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社会学论文_朱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伦理社会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伦理,社会学,家庭,新教,科克,陕北,中夏。

伦理社会学论文文献综述

朱静[1](2019)在《“弱者的生存伦理”:人民公社时期陕北农民“逃黑户”现象的社会学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国以来,国家为了恢复并发展国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建设,重点针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历经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再到带有明显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了土地私有制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转变,而在此期间农民的行为也发生过微妙的变化。农民的社会行为与政治态度对于社会的平稳运行有着重要作用,中国是一个拥有8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民的社会行为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以底层视角对农民的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陕北地区,曾一度出现了小范围但影响深刻的“逃黑户”现象,许多村庄中生活境况较差的“弱者”,迫于巨大的生存压力而选择出逃,去往行政组织尚未完全覆盖的边远山区以获取新的生存机会。笔者以当事人的口述历史资料为依据,以个案访访谈为基础,再现人民公社时期陕北地区农民的“逃黑户”现象,其中以深描为指向,侧重围绕“逃黑户”行为背后的实践逻辑展开研究,呈现“逃黑户”的主体抗争与自我再造的社会学内涵,展现该行为主体的思想动态以及行为细节。基于这一社会事实,本文在对这一社会行为进行学理分析的基础之上,解释“弱者的生存伦理”这一概念,一方面尝试完整呈现“逃黑户”的整个过程,还原真实的民众生活世界;另一方面力图体察农民与集体制度之间特殊的互动,解释这种行为选择背后的影响因素,探索农民如何在既不妥协又不抵抗的情况之下,寻找一条的中间道路,进一步探析个体行为在国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被动影响的主动转变。(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唐代兴[2](2019)在《伦理信任消解的社会学检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伦理信任,既是行为自由方式,也是社会精神结构。作为前者,其具体形式是"己-他互利"的道德信任或"纯粹利他"的美德信任;作为后者,它是社会秩序的深层结构,并构成制度、法律、规程建构的本质规范及实践指南。伦理信任的精神本质是"平等-共生",它遭遇解构的表现形式是道德沉沦和美德消隐,但实质却是"平等-共生"精神结构解构。解构伦理信任的社会方式有两种,即前结构性解构和结构性解构,前者是政治以颠倒伦理的僭越方式设计和创建无伦理信任精神结构支撑的制度、法律、规程,使社会只有刚性的形式秩序;后者是指以伦理信任精神为指南构建起来的社会秩序,在运作进程中遭遇畸形变化的世界力量解构了其深层社会精神结构。两种方式都源于"财富-权力"结构的垄断。因而,改变伦理信任消解状况,重建伦理信任精神结构和伦理信任方式,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财富-权力"结构问题。(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曹克亮[3](2019)在《“交往诚信论”的社会学反思——基于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诚信既是道德自律的"私德",也是道德他律的"公德"。诚信作为"私德",是指有助于个人道德完善的那些道德价值观,是个体安身立命之所需;作为"公德",是那些促进群体凝聚力的道德价值观,是国家兴业立社之根本。诚信道德建设绝不仅仅让诚信回归个体,而是要让诚信融入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的"大道"之中,将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嵌入诚信道德建设的体系。这一切都应该以交往诚信作为伊始,交往诚信将诚信道德作为伦理之根,以社会规则和互主体的交往背景作为保障,实现个体的全面理解、交流与存在的哲学式证明。(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9年08期)

