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卤化亚铜论文_周小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拟卤化亚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吡啶,原位,相互作用,论文,类叁联。

拟卤化亚铜论文文献综述

周小平[1](2006)在《(类)叁联吡啶(拟)卤化亚铜配合物的溶剂热合成与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主要工作是放在溶剂热合成和表征新的(拟)卤化亚铜的类叁联吡啶的含氮杂环配体的配合物上。在合成这些新颖的配合物过程中,发现和研究了一些有趣的原位反应,比如水解反应,硫转移反应等。另外,我们还展开了用叁联吡啶金属配位阳离子作为模板剂合成阴离子性的拟卤化亚铜无限网络结构的配合物的研究。本论文一共分四章。 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重点介绍在水(溶剂)热条件下的原位合成金属配合物,以及(拟)卤化亚铜的含氮杂环配体的配位聚合物的研究现状,并对论文的选题意义及进展做了阐述。 第二章主要介绍在溶剂热或常规条件下,配体2,4,6-tri(2-pyridyl)-1,3,5-triazine(tpt)与卤化亚铜的反应。在合成的过程中,得到了两个一价铜配位聚合物[Cu_2I_2(tpt)]_n(1)和[Cu_3I_3(tpt)]_n(2),一个混价Cu(Ⅰ)-Cu(Ⅱ)配合物[Cu_4Cl_2I_4(tpt)_2](3),以及两个二价铜配合物[CuBr(bpca)](4)和[CuI(bpca)](5)[bpca=bis(2-pyridylcarbonyl)amine]。配合物1是具有之字链结构的配位聚合物,配体tpt采取的是类二—二联吡啶的配位模式,而配合物2则是具有梯子状结构的配位聚合物,其中tpt则螯合了叁个一价铜阳离子。配合物3是混合价态的,具有一维梯子状超分子链,其中一价铜采取了变形四面体的配位几何,二价铜采取了平面四方锥的配位几何。配合物4和5是配体tpt原位水解和一价铜原位氧化的产物。配合物1,2,和5的合成和表征表明Cu(Ⅰ)不能促进配体tpt的水解。理论研究表明主要影响水解tpt的原因是金属离子的拉电子效应而不是金属离子引起的角张力。 第叁章主要介绍配体tpt与拟卤化亚铜在溶剂热的条件下的反应。溶剂热条件下,CuSCN与1,2-bis(diphenylphosphino)ethane(dppe)反应生成了一个配位聚合物,它由CuCN与1,2-bis(diphenylthiophosphinyl)ethane(dppeS_2)组成:[(CuCN)_2(dppeS_2)]_n(6)。配合物6的鉴别表明CuSCN发生了分解并且把硫转移到了dppe上,代表了一新的无机硫转移到有机硫的例子。氰化亚铜与dppeS_2之间的弱的配位作用,表明dppeS_2可能可以被具有强配位能力的配体取代。在溶剂热条件下,配体tpt与CuSCN,以及dppe反应生成了叁个氰化亚铜的tpt的配合物:[Cu_2(CN)_2(tpt)]_n(7)具有叁维的(10,3)-a拓扑网络,[Cu_2(CN)_2(tpt)]_n(8)和[Cu_2(SCN)(CN)(tpt)]_n(9)两者皆具有二维的2-D(6,3)拓扑网络,且只有配合物7能够直接用CuCN合成。有趣的是,配合物7和8是真正的高维超分子异构体。在合成7-9的过程中,分(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期刊2006-05-01)

