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远程实时打样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刘静[1](2021)在《基于场景理论的智能自助豆浆机系统产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豆浆作为传统的健康饮品,在新健康生活的潮流下开始扮演新的角色。同时新零售的发展让自助饮品售卖终端的投放更加普遍。目前豆浆特定的售卖地点与时间使其不能满足豆浆饮用场景的多元化需求,这就促使智能自助豆浆机的扩展投放迫在眉睫。本实践性课题所指的智能自助豆浆机是一种基于新零售方式的商用自助服务终端。在豆浆饮用场景多元化的需求下,一方面,提高智能自助豆浆机的场景适应性以实现最大化投放,扩大商家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从场景运维和用户方面挖掘需求,以便于商家更好的运维管理,优化自助售卖终端的使用体验。同时在豆浆机扩展投放的过程中,转变豆浆传统饮品的印象,将“健康轻快的休闲豆饮”理念引入日常生活。课题利用场景理论聚焦智能自助豆浆机的投放地点。首先整合智能自助豆浆机的投放地点,利用场景细分思维、主次思维重构豆浆购买过程和商家运维的核心行为场景。从人群层面、产品层面、环境层面和系统层面得出公共场景下豆浆机设计的共性策略。通过访谈和问卷以及观察的方法对两大核心场景进行深入研究,从商家和用户的角度总结系统和产品痛点,输出最大化运维效率与效果、满足刚性需求和产品场景适应性三方面的针对公司内部及公司附近附近公共场景的特性设计原则和策略。结合实际产品的结构拆解与分析,从效率、安全卫生和场景适应性三方面综合考虑,设计得出小型台式机和大型柜式自助豆浆机两种机型,同时围绕用户购买行为和商家运维行为对机端交互、C端用户小程序以及B端商家小程序进行设计和优化。最终从经济效益和可实现性两方面出发得到具体实践方案。课题将场景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商业实践项目中,丰富了场景理论在自助售卖终端产品设计方面的应用研究。设计方案完善了以智能自助豆浆机为中心的产品系统,最大化经济效益的同时满足用户刚性需求,提高智能自助豆浆机的场景适应性和投放灵活性,助力健康轻快的休闲豆饮理念深入生活。
胡圣贤[2](2020)在《动力锂电池组远程监控系统与SOC估算的研究》文中指出电动汽车作为能源危机背景下汽车转型的重要方向,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各项技术都得到了很大突破,但是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电动汽车上普遍使用锂电池作为动力电池,并且配备电池管理系统(BMS),目前车载BMS硬件计算资源和能力有限,数据存储能力有限,无法应用更高精度更加复杂的荷电状态(SOC)估算算法;随着移动无线通信技术(如4G、5G)的发展,数据传输延迟得到了很大的降低,传输容量增大,已经满足远程端在线估算SOC和对电池组进行管理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开发锂电池组远程监控系统,实时获取电池组内电压、电流、温度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在线SOC估算、健康管理、故障预测和历史数据存储,弥补车载电池管理系统的不足。本文对原有的车载电池管理系统进行扩展,设计了动力锂电池组远程监控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剖析了车载电池管理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根据对电池管理的具体需求,设计了动力锂电池组远程监控系统总体架构方案,制定了用于远程数据传输的通信协议,以支持电池各项数据跨设备跨平台的传输。(2)设计了车载端控制器硬件电路,并完成了实物制作;在集成开发环境下进行车载端控制器的软件代码开发,完成了CAN通信数据链路层协议以及基于S AE J1939车载应用层协议的移植,制定了车载端控制器的CAN通信协议,最终实现了车载端控制器与车载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CAN通信和云端服务器之间的移动网络通信(4G通信),以进行电池组数据和控制指令的双向传输。(3)搭建云端UDP服务器,开发数据转发和存储应用程序,实现了动力锂电池组远程监控系统的中转数据传输、基础运算、电池组工作状态分析、云数据库存储等功能;基于My SQL数据库,创建和设计了针对远程监控系统电池组数据存储以及监控中心平台后台服务系统的具体的数据库和数据表结构。(4)开发了面向用户的电脑端监控中心平台软件,完成对BMS电池组数据的实时接收和解析,实现了用户管理、电池组管理、实时电池组状态信息显示、历史数据查询、图表统计分析和故障记录处理等功能。(5)实现了基于无迹Kalman(UKF)滤波的远程在线估算SOC,最后通过实验验证,本文所设计的动力锂电池组远程监控系统已经满足了设计要求,运行基本稳定,达到了工程应用要求。
许峰[3](2020)在《基于Linux的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高层建筑变的越来越多,电梯作为高层建筑中可以垂直运行的交通工具,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让电梯更安全、更智能、更高效,是当今电梯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电梯控制技术的发展情况,结合目前领先的通信技术和控制算法,设计了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智能电梯控制系统,该电梯控制系统具备了电梯物联网、故障诊断、智能速度控制,无线通信等功能,使电梯的在数据管理、智能控制、安全性能、节能高效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本文首先对当前电梯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中所总结的相关问题和未来电梯技术发展的方向,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其次对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的总体架构进行了设计说明,定义了电梯控制的硬件的功能接口和软件的应用功能,随后对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部分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设计。