陈心想[4](2019)在《“行动伦理”概念的中国元素——兼评周飞舟社会学中国化的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社会学随着西风东渐来到中国,中国社会学的奠基者们即着手社会学中国化,之后一代代社会学人对此付出不懈的努力。本文尝试分析周飞舟近来所提出"行动伦理"概念的中国元素,并结合社会学美国化的经验和教训,对周飞舟的社会学中国化的路径进行评论。最后,本文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路径选择的策略,即在整体格局上避免美国社会学过度科学化的技术主义的弊端,借助中国文化历史传统和现实经验,以期实现中国风格和气质的社会学。(本文来源于《社会学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杨光斌[5](2018)在《历史社会学视野下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思想界依然视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为学术经典,其实这是一部旨在建构"西方的兴起"的文化优越论的作品,对此国外学术界早有否定性研究,着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称韦伯的做法是"改写历史"。在文本意义上,韦伯的假设性因果关系或者逻辑链为:天职——预定论——自律——理性——商业行为——自我救赎(履行天职)。回到事情本身,即在欧洲史、全球史和宗教史的脉络上看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发现这种由假设构成的逻辑链,真是一种"自由意志"的异想天开之举。韦伯为什么要"改写历史"?这是他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乃至人种主义帝国主义者的身份意识所决定的,"民族权力"而不是正义、道德是韦伯的毕生追求。遗憾的是,这样一部文化帝国主义作品,依然被国内学术界视为"经典",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科学之滞后性,没有历史社会学,把一本历史社会学着作当作政治哲学作品去推崇。(本文来源于《中国政治学》期刊2018年02期)

胡言会,王小娟[6](2018)在《知识、伦理的消长与纠葛——论邓中夏的知识社会学文艺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邓中夏的文艺观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现代性知识与伦理、文学美感论与文学社会工具论、阶级与启蒙相互纠葛,此消彼长,揭示了邓中夏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心路历程。他推崇社会学,将之融入马克思主义,形成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研究邓中夏文艺观,不仅有助于还原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历史原貌,揭示新文学转型的内在逻辑,而且为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周飞舟[7](2018)在《行动伦理与“关系社会”——社会学中国化的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梳理和考察了"社会学中国化"的路径,将其分为"接轨"与"自觉"两个阶段,并指出"自觉"阶段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主要来自于现实经验研究的要求。在寻求对经验现象和社会行动的深层的、"精神"的理解和解释的过程中,中国本土的概念应该努力与中国漫长深厚的学术研究传统对接,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学中国化。本文就对接的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指出针对中国这样一个"关系社会",可以尝试从行动伦理层面切入。当代中国人的社会行动中包含了大量的传统伦理因素,是构成"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正是这些行动伦理将当前的经验现象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在社会学研究的层面上连接起来,为拓宽社会学中国化的路径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社会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兰垂洪[8](2016)在《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的对比研究——以《自杀论》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研究范式历来是社会学发展史中的争论主题,不同范式的学者发出不同的声音,对社会学的研究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图以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奠基之作《自杀论》和人文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完美诠释之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为切入口,从本体论、方法论和研究逻辑叁个方面探讨它们之间的不同。(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6年14期)

