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本论文-何元航,牛林杰

跨文本论文-何元航,牛林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跨文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尹奉吉,剧本,跨文化书写,跨文本体裁

跨文本论文文献综述

何元航,牛林杰[1](2019)在《跨文化与跨文本:论两部剧作的尹奉吉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剧作《儿童剧本:尹奉吉》与《尹奉吉:现代的两幕史剧》是以韩国抗日英雄尹奉吉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文学剧本。剧作中以中国文化元素塑造了韩国人形象,借韩国人、日本人形象叙述中国时局等内容,体现了跨文化书写的特征,通过线性叙事与性格组合方式完成叙事性,以逆转和冲突展现戏剧性等内容体现了跨文本体裁的特征,完成双重跨越特征的两部剧作在文学与文学、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社会等维度下具有的多重意义。(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喻昕[2](2019)在《《关山飞渡》经典重塑:跨媒介与跨文本的系统诠解》一文中研究指出1939年,正值经典好莱坞时期的美国电影业在大制片厂制度之下,发展出很多成熟的电影类型,西部片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年,一部西部电影的扛鼎之作横空出世,这就是《关山飞渡》。此片脱胎于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着名短篇小说《羊脂球》,影片入围第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并获得了当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配乐奖,托马斯·米切尔更是最终凭借在影片中对于医生一角的出色演绎,摘得了当届奥斯卡金像奖最(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9年12期)

李婕,谢家顺[3](2019)在《《海上花列传》的跨文本流传及其意义生成——以方言版、译注版和电影版为考察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海上花列传》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古今转型的鲜明标志及现代通俗小说的开山之作,这无异是对一部小说作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的崇高认可。但这种意义的生成并非吴语方言版本《海上花列传》从问世就有的,更非一蹴而就的。研究表明,《海上花列传》意义的生成在跨文本流动中层累而成:韩邦庆吴语方言版本《海上花列传》融入了晚清现代性的思潮,张爱玲译注本以"世俗现代性"将《海上花列传》带给了20世纪80年代的读者,电影《海上花》作为影像文本,则聚焦人性欲望,既刺激了作品传播,又吸引观众去回顾关照文学版本,从而使成书于晚清且用吴语方言写就的《海上花列传》荣登"现代通俗小说的开山之作"美誉巅峰。(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张凡[4](2019)在《《白鹿原》的跨文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93年,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一经面世便深受读者喜爱、畅销不衰,并于1997年荣获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代表了那一时期小说艺术取得的最高成就。《白鹿原》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受到80年代“反思文学”创作潮流的影响,真实地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白鹿原》出版至今,随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不断变化,创作者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并结合自己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将其改编成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艺术作品,如现代秦腔戏、连环画本、话剧、电影、电视剧等多种文本,每部《白鹿原》改编作品都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特定的精神文化要求。本文选取了1993年版小说、2012年版电影以及2017年版电视剧作为研究对象,从其生产的文化语境中审视各文本之间的差异,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比较,来探寻文学作品改编的艺术魅力。本文共分为五章,具体如下:在本文的第一章中,笔者对《白鹿原》小说文本及其它衍生文本进行梳理,总结概括不同文本的产生背景及现实意义。并对《白鹿原》小说、电影和电视剧进行跨文本研究的目的和方法进行详细阐释。在本文的第二章中,笔者从主题出发对《白鹿原》各版本进行比较分析。《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再到电视剧在主题表达上都发生了变化。小说表达了作者的寻根思考并以此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电影对小说的宏大主题进行简化,重在表现北方农民原生态的生存状况对观众心灵的冲击;电视剧立体展现了人性在历史洪流中遭受的种种苦难,呈现出阴暗和光辉这两个方面的抗衡。不同文化背景中创作者对白鹿精神的理解和诠释有所不同,不同文本主题的表达同样也受到其艺术形式及历史文化语境变化的影响。在本文的第叁章中,笔者从人物形象入手,对《白鹿原》各版本的人物塑造特点进行探究。不同文本的容量差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呈现出较大的区别。笔者对叁个主要角色白嘉轩、鹿子霖、田小娥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了影视改编文本中的人物塑造与小说中人物原型之间的区别,并探究其产生变化的原因及改编的文化价值。在本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中,笔者从叙事策略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来探究《白鹿原》各文本之间的流变规律。第四章从叙事策略的角度入手,笔者从叙事情节和叙事节奏两大方面来详细分析不同文本之间的艺术特点,并在第五章借助修辞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探寻文本间从内敛到直接的修辞转变及背后的艺术规律。结论。本文通过对《白鹿原》的跨文本研究探寻了不同文本之间在主题、人物、叙事策略以及修辞手法方面所呈现的特点,研究《白鹿原》及其衍生文本,探寻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当下主流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0)