根据硬件结构的规划,结合嵌入式硬件系统的技术特点,完成了电梯控制器的硬件原理图和PCB的详细设计,并打样制作完成了电梯控制器成品。在软件设计方面,搭建了嵌入式软件系统的开发环境,并设计了适用于本课题的底层软件以及电梯控制应用软件,实现了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的设计。最后搭建了测试环境,并对控制系统的软件和硬件分别进行了调试与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电梯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电梯基本逻辑,也可以实现复杂的智能控制和数据处理功能,这给未来的智能电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思路。
郁智宏[4](2020)在《传统胶印企业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探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迈进了数字化时代,传统印刷企业的生存开始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业务量的萎缩与客户对印刷产品质量的高要求,也进一步地驱使着传统印刷企业进行数字化的改造,来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同时获得高品质的产品和提高生产效率,加强企业的竞争力。但是我国传统印刷企业在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方面起步较晚,就算是在全国印刷业处于领先地位的珠三角与长三角的印刷企业,在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方面也一直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发展阶段,没能形成覆盖全工艺过程的数字化改造,特别是在传统印刷企业中占有较大比重的胶印企业,在数字化改造中存在着改造比较单一的问题,大部分企业还只能实现局部生产的数据化,但没能实现企业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升级。本文的具体工作是针对传统胶印企业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进行调查与分析,梳理了传统印刷企业生产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为传统胶印企业实现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升级方法与思路。并着重从传统胶印企业数字改造前的准备工作、如何建立或选择合适的数字化业务平台来实现互联网+印刷、印前方面如何实现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印刷与印后方面实现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以及在管理与生产控制中如何实现数字化改造等六个方面,来研究传统胶印企业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的方法。本文通过上述研究,提出适合中小型传统印刷企业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的方案,并提供在改造后数字化工作流程为企业在业务、生产效率、印刷品品质等方面的提升数据。该方案能为传统胶印企业进行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解蕾[5](2019)在《基于Java的包装纸盒远程定制系统的设计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商的不断普及,网购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的购物方式,快递纸盒业迅猛发展之余,包装纸盒的设计任务也随之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亟待开发能提高纸盒设计及定制效率的纸盒远程定制平台。本文结合“免胶式包装纸盒CAD/CAM软件系统”项目的研究,分析了纸盒远程定制平台的目标用户需求、纸盒定制数据需求,同时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采用理论研究、Java系统开发相结合的方法,对纸盒远程定制系统进行了开发。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从系统需求分析入手,构建系统理论架构与技术架构,针对系统目标用户的特点,设计了服务器一站式开发的模式,梳理分析纸盒远程定制平台的系统需求,对系统做了理论架构及技术架构的设计。(2)结合系统需求与开发模式,设计开发了由登录权限引导下的用户端功能模块与设计端功能模块,针对功能模块的具体分析,通过思维导图的梳理与原型的设计,实现了系统开发理论流程的建立,完成了系统的界面设计。(3)系统开发采用SSM框架,基于SSM框架的系统代码结构的划分,实现了用户管理、数据文件、模型文件、结果文件的分层处理,降低了代码的耦合性。结合MySQL数据库实现用户数据的上传及下载、设计结果的上传及下载。通过Jsp语言实现动态网页的交互,基于MVC分层思想,实现了纸盒远程定制平台的开发。
