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功能与特性论文_苏金净,蔡伟聪,李桂玲,李健,曾珺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的功能与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植物,功能,特性,精油,杆菌,生理,乌头。

植物的功能与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苏金净,蔡伟聪,李桂玲,李健,曾珺[1](2019)在《浮游植物metacaspase的分布、结构及其功能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精氨酸/赖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Metacaspase)在浮游植物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etacaspase基因在浮游植物中的分布,并以海洋球石藻(Emilianiahuxleyi)metacaspases(EhMCs)为代表分析其结构和功能,依据Uniprot和String数据库挖掘与metacaspase功能相关并参与浮游植物PCD过程的互作蛋白。结果发现:共计29条、四种类型的metacaspases分布于11种浮游植物中,它们的metacaspase蛋白一级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但位于p20的组氨酸和半胱氨酸活性位点均具有高度的保守性;EhMCs叁级结构与酵母的metacaspase十分相似,暗示它们具有类似的功能;浮游植物metacaspases与多种蛋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互作关系,在细胞PCD过程、响应环境胁迫和能量代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外.metacaspase的磷酸化修饰可能在浮游植物PCD信号转导过程中起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5期)

李虹甫[2](2019)在《植物乳杆菌发酵蓝莓汁工艺及功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蓝莓是国际粮农组织认证的“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营养成分丰富,富含多酚、花青素和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活性物质,对心血管疾病、肿瘤和糖尿病等疾病引起的氧化损伤有良好的预防和抑制作用。但蓝莓多成熟于夏季,其鲜果皮壁轻薄,保存或运输过程中极易产生破损导致腐败。乳酸菌由于具有多种益生功能和优良的发酵特性广泛的应用于食品生产中,能够给发酵基质带来新的风味变化,还能够有效的保留甚至提高发酵基质的功能品质。因此对乳酸菌发酵蓝莓果汁工艺进行研究,能够为蓝莓深加工技术提供新的思路,为蓝莓发酵制品的功能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首先对13株乳酸菌进行初步的蓝莓发酵特性评价,从中筛选出一株适用于蓝莓果汁发酵的乳酸菌——植物乳杆菌J26(Lactobacillus planturm J26),并对该菌株进行耐酸、耐胆盐和耐盐等耐受性评价,利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进行了蓝莓果汁发酵工艺的优化,再从功能物质含量、挥发性成分组成等方面探究发酵过程对蓝莓果汁功能品质的影响,最后进一步考察了发酵蓝莓果汁贮藏期间的稳定性。通过本研究,获得结果如下:(1)筛选出一株适用于蓝莓果汁发酵的菌株。针对蓝莓果汁在无营养补充情况下进行发酵,13株受试菌株仅有植物乳杆菌J26和副干酪乳杆菌TD062(Lactobacillus paracasei TD062)可生长至1×10~7cfu/mL以上,其中植物乳杆菌J26活菌计数更高。考虑到蓝莓果汁基质成分的复杂性,选择单一发酵菌株更利于后续研究的需求,因此最终选择植物乳杆菌J26作为发酵菌株。随后对植物乳杆菌J26进行耐酸、耐胆盐和耐盐环境耐受性评价,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耐酸、耐胆盐和耐盐能力,植物乳杆菌J26适用于蓝莓果汁发酵工艺的开发。(2)确定了最适发酵基质和最佳发酵工艺。以菌株生长情况和感官评价作为指标,对发酵基质和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适发酵基质为6%葡萄糖作为补充碳源、3%脱脂乳粉作为补充氮源;最适发酵工艺为初始接种量3%,发酵温度37℃和发酵时间24 h。此条件下进行蓝莓果汁发酵,最终活菌数可达1×10~9 cfu/mL以上,感官风味最佳。(3)分析了植物乳杆菌发酵对蓝莓果汁主要功能物质和挥发性组分的影响。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比较发酵前后蓝莓果汁中酚类物质含量,发现发酵后酚类物质含量增加了43.4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花青素类物质发现,蓝莓果汁中主要含有4种花青素——矢车菊素、矮牵牛素、天竺葵素和芍药素,发酵后花青素含量增长了15.38%。通过顶空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挥发性组分,挥发性组分在发酵后由21种增加至29种,酸类物质种类及含量增多最为明显,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最能代表发酵蓝莓果汁的挥发性物质为乙酸、丁酸和甲基异丁酮。(4)发酵后蓝莓果汁的酶抑制能力和抗氧化能力显着增强。经植物乳杆菌J26发酵后,蓝莓果汁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显着增强,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略有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抗氧化能力评价中,植物乳杆菌J26的发酵显着增强了蓝莓果汁对DPP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叁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在Caco-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中,发酵蓝莓果汁对细胞氧化损伤的缓解能力显着增强。(5)体外模拟消化试验发现植物乳杆菌J26能够有效的耐受人工模拟胃肠液的胁迫作用,证明植物乳杆菌J26对人工胃肠液具有较强的耐受性,能有效定植于肠道中;其次试验结果确定蓝莓果汁中的酚类和花青素类物质主要在肠道内被降解,并且在植物乳杆菌J26发酵后,酚类物质和花青素降解度显着提高,证明了植物乳杆菌J26对蓝莓果汁中功能物质的生物转化功能。(6)评价了植物乳杆菌J26发酵蓝莓果汁的贮藏稳定性。贮藏期内蓝莓果汁pH不断降低,总酸度不断积累升高,活菌数随贮藏时间延长而下降,但贮藏期活菌数仍维持于1×10~7cfu/mL以上;酚类物质含量和花青素含量下降情况较为明显。整体而言发酵蓝莓果汁贮藏期稳定性良好。(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谢鸿光,许惠滨,潘丽燕,连玲,江敏榕[3](2019)在《植物脂肪氧化酶的特性与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质过氧化普遍存在于植物的发育及其与环境互作过程中,而脂肪氧化酶是催化脂质过氧化的关键酶,也是一种多功能酶,催化多种生理反应。综述了植物脂肪氧化酶的生理特性及其生物学功能。(本文来源于《福建稻麦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武万强,王琳琳,赵建新,张灏,陈卫[4](2019)在《植物乳杆菌生理特性及益生功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乳杆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的乳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分布在各类发酵食品中。同时植物乳杆菌也是人体胃肠道内重要的益生菌群,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植物乳杆菌良好的生理特性及益生功能,植物乳杆菌在食品、动物饲料、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此主要综述国内外植物乳杆菌基因组学、营养代谢规律、耐胁迫机制、益生功能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植物乳杆菌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01期)

