥发物释放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结果如下:1)研究了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有机磷杀虫剂叁唑磷以及激素型除草剂二甲四氯钠对稻株挥发物释放的影响。利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捕集水稻挥发物,并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GC-MS)对其进行分离和鉴定。吡虫啉处理的褐飞虱为害稻株中共捕集到挥发物组分40种,其中已定性的25种,包括萜烯类(16种)、醇类(3种)、烷烃类(3种)、酮类(1种)、酯类(1种)以及萘(1种);印楝素处理的褐飞虱为害稻株挥发物组分共25种,其中已定性的14种,包括萜烯类(8种)、醇类(3种)、烷烃类(2种)以及酯类(1种);叁唑磷处理的稻纵卷叶螟为害稻株挥发物组分共36种,其中已定性的15种,包括萜烯类(8种)、醇类(3种)、烷烃类(2种)、酯类(1种)以及酮类(1种);二甲四氯钠处理的健康稻株中共捕集到挥发物组分24种,其中已定性的8种,包括萜烯类(6种)、醇类(1种)以及烷烃类(1种)。已定性的组分中,(-)-异喇叭烯、(-)-α-雪松烯、(+)-β-雪松烯、罗汉柏烯、依兰油烯、2,4a,5,6,7,8,9,9a-八氢-3,5,5-叁甲基-9-亚甲基-1H-苯并环庚烯、1(10),4-杜松二烯、3,9-杜松二烯、1,2,3,4,6,8a-六氢-1-异丙基-4,7-二甲基萘、雪松烯、2,6,10-叁甲基十四烷等11种组分为新报道的水稻挥发物组分。无论是农药处理的稻株挥发物还是对照植株(清水处理)挥发物,均以倍半萜类化合物的种类数和相对含量最高。与未施药稻株释放的挥发物相比,药剂处理稻株挥发物中均未有新组分产生,但部分组分的相对含量发生了变化。吡虫啉的浓度(未施药、低浓度、高浓度)、施药天数(1d、3d、5d、7d)及与其他生物因子(水稻品种、褐飞虱为害密度)的互作分别导致20%、85%、90%的组分相对含量显着改变,印楝素的对应作用分别为88.0%、76.0%、96.0%,叁唑磷的对应作用分别为13.9%、75.0%、88.9%,二甲四氯钠的对应作用分别为54.2%、45.8%、75%。上述结果表明,印楝素对水稻挥发物释放的影响最大,吡虫啉和叁唑磷次之,二甲四氯钠最小,这可能与农药特性以及不同的作用方式有关。不同农药处理的水稻植株挥发物中,水杨酸甲酯、(-)-异喇叭烯、(-)-α-可巴烯、(-)-α-雪松烯、(+)-β-雪松烯、(-)-异石竹烯、(-)-姜烯、雪松醇、正十七烷等9种组分的相对含量常发生变化,说明这些挥发物组分的释放不稳定,较易受农药因子干扰。挥发物组分多样的生物合成途径使其受农药影响的程度各异。2)研究了吡虫啉处理稻株的挥发物在稻虱缨小蜂和黑肩绿盲蝽寄主选择行为中的作用。稻虱缨小蜂行为生测采用“Y”型嗅觉仪,黑肩绿盲蝽采用“H”型嗅觉仪。2种天敌均对不同浓度吡虫啉处理稻株的挥发物作出选择。当褐飞虱的密度为10头/稻苗时,与高浓度(37.50 g a.i / hm2)吡虫啉处理稻株挥发物相比,稻虱缨小蜂明显地选择了低浓度(15.00 g a.i /hm2)处理稻株(药后5天除外)。黑肩绿盲蝽对吡虫啉处理稻株挥发物的喜好则表现为未施药稻株>低浓度稻株>高浓度稻株。吡虫啉不同浓度处理后相对含量存在变化的稻株挥发物组分,如水杨酸甲酯、(-)-姜烯、正十六烷等,对稻虱缨小蜂和黑肩绿盲蝽的引诱或驱避作用可能是导致其寄主选择行为的一个原因。不同的施药天数亦影响天敌对吡虫啉处理稻株挥发物的选择性。褐飞虱密度为2头/稻苗时,以低浓度(或高浓度)吡虫啉喷施水稻植株,与施药7d的稻株相比,稻虱缨小蜂明显地选择了施药3d、5d(或1d、5d)的稻株。褐飞虱密度为10头/稻苗时,与高浓度吡虫啉处理1d的稻株相比,稻虱缨小蜂明显地选择了施药3d的稻株。与药后3d、5d、7d的稻株挥发物相比,黑肩绿盲蝽更多地趋向施药1d的稻株挥发物。稻虱缨小蜂和黑肩绿盲蝽均避开药后天数较长的稻株,说明吡虫啉药后7d的稻株挥发物对天敌有驱避作用。3)研究了印楝素处理稻株的挥发物在稻虱缨小蜂和拟水狼蛛寄主选择行为中的作用。2种天敌的行为生测均采用“Y”型嗅觉仪。结果表明,当褐飞虱的密度为2头/稻苗时,稻虱缨小蜂和拟水狼蛛对所有成对气味源(低浓度处理稻株与未施药稻株、高浓度处理稻株与未施药稻株、低浓度处理稻株与高浓度处理稻株)未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只有当褐飞虱密度为10头/稻苗时,天敌的选择行为才出现显着差异。与未施药稻株挥发物相比,稻虱缨小蜂明显趋向于高浓度(2.25 L/ hm2)处理(施药1d)稻株挥发物。与高浓度处理(施药1d、3d)的稻株挥发物相比,稻虱缨小蜂明显地喜好低浓度(1.13 L/ hm2)处理稻株挥发物。印楝素处理的水稻植株挥发物对拟水狼蛛的寄主选择行为影响较小。