蒋蔚[5](2019)在《董永遇仙故事跨文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董永遇仙故事作为知名度较高的传说,在各个时代不同文体中均有所改编。由古代到现代,故事经历了形成、发展与定型的阶段。董永遇仙故事在古代通过画像石、变文、话本、传奇与宝卷进行改编与传播。在近现代,以黄梅戏为代表的地方戏、电影和电视剧等新型传播媒介对董永遇仙故事进行重写与传播。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文体特征下的董永遇仙故事均有自身特点,对故事整体的发展流变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早期汉代武梁祠画像石上的董永故事与《搜神记》中的董永遇仙故事,一方建立了故事的基本架构,另一方面也为后世其他创作者改编重写这一故事提供了蓝本与一定的思路。唐代的《董永变文》是董永遇仙故事演变过程中极具代表性的文本之一。对于董永遇仙故事而言,孝感一直是贯穿始终的故事主题。随着故事的逐渐发展,受创作者与观众的影响,董永遇仙故事除了进一步强调传统的孝道主题外,在《董永变文》中出现的爱情主题萌芽,对董永遇仙故事后期的改编与重写而言有着里程碑式的影响。在话本《董永遇仙传》与传奇《织锦记》中,董永遇仙故事有了很大程度的改编,其中最明显的两点便是董永与七仙女之间爱情关系的强化以及一系列政治因素的加入。对爱情关系的强化是董永遇仙故事发展的一贯趋势,而政治因素则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董永变文》与《董永孝子宝卷》同为讲唱文学作品,虽都有对孝道思想的强调,而《董永孝子宝卷》里更增添了对佛家因果报应思想、劝人修行主题的强调,更有追求自由爱情的主题思想。这些多样化的主题更有利于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从新本黄梅戏《天仙配》开始,董永遇仙故事的发展进入稳定的新时期。趋于固定的情节加上深入人心的角色形象,人物的说白台词与黄梅戏唱腔的双重创新,不仅赋予《天仙配》唱段上的变革,也为整个董永遇仙故事的传播带来新鲜感。与此同时,董永遇仙故事在地方戏中也有长足发展。汉水流域董永戏曲在人物形象方面有走向世俗化的趋势,故事的主题思想也逐渐从“孝”到“情”迁移。通过现代传媒技术的改编,董永遇仙故事有了比传统戏曲更丰富的观赏感受。电影特有拍摄手法与特效的加入,使整个故事更鲜活、更生动,也更符合新一代观众的审美爱好。在电影《天仙配》中,悲剧爱情成为新时期董永遇仙故事重点关注与改编的内容。作为当代社会快节奏的产物,电视剧《天仙配》与《欢天喜地七仙女》仍虽以董永遇仙故事作为模板,但过多的叙事线索完全削弱了董永与仙女二人的核心地位,剧中为了丰富故事内容,过于密集频繁地制造相似的矛盾冲突也使观众审美疲劳。董永遇仙故事拥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其鼓励追求自由爱情,鼓励反抗强权统治的思想对普通人而言具有相当的鼓舞作用。董永遇仙故事的诞生拥有鲜明的封建社会的影子,他的流变跨越黄河与长江两大文化中心,传播范围几乎遍及全国。随着其发展与流变,故事的主题挣脱了封建社会的枷锁,拥有先进的思想内涵。董永遇仙故事在当代除了与各类传媒手段结合,拍摄成电影、电视剧作品以外,还应大力发展与其相关的旅游资源。这不仅能使董永遇仙故事焕发新生机,同时也能扩大相关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进而提升其文化软实力,达到双赢的效果。(本文来源于《陕西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谢济羽[6](2019)在《《英雄联盟》的ACGN跨文本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CGN是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的合并缩写,是从ACG扩展而来的新词汇。ACGN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部互动,并且相互促进,提高其热度,扩大其影响力。可以说ACGN中任意一项有了一定的受众后,其策划公司就会加紧推进后续的ACGN衍生物发展,这已经形成一种趋势。在第一章中,介绍了相关的基础概念,其中包括《英雄联盟》的介绍以及ACGN这种跨文本传播,并且分析了为什么ACGN这种形式会如此火热。在第二章,以个案分析的形式,通过分析《英雄联盟》这款游戏ACGN的成功,获得其成功的因素。在第叁章中就是以总结归纳为主,也是本篇论文的核心。既分析出目前国内ACGN存在的缺陷,也总结了从成功及失败案例中获得的启示。第四章便是对未来国内ACGN跨文本传播的展望。(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刘贺[7](2019)在《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大屠杀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的“叁大惨案”之一,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难以磨灭的苦难,也是我们民族与国家不能忘却的纪念。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讲到,任何人都不能否认这段腥风血雨的历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一事件开始逐渐受到文艺创作者的关注,他们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重新建构集体记忆。《金陵十叁钗》最早是严歌苓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根据魏特琳女士在南京沦陷时的亲历日记创作而来的小说。在时代与影视技术的推动下,被相继改编为电影《金陵十叁钗》与电视剧《四十九日·祭》,它们在原作故事的基础上,用直观的影像符号为观众带来各异的审美表达与感受,唤醒民族集体记忆。本文以《金陵十叁钗》的小说与电影、电视剧为研究对象,从“南京大屠杀”题材影视的创作角度出发,在追寻《金陵十叁钗》与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创作源起的基础上,关注时代与历史叙事、传播媒介、跨文本改编等在小说与影视的主题、人物、叙事视角、叙事时空与节奏方面进行的转换,发现不同文本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从整体上系统管窥《金陵十叁钗》影视创作的现实意义与存在局限,以此对基于南京大屠杀背景下创作的影视剧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01)