罗亚芳[2](2004)在《卤化、拟卤化亚铜与膦、杂环配体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利用卤化亚铜(CuI)、拟卤化亚铜(CuSCN)等一价铜盐与膦、含S、N杂环配体反应,成功地合成了6个配合物,它们的结构式分别为:[Cu(MeimSH)(PPh_3)_2I] (1)、[Cu(PmSH)(PPh_3)_2I] (2)、[Cu(SCN)(dppf)]_2 (3)、[CuI(dppf)]_2 (4)、[(CuI)_2(Hbim)]_n (5)、[CuI(MebimH)]_n (6)。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以及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性质的研究。 (1)配合物[Cu(MeimSH)(PPh_3)_2I]1为一个单核Cu~I中性配合物,其晶体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ccn,分子式为C40H36N2P2SICu,Fw=829.182,晶胞参数为:a=2.22028(12)nm,b=1.78765(9)nm,c=1.84870(10)nm,α=90°,β=90°,γ=90°,V=7.3376(7)nm~3,Z=8,Dc=1.501Mg/m~3。在配合物中,中心原子Cu~I与两个PPh_3中的P原子、一个1-甲基2-巯基咪唑MeimSH中的S原子和I~-离子配位,以sp~3杂化空轨道接受来自P、S和I的孤对电子,形成P2SI的变形四面体配位环境。结构解析表明配合物的堆积结构中存在C-H…π弱相互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二维超分子结构的形成。 (2)配合物[Cu(PmSH)(PPh_3)_2I]2的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Pccn,分子式为C40H34N2P2ICuS,Fw=827.152,晶胞参数:a=2.2101(4)nm,b=1.7945(4)nm,c=1.8444(4)nm,α=90°,β=90°,γ=90°,V=3.694(5)nm~3,Z=48,D_c=1.502Mg/m~3。与配合物1类似,配合物[Cu(PmSH)(PPh_3)_2I]也是一个单核Cu~I中性配合物,中心原子Cu~I与两个PPh_3中的P原子、一个2-巯基1-甲基咪唑中的S原子和I~-离子配位,并以其为中心形成P2SI的变形四面体配位环境。分子结构中非键距离NH…I、N…I以及N-H…I夹角分别为0.2896nm,0.3692nm,148.3°,这个距离和角度显示出NH…I弱相互作用。另外,我们在配合物的晶胞堆积图中还发现了CH…S、CH…I氢键以及嘧啶环平面的π-π;堆积等丰富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3)配合物[Cu(SCN)(dppf)]~23为一个中心对称的双核Cu~I中性配合物,其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分子式为C70H56Cu2Fe2N2P4S2,Fw=1351.99,汕头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晶胞参数:a=2.72533(16)nm,b=1.66620(10)nm,c=1.71792(10)nm,a=900,刀=1 14.43。,,=900,v=7.1026(7)nm3,z=4,D‘=l.322Mg/m3。在配合物中每个cul采取sP3杂化形式,分别与一个dppf的两个P原子配位,一个scN一的s原子和另一个SCN一的N原子配位,形成了NSPZ变形的四面体配位环境。结构解析表明在配合物的晶胞堆积结构中存在CH.二S和CH.二兀弱相互作用。 (4)配合物[Cul(dpp切:4的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尸丁,分子式为e68H56CuZFeZp4IZ,Fw=1489.568,晶胞参数:a=1.1115(2)tun,b=1.3738(3)nm,。=1 .3846(3)nm,a=一03.78(3)o,刀=川.65(3)o,夕== 105.06(3)o,v=1.7125(6)nm3,Z=l,D。=l.569Mg/m3。配合物[eul(dppo]:也是一个双核中性配合物。在配合物中,两个cul离子由两个I原子桥连形成菱形的cu(lu一I)zcu中心,cu(林一I)zcu中心鳌合两个dPPf形成cul中心PZIZ的变形四面体配位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在配合物【Cul(dPp切:的晶胞堆积结构中存在分子间CH.二兀弱相互作用,相邻分子间通过磷苯环间CH…,:作用连成一维链,一维链间通过麟苯环与茂环间的CH…兀作用连成二维层。 (5)[(Cul)2(Hbim)]。5的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Z;/e,分子式为C7H6CuZxZNZ,Fw=498.998,晶胞参数:a=1.58807(12)nm,b=0.41476(3)nm,e=一72672(一3)nm,a=900,刀=川.68(3)O,,=川.9290(10)o,v=一05505(14)nm3,z=s,D:=3.142Mg/m3。晶体结构数据表明配合物[(Cul)2(Hbim)]。采取一维‘Z’型链结构排布。配合物中每个cu,都是采取sp,杂化四配位形式,但存在两种不同配位环境的Cul中心CulA和CulB,一维链骨架外围的CulA中心与叁个桥连I原子、一个苯并咪哇中的N原子有配位作用;一维链骨架中间的CulB中心与四个I原子配位成键。相邻两种不同配位环境的cul中心间距为0.2963lun,表明有Cu’二Cu弱相互作用存在。骨架结构中Cu原子和I原子的交错排布产生两种不同配位模式的I原子(内一I、内一I)。配体Hhim沿链轴方向堆积,苯并咪哇环平面与(Cul)2。骨架链垂直,质心距离0.引48nrn。链与链之间存在CH.二I弱相互作用。 (6)[eux(MebimH)]。6的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pna21,分子式为C7H6CuZIZNZ,Fw=322.584,晶胞参数:a=0.43599(3)nm,b=1.37620(10)nm,。=1 .47900(11)nm,。=900,刀= 900,,=900,v=0.55742(11)nm3,z=2,D。= 摘要2.4o7Mg/m,。配合物[eux(MebimH)]。是一个中性的一维‘z’型链聚合物,每个中心原子Cul与叁个桥连I原子、一个2一甲基苯并咪哇中的N原子配位,形成了变形的I3N四面体配位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在链的空间堆积结构中发现了NH.二I氢键,每个聚合物【Cul(MebimH)]。的一维链通过NH.二I相互作用与相邻四条聚合物链相连成叁维网络空间结构。 本工作初步测定了目标配合物的光谱性质。它们在波长范围为254到3“nJn的紫外灯的激发下,部分有发光现?(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期刊2004-05-20)