卜国顺[6](2018)在《农机车载监控终端一体化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大型农机装备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型农机向着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使得故障的检测与诊断的难度增大。传统的被动式服务模式即车辆在发生故障后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维修的方式效率低、成本高,无法应对短时间大规模的维修需求。因此对大型农机的实时监测、故障预警以及远程故障诊断成为了企业的迫切需求。此外,如何对以租赁方式销售的大型农机进行有效监控管理,控制销售风险,也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以STM32F103处理器为核心,利用北斗/GPS双模定位技术、CAN总线通信技术、GPRS无线传输技术以及存储技术设计了一种集大型农机车辆运行状态信息实时采集、位置获取、无线传输、车辆远程控制、远程维护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农机车载监控终端。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根据前期的对农机企业的市场调研以及现有农机车载终端研究现状,完成大型农机车载监控终端的需求分析;(2)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首先对车载终端硬件进行整体设计,之后进行终端的硬件各部分电路的详细设计,主要包括北斗/GPS模块电路、CAN总线通信模块电路、电压采集电路、数据存储模块电路、GPRS无线通信模块电路;(3)进行软件功能的开发,包括软件整体架构的设计以及各功能模块具体实现。软件实现的功能包括位置数据、报警数据、故障信息以及车辆运行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存储、数据的无线传输、异常检测、车辆远程控制及终端防拆、终端远程无线升级;(4)测试以及试验。首先对各模块分别测试,之后与远程监控服务器进行配合,进行联调测试,最后将设计的终端安装在农机相应的监测位置,进行田间试验。本文所设计的车载一体化终端已在实际产品中进行了应用,运行状态稳定,能够很好地满足农机企业对于大型农机车辆实时监测的需求。
殷幼芳[7](2010)在《报业屏幕软打样及远程软打样的应用》文中提出目前在我国报纸印刷中,彩色版面多,彩色图片多,彩色广告多。因此,许多报社在提高时效性的同时,都十分重视彩色图片的印刷质量,把实施色彩管理、提高质量作为报社争取广告客户,扩大读者占有率,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印刷复制的数字化为报业印刷色彩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而报业屏幕软打样及远程打样则是报业印刷色彩管理流程中重要一环。
刘诗德[8](2009)在《数码打样质量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以数字化为标志的当今出版印刷技术,已全面从传统的模拟或模数混合工艺向全数字化生产工艺转变,色彩管理与数码打样是全数字化印刷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较详尽地阐述了色彩管理与数码打样的基本理论以及质量控制技术,结合苏州影像图集、地理图集、专用地图等研究项目,在四色印刷打样质量控制和地图专色数码打样色彩匹配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首次提出了匹配印刷实地密度标准的线性化控制模式和逆向色彩匹配法获取印刷特性文件,对地图专色数码打样进行了四色分量修正与色度逼近校正方法,并建立了地图专色打样转换模型。本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测绘系统内首次构建了基于ICC标准的数码打样质量控制机制,为测绘生产单位各部门之间搭建了色彩一致性的标准平台,提出并实现了测绘生产单位数码打样解决方案。(2)对数码打样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首次提出使用匹配印刷实地密度标准的控制方法进行输出设备的基本线性化和逆向色彩匹配法获得印刷特性文件等创新式控制手段与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可靠的验证。通过对数码打样校正,部分单位数码打样与印刷的平均色差做到了ΔE ab=1NBS左右,达到很好的色彩匹配效果。(3)在CTP印前系统数码打样环境和EFI XF数码打样软件环境下进行专色打样色彩匹配的研究,分别采用了CMYK修正和L*a*b*逼近法提高专色数码打样颜色匹配效果,最终专色数码打样平均色差做到了ΔE a*b=1NBS左右,达到了专色打样很好的颜色匹配效果,并建立了基于特定环境的专色数码打样转换算法。(4)设计了用于长期监控印刷特性的颜色控制条,建立了长效的印刷特性跟踪反馈机制,并准实时更新数码打样环境。(5)分析了建立测绘行业标准印刷ICC特性文件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6)在数码打样阶段性和总体评价方面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讨,提出了评价方法与指标,制定了数码打样整体评价色差标准。
连文华[9](2008)在《Matchprint虚拟打样(上)》文中提出概述本文所述的是要精确地实现异地的RGB显示器上观看减色法CMYK图像所需的特性和系统层面上的要求。成功实施时的工艺称为虚拟打样。虽然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直截了当地解释虚