张金平[8](2019)在《比较阅读中跨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比较阅读中,跨文本阅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比较阅读中跨文本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对比较阅读法以及跨文本阅读教学法进行了论述,然后提出了几种跨文本阅读的方法以及跨文本阅读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中)》期刊2019年04期)

于智郅[9](2019)在《面向文献着者的跨文本指代消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科学研究领域,通过文献着者搜索相关信息是学术信息检索的主要方式。然而,在各类文献管理系统中,文献着者的跨文本指代现象非常严重,给学术信息检索带来了诸多困难。例如:如何消除不同文献之间的同名作者歧义性问题,即:重名消歧;如何消除不同文献之间的作者指代不统一问题,即:多名聚合。在解决重名消歧问题时,已有方法主要通过作者合作关系、作者主页、邮箱等信息对重名作者进行分类。由于作者的邮箱和主页信息很难获取,如何在这些信息未知的情况下,准确的划分文献着者类别,是重名消歧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此外,文献着者名字的表示形式多样,甚至存在未知形式的名字变体。因此,如何在名字变体未知的情况下,实现多名聚合是跨文本指代消解所面临的又一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基于网络表示学习的重名消歧算法。该方法可以在作者邮箱、主页等信息不可获取,以及作者具体类别个数未知的情况下,解决文献着者重名消歧问题。首先,利用待消歧作者的多阶合作者及论文-作者关系,构建论文-论文网络。其次,通过图网络学习得到论文的特征向量表示。最后,利用论文之间的关系网络,实现文献着者的重名消歧。(2)提出了基于特征相似度的多名聚合算法。该方法可在仅给定作者名字的情况下,通过分析论文间的特征相似度,实现中文文献着者的多名聚合。首先,对于给定文献着者,构建作者名字变体集合。其次,构建论文关键词,并分析论文间不同特征的相似度,实现文献着者的多名聚合。(3)提出了基于监督学习的多名聚合算法。该方法将多名聚合问题划分为论文标题匹配和论文作者匹配两个子问题。首先,对于给定的文献着者,获取其在百度学术学者频道中的论文。其次,利用BLEU算法分析论文-论文及作者-作者的相似度,找到作者所对应的名字变体形式,实现文献着者的多名聚合。(4)验证了上述所提算法的有效性。通过发布在Aminer上的基准数据集以及人工收集的真实数据集,验证了所提算法在重名消歧和多名聚合方面的有效性。此外,所提算法已经应用于《学术头条》APP(http://www.acheadline.com/)。(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4-01)

