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叶锈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叶锈病,小麦,基因,抗性,杆菌,诱导,莱州。
抗叶锈病论文文献综述
闫晓翠,张培培,张怀志,刘志勇,刘大群[1](2019)在《周麦22抗叶锈病基因LrZH22的图位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叶锈病是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严重威胁着我国小麦粮食安全,定位和克隆小麦抗叶锈病基因,可为培育抗病品种及研究抗病分子机理奠定基础。本课题组先期在周麦22中定位了一个苗期温敏抗叶锈病新基因LrZH22,距离两侧最近的SSR标记分别为2.4cM和4.8cM。进一步利用标记检测8000个周麦22/郑州5389的F_(2:3)家系,获得350个重组家系。结合重组体的表型数据并利用中国春参考序列设计特异SSR引物对LrZH22进行精细定位,构建了LrZH22所在区域的精细遗传连锁图谱,成功将LrZH22定位到70kb的物理区段。该区间有3个注释基因,其中1个与抗病相关的NBS-LRR基因作为LrZH22的候选基因。课题组同时选取抗病亲本周麦22和6个纯感EMS突变家系进行MutRenSeq,结果将抗病基因LrZH22成功定位在2BS的特定物理区间,该结果与精细定位的NBS-LRR类抗病基因互为验证。MutRenSeq测序后发现6个感病突变体在LrZH22的候选基因上均发生了G/A的SNP突变导致抗病功能丧失。LrZH22全长23.154kb,存在五种剪切方式,ORF共含有3219个碱基,编码1073个氨基酸。基因LrZH22在抗病亲本周麦22中受叶锈菌强烈的诱导表达,而在感病亲本中诱导表达量低。此外,开发出一个LrZH22的功能SNP标记,可以有效地检测出供试小麦品种是否携带该抗病基因。利用农杆菌介导技术成功将基因LrZH22遗传转化至感病小麦品种Fielder,获得了T_1转基因小麦植株,目前正在利用叶锈菌生理小种对其进行抗性鉴定和功能验证。(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袁婵,Ravi,Singh,Julio,Huerta-Espino,兰彩霞[2](2019)在《普通小麦成株抗叶锈病和条锈病的全基因组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叶锈病和条锈病分别是由气传真菌Puccinia triticina (Pt)和P.striiformis.f.sp.triti (Pst)引起的两种常见病害,显着影响着全球小麦总产量。培育抗性小麦品种是控制这两种病害的最有效、经济途径之一。由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培育的普通小麦品系ATTILA/3~*BCN~*2//BAV92/3/KIRITATI/WBLL1/4/DANPHE (简称ABKWD)在苗期感病,而成株期严重度接近于0。我们利用ABKWD与锈病高感品系APAV#1杂交,构建含有142个家系构成的F_5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在2016年到2018年期间,该群体分别在墨西哥的Obregon基地进行叁年叶锈病田间表型鉴定,而条锈病则在墨西哥的Toluca和肯尼亚基地分别进行叁年成株抗性鉴定。利用genotyping-by-sequencing (GBS)和成株抗性基因已知分子标记对该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共计获得4298个多态性分子标记并用于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利用IciMapping 4.1共计终检测到3个叶锈病抗性位点,即QLr.cim-1BL、QLr.cim-3DS和QLr.cim7BL;5个条锈病抗性位点QYr.cim-1BL、QYr.cim-2AL、QYr.cim-4BL、QYr.cim-5AL和QYr.cim-7DS。其中,QLr.cim-1BL和QYr.cim-1BL两个位点位于同一位置,可能与已报道的成株抗性基因Lr46/Yr29一样。紧密连锁标记cs7BLNLRR验证了QLr.cim-7BL很可能是已报道的成株抗性基因Lr68。通过与已定名基因或QTL的比较,推测QLr.cim-3DS、QY.cim-2AL、QYr.cim-4BL、QYr.cim-5AL和QYr.cim-7DS可能是5个新的抗性QTL,其相关的侧翼标记部分可应用于小麦抗锈病分子育种中。(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吉夏洁,姜博,徐世锐,匡紫垣,韩海明[3](2019)在《小麦-冰草2P易位系抗叶锈病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叶锈病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发生时可造成小麦减产40%。发掘和利用小麦抗叶锈病新基因对于小麦抗病育种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叶锈菌生理小种THT对小麦-冰草抗病易位系2PT-5 (2PL0.6-1.0)及感病材料2PT-8 (2PL 0.86-1)接种,诱导抗病基因表达,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抗病易位片段特异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有568个基因在抗病易位系中特异表达;KEGG富集分析显示,大量参与苯丙烷生物合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及苯丙氨酸代谢等相关基因参与了小麦-冰草易位系2PT-5的抗病过程。其中转录因子WRKY可能在小麦抗病叶锈病中起重要作用。