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西藏小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麦,西藏,品质,秸秆,自交系,锈菌,基因。
西藏小麦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强,马斌,徐长虹,拉巴仓决[1](2019)在《影响西藏小麦品质性状的因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作为西藏第二大粮食作物的小麦,其育种目标由产量育种逐步向品质育种转变。通过对西藏小麦的品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论述了自然因素、人为因素、遗传因素对西藏小麦品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2期)
权有娟,袁飞敏,刘德梅,李想,陈志国[2](2019)在《利用KASP标记检测青海和西藏小麦品种中光周期基因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青海和西藏小麦品种中光周期基因的分布情况,采用KASP标记对青海和西藏249份小麦品种光周期基因 Ppd-D1、 Ppd-B1和 Ppd-A1等位变异组成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 Ppd-B1位点上,237个品种携带光周期不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B1a(95.18%),12个品种携带光周期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B1b(4.82%);在 Ppd-A1位点上,233个品种携带光周期不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A1a(93.57%),16个品种携带光周期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A1b(6.43%);在 Ppd-D1位点上,221个品种携带光周期不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D1a(88.76%),28个品种携带光周期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D1b(11.24%)。光周期不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B1a和 Ppd-A1a分别在青海和西藏小麦品种光周期反应中占主导地位。西藏和青海小麦品种中共存在6种等位变异组合类型,其中青海小麦品种中存在5种等位变异组合类型,不存在 Ppd-D1a/Ppd-B1b/Ppd-A1a类型,西藏农家品种中存在4种等位变异组合类型,不存在含光周期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A1b的类型。等位变异组合 Ppd-D1a/Ppd-B1a/Ppd-A1a在青海和西藏小麦品种中分布最广。(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杨彩柏[3](2019)在《基于毒性表型及SNP标记的西藏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条锈病是小麦上重要的真菌病害,常年为害小麦并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我国西藏小麦种植区与内陆小麦产区隔离,同时小麦条锈病在该区域发生频繁,造成严重产量损失。因此,分析该地区小麦条锈菌的毒性小种组成及群体遗传结构,对于我国这一个小麦条锈病相对独立的流行区病害的防治及抗锈基因在该区域的合理布局,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以采自西藏地区的150个单孢子菌系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国鉴别寄主及国际近等基因系两套鉴别寄主对其进行毒性表型鉴定,并采用KASP-SNP标记技术对西藏小麦条锈菌群体进行分子基因型标记,所得结果如下:一、基于中国鉴别寄主的毒性表型(1)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显示,共鉴定到19个已知的条锈菌生理小种及11个未知小种;流行类群为Hybrid46致病类群,出现频率为42.67%,其中Hybrid46-7为优势小种,主要流行于米林县西部,频率为26.67%;居于第二位的是CYR 27以前的致病小种类型,频率为39.33%,其中CYR23出现频率最高,频率为14.67%,还有近十年没有出现的小种,如CYR10;值得关注的是,出现频率第叁高的是贵农22类群,频率为6.67%,主要生理小种为CYR34分布米林县,这是西藏地区首次发现CYR34类型生理小种。(2)毒性基因分析结果表明,丰产3号、丹麦1号、Hybrid46、Trigo-Eureka、洛夫林10/13、阿夫对应的毒性基因V1、V3、V3b、V4b、V6、V9、VA频率分别为95.90%、94.90%、49.30%、62.50%、53.70%、99.40%。说明西藏丰产3号,丹麦1号,阿夫对条锈菌丧失有效抗性,与前人研究一致;而V6、V9相比以前出现频率下降。(3)毒性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Nei’s多样性指数(Hs)最高是米林县东部菌系,为0.222,第二高则是洛扎县菌系,为0.197,米林县西部菌系最低。(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群体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79~1.00,西藏条锈菌群体表型聚类可以分为3个群体,一是巴宜区菌系与毒性结构极为相似的米林县东部菌系组成的群体;二是比较相似的波密县菌系与洛扎县菌系组成的群体;叁是米林县西部菌系构成的群体。其中米林县西部群体与其他两个群体差异性较大。二、基于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的毒性表型(1)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显示,鉴定到88个生理小种类型,其中出现菌株数大于2株的生理小种有19个。