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论文-何海龙

中国文化史论文-何海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文化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校外教学资源,桂林历史文化,“中国文化史”课程

中国文化史论文文献综述

何海龙[1](2019)在《走出课堂积极开发校外教学资源为“中国文化史”教学服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中国文化史"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与时俱进。开发和利用校外教学资源,便是充实、丰富、拓展"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论文即是从开发校外教学资源的必要性、桂林丰富的中国文化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校外教学资源为"中国文化史"服务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为"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改革拓展方向,力求通过这一尝试为文化类选修课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中旬刊)》期刊2019年11期)

吴方[2](2019)在《图说中国文化史》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己之力,纵论中国文化史,要做到大致不差,且有新意,谈何容易!这与吴方兄阅读广泛、善于吸收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其精妙的文笔,如此提要钩玄,恰到好处。对于希望了解中国文化方方面面的一般读者来说,这是一位有才有学且有情的好向导。——北京大学陈平原古圣以"温柔敦厚"评诗,如果以其字面意义说人,至少在我的见闻里,吴方是绝(本文来源于《读书》期刊2019年08期)

[3](2019)在《近代稀见旧版文献再造丛书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影印本)》一文中研究指出侯杰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8年12月《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系南开大学出版社近年推出的"近代稀见旧版文献再造丛书"之一种。该丛书以旧版影印的方式,遴选叁十七种民国时期出版的中国文化史代表性着作,总字数近百万,编为二十卷,依体例分为通史性、断代史性与专题性叁类,或有裨于当下中国文化史及相关研究的深入。第一卷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稿第一编)》、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第二卷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叁卷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中、下)第四卷杨东莼《本国文化史大纲》(本文来源于《文学与文化》期刊2019年02期)

孙琪[4](2019)在《抒情的功利和自足问题——反思高友工《中国文化史中的抒情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友工在《中国文化史中的抒情传统》一文中构建了一种抒情传统。这种传统的构建受康德美学和浪漫主义表现说的影响,认同美的无功利性和创作者的主体地位。抒情美典的关键就在于"自指"和"自足"。从抒情的功利与否、抒情的自足与否两个方面可以对高友工的抒情传统提出质疑。从中国的美善合一的审美观念来看,"抒情"不限于非功利范围内。抒情对象和目的可以是多元的,而不仅是自指的。高友工的抒情传统能否成立还须存疑。(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12期)

吴梦琳[5](2019)在《开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斑斓的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3月25日晚,由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的“名人大讲堂”在四川省图书馆星光大厅迎来“扬雄月”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以“西道孔子,世纪鸿儒”为主(本文来源于《四川日报》期刊2019-03-26)

侯杰[6](2019)在《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史的前世今生》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中国文化,是世代中国人的集体创造,凝聚了难以计数的华夏子孙的心血和汗水,不论是和平时期的锲而不舍、孜孜以求,还是危难之际的攻坚克难、砥砺前行,都留下了历史的印痕,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其中,既有精英们的思索与创造,也有普通人的聪明智慧与发奋努力;既有中华各民族的发明创造,也有对异域(本文来源于《寻根》期刊2019年02期)

陈平原[7](2019)在《二周还是叁周——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周建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百草园的过客""兄长的提携""大哥的影子"叁节,对周氏兄弟中往往被忽视的一人——周建人的既往,尤其是其与兄长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重新梳理,以显现和衡定周建人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存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9年01期)

尚刚[8](2018)在《事件、现象与文化踪迹——序吴方《图说中国文化史》》一文中研究指出结识吴方是在一九八七年初冬。那时,我刚从苏联留学归国,好友李庆西来访,还带来一位中等身材、衣着朴素的中年人,说是我的邻居,文学评论家吴方。他黑黄的脸上嵌着一双大眼,虽然略显忧郁,但满脸友善,透着真诚。两个话题恰巧撞上我的"枪口",我说得起劲,他笑得开心。他还几次插话,话不多,但既给劲,还幽默。当晚,我们就去喝酒吃肉,从此订交。我们都是中文系出身,话题本来就多,我们还是近邻,虽然在两个胡同,但门到(本文来源于《书城》期刊2018年10期)