上述结果为冰草2P染色体抗叶锈病候选基因发掘与功能分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进而为小麦抗叶锈病新基因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郑慧敏,温晓蕾,郝晨阳,张培培,GEBREWAHID,Takele,Weldu[4](2019)在《70份国外小麦品种(系)的苗期和成株期抗叶锈病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培育持久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方法。本研究用19个不同毒力的叶锈菌小种苗期接种70份国外引进小麦品种(系)及36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载体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同时在2016—2017年度分别于河北保定和河南周口对70份国外引进品种进行田间抗叶锈性鉴定。为进一步检测材料中所携带的苗期和成株抗叶锈病基因,利用12个与已知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检测,综合基因推导、系谱分析和分子标记检测的结果,在33份材料中鉴定出15个抗叶锈病基因,包括Lr1、Lr2a、Lr26、Lr3ka、Lr11、Lr17、Lr30、Lr10、Lr14a、Lr2b、Lr13、Lr15、Lr21、Lr44和Lr45,田间鉴定筛选出39份品种表现慢锈性。苗期和田间表现表明,国外品种中含有丰富的对我国叶锈菌小种有效的苗期和成株期抗叶锈病基因,可作为小麦抗叶锈病抗源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高颖,赵娜,赵雪芳,闫红飞,刘大群[5](2019)在《182份黄淮海麦区小麦品种(系)苗期抗叶锈病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KHST、FHKT和FHJT②3个小麦叶锈菌混合菌株对182份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叶锈鉴定,对筛选出的抗性品种利用15个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进行基因推导,结合与20个抗叶锈基因连锁的25个分子标记进行抗叶锈基因分析。182份小麦品种(系)中,14个品种(泰科麦5303、驻麦305、豫圣麦118、存麦18号、轩麦6号、农丰川、丹麦118、郑麦103、郑麦119、赛德麦5号、郑麦369、许科918、豫麦668和AF116-120)表现抗性,其余品种(系)均表现高感;基因推导结果显示,驻麦305、存麦18号、农丰川、郑麦119、赛德麦5号、郑麦369、许科918含有抗叶锈基因Lr33+34;郑麦103含有抗叶锈基因Lr10和Lr33+34;AF116-120含有抗叶锈基因Lr10、Lr16、Lr20和Lr33+34;泰科麦5303、豫圣麦118、丹麦118和豫麦668可能含有其他抗叶锈基因;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农川丰、轩麦6号、郑麦103和许科918含有抗叶锈基因Lr1和Lr26;泰科麦5303、豫圣麦118、郑麦119和郑麦369含有抗叶锈基因Lr1;驻麦305、存麦18号和豫麦668含有抗叶锈基因Lr26;AF116-120含有抗叶锈基因Lr1和Lr2c;丹麦118含有抗叶锈基因Lr26和Lr37。所检测小麦品种含抗叶锈基因丰富度低,缺乏有效抗叶锈基因。182份黄淮海麦区小麦品种对小麦叶锈菌的抗病性及抗性品种中抗性基因组成的分析,可以为该地区小麦品种推广、合理布局及叶锈病防治与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韬,吴丽军,甘晓龙,张波,刘宝龙[6](2018)在《青海审定小麦品种抗叶锈病基因的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抗叶锈病基因在青海审定小麦品种中的分布状况,采用6个抗叶锈基因(Lr1、Lr9、Lr24、Lr29、Lr34、Lr42)的分子标记对青海省审定的66个小麦品种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66份小麦品种中,16个品种含Lr1,占24.24%;18个品种含Lr24,占27.27%;31个品种含Lr29,占46.97%;5个品种含Lr34,占7.58%;23个品种含Lr42,占34.85%;未检测到Lr9。另外,同时含有2个抗叶锈基因的小麦品种17份,占25.76%,同时含有3个抗性基因的品种9份,占13.64%,同时含有4个或4个以上的品种仅1份,为‘青春254’。(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徐爽[7](2018)在《诱导小麦抗叶锈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作用机理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叶锈病(Puccinia triticina)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害在我国主要麦区均有分布,近年来有逐渐加重趋势。本文通过田间和室内盆栽筛选,获得了对小麦叶锈病具有诱导抗性的菌株,对其分类地位、防控效果和诱抗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研究了部分菌株的诱导抗性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如下:1.