拟卤化亚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利用卤化亚铜(CuI)、拟卤化亚铜(CuSCN)等一价铜盐与膦、含S、N杂环配体反应,成功地合成了6个配合物,它们的结构式分别为:[Cu(MeimSH)(PPh_3)_2I] (1)、[Cu(PmSH)(PPh_3)_2I] (2)、[Cu(SCN)(dppf)]_2 (3)、[CuI(dppf)]_2 (4)、[(CuI)_2(Hbim)]_n (5)、[CuI(MebimH)]_n (6)。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以及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性质的研究。 (1)配合物[Cu(MeimSH)(PPh_3)_2I]1为一个单核Cu~I中性配合物,其晶体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ccn,分子式为C40H36N2P2SICu,Fw=829.182,晶胞参数为:a=2.22028(12)nm,b=1.78765(9)nm,c=1.84870(10)nm,α=90°,β=90°,γ=90°,V=7.3376(7)nm~3,Z=8,Dc=1.501Mg/m~3。在配合物中,中心原子Cu~I与两个PPh_3中的P原子、一个1-甲基2-巯基咪唑MeimSH中的S原子和I~-离子配位,以sp~3杂化空轨道接受来自P、S和I的孤对电子,形成P2SI的变形四面体配位环境。结构解析表明配合物的堆积结构中存在C-H…π弱相互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二维超分子结构的形成。 (2)配合物[Cu(PmSH)(PPh_3)_2I]2的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Pccn,分子式为C40H34N2P2ICuS,Fw=827.152,晶胞参数:a=2.2101(4)nm,b=1.7945(4)nm,c=1.8444(4)nm,α=90°,β=90°,γ=90°,V=3.694(5)nm~3,Z=48,D_c=1.502Mg/m~3。与配合物1类似,配合物[Cu(PmSH)(PPh_3)_2I]也是一个单核Cu~I中性配合物,中心原子Cu~I与两个PPh_3中的P原子、一个2-巯基1-甲基咪唑中的S原子和I~-离子配位,并以其为中心形成P2SI的变形四面体配位环境。分子结构中非键距离NH…I、N…I以及N-H…I夹角分别为0.2896nm,0.3692nm,148.3°,这个距离和角度显示出NH…I弱相互作用。另外,我们在配合物的晶胞堆积图中还发现了CH…S、CH…I氢键以及嘧啶环平面的π-π;堆积等丰富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3)配合物[Cu(SCN)(dppf)]~23为一个中心对称的双核Cu~I中性配合物,其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分子式为C70H56Cu2Fe2N2P4S2,Fw=1351.99,汕头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晶胞参数:a=2.72533(16)nm,b=1.66620(10)nm,c=1.71792(10)nm,a=900,刀=1 14.43。,,=900,v=7.1026(7)nm3,z=4,D‘=l.322Mg/m3。在配合物中每个cul采取sP3杂化形式,分别与一个dppf的两个P原子配位,一个scN一的s原子和另一个SCN一的N原子配位,形成了NSPZ变形的四面体配位环境。结构解析表明在配合物的晶胞堆积结构中存在CH.二S和CH.二兀弱相互作用。 (4)配合物[Cul(dpp切:4的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尸丁,分子式为e68H56CuZFeZp4IZ,Fw=1489.568,晶胞参数:a=1.1115(2)tun,b=1.3738(3)nm,。