何凤平,雷朝云,范建新,龚德勇,康专苗[5](2019)在《植物精油提取方法、组成成分及功能特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精油,属植物体自身的次级代谢产物,是一类存在于植物的叶、根、皮、花和果中,可随水蒸气蒸馏,且具有一定气味的挥发性油状液体。本文对植物精油的传统提取方法及新型提取方法的原理、优缺点进行了阐述,对其检测分析技术及主要组成成分进行了总结,此外,还对其功能特性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后续植物精油的应用研究及开发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郭雯,徐瑞晶,漆良华,胡璇,丁霞[6](2018)在《竹类植物光合特性与叶片功能性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合作用指标作为植物重要生理特性指标,受植物自身遗传特性与周围环境因素影响。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反映植物遗传特性以及植物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响应对策。因此,研究植物叶片功能性状指标与光合特性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和应用价值。竹类植物作为地球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对竹类植物光合特性与叶片功能性状的研究可为竹子经济栽培、经营管理、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文中总结了竹种光合特性已有研究成果,归纳影响竹子光合作用的影响因子,评述竹类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研究内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响应,探讨竹类植物光合特性与叶片功能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竹类植物光合特性与叶片功能性状研究展望。(本文来源于《世界林业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席娇[7](2017)在《荒漠植物的多功能PGPR的分离鉴定及其功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lant Groe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是植物根际存在的一类能够促进和保护植物生长发育的有益细菌,可以促使荒漠植物适应其所在恶劣生态环境,并具有应用于生态农业的潜力。然而,有关荒漠植物根际土中的PGPR研究还较少,相关类群组成和功能特性还不清楚。本研究采集了生长于内蒙古巴丹吉林、吉兰泰、腾格里沙漠和巴拉贡等荒漠中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沙冬青(Ammopiptarthus mongolicus)、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盐爪爪(Kalidiumm foliatum)、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a)等几种常见植物的根际土混合样,应用传统涂布划线方法,分离筛选了具有固氮、溶磷、产铁载体、产IAA及产ACC脱氨酶功能的根际细菌,基于16SrDNA基因序列技术进行了初步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共获得472株PGPR,其中用Ashby培养基筛选得到固氮菌有191株,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85.8%,用AZO培养基筛选得到固氮菌149株,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占43.7%,用有机磷培养基筛选得到溶有机磷菌株53株,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占69.8%,溶用NBRIP培养基筛选得到无机磷菌株79株,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占59.5%。