诱导小麦抗叶锈病生防菌株的筛选:将本研究室保存的4600株菌株发酵液对小麦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通过田间试验进行初步筛选、盆栽试验复筛和田间防效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得到的4株高效菌株Sneb1462、Sneb1586、Snef384和Snef570均有诱导小麦抗叶锈菌的侵染的良好防效,并且还具有对小麦植株生长的促进作用。2.诱导小麦抗叶锈病生防菌株的鉴定: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反应测定和分子生物学序列比对分析方法对筛选出的生防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细菌Sneb1462为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细菌Sneb1586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2株真菌均为木霉属(Trichoderma)菌株,真菌Sneb384为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真菌Sneb570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3.细菌Sneb1462诱导小麦抗叶锈病的活性氧变化研究:利用多粘类芽孢杆菌Sneb1462发酵液包衣处理小麦种子,待麦苗长至一叶一心期接种小麦叶锈菌,对接种后不同时间点小麦叶片中活性氧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多粘类芽孢杆菌Sneb1462诱导+接叶锈菌处理前48 h内O2-和H2O2的含量明显升高,在其12 h和24 h峰值时分别是空白对照处理的1.49和1.62倍,说明多粘类芽孢杆菌Sneb1462在叶锈病侵染初期能够诱导小麦ROS的产生和积累,参与小麦获得系统抗性防御反应。4.细菌Sneb1462诱导小麦抗叶锈病相关防卫基因的表达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对接种叶锈菌后不同时间点小麦叶片中相关防卫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多粘类芽孢杆菌Sneb1462诱导+接叶锈菌处理后早期,Ta POD和Ta SOD防御酶基因显着表达,峰值时是空白对照的3.11倍和7.50倍。Ta PR-1、Ta PR-2和Ta PR-5病程相关蛋白基因在12 h时表达显着上调,分别是空白对照的2.83倍、7.50倍和9.89倍,说明多粘类芽孢杆菌Sneb1462在叶锈菌侵染初期参与诱导小麦相关防卫基因的表达,增强植株的抗病性。(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25)
李玉玲,蒋正宁,胡文静,李东升,程婧晔[8](2018)在《CIMMYT小麦种质C615抗叶锈病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Puccinia triticina引起的叶锈病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引进种质C615具有叶锈病成株期抗性,但其抗病性遗传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抗病亲本C615与高感叶锈病亲本宁麦18构建的F_(2:7)代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337对多态性SSR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结合2016、2017连续两年的叶锈病鉴定结果进行复合区间作图,结果在1BL、2DS、3BS、4DL和6BS染色体上共发现了5个抗性QTL,暂命名为QLr.njau-1BL、QLr.njau-2DS、QLr.njau-3BS、QLr.njau-4DL和QLr.njau-6BS。其中,QLr.njau-1BL、QLr.njau-3BS和QLr.njau-4DL在两年均被检测到,分别解释10.1%~15.7%、10.9%~13.5%和8.2%~9.0%的表型变异;另2个QTL只在一年被检测到,解释6.2%和9.2%的表型变异。除QLr.njau-2DS外的4个抗性QTL均来源于抗病亲本C615。QLr.njau-1BL和QLr.njau-4DL分别与已报道的慢病性基因Lr46、Lr67在同一区域,QLr.njau-3B可能为一个新的抗叶锈病QTL。此外,本研究在C615/扬麦13(轮回亲本)BC4F5回交群体中选出了15个农艺性状优良且抗叶锈病的株系,利用与C615所含抗性QTL紧密连锁的7个SSR标记对其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显示所有这15个株系均含有来自C615的抗性QTL,且有3个株系聚合了全部抗性位点,表明C615可作为抗源亲本用于高产、抗病育种。本研究结果将为分子标记选育抗叶锈品种提供材料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徐爽,陈立杰,王媛媛,朱晓峰,刘晓宇[9](2018)在《诱导小麦抗叶锈病生防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防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防治该病害主要采用抗病品种和喷施化学农药,而探索生物防治是防治该病的一种新方法。本研究使用3株细菌菌悬液对小麦种子进行处理,于小麦一叶期接种叶锈病菌10d后调查其发病率和严重度。结果表明,在盆栽试验中,Sneb1462菌株菌悬液诱导小麦抗叶锈病的效果最好,可使发病率和严重度比对照分别降低27.54%和49.90%;Sneb1462还可促进小麦根部生长,施用后小麦根长和地下部鲜重分别比对照提高30.19%和29.03%。在大田试验中,用Sneb1462菌悬液处理小麦种子后叶锈病的严重度降低38.60%,小麦株高和穗重分别提高16.44%和34.98%,表明该菌株是一株优良的抗病促生菌。经透射电镜观察、16SrDNA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的检测,鉴定该菌株为多黏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利用生防细菌Sneb1462进行种子处理防控小麦叶锈病将是一种新型的植保措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8年04期)