=1 .3846(3)nm,a=一03.78(3)o,刀=川.65(3)o,夕== 105.06(3)o,v=1.7125(6)nm3,Z=l,D。=l.569Mg/m3。配合物[eul(dppo]:也是一个双核中性配合物。在配合物中,两个cul离子由两个I原子桥连形成菱形的cu(lu一I)zcu中心,cu(林一I)zcu中心鳌合两个dPPf形成cul中心PZIZ的变形四面体配位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在配合物【Cul(dPp切:的晶胞堆积结构中存在分子间CH.二兀弱相互作用,相邻分子间通过磷苯环间CH…,:作用连成一维链,一维链间通过麟苯环与茂环间的CH…兀作用连成二维层。 (5)[(Cul)2(Hbim)]。5的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Z;/e,分子式为C7H6CuZxZNZ,Fw=498.998,晶胞参数:a=1.58807(12)nm,b=0.41476(3)nm,e=一72672(一3)nm,a=900,刀=川.68(3)O,,=川.9290(10)o,v=一05505(14)nm3,z=s,D:=3.142Mg/m3。晶体结构数据表明配合物[(Cul)2(Hbim)]。采取一维‘Z’型链结构排布。配合物中每个cu,都是采取sp,杂化四配位形式,但存在两种不同配位环境的Cul中心CulA和CulB,一维链骨架外围的CulA中心与叁个桥连I原子、一个苯并咪哇中的N原子有配位作用;一维链骨架中间的CulB中心与四个I原子配位成键。相邻两种不同配位环境的cul中心间距为0.2963lun,表明有Cu’二Cu弱相互作用存在。骨架结构中Cu原子和I原子的交错排布产生两种不同配位模式的I原子(内一I、内一I)。配体Hhim沿链轴方向堆积,苯并咪哇环平面与(Cul)2。骨架链垂直,质心距离0.引48nrn。链与链之间存在CH.二I弱相互作用。 (6)[eux(MebimH)]。6的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pna21,分子式为C7H6CuZIZNZ,Fw=322.584,晶胞参数:a=0.43599(3)nm,b=1.37620(10)nm,。=1 .47900(11)nm,。=900,刀= 900,,=900,v=0.55742(11)nm3,z=2,D。= 摘要2.4o7Mg/m,。配合物[eux(MebimH)]。是一个中性的一维‘z’型链聚合物,每个中心原子Cul与叁个桥连I原子、一个2一甲基苯并咪哇中的N原子配位,形成了变形的I3N四面体配位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在链的空间堆积结构中发现了NH.二I氢键,每个聚合物【Cul(MebimH)]。的一维链通过NH.二I相互作用与相邻四条聚合物链相连成叁维网络空间结构。 本工作初步测定了目标配合物的光谱性质。它们在波长范围为254到3“nJn的紫外灯的激发下,部分有发光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拟卤化亚铜论文参考文献

[1].周小平.(类)叁联吡啶(拟)卤化亚铜配合物的溶剂热合成与结构研究[D].汕头大学.2006

[2].罗亚芳.卤化、拟卤化亚铜与膦、杂环配体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光谱研究[D].汕头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左、右手螺旋通道及不规则连接网络的...阳离子螺旋簇[(NiL3)配合物13的叁维堆积图配合物A(a)和B(b)的配位环境)配合物11的堆积图,b)配合物11的拓扑...-14左图:配合物5二维层;右图:沿a轴...

标签:;  ;  ;  ;  ;  

拟卤化亚铜论文_周小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