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君范
(淄博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山东淄博255000)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9月在我院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150例,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转运,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意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意外发生率1.33%(1/75)较对照组14.67%(11/75)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意外情况发生率,提升救治成功率。
[关键词]危重;院内转运;护理干预;意外情况
危急重症患者在被送入急诊科进行初步的心肺复苏等抢救治疗,而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病情进行明确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后,将会进行院内转运至检查科室进行辅助检查或转入对应病房或者直接进入手术室进行治疗[1]。但在转运过程中,任何不利因素都会造成患者发生意外情况,故在常规转运过程中辅助护理干预提升转运安全性至关重要[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6月-2018年9月我院院内转运危重患者150例,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男39例,女36例;年龄为30-74岁,平均年龄为(48.51±10.09)岁;病程为0.2-6h,平均病程为(3.95±0.51)h。观察组男38例,女37例;年龄为32-73岁,平均年龄为(45.61±10.04)岁;病程为0.3-7h,平均病程为(3.82±0.50)h。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入选标准纳入标准:临床确诊需院内转运的重症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患精神疾病者;患传染性疾病者;其他不符合条件者。
1.3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转运方式,护理人员简单的用平车转运,辅助常规的血压计手工监测、氧袋吸氧支持、静脉穿刺输液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处理:①转运前:根据患者当前病情严重度预估院内转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向患者家属讲解病情、说明转运风险,并签署转运同意书;于转运前10min通知对应科室,做好生命维持及后续治疗准备,提前准备好呼吸机、监护仪等。②转运中:转运人员均为抢救经验丰富和应急能力较强的医务人员,个人卫生防护标准规范;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及各种设备运转情况;针对狂躁患者,将床栏抬起或采用约束带约束;昏迷或呕吐患者,将其头偏向一侧,避免窒息和回吸;在上下坡时,保证患者头部处于高位,防止出现震荡;若呼吸、心搏暂停,当即进行心肺复苏,严重时送到最近科室抢救;对患者进行搬运时,动作稳健、协调统一,避免撞击与滑动,防止出现再损伤;在转运过程中做好生命体征记录,关注病情变化,对出现意外及救治活动也应记录;也可安排家属转运进行全程陪同,缓解患者的忧虑、紧张情绪,提高治疗配合度。③转运后:转运双方医护者细致做好交接工作,包括生命体征、意识情况、病情诊断、用药情况及各种设施使用等;开展转运护理讨论总结会,对潜在的不利因素及时进行预防和纠正。
1.4评价指标意外发生率:比较两组转运过程中供氧障碍、输液管渗漏、管路松脱、心跳呼吸暂停发生情况。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意外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重症患者病情危重,伴随着较高的医疗风险及死伤隐患,如果院内转运中护理不科学、不及时,极易造成患者死亡[3]。因此,在对急诊科危急患者进行院内转运时,实施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尤为重要。
常规的院内转运操作流程中,由于急诊科医护者自身的风险防控意识较为薄弱,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居高不下[4]。当前,在急诊危重患者进行院内转运时实施护理干预越来越被广大医患人员接受。在院内转运实施护理干预主要从转运前、转运中、转运后三方面进行。转运前,医护工作者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评估,详细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对症治疗,保持生命体征稳定在合理范围,且提前对转运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防;转运中,加大患者病情监控力度,减少意外情况发生;转运后,交接双方执行严格的交规范,保证患者高效的后续治疗,对患者预后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5-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意外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表明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意外情况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护理干预能减少意外情况发生,应用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王芳,顾纪芳,刘庆芬.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4):674-677.
[2]张伟英,肖松梅,周如女,等.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9,36(1):47-50.
[3]孙茜,孙春霞,孙晓阳,等.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2):4022-4027.
[4]陈岚,郑寒,叶向红,等.急诊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与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9):1249-1252.
[5]王延华.降阶梯思维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5):591-593.
[6]刘文文,车小琼,罗晓庆,等.综合干预对降低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的效果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8):1081-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