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第一六0中学吉林长春130000
于漪有言:“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修养,从名著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通过作品中蕴含的思想美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可以达到以内养外、以血养颜的效用。能促进学生个性良好的形成,提升人的内涵教育。”《新课标》也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有了明确的要求,七到九年级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人生经验,进而热爱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
但农村学生受到诸多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很难达到《标准》的要求,或者阅读中只是浅尝辄止,胡乱走马观花而已。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素养的提升,更不利于个人语文素养和民族文化长远的发展。为了适应新时代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基于本人对四大名著阅读教学的研究,现总结出如下几点适合初中生阅读名著的几点做法。
一、读——循序渐进
《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认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要让学生明白,“读书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但是,这种需要和渴求,决不能盲目的、无计划的、恣意的阅读。而是要有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的阅读原著,同时进行书面的圈点勾画,初步了解原著的情节内容。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基本是带有文言色彩的,学生阅读会有一定的障碍。所以,可以采用不重要的人物情节跳读、特别的人物情节细读,细读的部分可以做阅读批注;若有疑义,做好标记和所思,以备询问老师和同学,再次进行阅读探究。这样,在交流中就能促进学生的二次阅读和研究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所以,读好名著就是导引学生走向广泛阅读的基石。这就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读,在阅读《红楼梦》第一回时,从石头的来历作为开端,让学生集中贾宝玉这个人物,把所有关于这个人物的所有重要情节进行归纳整理,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形成读书笔记。
二、说与听——共享解疑
《课标》要求学生:“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为了检验和强化读书效果,可以安排学生在每节课前,轮流进行课前三分钟阅读汇报,将自己阅读的故事情节绘声绘色讲解出来。而同学们在倾听欣赏的时候,弥补了自己阅读中的不足、解决了存在的疑惑。如关羽的温酒斩华雄、水淹七军、败走麦城,林黛玉初进贾府、焚稿断痴情等等。在《课标》的指导下、教育公平理论的贯穿中,大家在讲解和倾听中,提供了彼此促进,资源共享,用听来扩大阅读面,增加语文积累,强化阅读效果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节省了时间的同时又没有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可谓一箭多雕。
三、写——解读促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才会有成效。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在“讲”的基础上,落在笔端又是进一步的增加了阅读难度,强化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每阅读一篇名著,就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或摘录,或写读后感受,)、制作阅读手抄报、课本剧编写、人物点评等,如读完《三国演义》,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刘备、张飞、关羽等主要人物的点评文章、或整理读书卡。可以说学生的小文章可谓才思敏捷、构思新颖、论证充分。再迎合中考的要求,还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中考题型,尝试自主编写中考考题,并互相解答。让学生转变角色成为考官。这会给学生莫大的支持和鼓舞,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研究意识得到了相应的培养和提高。形式也不拘一格,只要是学生思考所得、阅读所获,都可以成为我们记录有效阅读结果的方式。
四、展——各显神通
《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综合性学习过程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展示交流是学生对自己阅读的再次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所以,展示名著阅读的成果,完全放开手脚,让学生自行组织和策划汇报活动,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并做好辅助工作,如帮助做幻灯、下载歌曲、检测学生阅读内容和形式等。这样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时,可以八仙过海,各尽其能又不偏离方向了。如开展“读书汇报会”的形式是给学生提供最好的展示平台。学生以情节再现、评书、人物点评、剧本表演、快板书等形式汇报着自己的阅读成果。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学生对作品欣赏的独特体验,感知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内涵。初中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对名著的理解和分析尚不能达到深入和全面,但只要是学生读有所悟,不论是自己的阅读所得,还是查阅相关的资料,都算是一种阶段性的阅读成果。名著是需要一生去品读和感悟的,不同人生时期,感悟是不同的。尤其中国的“四大名著”,更需要华夏子孙随着阅历的增加而提高对其思想内涵的领悟,并努力传承并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