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政府的职能与经济转型

乡镇政府的职能与经济转型

张雪刚[1]2004年在《乡镇政府的职能与经济转型》文中指出经济转型中政府职能正确、有效的行使,既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各级政府自身发展的需要。对经济转型条件下政府职能的研究,理论界很少关注乡镇政府的职能,加之乡镇的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因此,在经济转型时期探讨乡镇政府职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经济学、行政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对我国现阶段乡镇政府职能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尝试性地提出经济转型中乡镇政府职能,以期为促进乡镇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 论文共分叁个部分,主要内容有: 第一部分,对政府职能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首先总结了西方政府职能理论与实践。关于政府职能问题,西方理论界争论了几百年,总是摇摆于或政府或市场之间,始终没有得出最终的结论。当政府干预不利于或阻碍经济发展时,便出现强调市场机制作用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当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出现经济危机时,又回到政府干预理论上来。各国政府奔波于政府干预和经济自由主义两种理论之间,以不同的理论为指导,就形成了不同的政府职能。然后总结了新政治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政府)理论。 第二部分,从理性认识层面,在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乡镇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乡镇政府行为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从转型时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入手,用地方政府与俱乐部理论分析了乡镇政府应该有什么职能。 第叁部分在前二部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乡镇政府职能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论述了乡镇政府职能中出现主要问题,如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公共物品的供给、环境的外部性矫正、收入分配、失业贫困等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解决思路,以期对乡镇政府在经济转型中更好行使职能提供参考。

赵倩倩[2]2008年在《我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型研究》文中认为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政权组织架构中的基层政府,直接面向社会基层,是国家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村居民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我国行政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农村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乡镇政府职能的履行状况,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乡镇政府职能的重点不断转移,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进行了数次以职能转型为核心的乡镇机构改革,但是陷入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乡镇政府职能没有根本转变,错位、越位、缺位现象严重,一方面乡镇政府直接参与微观经营,扮演了市场主体的角色,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干预村民自治,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出现政策落实不到位、监督管理不力、服务功能低下、诸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自古以来,“叁农”问题是历届政府都很关心的问题,农村的发展、有序治理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和治理。本文根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一改革大方向对乡镇政府职能进行探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府,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乡镇政府职能还没有随着形势的需要而进行转型,还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这种情况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形势发展要求已不相适应。因此,实现乡镇政府职能的顺利转型显得尤为重要。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乡镇政府改革该何去何从成了专家学者们探讨的热点问题。农业税一直是我国乡镇财政的重要来源,征收农业税也一直是乡镇政府的重要职责。财政是政府职能运行的基础,免征农业税后,乡镇财政收入减少了,乡镇政府职能如何顺畅运行;不再征收农业税,重要职责没了,乡镇政府是废还是存,若继续存在,其职能又将转向何处,如何转,是一个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颇需进行学术上的探讨。但目前关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型的理论观点还是比较滞后的,与我国当前乡镇的实际情况有些差距,用于指导实践的可操作性不强。本文以财政学的视角,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背景,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理论依据,选取东、中、西叁个地区的乡镇政府为例,以财政支出的发生与变化为研究对象,结合本专业相关知识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乡镇政府职能现状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依据所存在的问题对乡镇政府职能做出新的定位。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阐明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的内容结构、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评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乡镇政府职能的界定。分析和界定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以及各级政府的职能分工,是规范政府间财权关系的基本前提。所以,必须明了什么是乡镇政府,乡镇政府职能有哪些及具有哪些特征。首先介绍乡镇政府的演变历程,界定本文中乡镇政府的范围,明确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本辖区内农民提供的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其目的在于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保证以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其次比较分析了乡镇政府所处的政府层级以及服务对象与地方其他各级政府存在的差异,针对上述分析指出乡镇政府职能存在执行性、综合性、局限性、服务性的四大特点。第二章乡镇政府职能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从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的关系入手,提出可以利用近年来市场经济发展中乡镇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与规模变动来,以此考察乡镇政府在市场化进程中所履行的职能以及履行各项职能的程度,进而研究其职能的转型情况。在上述理论的支撑下,首先进行全国和乡镇财政支出的总量及结构分析,再选取东部、中部、西部叁个不同区域的乡镇财政支出作为个案分析,以期通过该部分的比较分析,能够使本文的研究更具有普遍性。最后在此基础上指出现阶段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不清、不准,职能重心偏离现象还比较严重,分析了乡镇政府职能存在问题的五大原因:乡镇政府事权与财权的矛盾;乡镇政府职能设置不合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弱化;乡镇政府公务员缺乏公共服务理念;乡镇政府责任体系不清。第叁章乡镇政府职能转型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新公共服务为公共行政的今天和未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行为模式选择,它提出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和全新的视角。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公共服务理论产生的背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新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通过理论研究还不能完全论证新公共服务对我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型的借鉴价值,因此,选取了我国湖北省咸安乡镇政府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经验,为我国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型提供参考。最后,从理念因素和财政、行政、法律、社会等制度因素两大方面,论述了我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型的困境。第四章乡镇政府职能转型的定位及其构建途径。通过上面各章的分析,指出乡镇政府职能转型的方向: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稳定,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改革方向,使乡镇政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本文提出了乡镇政府职能转型的构建途径:一是从观念上转型,树立服务理念;二是通过分析“乡财县管”的改革试点,提出加快乡镇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措施;叁是对撤销乡镇一级政府的观点进行评析,本文认为应当保留乡镇政府,在此基础上对乡镇政府进行政府机构内部改革,精简管理层次,缩减行政人员;四是提出应当完善法律制度以保障乡镇政府职能的履行,避免政府执行政策和决策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五是改革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指出改革的关键因素是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促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并要以此为主线,不断推进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型,推进乡镇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范瑞光[3]2018年在《我国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重构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的加速、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在助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原有的政府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政府治理机制不断变革,政府职能不断转变。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使得其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职能开始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府,在我国农村地区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和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重构势在必行。首先,文章从理论层面对公共服务职能相关论域进行了阐释;其次,对我国乡镇政府建制及其基本职能进行了分析、论证了乡镇政府存在必要性和其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性,并对现阶段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重构的背景和契机进行了阐释;再次,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分析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偏差并从理念、体制、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其原因;最后,文章对我国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重构进行了总体思考,探究了重构遵循的目标及价值并对其进行了科学界定。文章在最后提出在新时代的中国应该坚持公共利益至上、以人为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从转变职能理念、创新服务体制、扩大服务权限、优化资源配置四个方面系统重构具有法治、民主、高效、前瞻性特征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体系。