最高出现频率的是为octal数值为400021的生理小种,频率为10%,居于后位的有octal值分别为541223,500021,561223的小种,频率分别为8.7%,5.3%,5.3%。(2)毒性基因分析结果表明,150个单孢子堆菌系对抗性基因Yr5和Yr15均无毒,表明抗性基因Yr5、Yr15仍具有效抗性;5个地区的条锈菌群体对抗性基因Yr1、Yr3、Yr9、Yr44,YrTye,Yr31的毒性频率均超过80%,表明这些抗性基因在西藏地区没有有效抗性。(3)毒性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Nei’s多样性指数(Hs)米林县东部菌系,为0.167,第二高是巴宜区菌系,为0.128,洛扎县波密菌系多样性都比较低。(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群体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89~0.97,西藏条锈菌群体表型聚类可以分为3个群体,与基于中国鉴别寄主的毒性聚类结果一致。叁、基于SNP分子标记(1)Structure群体分析表明,150西藏菌株及23个云南西部菌株最佳K值为4,云南西部群体与西藏群体相对独立,西藏群体分为米林县西部群体、洛扎县与波密县群体、巴宜区米林县西部群体,波密县群体与地理位置相近的米林东部群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2)对西藏群体的主成分判定分析发现,西藏群体分为米林县西部群体、巴宜和米林县东部群体、波密和洛扎县群体,其中米林县西部群体相对另外两个群体较为独立,巴宜和米林县东部群体、波密和洛扎县群体这两个群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3)分子聚类分析发现,150个西藏单孢子菌系大体分为叁个群体,按照地理群体聚类分析发现,洛扎县与波密县群体与米林县西部群体较为相似、巴宜区米林县西部群体相对独立。(4)物种水平上平均遗传多样性值(GD)为0.2645,多态信息量(PIC)是0.2148,5个地区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表3-2)表明米林县东部菌系的遗传多样性最高,第二高的为洛扎县菌系,之后时波密县菌系、巴宜区菌系和米林县西部菌系。这与毒性多样性分析存在差异。(5)基因流分析发现,洛扎与波密、洛扎与米林县东部存在高度基因交流,巴宜与米林东部存在中度基因交流。(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范瑞英[4](2019)在《12个西藏小麦自育品种(系)品质特性与藏面评分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2个西藏小麦品种(系)为研究材料,分析了小麦籽粒湿面筋、粗蛋白含量、沉淀指数等品质特性及与藏面评分关系,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11. 43%~14. 16%,平均值12. 66%;湿面筋含量23. 30%~30. 70%,平均值26. 21%;沉淀指数33. 00~72. 00 m L,平均值49. 92 m L;形成时间0. 9~3. 8 min,平均值2. 13 min;稳定时间0. 90~4. 40 min,平均值2. 14 min;藏面评分68. 50~87. 80分,平均值83. 97分。评分≥85分的品种(系) 7个,≥75分且<85分的品种(系) 4个。藏面评分与小麦籽粒品质相关性大小排序为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形成时间,与湿面筋含量、弱化度、沉降值呈弱负相关;藏面对小麦粉品质要求,11. 0%≤籽粒蛋白质含量≤12. 5%,36. 0 m L≤沉降值≤43. 0 m L,28%≤湿面筋含量≤32%,5. 0 min≤稳定时间≤8. 0 min。(本文来源于《西藏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邓梅,何鹏,罗伟,兰秀锦,马建[5](2018)在《遗传解析西藏半野生小麦和优异普通小麦品系后代的农艺性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西藏半野生小麦Q1028和优异普通小麦品系99E18及其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性,鉴定携带西藏半野生小麦优异性状的株系。【方法】采用西藏半野生小麦和优异普通小麦品系99E18构建的含287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为实验材料,进行两年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对群体的抽穗期、开花期、株高、分蘖数、穗长、小穗数、穗密度、穗粒数、穗粒重以及千粒重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考察及遗传分析。【结果】除分蘖数以外,两年间的表型数据均呈现出极显着正相关。10个测量性状在小麦RIL群体内部变异较大,表现出连续变异,呈近似正态分布,并由多基因控制。除分蘖数遗传力较低外(0.097),其余农艺性状遗传力均在0.3以上之间,由遗传因子控制。RIL群体中,大部分性状之间都检测到显着相关性。【结论】鉴定获得具有西藏半野生小麦背景的7个综合农艺性状较为优异的高代株系,适用于后期育种利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守峰[6](2018)在《用户欢天喜地迎新机 春雨小麦机热销西藏》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西藏地区进入小麦机销售旺季,科乐收(山东)春雨小麦机在西藏地区再次掀起抢购狂潮。2018年7月18日,很多用户早早就来到了西藏西农集团山南分公司,他们等待多日的春雨MC T80小麦收割机终于到货了。当用户从西农集团手上接过春雨小麦收割机钥匙时,他们内心的喜悦心情无以言表,于是便以西藏的传统仪式进行了庆祝。献哈达,抹酥油,燃香草,往地上撒青稞、干桃子,还有些用户穿上了代表西藏民族特色的藏装前来庆贺。在西藏,献哈达出现在此次购车过程中,表达了当地用户对春雨小麦收割机到来的欢迎,并祈祷春雨产(本文来源于《农机质量与监督》期刊2018年07期)