杨钰婷[9](2018)在《冯天瑜与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当代开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化史是近代中西方逐步接触以来兴起的一门专门史学科。二十世纪初以梁启超《新史学》为标志,中国文化史研究发蒙,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民族危机的高涨,到叁四十年代已经取得了相当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受阶级史观的影响,中国文化史研究一度走向低谷,直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史研究重新复兴。在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学术复兴的历程中,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学者和论着,冯天瑜和他的着作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冯天瑜的中国文化史写作经历了八十年代整体性研究、九十年代至新世纪初期专题性研究,最近推出了他的集大成着作《中国文化生成史》。在《中国文化生成史》一书中,冯天瑜探讨了关于中国文化自觉、文化机制、文化特质以及文化史分期等问题,提出文化生成是文化自在到文化自觉的过程,重点阐述了文化生成机制中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的四层次,横向总结了中国文化基本特质,纵向划分了中国文化史发展的各阶段。《中国文化生成史》所呈现的问题和一些重要的论述都是对过去文化史长期研究的总结,书中的诸多观点跟以往着作或前或后地联系紧密。如文化自觉的问题在前着《中国古文化的奥秘》中有过初探;中国文化特质与文化生成机制的问题先后在《中国古文化的奥秘》、《中华文化史》、《中国文化史纲》等论着中逐步深化;中国文化史分期的问题先后在《中国文化发展脉络》、《中国文化史》等论着中逐渐修订。将冯天瑜的中国文化史着作与不同时代的代表性文化史着作相比较,可看出冯天瑜的中国文化史研究特色。在文化史理论创建上,冯天瑜构建并逐步完善文化生态理论,通过探寻文化生成的深层机制发现中国文化的结构性特征;在中国文化内涵问题上,冯天瑜以文化自觉前瞻未来文化走向,提出中国文化应以否定之否定辩证过程实现超越;在学科视野上,坚持打通今古、跨学科综合,将博大和精微有机结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现在,冯天瑜从未间断过对于中国文化史的书写与研究。在书写方式上,他坚持“义理、考据、词章”史学研究方法,倡导“贯穿古今、打通中西”的综合研究视野,将文化史宏微观兼具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在学理建树上,他创建“文化生态学”、“历史文化语义学”等文化史研究理论,构建明清文化转型的学术理论体系,建立且不断完善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现代学科体系;冯天瑜以中国文化史为耕耘领域,肩负文化史研究的学术复兴使命与时代使命,立足于前代之基,扎根于当代,将中国文化史研究不断推向纵深发展。正是以冯天瑜为代表的当代学人将中国文化史研究复兴作为历史使命,中国文化史研究才得以更好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朱小阳[10](2018)在《在高校文化史教学中突出文化自信——以“中国文化史”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化史是当前中国高校普遍设置的一门课程。本文从高校中国文化史教学内容出发,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文化自信,在教学方法中包括了掌握中国文化史中要点的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教学手段包括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中旬刊)》期刊2018年03期)

中国文化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一己之力,纵论中国文化史,要做到大致不差,且有新意,谈何容易!这与吴方兄阅读广泛、善于吸收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其精妙的文笔,如此提要钩玄,恰到好处。对于希望了解中国文化方方面面的一般读者来说,这是一位有才有学且有情的好向导。——北京大学陈平原古圣以"温柔敦厚"评诗,如果以其字面意义说人,至少在我的见闻里,吴方是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文化史论文参考文献

[1].何海龙.走出课堂积极开发校外教学资源为“中国文化史”教学服务[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

[2].吴方.图说中国文化史[J].读书.2019

[3]..近代稀见旧版文献再造丛书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影印本)[J].文学与文化.2019

[4].孙琪.抒情的功利和自足问题——反思高友工《中国文化史中的抒情传统》[J].名作欣赏.2019

[5].吴梦琳.开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斑斓的时代[N].四川日报.2019

[6].侯杰.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史的前世今生[J].寻根.2019

[7].陈平原.二周还是叁周——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周建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

[8].尚刚.事件、现象与文化踪迹——序吴方《图说中国文化史》[J].书城.2018

[9].杨钰婷.冯天瑜与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当代开展[D].华中师范大学.2018

[10].朱小阳.在高校文化史教学中突出文化自信——以“中国文化史”教学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

标签:;  ;  ;  

中国文化史论文-何海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