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豆素类化合物论文-廖腾飞,王丽,罗兴武

香豆素类化合物论文-廖腾飞,王丽,罗兴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香豆素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鸡树条荚蒾,药理作用,总香豆素,提取测定

香豆素类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廖腾飞,王丽,罗兴武[1](2019)在《鸡树条荚蒾中总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鸡树条荚蒾研究中发现含有红色素、酚类物质、香豆素、黄酮等化合物,具有药理和食用保健作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等领域。本研究对鸡树条荚蒾的形态特征及药理作用和香豆素类化合物进行简介,同时对鸡树条荚蒾中的香豆素类化合物测定结果以及最优提取工艺进行文献综述;分析现阶段鸡树荚蒾属植物的现状,展望荚蒾属植物的研究前景,以期为荚蒾属植物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农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雷志伟,尹荣秀,李露露,郭灿[2](2019)在《香豆素类化合物合成的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产物香豆素具有抗病毒、抗菌、抗肿瘤等广谱的生物活性,在农药、医药领域应用广泛。本文简要综述了香豆素的合成方法,为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贵州茶叶》期刊2019年03期)

张东博,王征,梁艳妮,于金高,张珍[3](2019)在《青花椒根皮中1个新的香豆素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青花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根皮中抗炎活性成分进行跟踪分离研究。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以及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以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进行抗炎活性评价。结果从青花椒根皮的醋酸乙酯部位中共分离得到4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青花椒素A(1)、7-甲氧基香豆素(2)、异东莨菪内酯(3)和秦皮乙素(4)。在LPS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一氧化氮(NO)的模型中,化合物1~4均对NO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0.21±0.03)、(0.92±0.16)、(0.15±0.02)和(0.26±0.04)μmol/L。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是1个罕见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命名为青花椒素A。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具有较强的抗NO生成活性。(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2期)