汪莉[4]2008年在《苏南模式的演变与苏南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不断抉择,努力创新,勇于拼搏,相继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推动经济实现一轮又一轮的腾飞,也完成从传统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的过渡。传统苏南模式的形成以及从传统模式向新模式的转型,都得益于苏南地方政府的强势主导和积极推动。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新苏南模式在发展中所涌现出的一系列问题也和苏南地方政府未能正确履行经济职能存在密切的因果联系。本文采取典型调查的方法以苏州为例揭示新苏南模式所存在的隐患并从制度层面即政府经济职能的角度进行了因果分析,同时剖析了制约地方政府合理履行经济职能的阻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苏南发展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改革和完善新苏南模式提出了对策,并且相应地就在这一过程中苏南地方政府如何再次转变和重新定位经济职能进行了界定。在此之余,针对苏南经济职能转变中的阻碍和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应变措施。

黄建红[5]2018年在《叁维框架: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文中研究指明乡镇政府职能可以从纵向层级的"上下"维度、横向关系的"左右"维度和履职方式的"前后"维度来进行界定。在乡镇政府职能运行的实践中,乡镇面临拉力赛机制、科层制结构和经营型政权等叁重桎梏。乡镇政府在这叁重困境中寻求自洽的生存之道,最终形塑出策略性执行、官僚化运作、公司化行为等叁种逻辑与特性,阻碍了乡镇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叁维框架为:"上下"维度乡镇政府职能重心位移——执行性职能;"左右"维度乡镇政府职能关系重构——"政府+"多元主体共治;"前后"维度乡镇政府职能方式转型——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