与未施药的稻株挥发物相比,拟水狼蛛明显地趋向高浓度处理(施药3d)的稻株挥发物。施用印楝素的稻株挥发物较未施药稻株更吸引天敌,说明植物源农药对天敌较为安全,有利于更大程度地发挥天敌的生物控制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调整农药的使用,使农药与水稻挥发物协同发挥作用,促进水稻害虫的可持续治理。4)测定了农药处理后相对含量较高或改变较大的14种水稻挥发物组分对褐飞虱3种天敌的生物活性。稻虱缨小蜂行为生测采用“Y”型嗅觉仪,黑肩绿盲蝽和拟水狼蛛均采用“H”型嗅觉仪。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浓度及观察时间下,对黑肩绿盲蝽起作用的组分是芳樟醇(引诱)、水杨酸甲酯(引诱)、(-)-异喇叭烯(引诱)、(-)-异石竹烯(引诱)、柠檬烯(驱避)、橙花叔醇(驱避)、雪松醇(驱避)等7种,对拟水狼蛛存在生物活性的是水杨酸甲酯(引诱)、(-)-异石竹烯(引诱)、法尼烯(引诱)、橙花叔醇(引诱)、(-)-α-可巴烯(驱避)、正十六烷(驱避)、雪松醇(驱避)等7种,能引起稻虱缨小蜂反应的组分是柠檬烯(驱避)、(-)-异喇叭烯(引诱)2种。其中,黑肩绿盲蝽和拟水狼蛛的共同活性组分是水杨酸甲酯、(-)-异石竹烯、橙花叔醇和雪松醇,除橙花叔醇外作用一致;黑肩绿盲蝽和稻虱缨小蜂的共同活性组分是柠檬烯和(-)-异喇叭烯,且作用一致;拟水狼蛛和稻虱缨小蜂无共同的活性组分。测定的14种组分中,(-)-α-雪松烯、(+)-β-雪松烯、(-)-姜烯和正十七烷等4种组分对3种天敌均无生物活性。生产上可以利用能引诱天敌的挥发物组分,加强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5)测定了14种水稻挥发物组分对褐飞虱的生物活性。行为生测(采用“H”型嗅觉仪)中,在一定的浓度及观察时间下,对褐飞虱表现出引诱作用的是柠檬烯、(-)-异喇叭烯、(-)-异石竹烯、法尼烯和雪松醇等5种组分,表现为驱避作用的是芳樟醇、水杨酸甲酯、(-)-α-可巴烯、(-)-α-雪松烯、(+)-β-雪松烯、(-)-异石竹烯、法尼烯和橙花叔醇等8种。值得注意的是,(-)-异石竹烯和法尼烯在不同的浓度下表现出相反的作用。(-)-姜烯、正十六烷和正十七烷等3种组分对褐飞虱无生物活性。触角电位测定(采用EAG反应仪)结果表明,褐飞虱对大部分的倍半萜烯类反应值较大(法尼烯和姜烯除外),其次是单萜及萜类含氧衍生物,对烷烃类化合物反应值较小或者不反应。其中,对(-)-异喇叭烯、(-)-异石竹烯和(-)-α-可巴烯的反应值最大,对(-)-姜烯和正十七烷几乎没有反应,这与褐飞虱的行为反应结果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表明,农药处理的稻株挥发物在褐飞虱寻找寄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挥发物各组分所起的作用存在差异。
唐光辉[9]2007年在《一种新型杀虫注干液剂的研制与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树干注药是一种理想的环境相容性无公害施药技术。树干注药可防治多种林木害虫,尤其对于防治蛀干害虫意义重大。然而,目前国内外已开发出的专用杀虫注干药剂品种较少,直接制约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急需筛选开发更多安全有效的注干药剂来满足生产实践需要。本研究在大量田间药效试验基础上,筛选研制出了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配方;对药剂在柳树体内的传导、分布、残留动态,对树体的安全性评价进行了研究;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探讨了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对光肩星天牛等林木害虫的防治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流动相配比、流速、色谱柱等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吡虫啉及其具有生物活性代谢产物4,5-dehydroimidacloprid的HPLC分析条件:色谱柱Waters Spherisorb (ODS_2) C18, dp 5μ, 4.6 mm ID*25 c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乙酸(65:35:0.02,V/V);流速0.8 mL/min;进样量20μL;检测波长270 nm。4,5-dehydroimidacloprid的保留时间为10.1 min,吡虫啉的保留时间为14.5 min。