顾翀,郑功昊[10](2007)在《浅谈新型数字打样技术》文中认为 众所周知,打样是印刷生产流程中联系印前和印刷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检查设计、制作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而且可以为正式印刷提供标准和依据。传统打样是利用印刷的方式为客户提供纸张上的颜色复制效果,长久以来,这种方式是印刷企业可以提供给客户的唯一选择.其主要缺陷是工艺复杂、生产效率比较低。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打样方式在印刷行业中已经占有很大份额,能
二、远程实时打样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远程实时打样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场景理论的智能自助豆浆机系统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健康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
1.1.2 外用早餐成为趋势 |
1.1.3 新零售的发展促进新型自助产品的诞生 |
1.1.4 技术驱动自助终端智能化和融合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场景理论 |
1.2.2 智能自助豆浆机的定义 |
1.3 相关现状 |
1.3.1 场景理论研究现状 |
1.3.2 自助豆浆机发展现状及研究趋势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创新点及预期成果 |
1.6 研究框架及方法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6.3 研究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场景理论在智能自助豆浆机设计中的应用 |
2.1 场景理论的概念及应用 |
2.1.1 场景理论的基本概念 |
2.1.2 智能豆浆机投放地点的构成要素 |
2.1.3 场景要素对智能自助豆浆机设计的影响 |
2.1.4 场景理论中的场景类型 |
2.1.5 场景设计思维 |
2.2 场景理论介入智能自助豆浆机的设计 |
2.2.1 场景的定义和作用 |
2.2.2 智能自助豆浆机投放地点的聚类及投放原则 |
2.2.3 智能自助豆浆机行为场景的细分及特征 |
2.3 场景理论为自助豆浆机设计提供的可能性 |
2.4 场景理论下智能自助豆浆机设计方法和流程 |
2.5 智能自助豆浆机设计的研究方向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自助豆浆机用户场景构建 |
3.1 调研策略 |
3.1.1 调研方法与目的 |
3.1.2 调研框架 |
3.2 相关案例分析 |
3.2.1 市场商用自助豆浆机的特征及应用 |
3.3 运维场景观察与访谈 |
3.3.1 观察内容分析 |
3.3.2 使用安装调试过程观察: |
3.3.3 维护过程的观察 |
3.3.4 观察总结 |
3.4 用户问卷调研与访谈 |
3.4.1 第一阶段调研—豆浆购买行为场景特征及需求 |
3.4.2 访谈样本选取调研计划 |
3.4.3 第二阶段调研—豆浆机用户及投放场景聚焦 |
3.4.4 第三阶段调研—通勤场景豆浆饮用需求验证 |
3.4.5 用户调研总结 |
3.5 调研阶段结果分析 |
3.5.1 痛点分析 |
3.5.2 设计需求梳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自助豆浆机的设计策略 |
4.1 公共场景下智能自助豆浆机设计策略 |
4.1.1 人群层面 |
4.1.2 环境层面 |
4.1.3 产品层面 |
4.1.4 服务系统 |
4.2 设计要素及原则 |
4.2.1 产品设计要素分析 |
4.2.2 产品设计原则 |
4.3 智能自助豆浆机设计策略 |
4.3.1 最大化运维效率与效果 |
4.3.2 满足刚性需求设计方向 |
4.3.3 产品场景适应性设计方向 |
第五章 智能自助豆浆机的设计实践与评估 |
5.1 智能自助豆浆机产品设计定位 |
5.1.1 用户群体分析 |
5.1.2 产品环境分析 |
5.1.3 产品功能定义 |
5.1.4 产品框架分析 |
5.1.5 产品内部功能结构定位 |
5.1.6 技术可行性分析 |
5.1.7 产品人机工学分析 |
5.1.8 系统产品价值 |
5.2 智能自助豆浆机设计初步概念 |
5.2.1 设计方案语言分析 |
5.2.2 设计方案草图概念分析 |
5.2.3 设计方案二维渲染 |
5.2.4 初步设计方案评估与优化 |
5.3 智能自助豆浆机设计中期细化 |
5.3.1 硬件产品三维建模 |
5.3.2 软件产品设计过程 |
5.3.3 中期设计方案评估与优化 |
5.4 智能自助豆浆机产品设计最终展示 |
5.4.1 硬件产品渲染效果图展示 |
5.4.2 软件产品高保真界面展示 |
5.4.3 整体方案使用场景及人机图 |
5.5 整体方案使用说明 |
5.5.1 台式小型机使用流程与细节 |
5.5.2 柜式大型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模型测试与打样 |
6.1 产品用户可用性测试与优化 |
6.1.1 机端交互可用性测试与优化 |
6.1.2 C端线上购买可用性测试与优化 |
6.1.3 B端商家小程序可用性测试与优化 |
6.2 硬件产品打样与制作 |
6.2.1 模型工程化 |
6.2.2 模型加工与制作 |
6.2.4 装配与调试 |
6.2.5 产品拍摄与展览 |
总结与展望 |
课题研究成果 |
后续研究展望 |
(1)课题研究的不足 |
(2)课题后续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二:通勤人员豆浆饮用情况及场景调研 |
附录三:通勤人员豆浆饮用情况用户访谈 |
附录四:通勤人员豆浆饮用需求验证性问卷 |
1.场景验证 |
2.需求验证 |