王钧,张浩萌,张文彤,樊朝阳,李侠[4](2019)在《新型双香豆素类化合物通过Nrf 2/ARE通路诱导OGD神经元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型双香豆素类化合物3-CF3-4-CL对氧糖剥夺损伤(OGD)神经元诱发氧化应激的影响和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小鼠皮层神经元,建立OGD模型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以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3-CF3-4-CL对细胞生存率的影响;q-PCR检测四种抗氧化因子的mRNA表达;以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为细胞氧化水平指标;Western blot检测Nrf 2/ARE信号通路蛋白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3-CF3-4-CL处理组细胞生存率提高,抗氧化因子mRNA表达量升高,SOD和GSH-Px表达水平升高,MDA含量降低;3-CF3-4-CL处理组细胞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 2)总蛋白活化水平升高,细胞核Nrf 2蛋白水平表达升高;同时,其下游抗氧化蛋白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水平升高。结论:新型双香豆素类化合物3-CF3-4-CL通过激活Nrf 2/ARE信号通路,提高OGD损伤神经元的抗氧化应激水平,发挥神经保护功能。(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刘琦琦[5](2019)在《香豆素类化合物对多酚氧化酶抑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了25种香豆素类化合物,测定其对多酚氧化酶(PPO)的抑制作用,从中筛选出抑制效果最强的目标抑制剂—4-羟基香豆素。通过酶抑制动力学分析4-羟基香豆素对PPO的抑制机理,利用凝胶电泳、圆二色光谱、内源荧光光谱和透射电镜等方法探讨了目标抑制剂对PPO结构的影响。为考察目标抑制剂对梨汁褐变的影响,将不同浓度的4-羟基香豆素添加到多个品种的梨汁中,观察在20℃与0℃贮藏期间梨汁色泽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比较香豆素类化合物对PPO的抑制作用,发现4-羟基香豆素对PPO的抑制作用最强,且随4-羟基香豆素浓度的升高,抑制效果增强。当4-羟基香豆素浓度为3.33 mmol·L~(-1)时,酶活力仅剩5%,因此选择4-羟基香豆素作为目标抑制剂,进一步分析其对PPO结构的影响。测定4-羟基香豆素对PPO的抑制类型,发现它是PPO的竞争型可逆抑制剂,抑制常数K_I为1.685 mmol·L~(-1)。利用Native-PAGE、圆二色光谱、荧光光谱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方法探讨了4-羟基香豆素对PPO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4-羟基香豆素处理后PPO的条带数目与位置未发生变化,即PPO的一级结构未被破坏;圆二色光谱显示4-羟基香豆素作用后,α-螺旋(α-helix)含量降低,导致PPO表面疏水性增强,有更多的氨基酸残基暴露在疏水环境中,PPO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内源荧光光谱图表明4-羟基香豆素作用后色氨酸(Trp)的特征吸收峰发生了蓝移,PPO的叁级结构受到了影响;透射电镜观察到4-羟基香豆素使PPO分子数目减少、直径变大,PPO分子靠疏水作用发生聚集,其四级结构发生了改变。选取了12种梨验证4-羟基香豆素对梨汁褐变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砀山酥梨、皇冠梨、d’Anjou、Red Anjou’与Concord是不易发生褐变的品种,在贮藏期间,这五种梨汁未发生明显的色泽变化;丰水梨、鸭梨和雪花梨的梨汁在贮藏后颜色加深,3.33mmol·L~(-1) 4-羟基香豆素对其褐变的抑制效果最好;Gem和Golden Bosc梨汁在20℃贮藏时褐变明显,4-羟基香豆素可有效抑制其褐变;2.00 mmol·L~(-1) 4-羟基香豆素可有效抑制Comice和Bartlett梨汁的褐变。(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黄净净[6](2019)在《香豆素类化合物与瓜环的相互作用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瓜环是一类具有较大的疏水性空腔和极性羰基修饰的端口的超分子化合物,可通过笼体、氢键和范德华力等作用力与客体分子形成稳定的主-客体包结配合物,也是一种无毒、具有广泛的主客体识别作用和极具应用前景的药用载体。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抗癌、抗炎、抗氧化等生理活性,由于水溶性差和生物利用度低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本文选用七元瓜环(Q[7])、八元瓜环(Q[8])作为主体分子,选用7-羟基香豆素(UBF)、瑞香素(DPN)、香豆素-3-羧酸(C-3-CA)、滨蒿内酯(SPO)、3-氨基香豆素(3-AC)、补骨脂素(PSA)和异补骨脂素(AGC)等香豆素类化合物作为客体分子,研究了香豆素类化合物-瓜环的主客体作用,考察了瓜环对香豆素类化合物水溶性、稳定性、抗氧化活性和体外释放途径等性质的影响,为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一、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考察7-羟基香豆素、瑞香素、香豆素-3-羧酸、滨蒿内酯、3-氨基香豆素、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与Q[7]、Q[8]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7-羟基香豆素、瑞香素、香豆素-3-羧酸、滨蒿内酯、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与Q[7]均不发生相互作用;3-氨基香豆素与Q[7]可形成主客体包合物,包结比为1:1,其稳定结合常数为3.789×10~4 L·mol~(-1);Q[8]与3-氨基香豆素、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发生相互作用,其包结比均为1:1,其稳定结合常数分别为2.551?10~5 L·mol~(-1)、7.4395?10~6 L·mol~(-1)和6.3598?10~6 L·mol~(-1)。又利用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等温量热滴定进一步证实了3-氨基香豆素与Q[7],3-氨基香豆素、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与Q[8]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核磁共振氢谱表明其作用模式为3-氨基香豆素完全进入Q[7]、Q[8]的内部空腔;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也完全进入Q[8]的内部空腔。此外还考察了pH值对以上包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Q[7]与3-AC只在pH=1.03的条件下形成包结比为1:1的主客体配合物;3-AC和PSA在pH值小于7的条件下均能与Q[8]形成作用比为1:1的主客体配合物;而AGC在pH=2.05?6.97的条件下均能与Q[8]形成作用比为1:1的主客体配合物。二、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考察Q[7]、Q[8]分别对3-AC的水溶性、稳定性、抗氧化活性和累积释放量等性质的影响;Q[8]对PSA和AGC的水溶性、稳定性和累积释放量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Q[7]、Q[8]的介入使3-AC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分别增加了1.26倍和2.04倍;Q[7]对3-AC的稳定性影响不大,3-AC及(3-AC)-Q[7]包合物清除ABTS自由基的IC_(50)值依次为1.06×10~(-5) mol·L~(-1)、1.41×10~(-5) mol·L~(-1);Q[7]的介入降低3-AC在人工胃肠液中累积释放量,但使3-AC在人工胃液中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Q[8]对3-AC的抗氧化活性基本无影响,3-AC及(3-AC)-Q[8]包合物清除ABTS自由基的IC_(50)值依次为1.4×10~(-5) mol·L~(-1)、1.55×10~(-5) mol·L~(-1),但降低了3-AC在人工肠液中的稳定性和累积释放量。Q[8]提高了PSA和AGC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依次增加1.71倍和1.6倍;不影响PSA和AGC在人工胃肠液中的稳定性;但降低了PSA在人工胃肠液中的累积释放量。Q[8]的介入使AGC在人工肠液中的累积释放度提高了1.2倍,在人工胃液中,AGC和AGC-Q[8]包合物在720 min后累积释放度分别为53.57%和40.84%,AGC-Q[8]包合物的累积释放速度明显慢于AGC的累积释放速度,说明Q[8]在人工胃液中包合AGC比在人工肠液中包合AGC较为牢固。(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沈志伟[7](2019)在《香豆素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的新方法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天然产物是从植物、动物、微生物中分离获得的次级代谢产物,其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独特且多样,自青霉素作为药物使用以来,天然产物已经逐渐成为药物的重要构成和新药研发的主要源泉。天然产物是很好的先导化合物之一,但有些天然产物在自然界中含量较低,化学合成是解决其量少的主要途径之一。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大部分对心脑血管具有保护、抗氧化、扩张血管等药理作用,黄酮化合物的口服吸收差,活性不强,作用靶点不集中,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上的使用。传统黄酮化合物合成方法是逐步合成,汇聚性差,效率低。本课题采用汇聚原理,设计新的方法提高黄酮的合成效率,能在短期内大量制备黄酮的结构类似物(主要是B环变化的类似物),以供给药物构效关系研究使用。【方法】本课题设计方法是将两部分拼接成黄酮,只需要分别合成AC环和B环,再把B环拼接到AC环上,短时间内就可以合成大量B环经过结构改造的化合物。大大提高了合成效率。【结果】本课题尝试了30种卤代烃试剂,成功的有15种:对碘甲苯、邻溴甲苯,对碘苯甲醚、邻碘苯甲醚、2-溴萘、5-溴喹啉、3,4,5-甲氧基溴苯、2-溴6-甲氧基吡啶、4-溴苯硫醚、2-溴吡啶、3,5-二叁氟甲基溴苯、4-溴代联苯、对氟碘苯、溴苯和溴代金刚烷。失败的有15种:间溴吡啶、溴代金刚烷、邻碘苯酚、3,5-二溴甲苯、对溴苯硫酚、间溴叁氟甲苯、对溴叁氟甲苯、苯甲醚、8-溴异喹啉、对氯碘苯、1,3,5-叁氟苯、邻氯溴苯、4-溴苯肼、2-溴噻唑和溴化苄。【结论】合成了16个目标黄酮类化合物,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得到了1H-NMR、13C-NMR、IR和ESI-MS的确定。本课题探索的黄酮类新合成方法,简单高效,避免了重金属钯的使用,具有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师亦洁,周峰旭,李鲜,范宇超,刘宏程[8](2019)在《八种石斛中苯丙醇类和香豆素类化合物含量测定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建HPLC双波长同时测定松柏苷、紫丁香苷、东莨菪内酯、滨蒿内酯及香豆素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Shiseido CAPCELL PAK MGⅡC_(18)柱(250 mm×4.6 mm,5μm)分析柱;使用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紫外检测器260 nm,315 nm双波长检测。结果显示,五种成分在测定范围内有良好的线(r~2>0.999);在叁个加标浓度下方法回收率为98.7%~102.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2.5%。该方法用于8种石斛品种含量的测定。(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5期)