将得到的菌株进行促生能力分析,最终具有固氮能力,溶磷能力,产铁载体,产IAA及产ACC脱氨酶能力的细菌有9株,编号分别为1、58、B58、B70、界64、Y16-1、Y18、Y34、Y43,经PCR扩增16SrDN贴,测定其基因序列与EZ-BioCloud数据库中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同源性分别与ArthrobacternitroguajacolicusG2-1T、PseudomonasbrassicacearumATCC 49054T、Rhizobium radiobacter ATCC 19358TT、Pantoea conspicua LMG 24534T、Rhodococcus marinonascens DSM 43752T、Gordonia terraeNBRC 100016T、Arthrobbacter nicotianae DSM 20123T、Bacillus cereus ATCC 14579T、Gordonia effusa IFM 10200T最为接近,在99-100%之间。(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施兴巧[8](2017)在《乌头属(Aconitum L.)植物剧毒特性关键BAHD酰基转移酶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毛茛科(Ranunculaceae)乌头属(Aconitum L.)为主要的剧毒药用植物,其在镇痛抗炎等方面具显着功效。乌头属植物主要活性成分和毒性物质基础为二萜生物碱(diterpenoidalkaloids,DAs),乌头属植物剧毒特性与二萜生物碱骨架上C-8位乙酰酯和C-14位苯甲酰酯密切相关。BAHD酰基转移酶是催化酯基合成的关键终端酶,这表明BAHD酰基转移酶与乌头属毒性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对关键BAHD酰基转移酶基因进行功能研究对解决乌头属植物毒性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主成分富含酯基的剧毒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i)和黄草乌(Aconitum vilmorimianum),以及主成分不含酯基的无毒维西乌头(Aconitum weixiense)为材料,以乌头转录组测序注释的28条BAHD酰基转移酶基因为依据,设计引物分别克隆叁种乌头属植物的BAHD酰基转移酶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BAHD家族成员系统发育树中各分支的功能特征,初步筛选乌头候选BAHD基因;再结合乌头各器官不同发育时期BAHD候选基因的时空表达特征,进而锁定与二萜生物碱合成相关的关键BAHD候选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分别获得24、22和17条乌头、维西乌头和黄草乌的BAHD基因家族成员,多数克隆BAHD序列含有HXXXD和DFGWG两个保守结构域;少数不含有HXXXD基序。BAHD基因编码蛋白为亲水性蛋白,不存在跨膜结构,全部序列N-末端不含有信号肽,此类蛋白质定位在细胞质,因此酯基的生物合成反应推测在细胞质中进行。2.2.BAHD系统发育树中分支Ⅲ中成员利用乙酰-CoA作为主要酰基供体并参与生物碱的酰基化修饰,Va亚族中的成员利用羟基肉桂酰/苯甲酰-CoA作为酰基供体,表明这两个分支中成员与乌头属毒性密切相关。本研究从乌头中获得11个分支Ⅲ和5个Va成员,黄草乌中9个分支Ⅲ和3个Va成员,中获得维西乌头BAHD基因分别存在11个分支Ⅲ和3个Va成员。对剧毒乌头和维西乌头中的Ⅲ和Va中BAHD基因进行比对,发现同一对引物从叁个乌头属中克隆得到的BAHD基因的碱基序列及编码氨基酸存在差异,表明维西乌头中的BAHD基因不能编码酰基转移酶或是编码的酰基转移酶酶活性低,从而造成维西乌头二萜生物碱酯基比例极低而无毒。3.利用相对定量(qRT-PCR)检测BAHD酰基转移酶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乌头中28条BAHD基因在茎段和主根中的相对表达量较低,且不随发育程度变化而变化;在叶片和侧根中表达模式相似,4-6月逐步升高,随后在7-9月逐渐下降。二萜生物碱主要集中在侧根,其中AcBAHD4、AcBAHD5、AcBAHD6、AcBAHD7、AcBAHD14、AcBAHD17、AcBAHD26等7条BAHD基因在侧根中的表达量较高,说明以上7条BAHD基因可能参与二萜生物碱酯基的生物合成。结合BAHD酰基转移酶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最后选定乌头8个Ⅲ和6个Va成员且在侧根中高表达的AcBAHD4、AcBAHD6、AcBAHD8、AcBAHD9、AcBAHD12、AcBAHD 13、AcBAHD 14、AcBAHD 16、AcBAHD 17、AcBAHD 19、AcBAHD20、AcBAHD21、AcBAHD24作为与乌头剧毒特性密切相关的候选基因。无毒维西乌头BAHD基因在其各器官中也有表达,但维西乌头中二萜生物碱未能发生酯化,推测维西乌头中BAHD酰基转移酶酶活性低或是发生修饰不能发挥催化功能。(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7-05-01)