(2)动力锂电池组远程监控系统与SOC估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动力电池及BMS的研究现状 |
1.2.2 远程监控发展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2章 动力电池组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
2.1 电池管理系统介绍 |
2.2 动力电池组远程监控系统架构 |
2.3 远程数据传输协议制定 |
2.3.1 远程数据格式JSON字符串 |
2.3.2 远程数据传输协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4G的车载端控制器设计 |
3.1 车载端控制器的硬件方案设计 |
3.1.1 系统框图 |
3.1.2 芯片选型 |
3.1.2.1 微控制器选型 |
3.1.2.2 CAN收发器选型 |
3.1.2.3 4G模块选型 |
3.1.2.4 其它芯片的选型 |
3.2 车载端控制器各模块电路设计 |
3.2.1 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3.2.2 供电电源电路设计 |
3.2.2.1 24V转5V电源设计 |
3.2.2.2 5V转3.3V电源设计 |
3.2.3 CAN通信电路设计 |
3.2.4 4G模块电路设计 |
3.2.5 外部硬件看门狗电路设计 |
3.3 车载端控制器硬件实物制作 |
3.4 车载端控制器软件开发 |
3.4.1 软件总体运行流程 |
3.4.2 BMS相关CAN协议国家标准解读 |
3.4.3 车载端控制器CAN通信协议制定 |
3.4.4 CAN通信程序设计 |
3.4.4.1 J1939应用层协议驱动的移植 |
3.4.4.2 CAN初始化、发送及接收程序 |
3.4.5 数据解析程序设计 |
3.4.6 数据格式化转换程序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库和云端服务器开发 |
4.1 数据库选择及数据表结构设计 |
4.1.1 存储引擎的选择 |
4.1.2 表数据结构设计 |
4.2 云端服务器数据转发及存储应用的开发 |
4.2.1 UDP通信原理 |
4.2.2 数据转发及存储应用程序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监控中心平台软件开发及系统测试 |
5.1 Qt开发工具的介绍 |
5.2 需求分析及故障分类 |
5.2.1 需求分析 |
5.2.2 故障分类 |
5.3 监控中心平台各功能模块设计 |
5.3.1 UDP网络通信模块设计 |
5.3.2 数据库连接池模块设计 |
5.3.3 数据解析及处理模块设计 |
5.4 用户界面及业务程序设计 |
5.4.1 主界面 |
5.4.2 电池组全局信息界面 |
5.4.3 电池详细信息界面 |
5.4.4 历史数据界面 |
5.4.5 故障记录处理界面 |
5.5 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远程在线SOC估算 |
5.5.1 电路模型建立及参数辨识 |
5.5.2 无迹卡尔曼滤波估算SOC仿真实验 |
5.5.3 远程在线估算SOC |
5.6 系统运行调试与测试 |
5.6.1 云端服务器数据传输及存储功能性实验 |
5.6.2 系统闭环测试 |
5.7 本章小结 |
总结和展望 |
全文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Linux的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电梯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
2.1 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的结构设计 |
2.2 智能电梯控制器的功能需求分析 |
2.3 智能电梯控制器的平台选型 |
2.3.1 嵌入式处理器的选型 |
2.3.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型 |
2.4 智能电梯控制器的设计方案 |
2.4.1 电梯控制器的硬件接口方案 |
2.4.2 电梯控制器的软件功能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电梯控制器的硬件平台设计 |
3.1 电梯控制器的硬件结构 |
3.2 电梯控制器的原理图设计 |
3.2.1 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
3.2.2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
3.2.3 数码管显示电路 |
3.2.4 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
3.2.5 以太网通信电路设计 |
3.2.6 CANBUS通信电路设计 |
3.2.7 4G通信模块 |
3.2.8 控制器核心板 |
3.3 电梯控制器的PCB设计 |
3.3.1 PCB设计的流程 |
3.3.2 PCB设计的要求 |
3.3.3 PCB的详细设计 |
3.3.4 PCB设计的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电梯控制器系统软件设计 |
4.1 开发环境的建立 |
4.2 U-Boot移植 |
4.2.1 系统启动过程 |
4.2.2 U-Boot的源码结构 |
4.2.3 U-Boot的移植 |
4.3 Linux内核移植 |
4.3.1 Linux内核的结构 |
4.3.2 Linux内核的优化和编译 |
4.4 嵌入式系统驱动软件开发 |
4.4.1 嵌入式系统驱动软件概述 |
4.4.2 CAN总线驱动软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电梯控制器应用软件设计 |
5.1 电梯逻辑控制功能 |
5.1.1 电梯逻辑控制功能的流程设计 |