在柳树组织中进行添加回收试验,添加浓度为0.1~5 mg/kg,测得其回收率分别在82.54~93.47%,83.77~91.25%之间,符合残留分析要求。2.研究表明吡虫啉及其具有生物活性代谢产物4,5-dehydroimidacloprid在柳树体内具有良好的传导性能和较长的残留期。吡虫啉在不同组织中残留量差异较大,注药初期在各组织的残留量大小顺序为:叶片>小枝韧皮部>树干韧皮部>小枝木质部>树干木质部。随着吡虫啉在树体内的代谢降解,注药80 d后,其在各组织中趋于均匀分布。在检测期内吡虫啉活性代谢产物4,5-dehyroimid- acloprid在树体内各组织中均有分布,且含量呈波动变化。注药初期含量上升,随后随时间的延长含量整体上呈下降趋势。4,5-dehyroimidacloprid在不同组织中残留量有一定差异,注药初期在各组织的残留量大小顺序为:小枝韧皮部>树干韧皮部>叶片>小枝木质部>树干木质部。树干注药后较长时期内,吡虫啉及其活性代谢产物4,5-dehyroimidacloprid在害虫的防治中共同发挥作用。3.建立了利用超临界CO_2萃取气质联用(SFE-GC/MS)测定柳树中敌敌畏残留量的分析方法。通过此方法对柳树体内各组织中敌敌畏含量动态变化测定结果表明:敌敌畏在树体内具有良好的传导分布性能,可在柳树体内经木质部长距离传导,分布于树体各组织中。树干注药后不同时间,敌敌畏在柳树树冠内不同部位的传导、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药剂进入木质部后,首先沿注药孔上方输导组织随蒸腾流纵向传导,进入注药孔上方的叶片中。树干注药24 h各部位叶片内药剂含量差异最大,然后随时间的延长药剂在树体内逐渐降解,含量逐渐降低;各部位叶片内药剂含量差异也逐渐缩小,96 h在树冠各部位趋于均衡分布。树干注药初期叶片内药剂含量大于其他部位,随时间的延长,含量逐渐下降。注药7 d后,药剂在各部位趋于均匀分布。4.以垂柳为材料,研究了4种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虫啉·敌敌畏和敌畏·氧乐注干液剂)树干注药对其叶片内几项生理指标、保护酶活性及PPO、PPO同工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杀虫剂树干注药对柳树叶内叶绿素、可溶性蛋白、淀粉、可溶性总糖和纤维素含量均可产生显着的影响;4种杀虫剂树干注药后1个月内,均可不同程度提高SOD、PPO、PAL的活性,抑制POD活性;吡虫啉和啶虫脒树干注药均可引起垂柳叶片PPO活性上升,POD活性下降,导致PPO、PPO同工酶酶带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树干注药后药剂在一定时间内对树体一些生理生化代谢产生一定影响,但均未造成伤害。随着时间的延长,树体可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恢复正常的生理生化代谢水平。5.以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其制剂的研究。通过对制剂配方中溶剂、表面活性剂的筛选,研制出了溶剂A和N,N-二甲基甲酰胺组成的复合溶剂系统,采用OP-10为乳化剂,制剂的各项理化性质符合要求。该制剂配方在多数树种注干试验中,进入树体速度较快,对树体较为安全,田间防效理想。6.利用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对光肩星天牛等多种林木害虫进行了田间树干注药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以1.0 mL/cm树干胸径的注药量对天牛幼虫防效可达90.7%,对大龄幼虫的防效优于对照药剂30%敌畏·氧乐注干液剂。在林间防治时,针对天牛不同危害程度,采用适当的注药技术,可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和4.5%吡虫啉注干液剂注干后其田间持效期可达110 d以上。以0.4 mL/cm树干胸径的注药量春季注射,对一个生长周期内不同发生时间危害柳树枝梢、叶部害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具有较广的杀虫谱,对多种树木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见,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在树体内具有良好的传导分布性能,对树体较为安全,对多种林木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长。