于明寨[7](2018)在《西藏小麦品质影响因素的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产物之一,也是西藏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西藏是栽培面积仅次于青稞的粮食作物。西藏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本地育成的品种也大多是弱筋品种,外地引种的高品质小麦在西藏种植也会品质降低。本文综述了环境对小麦品质影响的规律,为今后西藏小麦育种提供方向。(本文来源于《西藏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张永鹏[8](2018)在《西藏不同区域小麦新品种“藏冬25号”产量及其品质的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新品种"藏冬25号"是由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于1997年以Canada-S87-90为母本,923092做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1年经西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主要介绍了"藏冬25号"小麦新品种在两年多点生产示范试验中产量及其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其产量表现优异,且该品种达到了中筋小麦品质的指标,供科研生产相关单位参考利用。(本文来源于《西藏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焦国成[9](2017)在《浅述西藏小麦生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西藏和平解放后66周年来我区小麦栽培种植技术的演变与发展角度上,浅述了西藏小麦不同历史阶段运用的栽培技术要领;希望能为我区的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思路和战略措施,为西藏小麦种植业的发展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西藏农业科技》期刊2017年04期)
廖志敏,茅文俊,王莹,谭琦,鲍大鹏[10](2017)在《西藏地区青稞、小麦秸秆栽培平菇配方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西藏当地丰富的青稞秸秆和小麦秸秆,以不同比例分别添加到培养料中进行平菇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青稞秸秆配方的栽培效果普遍优于添加相同比例的小麦秸秆配方,筛选出最适宜当地条件的高产配方为青稞秸秆45%,棉籽壳44%,麸皮10%,石灰1%。(本文来源于《食药用菌》期刊2017年03期)
西藏小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青海和西藏小麦品种中光周期基因的分布情况,采用KASP标记对青海和西藏249份小麦品种光周期基因 Ppd-D1、 Ppd-B1和 Ppd-A1等位变异组成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 Ppd-B1位点上,237个品种携带光周期不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B1a(95.18%),12个品种携带光周期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B1b(4.82%);在 Ppd-A1位点上,233个品种携带光周期不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A1a(93.57%),16个品种携带光周期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A1b(6.43%);在 Ppd-D1位点上,221个品种携带光周期不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D1a(88.76%),28个品种携带光周期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D1b(11.24%)。光周期不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B1a和 Ppd-A1a分别在青海和西藏小麦品种光周期反应中占主导地位。西藏和青海小麦品种中共存在6种等位变异组合类型,其中青海小麦品种中存在5种等位变异组合类型,不存在 Ppd-D1a/Ppd-B1b/Ppd-A1a类型,西藏农家品种中存在4种等位变异组合类型,不存在含光周期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A1b的类型。等位变异组合 Ppd-D1a/Ppd-B1a/Ppd-A1a在青海和西藏小麦品种中分布最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藏小麦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强,马斌,徐长虹,拉巴仓决.影响西藏小麦品质性状的因素探讨[J].甘肃农业科技.2019
[2].权有娟,袁飞敏,刘德梅,李想,陈志国.利用KASP标记检测青海和西藏小麦品种中光周期基因分布[J].麦类作物学报.2019
[3].杨彩柏.基于毒性表型及SNP标记的西藏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范瑞英.12个西藏小麦自育品种(系)品质特性与藏面评分关系分析[J].西藏农业科技.2019
[5].邓梅,何鹏,罗伟,兰秀锦,马建.遗传解析西藏半野生小麦和优异普通小麦品系后代的农艺性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8
[6].王守峰.用户欢天喜地迎新机春雨小麦机热销西藏[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8
[7].于明寨.西藏小麦品质影响因素的综述[J].西藏农业科技.2018
[8].张永鹏.西藏不同区域小麦新品种“藏冬25号”产量及其品质的变化分析[J].西藏农业科技.2018
[9].焦国成.浅述西藏小麦生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J].西藏农业科技.2017
[10].廖志敏,茅文俊,王莹,谭琦,鲍大鹏.西藏地区青稞、小麦秸秆栽培平菇配方试验[J].食药用菌.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