杨华丽,张晓玲,赵艳博,徐新玉,姚占军[10](2018)在《小麦品种莱州137抗叶锈病鉴定及基因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叶锈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培育持久抗性品种可以有效控制该病害。本研究以抗病品种莱州137、感病对照品种郑州5389、慢锈性品种SAAR以及36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载体品种为材料,在苗期和成株期进行了2年2点的接种鉴定,通过系谱分析、基因推导和12个与抗叶锈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发现莱州137携带Lr26、Lr10、Lr14b以及其他未知抗叶锈病基因,且表现成株抗性的特点,说明其可能含有未知的成株抗性基因,可作为新的小麦抗叶锈病抗源加以利用。(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抗叶锈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叶锈病和条锈病分别是由气传真菌Puccinia triticina (Pt)和P.striiformis.f.sp.triti (Pst)引起的两种常见病害,显着影响着全球小麦总产量。培育抗性小麦品种是控制这两种病害的最有效、经济途径之一。由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培育的普通小麦品系ATTILA/3~*BCN~*2//BAV92/3/KIRITATI/WBLL1/4/DANPHE (简称ABKWD)在苗期感病,而成株期严重度接近于0。我们利用ABKWD与锈病高感品系APAV#1杂交,构建含有142个家系构成的F_5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在2016年到2018年期间,该群体分别在墨西哥的Obregon基地进行叁年叶锈病田间表型鉴定,而条锈病则在墨西哥的Toluca和肯尼亚基地分别进行叁年成株抗性鉴定。利用genotyping-by-sequencing (GBS)和成株抗性基因已知分子标记对该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共计获得4298个多态性分子标记并用于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利用IciMapping 4.1共计终检测到3个叶锈病抗性位点,即QLr.cim-1BL、QLr.cim-3DS和QLr.cim7BL;5个条锈病抗性位点QYr.cim-1BL、QYr.cim-2AL、QYr.cim-4BL、QYr.cim-5AL和QYr.cim-7DS。其中,QLr.cim-1BL和QYr.cim-1BL两个位点位于同一位置,可能与已报道的成株抗性基因Lr46/Yr29一样。紧密连锁标记cs7BLNLRR验证了QLr.cim-7BL很可能是已报道的成株抗性基因Lr68。通过与已定名基因或QTL的比较,推测QLr.cim-3DS、QY.cim-2AL、QYr.cim-4BL、QYr.cim-5AL和QYr.cim-7DS可能是5个新的抗性QTL,其相关的侧翼标记部分可应用于小麦抗锈病分子育种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叶锈病论文参考文献
[1].闫晓翠,张培培,张怀志,刘志勇,刘大群.周麦22抗叶锈病基因LrZH22的图位克隆[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2].袁婵,Ravi,Singh,Julio,Huerta-Espino,兰彩霞.普通小麦成株抗叶锈病和条锈病的全基因组定位[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3].吉夏洁,姜博,徐世锐,匡紫垣,韩海明.小麦-冰草2P易位系抗叶锈病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4].郑慧敏,温晓蕾,郝晨阳,张培培,GEBREWAHID,Takele,Weldu.70份国外小麦品种(系)的苗期和成株期抗叶锈病鉴定[J].作物学报.2019
[5].高颖,赵娜,赵雪芳,闫红飞,刘大群.182份黄淮海麦区小麦品种(系)苗期抗叶锈病基因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9
[6].刘韬,吴丽军,甘晓龙,张波,刘宝龙.青海审定小麦品种抗叶锈病基因的分子鉴定[J].西北农业学报.2018
[7].徐爽.诱导小麦抗叶锈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作用机理初步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
[8].李玉玲,蒋正宁,胡文静,李东升,程婧晔.CIMMYT小麦种质C615抗叶锈病QTL分析[J].作物学报.2018
[9].徐爽,陈立杰,王媛媛,朱晓峰,刘晓宇.诱导小麦抗叶锈病生防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防效评价[J].植物保护.2018
[10].杨华丽,张晓玲,赵艳博,徐新玉,姚占军.小麦品种莱州137抗叶锈病鉴定及基因检测[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