汪晓[10](2019)在《电影《血战钢锯岭》中的爱情叙事——以《雅歌》作为神话原型的跨文本互涉》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战争类型片,电影《血战钢锯岭》在以史诗英雄为主角的战争叙事中,呈现出传统类型叙事的魅力。而隐藏在英雄人物成长主线背后的"爱情叙事段落",因其叙事篇幅很少被提及,但却也完整地构建出类型电影对"爱情主题"的叙事书写范式。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独立剧作结构的"爱情叙事段落","爱情主题"一边承载着整部电影英雄史诗叙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为整部电影在主题内核与叙事结构上提供了一个原型支撑。基于原型理论和结构主义文本分析,笔者将《血战钢锯岭》中的"爱情段落"置于作为神话原型文本的希伯来文学《雅歌》之中,发现其叙事原型之间存在高度伴随关系。作为希伯来文学经典诗歌的典型代表,《雅歌》一直广泛地影响着西方文学艺术的创作与理论阐释,而电影文本与神话原型文本之间的跨文本"对话"似乎鲜有人涉猎。由此,本文尝试利用《雅歌》这一爱情题材的诗歌作为神话原型,基于神话原型类型学理论中的"置换变形"和文本互涉理论,对《雅歌》与电影《血战钢锯岭》中爱情段落的叙事文本进行跨文本互涉,以探究利用神话原型批评来分析电影文本中的叙事原型结构,并从中探究类型电影的爱情叙事范式与神话原型中"爱情叙事"之间的互文性,并最终为类型电影剧作的原型叙事技巧提供一个跨文本的创作与批评思路。(本文来源于《艺术评论》期刊2019年03期)

跨文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39年,正值经典好莱坞时期的美国电影业在大制片厂制度之下,发展出很多成熟的电影类型,西部片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年,一部西部电影的扛鼎之作横空出世,这就是《关山飞渡》。此片脱胎于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着名短篇小说《羊脂球》,影片入围第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并获得了当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配乐奖,托马斯·米切尔更是最终凭借在影片中对于医生一角的出色演绎,摘得了当届奥斯卡金像奖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跨文本论文参考文献

[1].何元航,牛林杰.跨文化与跨文本:论两部剧作的尹奉吉叙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喻昕.《关山飞渡》经典重塑:跨媒介与跨文本的系统诠解[J].电影评介.2019

[3].李婕,谢家顺.《海上花列传》的跨文本流传及其意义生成——以方言版、译注版和电影版为考察对象[J].社会科学.2019

[4].张凡.《白鹿原》的跨文本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5].蒋蔚.董永遇仙故事跨文本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9

[6].谢济羽.《英雄联盟》的ACGN跨文本传播研究[D].辽宁大学.2019

[7].刘贺.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D].南昌大学.2019

[8].张金平.比较阅读中跨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中).2019

[9].于智郅.面向文献着者的跨文本指代消解研究[D].吉林大学.2019

[10].汪晓.电影《血战钢锯岭》中的爱情叙事——以《雅歌》作为神话原型的跨文本互涉[J].艺术评论.2019

标签:;  ;  ;  ;  

跨文本论文-何元航,牛林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