5.1.2 电梯逻辑控制功能的软件设计 |
5.2 速度控制功能 |
5.2.1 电梯速度曲线的分析 |
5.2.2 电梯速度曲线的计算 |
5.2.3 速度控制功能的流程设计 |
5.2.4 速度控制功能的软件设计 |
5.3 通信协议设计 |
5.3.1 CAN通信协议的设计 |
5.3.2 网络通信协议的设计 |
5.4 故障处理功能 |
5.4.1 故障处理功能的设计 |
5.4.2 故障诊断功能的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系统软件的测试 |
6.1.1 底层软件调试 |
6.1.2 系统软件测试 |
6.2 应用软件的测试 |
6.2.1 CAN通信协议的测试 |
6.2.2 电梯逻辑功能的测试 |
6.2.3 速度控制功能的测试 |
6.2.4 故障处理功能的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传统胶印企业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基本理论 |
2.1 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概念 |
2.2 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发展及现状 |
2.2.1 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发展 |
2.2.2 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的现状 |
2.3 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的主要技术与方法 |
2.3.1 CIP3与PPF格式 |
2.3.2 CIP4与JDF格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前的准备工作 |
3.1 根据企业自身情况提出改造的预期目标 |
3.2 成立专门的数字化改造项目组 |
3.2.1 项目组负责人选择 |
3.2.2 项目组员的选择 |
3.3 搭建网络架构 |
3.3.1 内网的搭建 |
3.3.2 外网的搭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传统胶印企业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 |
4.1 业务模式的数字化改造 |
4.1.1 传统业务模式的不足 |
4.1.2 传统胶印企业建立O2O模式 |
4.2 印前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 |
4.2.1 选择数字化工作流程软件 |
4.2.2 印前文件的生成与检查 |
4.2.3 印前打样 |
4.3 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 |
4.3.1 实现油墨预置系统 |
4.3.2 实现闭环控制保证印刷品颜色一致 |
4.4 印后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 |
4.4.1 切纸工艺的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 |
4.4.2 烫金工艺的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 |
4.5 生产管理的MES系统应用 |
4.5.1 MES系统的功能 |
4.5.2 MES系统的数据信息采集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传统胶印企业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案例 |
5.1 L印刷有限公司情况简介 |
5.2 L印刷有限公司对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的期望 |
5.3 L印刷有限公司进行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实施 |
5.3.1 确定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方案 |
5.3.2 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设备投入 |
5.3.3 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时间安排 |
5.3.4 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效果 |
5.4 L印刷有限公司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后回访 |
5.4.1 业务方面的提升 |
5.4.2 网屏汇智True Flow工作流程软件为L公司带来的提升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基于Java的包装纸盒远程定制系统的设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纸盒定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纸盒定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3 基于产品模型的盒型生成研究现状 |
1.2.4 系统开发技术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架构 |
2 总体架构规划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目标用户需求分析 |
2.1.2 纸盒定制中的关键参数的分析 |
2.1.3 数据需求分析 |
2.1.4 系统数据流用例分析 |