白佳裕[9](2016)在《传统家庭伦理思想关怀下的现代家庭伦理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正处在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相互交融的历史转型时期,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家庭也随之发生变迁。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其变迁涉及家庭内部和外部的方方面面,本文则把这种在家庭上发生的变化聚焦在家庭伦理方面,谈论现代家庭面临的伦理问题,探讨传统家庭伦理对现代家庭伦理问题是否能够提供借鉴和传承作用。在传统家庭伦理体系中有一种在时间上距离我们最近,其伦理思想与我们现代家庭观念最贴近的集大成者—王凤仪家庭伦理。本文就是基于王凤仪家庭伦理思想来讨论传统家庭伦理思想关怀下的现代家庭伦理问题。伦理产生在家庭实体中,因此这篇文章的切入点是家庭,从现代社会的家庭变迁入手,归纳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把这两种家庭变迁作为家庭伦理问题讨论的自变量。文章的第二部分探讨作为家庭伦理表现形式的现代家庭关系问题,思考现代社会的家庭伦理为什么以现在的状态呈现以及何以解决。现代社会家庭问题突出表现在家庭关系方面,而家庭关系出现的多方面原因中,家庭伦理方面居于主要位置。面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式微和现代家庭伦理尚未形成,多种家庭伦理评价体同时存在的背景下,本文寄希望于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因此,本文选取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理论个案—王凤仪家庭伦理思想。王凤仪家庭伦理思想是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一部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归纳出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精华,因此在本文的第叁部分详细的介绍了王凤仪家庭伦理,及其它在无数个家庭中解决家庭关系和家庭伦理问题方面取得成功运用,并挖掘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本文的最后是从社会文化角度对王凤仪家庭伦理进行解析,家庭伦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现代社会中有存在的条件和基础,它本身又是一种社会文化,从产生之日起都具有社会学的思维和体系,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面对现代社会中存在的若干家庭伦理问题,我们可以从王凤仪传统家庭伦理思想调整家庭伦理关系的理论和实践中借鉴其内容、家庭制度和家庭规范调控的方式、调整家庭伦理关系的方法,构建现代社会家庭伦理,协调家庭关系,解决由于家庭伦理关系导致的家庭问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张媛[10](2016)在《社会学视阈下《历史人》中霍华德·科克形象的伦理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说《历史人》中,布雷德伯里没有按照简单伦理模式塑造人物品格,而是在社会学框架内,围绕环境与身份的相互影响,再现了霍华德·科克与历史的共生关系;围绕在家庭、职场、社区各个人生舞台上的角色扮演,表现了霍华德·科克的角色选择导致的家庭伦理悖论、角色冲突导致的职业伦理悖论、角色失败导致的学术伦理悖论。这一形象的塑造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赋予了作品历史深度与时代广度。(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伦理社会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伦理信任,既是行为自由方式,也是社会精神结构。作为前者,其具体形式是"己-他互利"的道德信任或"纯粹利他"的美德信任;作为后者,它是社会秩序的深层结构,并构成制度、法律、规程建构的本质规范及实践指南。伦理信任的精神本质是"平等-共生",它遭遇解构的表现形式是道德沉沦和美德消隐,但实质却是"平等-共生"精神结构解构。解构伦理信任的社会方式有两种,即前结构性解构和结构性解构,前者是政治以颠倒伦理的僭越方式设计和创建无伦理信任精神结构支撑的制度、法律、规程,使社会只有刚性的形式秩序;后者是指以伦理信任精神为指南构建起来的社会秩序,在运作进程中遭遇畸形变化的世界力量解构了其深层社会精神结构。两种方式都源于"财富-权力"结构的垄断。因而,改变伦理信任消解状况,重建伦理信任精神结构和伦理信任方式,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财富-权力"结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伦理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

[1].朱静.“弱者的生存伦理”:人民公社时期陕北农民“逃黑户”现象的社会学反思[D].长春工业大学.2019

[2].唐代兴.伦理信任消解的社会学检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曹克亮.“交往诚信论”的社会学反思——基于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视角[J].西部学刊.2019

[4].陈心想.“行动伦理”概念的中国元素——兼评周飞舟社会学中国化的路径[J].社会学评论.2019

[5].杨光斌.历史社会学视野下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J].中国政治学.2018

[6].胡言会,王小娟.知识、伦理的消长与纠葛——论邓中夏的知识社会学文艺观[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周飞舟.行动伦理与“关系社会”——社会学中国化的路径[J].社会学研究.2018

[8].兰垂洪.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的对比研究——以《自杀论》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为例[J].现代交际.2016

[9].白佳裕.传统家庭伦理思想关怀下的现代家庭伦理问题[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10].张媛.社会学视阈下《历史人》中霍华德·科克形象的伦理透视[J].广西社会科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全市广播电视教育机构重庆大学(2)全市广播电视教育机构重庆大学(3)全市广播电视教育机构重庆大学(1)色彩学主要理论溯源图年我国新闻伦理研究年度分布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

标签:;  ;  ;  ;  ;  ;  ;  

伦理社会学论文_朱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