刘海兵[6]2016年在《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不同于一般地区乡镇政府,在更为复杂的环境中承担着更加丰富的职能,它是民族政治关系的重要变量,其治理能力强弱影响到民族自治地方农牧民对现有民族政治体系的满意度大小,进而他们将这种满意度通过一定方式向民族政治秩序反馈,形成或认同维护、或抵触对抗的民族心理情绪,最终凝结为特定的民族关系。这一逻辑充分说明,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是和谐民族关系、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最直接公共资源供给者,也是各个民族调适民族政治关系的理想舞台。而其治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治理型乡镇政府的建设。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对维护当地民族关系、发展乡镇经济、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治理生态、治理职能、治理权力和治理人员是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的核心要素。本文以甘肃民族自治地方S县、J县、L县的6个乡镇为研究个案,立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语境,在从治理场域、治理特征、治理演进和治理面向分析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生态的基础上,深入田野,运用访谈、调查问卷等民族学方法深入分析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过程中的职能、权力、人员的运作逻辑,剖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而运用治理的范式探讨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权力、人员的调适策略,并整合性地提出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的建设路径。治理生态决定治理职能,治理权力和治理人员是治理职能实现的基础,治理生态、治理职能、治理权力和治理人员是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政府的分析框架。沿着这样的逻辑,论文共安排七个部分:绪论对本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作了说明。对“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治理型政府”等本文的核心概念作了界定。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民族地区乡镇政府管理”以及“治理型政府”的角度对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族群冲突理论、族际整合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治理理论。介绍了本文研究方法、研究进路、研究内容和研究的资料。第一章强调治理生态是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政府建设的依据,即是治理职能选择、治理权力调适、治理人员发展的依据。本章首先介绍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S县、L县、J县乡镇政府治理场域,并分析了治理基质,进而以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空间和新中国建国以来乡镇政府治理演进为基础,深入剖析甘肃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治理生态与乡镇演进的互动规律,从而揭示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的治理面向。第二章重点阐述了职能是政府运行的目标,也是权力配置和人员优化的基础。本章对职能、乡镇政府职能、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核心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并运用民族学方法梳理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的职能结构。进而从民族基层社会公共服务、少数民族经济、宗教组织管理、族际关系、民族基层社会秩序、民族基层社会村政服务、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等方面对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履行给予了回应。第叁章首先分析了权力相关理论,进而在一个包括县、乡、村、宗教组织的空间格局中,以相互之间权力博弈的视角分析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的权力结构。第四章首先阐释了人员厘定依据,进而深入考察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人员的规模、能力和职业发展,以及族群对少数民族干部晋升、乡镇政府工作人员族际关系、基层群众的辐射。第五章以职能、权力、人员叁要素存在的问题为基础,深入探讨了治理的语境中如何实现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权力和人员更加有序、规范地运行,从而推动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促进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的建设。结语对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族群冲突理论、族际整合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治理理论进行了再探讨,在与服务型政府相区别的基础上,阐释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的实质和运作逻辑。

