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琴妹
摘要:生活是激活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源头活水,离开生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是束缚学生发展的简单说教。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即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获得相应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课程改革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着只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致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脱离现实生活。因此,要改变这些不良现状,教师就要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就必须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贴近现实,接触社会,回归生活。所以,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思想品德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的必由之路。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环节,是指教学内容必须是那些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依据,能够引起学生生活体验的生活内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本课程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新课程标准十分关注初中生的生活体验,重视对其生活的指导,使中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体验、内化,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新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初中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初中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初中生在生活中发展。
教学内容上脱离学生生活是当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现行课程教学确实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脱离生活,脱离社会,学生感觉不到所学内容对他们的生活和将来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些教师不能把教材内容和课外内容很好地结合使用。往往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只利用教材内容而把课外拒之度外;一是往往只利用课外内容,处理不好教材内容和课外内容的关系。绝大多数教师虽然能注意到课内课外内容的有机结合,但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在上课之前,搜集了大量事例,但事例缺乏提炼,尽管学生听得兴高采烈,但事例对相关道理能否非常到位地说明,教师并未深究并给学生深入分析,所以学生在高兴之余,脑袋里并未留下多少记忆。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通过种种渠道搜集众多材料事例,应当根据每节课主题需要,精心选取典型的生活事例,在众多事例和事物活动的全过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精选出最为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因此,笔者认为以下工作必不可少:
一、善于挖掘教材、活用教材
要使教学内容生活化,首先教师应当挖掘教材、活用教材。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加工、使用方法的完善以及开发补充教材等方式,使教材这一文本资源的课程价值升值,使教材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新教材比以往的教材更具有可操作性,与学生的联系也更为密切。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活动事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例如,在讲授“同学•朋友”这一课题时,笔者就结合书本上所提供活动话题,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人际关系”内容入手,以一幅“人际关系树轮图”来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网。通过让学生从说出自己的知心朋友、较好的朋友姓名开始,提出相关的问题,看看有多少人进入自己的人际圈?自己又进入了哪些同学的人际圈,分别在什么位置上?你自己对人际关系的现状是否满意?你又有哪些新发现?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异常活跃,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们得出只有积极交往、开放自我才能让友谊之树枝繁叶茂;人只有开放自我,人生才会更精彩。因此,这一活动的设计可以说完全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话题,学生自身体验深刻,教学效果显著。
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对于教材上的这一类内容要好好利用,充分挖掘。当然,我们还要“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合学生实际和当地社会实际的改造和再开发,也就是说教师可以挖掘和整合乡土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取舍,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对书本内容进行重组,不要刻守死板,要结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实际,按照新的切入点重新设计,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该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现实生活已获取了大量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思想品德课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学要体现“三贴近”原则,即教学内容要贴进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一句话,就是要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需要、生活体验去学习。例如,在《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强不息》第一课时《直面挫折》的教学中,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教师在课前可以让学生以《我经历过的挫折》为题写小故事,要求每位学生记录自己曾遇到的挫折以及当时的感受及对策。通过学生回忆自己曾经遇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等来加深学生对挫折含义的理解。从学生的小故事中,教师发现学生眼中的挫折是什么,在课堂上联系他们的实际展开讨论,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
三、拓展社会丰富信息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都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资源。
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家庭中的伦理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等许多生活中的经验是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好材料。如在讲授《学会合理消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家庭生活实际,了解父母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以及自己的消费行为。比如了解现在家庭生活中人们用于衣、食、住、行的消费比重如何?用于住房、健康、教育、休闲、交通、通信的支出又如何?生活中有无攀比心理,盲目消费?家庭成员有没有积极践行绿色环保消费?对于这些家庭因素刺激的分析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生活,进而感知到课堂能教会我们生活,让学生明白,知识本身源于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地探索时,我们的思维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喜欢谈及的话题,因为这里有他们喜欢的教师,贴心的知己,熟悉的同学。教师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生活素材,把校园问题搬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比如:在讲授《如何创建班集体》时,教师应让学生先观察一下每个班级的班风、学风标语牌,再让学生谈谈心中理想的班集体还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你为优秀班集体的建设做过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在班级出现困难时,同学之间是否团结合作,互助前行?学生对这些话题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真实、平凡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同时使课堂少了说教,多了真实,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21世纪是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必须审视思想品德课教学,积极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步伐,使教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学会生活。通过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使课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生活新变化,增强时代感。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0.
[2]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朱笑儿.以生活为本体现思品魅力[J].教育科研,2008(8).
[4]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天等县进结镇初级中学
邮政编码:53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