张宇,刘进兵[9](2019)在《香豆素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豆素是一类重要杂环化合物,具多种生物活性,在医药、食品等领域有重要用途。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香豆素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并简单介绍了含有苯并吡喃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为香豆素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07期)

彭莘媚,潘旭玲,闻轩,王铁闯,赵云峰[10](2019)在《浅述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抗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豆素类化合物因其天然资源优势、结构简单、易于合成、活性多样、用途广泛等特点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的优良抗耐药菌活性,再次掀起香豆素抗菌活性的研发热情。基于近年来香豆素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的研究概况,初步总结了香豆素类化合物在医药和农药两方面的抗菌研究进展,并对此类化合物的后续研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展望。(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9年04期)

香豆素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天然产物香豆素具有抗病毒、抗菌、抗肿瘤等广谱的生物活性,在农药、医药领域应用广泛。本文简要综述了香豆素的合成方法,为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香豆素类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廖腾飞,王丽,罗兴武.鸡树条荚蒾中总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农学学报.2019

[2].雷志伟,尹荣秀,李露露,郭灿.香豆素类化合物合成的研究概况[J].贵州茶叶.2019

[3].张东博,王征,梁艳妮,于金高,张珍.青花椒根皮中1个新的香豆素类化合物[J].中草药.2019

[4].王钧,张浩萌,张文彤,樊朝阳,李侠.新型双香豆素类化合物通过Nrf2/ARE通路诱导OGD神经元保护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9

[5].刘琦琦.香豆素类化合物对多酚氧化酶抑制作用研究[D].郑州轻工业大学.2019

[6].黄净净.香豆素类化合物与瓜环的相互作用及性质研究[D].贵州大学.2019

[7].沈志伟.香豆素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的新方法学研究[D].云南中医药大学.2019

[8].师亦洁,周峰旭,李鲜,范宇超,刘宏程.八种石斛中苯丙醇类和香豆素类化合物含量测定与分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9

[9].张宇,刘进兵.香豆素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9

[10].彭莘媚,潘旭玲,闻轩,王铁闯,赵云峰.浅述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抗菌活性[J].化学试剂.2019

标签:;  ;  ;  ;  

香豆素类化合物论文-廖腾飞,王丽,罗兴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