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顾艳[10]2008年在《农药对水稻抗虫物质及籽粒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论文研究了稻田常用农药对水稻受害级别、抗虫物质类黄酮及籽粒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1.农药对水稻受害级别及抗虫物质类黄酮含量的影响研究了稻田常用农药(叁唑磷、吡虫啉、噻嗪酮)对水稻13个品种(嘉991、秀水128、Q优6号、国稻一号、Ⅱ优838、两优培九、新两优6号、Ⅱ优084、皖稻69、粳籼89、美香占、申优1号、2401)受害级别及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嘉991噻嗪酮处理后受害级别显着低于对照及其它两个处理;Q优6号叁唑磷处理后受害级别显着低于其它两个农药处理;Ⅱ优838吡虫啉处理受害级别显着高于叁唑磷;两优培九噻嗪酮处理后受害级别显着高于对照;Ⅱ优084、申优1号叁个农药处理的水稻受害级别均显着高于对照;皖稻69叁唑磷处理后受害级别显着高于对照及其它两个农药处理;粳籼89叁唑磷处理后受害级别显着高于对照;美香占叁唑磷处理后受害级别显着高于吡虫啉;其它处理均与对照无显着差异。Q优6号经吡虫啉、噻嗪酮处理后类黄酮含量显着高于对照;Ⅱ优084经叁唑磷、吡虫啉、噻嗪酮处理后类黄酮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但处理间无显着差异;美香占经吡虫啉、噻嗪酮处理后类黄酮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申优1号经吡虫啉处理后类黄酮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经叁唑磷、噻嗪酮处理后类黄酮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2041经噻嗪酮处理后类黄酮含量显着低于叁唑磷处理,但与对照无显着性;而其它处理均与对照无显着差异。总体上,农药诱导水稻类黄酮含量下降,其相应受害级别有所增加。此外,农药中助剂对水稻没有影响。2.农药对水稻籽粒生长的影响应用粒籽生长模型研究了稻田常用农药单剂、2种、3种及4种农药混合使用对籽粒生长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对强势粒饱和生长量(K)、起始生长势(R0)、旺盛生长期干物质累积量(GT)均无显着差异。多重比较表明杀虫双675 g/hm~2和4种农药高剂量处理的GT显着大于吡虫啉22.5 g/hm~2,但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总体上3种农药单剂低剂量及其混合物对强势粒影响不大。然而,对弱势粒K有极显着的影响。对照的K值大于所有处理。其中以4种农药高剂量混合使用K值最小。吡虫啉22.5 g/hm~2及4种农药高剂量混合使用的GT显着小于对照。4种农药混合使用,特别是高剂量农药混合使用对弱势粒籽增重有显着的负效应。
参考文献:
[1]. 常用化学农药对水稻生理生化影响及机理研究[D]. 冯绪猛. 扬州大学. 2004
[2]. 除草剂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残留特性[D]. 王正贵. 扬州大学. 2011
[3]. 农药胁迫对棉花生理生化的影响[D]. 李小侠. 石河子大学. 2008
[4]. 不同农药对烟草害虫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 张凤侠. 河南农业大学. 2009
[5]. 吡虫啉等杀虫剂残留对二化螟生殖影响机制及对褐飞虱的控制效能[D]. 余月书. 扬州大学. 2007
[6]. 叁种常用化学农药对小麦生理生化影响及机理研究[D]. 胡建伟. 扬州大学. 2006
[7]. 农药胁迫下十字花科蔬菜生理特性与黄曲条跳甲的互作效应[D]. 王曰营. 福建农林大学. 2008
[8]. 稻田常用农药对水稻挥发物释放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D]. 卢海燕. 扬州大学. 2010
[9]. 一种新型杀虫注干液剂的研制与应用基础研究[D]. 唐光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10]. 农药对水稻抗虫物质及籽粒生长的影响[D]. 顾艳. 扬州大学. 2008
标签:生物学论文;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 水稻论文; 吡虫啉论文; 除草剂论文; 水稻品种论文; 农业论文; 小麦论文; 激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