2.1.5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1.6 可行性分析 |
2.2 免胶式包装纸盒数字化设计制造平台的系统集成规划 |
2.3 远程定制平台架构设计 |
2.3.1 系统理论架构设计 |
2.3.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2.4 系统开发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各功能模块分析及设计 |
3.1 用户端模块分析 |
3.1.1 功能模块设计及分析 |
3.1.2 用户端思维导图 |
3.1.3 用户端原型设计 |
3.2 设计端模块分析 |
3.2.1 功能模块设计及分析 |
3.2.2 设计端思维导图 |
3.2.3 设计端原型设计 |
3.3 数据库模块 |
3.3.1 功能模块设计及分析 |
3.3.2 用户登录及权限管理 |
3.3.3 文件数据存储 |
3.4 数据库结构设计 |
3.4.1 用户实体E-R图及数据表设计 |
3.4.2 数据实体E-R图及数据表设计 |
3.4.3 文件实体E-R图及数据表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各模块的详细设计 |
4.1 系统开发过程中相关软硬件信息 |
4.2 搭建系统开发结构 |
4.3 系统总体代码组织结构 |
4.4 系统实体类设计 |
4.5 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 |
4.5.1 用户端模块的代码设计 |
4.5.2 设计端模块的代码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的实现及测试 |
5.1 系统界面设计 |
5.1.1 界面设计原则和方法 |
5.1.2 界面设计思路 |
5.2 系统界面设计实现 |
5.2.1 系统登录界面 |
5.2.2 用户端界面 |
5.2.3 设计端界面 |
5.3 系统测试 |
5.3.1 测试方法 |
5.3.2 登录注册模块测试 |
5.3.3 用户端测试 |
5.3.4 设计端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实例应用 |
6.1 系统的部署对接 |
6.2 数字化纸盒制造集成系统的运行 |
6.2.1 集成系统的启动 |
6.2.2 实例对象选取 |
6.2.3 用户端数据提交 |
6.2.4 设计端数据处理及打样测试 |
6.2.5 盒型打样测试 |
6.2.6 包装纸盒样品 |
6.3 运行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6.3.1 模型求解问题 |
6.3.2 保存Excel数据表问题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农机车载监控终端一体化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对大型农机监控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对大型农机监控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终端系统需求分析及相关技术 |
2.1 大型农机监控系统概述 |
2.2 车载终端系统的需求分析 |
2.3 技术方案选取 |
2.3.1 定位数据获取方案 |
2.3.2 机车核心部件采集方案 |
2.3.3 无线传输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终端硬件设计 |
3.1 终端硬件整体设计 |
3.2 主控制器选型 |
3.3 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
3.3.1 CAN总线数据采集电路 |
3.3.2 北斗/GPS数据采集电路 |
3.3.3 电压采样电路 |
3.4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
3.5.1 GPRS模块选型 |
3.5.2 GPRS模块电源设计 |
3.5.3 SIM卡电路设计 |
3.6 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
3.7 电源设计 |
3.7.1 DC-DC降压电路 |
3.7.2 3.3V稳压电路 |
3.7.3 锂电池充电以及双电源切换电路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终端软件设计 |
4.1 终端软件系统总体规划 |
4.2 主要程序模块设计 |
4.2.1 初始化 |
4.2.2 注册网络及服务器连接 |
4.2.3 数据提取 |
4.2.4 数据传输 |
4.2.5 数据存储 |
4.2.6 异常检测 |
4.2.7 车辆远程控制及终端防拆 |
4.2.8 固件远程无线升级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验证 |
5.1 主要功能模块测试 |
5.1.1 终端CAN通信以及防拆功能模拟测试 |
5.1.2 GPRS连接与定位数据获取测试 |
5.1.3 远程无线升级测试 |
5.2 装车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8)数码打样质量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数字化印刷工作流程 |
1.1.2 CTF 和CTP 技术 |
1.1.3 CTP 流程下的数码打样 |
1.1.4 国内外数码打样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 测绘生产单位印前工艺现状 |
1.2.1 测绘行业地图印刷的特点 |
1.2.2 测绘生产单位印前工艺现状 |
1.2.3 测绘生产单位数码打样现状 |
1.3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颜色空间描述与计算 |
2.1 颜色空间描述 |