张建英[7]2009年在《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进入中后期,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都与政府越来越密切地交织在一起。近些年大量发生的受到普遍关注的社会经济现象把地方政府推到了改革的前台,使得人们广泛地争议地方政府的职能边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以及迅速影响全球经济,使人们再次思考政府的一些基本问题:它的作用应该是什么,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好这些事情。因此,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问题成为一个不得不思考的理论问题,如何有效地促进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型,地方政府如何应对转型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也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本文运用经济与政治互动关系范式,运用历史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归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指导下,吸取自由市场理论、国家干预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治理理论等研究成果,把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政治学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把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当作内生变量,从理论上定位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职能,从历史轨迹中寻找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实证研究中发现地方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过程中积累了哪些经验,又存在着哪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实现成功转型的路径和策略。西方政治学和经济学关于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如何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弥补市场机制天生的内在缺陷而产生的市场失灵。然而,在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并存的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职能除了要弥补市场机制天生的内在缺陷而产生的市场失灵外,还要解决市场制度不完善而造成的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市场失灵,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全面控制经济运行可能产生的“市场扭曲”问题。因此,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职能除了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外,还要落实和实施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方针和措施,制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进行制度创新和供给,促进市场机制发育,规范市场秩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经济职能与中央政府经济职能高度一致。改革开放30年来,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期间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经历了由政企不分向政企分开的转型,地方政府基本上退出私人产品生产领域。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深入,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进一步转型变得更加迫切和复杂。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要实现由经济建设为主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从培育市场向规范市场的转型,面临着多重因素的制约,这些制约因素不仅涉及地方政府自身,还涉及政府间的横向和纵向的关系,涉及政府与各种非营利组织、企业、市场的关系。因此,必须把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型放到当前的体制环境以及与其相关的复杂关系网络中,理顺政府与政府、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型才会有广阔的视野和多样性的选择,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胡永保[8]2014年在《中国农村基层互动治理研究》文中指出中共十八届叁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一总目标的提出指明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推进并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整个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社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确立并形成了“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从这一治理格局的构成要素来看,既涉及作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重要内容的基层政府管理体系,又包括作为基层群众自治基本形式之一的村民自治体系。从这一治理格局的实际运行状况来看,农村基层政府管理体系与村民自治体系彼此分立运行,二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互动机制和渠道,致使“乡政”与“村治”的治理关系不时出现矛盾冲突甚至“断裂”的严重后果,既极大影响了农村基层政府治理体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也严重损害了村民自治体系健康良性的发展,给推进并实现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造成了诸多困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农村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步伐加快以及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的局势越来越复杂,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显,社会阶层分化所带来的治理碎片化的挑战日趋加剧。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传统的以国家权力为基础的“乡政”主导“村治”的农村基层治理格局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迫切需要建立“乡政”与“村治”平衡协调运行、自上而下的国家管理体系与自下而上的社会治理体系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新型城乡治理模式。而构建这一新型治理模式的关键是要推进农村基层政府管理体系与村民自治体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构建农村基层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互动治理的体系格局,即在农村基层治理中逐渐形成一种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合作、共同治理农村社会各项事务的一种治理形态。当前,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所涌现出的诸多民主创新实践都基本体现了这一治理形态的基本特征,突显了农村基层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农村民主治理的客观需要,因而能够成为农村基层实现善治的一条可行路径。基于此,本文选取了农村基层互动治理的研究课题,并以此作为推进和实现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农村基层互动治理体系格局的确立和发展对于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乃至国家治理现代化无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研究的主题为农村基层互动治理,其主要围绕农村基层治理的两大主体——基层政权管理体系和村民自治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变迁为研究主线,依据农村基层互动治理的“机制变迁——机制构建——机制有效运行”这一逻辑思路,集中分析和阐述了农村基层互动治理的学理基础、变迁历程、逻辑动因、现实阻碍、主要成因以及互动治理机制的构建和有效运行等问题。全文框架主要由叁大部分构成,包括引言、结论和五章的正文内容,主要写作思路和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从选题依据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研究重难点及不足之处等四个方面对本选题研究进行了总的分析和阐述,这是本文的研究起点和根据。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由五章内容构成,即本文的第一章至第五章。具体写作内容如下:第一章,中国农村基层互动治理的学理分析,主要从学理层面集中分析和阐释了农村基层互动治理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现实条件和现实意义等问题;第二章,中国农村基层互动治理关系变迁的历史与逻辑,主要从历史发展历程和逻辑嬗变的角度阐述了农村基层互动治理关系的演进历程、基本特点和内在的逻辑动因等问题;第叁章,中国农村基层互动治理的现实境遇,主要从现实实践层面集中分析和探讨了农村基层互动治理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实践困境和受困的主要成因等问题;第四章,美国地方互动治理的经验借鉴,主要从域外经验借鉴的角度以美国地方治理为例,集中研究和分析了美国地方互动治理的历史与现实基础、基本的运行过程和主要实现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美国地方互动治理的基本经验,探讨其对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启示意义;第五章,中国农村基层互动治理机制的构建,着重探讨和研究了农村基层互动治理机制体系构建的问题,具体讨论了包括农村基层互动治理机制的构建原则、运行要素、构成内容以及有效运行的现实路径等基本内容。上述这五章内容是本文写作的核心部分,构成了本文的主体。第叁部分是结论,主要论述了农村基层互动治理体系的确立和制度化发展作为农村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制度成果在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了农村基层互动治理机制良性运行所面临的一些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路径策略,总体上,对中国农村基层互动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一展望。通观全文,中国农村基层互动治理体系格局的确立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理论和现实基础,是一条农村基层治理的可行之路。理论上,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发展规律,实践上,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公共管理改革的潮流和中国农村基层治理趋向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民主共治的现实状况。尽管中国农村基层互动治理的发展仍存在着许多制度困境和现实瓶颈,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势必将成为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对此进行集中系统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崔玉丽[9]2008年在《我国乡镇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会管理职能探析》文中指出当前,中国正在发生中外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转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由此而推进的乡村社会的现代性转型,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加强提出了新要求。乡镇作为中国社会的基层行政区域,既上联“国家”又下接乡村社会。加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对于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乡村社会的顺应性转型,统筹城乡发展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清晰界定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范围,提出可行的实施社会管理的对策措施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在总结中外学者关于“社会管理”观点的基础上,把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涵义界定为:乡镇政府通过制定和落实社会政策,培育乡村公民社会,回应乡村社会需求,化解乡村社会矛盾,维护乡村社会的文明、稳定与安全,保障公民权利,为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职能。据此,认为乡镇政府应该履行的社会管理职能范围主要包括:1.规范和保护本地区各种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或团体的合法权益,推动公民社会发展;2.贯彻和落实社会政策,保障社会公平;3.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管理,提高危机处理能力,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4.贯彻和落实环保政策,保护环境;5.加强对农民的公民意识培养;6.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实现乡风文明。然后阐述了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适应农村社会转型的需要。并梳理概括了目前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农民权利的保障不足;乡村环境的治理不力;乡村安全稳定的维护欠缺;社会组织的培育、支持不够;社会政策的贯彻落实不公;健康文化的宣传疏忽。接着,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文中认为主要是由于乡镇政府缺乏正确的社会管理理念;现有的政绩考核体制有待完善;社会管理缺乏乡村社会协同;社会政策过程缺乏透明度以及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能力不强等原因造成的。最后,针对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缺失表现及原因,提出了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可行性对策:即树立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并重、“以民为本”和“服务于农”等正确的社会管理理念;把社会管理纳入乡镇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确保民众参与政府绩效考核过程;保障社会政策的贯彻落实公正透明,提高民众制定落实社会政策中的参与度;推进村民自治,培育乡村公民社会,整合乡村社会管理资源;提高公共危机处理能力,创新乡村社会矛盾处理机制和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机制,维护乡村社会安全稳定;大力倡导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农民公民意识和文化素质,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乡村社会风气。