吴帆,倪伟超,李彪,于勇杰,倪穗[9](2016)在《植物精油的提取方法及其功能特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近几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回顾总结了水蒸气蒸馏法、溶剂提取法、吸附法等植物精油传统提取方法,及酶解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等多种新兴植物精油提取方法;并综述了植物精油的相关功能特性,如抗氧化、抑菌、抗癌、驱虫杀虫等功能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期刊2016年05期)

范玉龙,刘慧敏,胡楠,丁圣彦[10](2016)在《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功能群光合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功能群(PFG)把一系列植物归为一个功能团体,可以作为植被随环境动态变化的基本单元,简化相关研究。植物功能群内不同物种的生理特性差异是功能群存在的基础,也影响着功能群整体的功能。采用种间联结法并结合优势种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将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各层优势种划分为4组植物功能群,研究每组植物功能群内不同物种的光合特性。对光合-光响应、最大净光合速率(Pn)、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光饱合点(LSP)和表观量子效率(AQY)等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植物功能群内不同物种的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的变异系数最高分别达70.47%和74.29%,功能性状存在着显着的互补性,这是物种能长期共存的主要原因。乔木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在7—8μmol CO_2m~(-2)s~(-1)之间,对高光强的适应能力较高。同一功能群内各层植物光饱合点在1200—1500μmol m~(-2)s~(-1)之间,差别不大。林下灌木、草本植物对弱光的利用效率较乔木高。同一功能群内物种功能性状的差异及不同植物功能群间整体性状的差异,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15期)