2.1.1 印刷色彩管理中颜色空间构成 |
2.1.2 RGB 色空间 |
2.1.3 CMYK 颜色空间 |
2.1.4 XYZ 颜色空间 |
2.1.5 L*a*b*颜色空间 |
2.1.6 色差计算 |
2.2 设备颜色空间计算 |
2.2.1 输入设备颜色计算 |
2.2.2 显示设备颜色计算 |
2.2.3 输出设备建模与颜色计算 |
2.3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色彩管理理论与数码打样技术 |
3.1 色彩管理相关理论与方法 |
3.1.1 色彩管理原理 |
3.1.2 色域 |
3.1.3 ICC 特性文件 |
3.1.4 ICC 色彩管理的实施 |
3.1.5 PostScript 色彩管理 |
3.1.6 Windows 新型色彩管理机制WCS |
3.2 数码打样技术 |
3.2.1 数码打样理论、技术和服务三位一体 |
3.2.2 数码打样与传统打样比较 |
3.2.3 RIP 前与RIP 后数码打样 |
3.2.4 数码打样色域匹配 |
3.2.5 设备ICC 特性的创建与数码打样设置 |
3.2.6 数码打样误差原因分析 |
3.3 测绘生产单位数码打样解决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色印刷数码打样质量控制研究 |
4.1 测绘生产单位数码打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4.1.1 需求问题 |
4.1.2 测试设备配备问题 |
4.1.3 数码打样质量控制技术问题 |
4.2 四色印刷数码打样关键步骤质量控制 |
4.2.1 标准印刷样张质量控制 |
4.2.2 印刷网点扩大补偿控制 |
4.2.3 匹配印刷实地密度标准的设备基本线性化 |
4.2.4 逆向式色彩匹配法获得印刷ICC 特性文件 |
4.2.5 数码打样校正 |
4.3 影响数码打样质量的其它因素 |
4.3.1 数码打样设备对打样质量的影响 |
4.3.2 数码打样墨水对打样质量的影响 |
4.3.3 数码打样纸张对打样质量的影响 |
4.3.4 标准印刷样张对数码打样的影响 |
4.3.5 测量重复精度 |
4.3.6 印刷标准样张要求 |
4.3.7 样张测量时间 |
4.4 数码打样应用案例 |
4.4.1 数码打样文件准备 |
4.4.2 CTP 印前实验室数码打样环境建立 |
4.4.3 《苏州影像图集》数码打样环境建立 |
4.4.4 南京测绘生产单位数码打样环境建立 |
4.5 建立测绘行业标准印刷ICC |
4.5.1 建立标准印刷ICC 的优越性 |
4.5.2 标准印刷ICC 建立的可行性 |
4.5.3 标准印刷ICC 建立实施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图专色数码打样质量控制研究 |
5.1 基于CTP 印前系统的专色打样控制 |
5.1.1 目前印前系统专色数码打样瓶颈 |
5.1.2 地图专色数码打样精确匹配方案 |
5.2 建立基于四色数码打样环境的专色打样模型 |
5.2.1 专色数码打样模型建立构思 |
5.2.2 专色数码打样模型建立 |
5.2.3 专色数码打样模型分析与适用范围 |
5.2.4 精细专色转换模型构想 |
5.3 色度逼近法进行专色数码打样控制 |
5.3.1 专色定义及打样输出 |
5.3.2 专色打样色度校正 |
5.4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数码打样质量比较与评价 |
6.1 基本线性化质量评价 |
6.2 数码打样设备ICC 特性文件评价 |
6.3 印刷ICC 特性文件评价 |
6.3.1 印刷ICC 与国际标准ICC 进行比较评价 |
6.3.2 印刷网点扩大曲线评价 |
6.4 测绘生产单位数码打样总体质量评价 |
6.4.1 质量评价色差标准 |
6.4.2 部分测绘生产单位数码打样总体评价 |
6.5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本文总结与进一步工作 |
7.1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7.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7.3 本课题研究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远程实时打样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场景理论的智能自助豆浆机系统产品设计研究[D]. 刘静. 江南大学, 2021(01)
- [2]动力锂电池组远程监控系统与SOC估算的研究[D]. 胡圣贤. 湖南大学, 2020(08)
- [3]基于Linux的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许峰. 山东大学, 2020(02)
- [4]传统胶印企业数字化工作流程改造探析[D]. 郁智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Java的包装纸盒远程定制系统的设计开发[D]. 解蕾.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6]农机车载监控终端一体化设计与实现[D]. 卜国顺.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7]报业屏幕软打样及远程软打样的应用[J]. 殷幼芳. 印刷工业, 2010(02)
- [8]数码打样质量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D]. 刘诗德.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9(01)
- [9]Matchprint虚拟打样(上)[J]. 连文华. 印刷质量与标准化, 2008(03)
- [10]浅谈新型数字打样技术[J]. 顾翀,郑功昊. 印刷技术, 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