朱春雷[10]2008年在《从政治整合、行政管治到文化服务:农村文化站职能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梳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湖北省咸安区农村文化站为分析个案,考察了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农村文化站的职能及运作的特点,并提出建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宏观框架。在集体时代,国家通过自上而下设置的“条块”组织结构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超强控制。农村文化站作为国家整合乡村社会的“条条”组织结构中的一部分,县级文化部门对其实行垂直管理。农村文化站往往围绕党和国家的政治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承担“政治整合”职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被国家的政治职能所湮没,农村公共文化管办不分、政事不分,呈现出高度的政治性、计划性。在税费时代,文化站人、财、物划归乡镇政府管理。在县乡“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往往围绕计划生育、税费征收、招商引资等开展工作。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也往往被乡镇政府抽调从事这些中心工作。乡镇文化站扮演着分担乡镇政府行政职能的“行政管治”角色。乡镇文化站职能被虚化,农村公共文化发展式微。取消农业税以后,在乡镇政府职能转型的压力下,迫切需要建立服务型的乡镇事业单位。为此,咸安进行了乡镇事业单位“以钱养事”改革,建立了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补与合作的新的公共服务模式。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建构新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放权于社会、文化服务市场主体发育、文化组织发展以及农村居民民主意识增强的复合过程。

参考文献:

[1]. 乡镇政府的职能与经济转型[D]. 张雪刚. 浙江大学. 2004

[2]. 我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型研究[D]. 赵倩倩.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3]. 我国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重构探析[D]. 范瑞光. 黑龙江大学. 2018

[4]. 苏南模式的演变与苏南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研究[D]. 汪莉. 苏州大学. 2008

[5]. 叁维框架: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J]. 黄建红. 行政论坛. 2018

[6].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研究[D]. 刘海兵. 兰州大学. 2016

[7]. 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型研究[D]. 张建英. 苏州大学. 2009

[8]. 中国农村基层互动治理研究[D]. 胡永保.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9]. 我国乡镇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会管理职能探析[D]. 崔玉丽. 河南大学. 2008

[10]. 从政治整合、行政管治到文化服务:农村文化站职能变迁研究[D]. 朱春雷.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乡镇政府的职能与经济转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