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个体化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个体化心理护理

吴苹(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安徽六安237005)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7-0252-02

【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心理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对106例心肌梗死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个体化护理。结果心理护理前出现的心理问题,在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后均有所缓解。结论稳定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能促进患者的康复,促患者在预期或提前出院。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不稳定,疼痛难忍,所以患者经常出现恐惧、紧张、烦躁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儿茶酚胺升高,激发心肌异位兴奋灶,增加心肌负荷,加重病情,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自身特点运用医学心理知识,以科学的态度、恰当的方法和美好的语言对患者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等进行疏导,用启发诱导、说服、解释、安慰、调整环境等形式帮助病人摆脱心理上的困境,使病人达到稳定病情、改善症状,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全面康复的目的。从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对我们收治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资料:共106例患者,年龄在35-70岁平均年龄50岁,平均住院42天,其中好转85例,不稳定17例,死亡4例。溶栓治疗后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相同的心理特征是对本病的恐惧和求生欲望。但因患者的心理状态、文化程度、家庭状况、对医学知识的了解程度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1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变化

①患者表现为心前区或胸骨后呈压榨性窒息性剧痛,伴有憋闷感、精神紧张等,又因患者突然发病而不知所措,不思饮食、心理打击沉重,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变化[1]。②希望被医护人员重视和理解,希望得到更加细心的治疗和周到的服务,以便了解与自己病情相关的更多的信息,希望在治疗费用方面更加合理。

2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反应

2.1焦虑的心理以普通居民为主,一般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缺乏相关医学知识。表现精神紧张,加重心脏负荷,使病情加重。

2.2急躁的心理因疾病发生突然,患者自觉症状明显,药物止痛效果不明显等,唯恐病情恶化,因此对医护人员的观察、治疗、护理等缺乏耐心而产生急躁的心理。

2.3恐惧的心理患者对新的意外的打击不敢小视,引起精神高度紧张。

2.4经济上担心病人在急症期均需心电监护,加上溶栓以及必要时行支架植入术等治疗,费用往往较高,有部分病人担心承受不起高额医疗费用而影响治疗。

2.5消极的心理有些心梗病人因胸闷,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患者认为自己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而陷于濒死的心理状态。

2.6挫折的心理心脏病给患者巨大的心理压力,致使行为退化,感情幼稚,对疾病的康复丧失信心。

2.7习惯心理有些习惯给治疗带来麻烦,急性心梗病人在急性期至少要卧床一周,并且大小便都不能下床,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不便和不习惯。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难以逾越的。

2.8麻痹心理部分患者对疾病掉以轻心。

3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护理

针对心肌梗塞患者的不同的心理特点,医护人员应积极与病人及家人交流感情。并与家人一起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帮助病人树立正确的观点,使患者感受到外界的关心和支持,增强其生活的勇气,化解压力。

3.1消除焦虑心理首先要取得患者的信赖,给予同情和安慰,要注意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行为去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解除患者不安、焦虑的心理。从而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

3.2消除恐惧心理护理工作者在临床中必须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使病人自己认识到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增加心理负担,延长病程,影响预后。

3.3消除急躁心理对于急于治好疾病的迫切心理,克服患者急躁情绪。促进了医疗进程,使疾病受到控制和达到稳定。

3.4消除消极心理尽快解除病人因胸痛造成的痛苦,消除顾虑,使患者恢复健康或延长生命。

3.5消除挫折心理满足病人的生理需要,给营养丰富,要采用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增加病人对治疗的信心。

3.6消除麻痹心理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让病人增强自身调节,注意身心休息,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缩小梗塞面积,减少并发症。

总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预后与心理关系密切,对病人安全度过危险期,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观察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其所作出的反应,进行分析并实施有效的个性化心理护理,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艳秋,张珊珊.浅谈心肌梗塞患者的个体化心理护理护理研究.中国民族民间医药P145.

标签:;  ;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个体化心理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