植物的功能与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蓝莓是国际粮农组织认证的“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营养成分丰富,富含多酚、花青素和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活性物质,对心血管疾病、肿瘤和糖尿病等疾病引起的氧化损伤有良好的预防和抑制作用。但蓝莓多成熟于夏季,其鲜果皮壁轻薄,保存或运输过程中极易产生破损导致腐败。乳酸菌由于具有多种益生功能和优良的发酵特性广泛的应用于食品生产中,能够给发酵基质带来新的风味变化,还能够有效的保留甚至提高发酵基质的功能品质。因此对乳酸菌发酵蓝莓果汁工艺进行研究,能够为蓝莓深加工技术提供新的思路,为蓝莓发酵制品的功能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首先对13株乳酸菌进行初步的蓝莓发酵特性评价,从中筛选出一株适用于蓝莓果汁发酵的乳酸菌——植物乳杆菌J26(Lactobacillus planturm J26),并对该菌株进行耐酸、耐胆盐和耐盐等耐受性评价,利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进行了蓝莓果汁发酵工艺的优化,再从功能物质含量、挥发性成分组成等方面探究发酵过程对蓝莓果汁功能品质的影响,最后进一步考察了发酵蓝莓果汁贮藏期间的稳定性。通过本研究,获得结果如下:(1)筛选出一株适用于蓝莓果汁发酵的菌株。针对蓝莓果汁在无营养补充情况下进行发酵,13株受试菌株仅有植物乳杆菌J26和副干酪乳杆菌TD062(Lactobacillus paracasei TD062)可生长至1×10~7cfu/mL以上,其中植物乳杆菌J26活菌计数更高。考虑到蓝莓果汁基质成分的复杂性,选择单一发酵菌株更利于后续研究的需求,因此最终选择植物乳杆菌J26作为发酵菌株。随后对植物乳杆菌J26进行耐酸、耐胆盐和耐盐环境耐受性评价,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耐酸、耐胆盐和耐盐能力,植物乳杆菌J26适用于蓝莓果汁发酵工艺的开发。(2)确定了最适发酵基质和最佳发酵工艺。以菌株生长情况和感官评价作为指标,对发酵基质和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适发酵基质为6%葡萄糖作为补充碳源、3%脱脂乳粉作为补充氮源;最适发酵工艺为初始接种量3%,发酵温度37℃和发酵时间24 h。此条件下进行蓝莓果汁发酵,最终活菌数可达1×10~9 cfu/mL以上,感官风味最佳。(3)分析了植物乳杆菌发酵对蓝莓果汁主要功能物质和挥发性组分的影响。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比较发酵前后蓝莓果汁中酚类物质含量,发现发酵后酚类物质含量增加了43.4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花青素类物质发现,蓝莓果汁中主要含有4种花青素——矢车菊素、矮牵牛素、天竺葵素和芍药素,发酵后花青素含量增长了15.38%。通过顶空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挥发性组分,挥发性组分在发酵后由21种增加至29种,酸类物质种类及含量增多最为明显,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最能代表发酵蓝莓果汁的挥发性物质为乙酸、丁酸和甲基异丁酮。(4)发酵后蓝莓果汁的酶抑制能力和抗氧化能力显着增强。经植物乳杆菌J26发酵后,蓝莓果汁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显着增强,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略有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抗氧化能力评价中,植物乳杆菌J26的发酵显着增强了蓝莓果汁对DPP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叁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在Caco-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中,发酵蓝莓果汁对细胞氧化损伤的缓解能力显着增强。(5)体外模拟消化试验发现植物乳杆菌J26能够有效的耐受人工模拟胃肠液的胁迫作用,证明植物乳杆菌J26对人工胃肠液具有较强的耐受性,能有效定植于肠道中;其次试验结果确定蓝莓果汁中的酚类和花青素类物质主要在肠道内被降解,并且在植物乳杆菌J26发酵后,酚类物质和花青素降解度显着提高,证明了植物乳杆菌J26对蓝莓果汁中功能物质的生物转化功能。(6)评价了植物乳杆菌J26发酵蓝莓果汁的贮藏稳定性。贮藏期内蓝莓果汁pH不断降低,总酸度不断积累升高,活菌数随贮藏时间延长而下降,但贮藏期活菌数仍维持于1×10~7cfu/mL以上;酚类物质含量和花青素含量下降情况较为明显。整体而言发酵蓝莓果汁贮藏期稳定性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的功能与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苏金净,蔡伟聪,李桂玲,李健,曾珺.浮游植物metacaspase的分布、结构及其功能特性[J].海洋与湖沼.2019

[2].李虹甫.植物乳杆菌发酵蓝莓汁工艺及功能特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3].谢鸿光,许惠滨,潘丽燕,连玲,江敏榕.植物脂肪氧化酶的特性与功能[J].福建稻麦科技.2019

[4].武万强,王琳琳,赵建新,张灏,陈卫.植物乳杆菌生理特性及益生功能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5].何凤平,雷朝云,范建新,龚德勇,康专苗.植物精油提取方法、组成成分及功能特性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9

[6].郭雯,徐瑞晶,漆良华,胡璇,丁霞.竹类植物光合特性与叶片功能性状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18

[7].席娇.荒漠植物的多功能PGPR的分离鉴定及其功能特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8].施兴巧.乌头属(AconitumL.)植物剧毒特性关键BAHD酰基转移酶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D].云南大学.2017

[9].吴帆,倪伟超,李彪,于勇杰,倪穗.植物精油的提取方法及其功能特性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6

[10].范玉龙,刘慧敏,胡楠,丁圣彦.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功能群光合特性[J].生态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功能群等级结构图学科建设兰州大学“985工程”第二批学科建...学科建设兰州大学“985工程”第二批学科建...学科建设兰州大学“985工程”第二批学科建...科研工作2002年校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科研工作2002年校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3)

标签:;  ;  ;  ;  ;  ;  ;  

植物的功能与特性论文_苏金净,蔡伟聪,李桂玲,李健,曾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