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赛普蒂默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创伤,战争,证词,《达洛卫夫人》
赛普蒂默斯论文文献综述
危惠明[1](2016)在《不幸的幸存者:从创伤理论解读《达洛卫夫人》中疯癫的赛普蒂默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运用创伤理论视角,剖析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中的赛普蒂默斯从战争创伤到自我重建失败的整个过程,并分析了导致赛普蒂默斯创伤未愈悲剧人生的两大原因,一是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让夫妻之间不能互相理解,二是有霍姆斯医生和威廉爵士这类戴着医生的面具的"判官"对病人实施统治。也进一步解析了赛普蒂默斯如何通过创伤经历获得启示,以此强调战争带来的创伤感,这一点值得反思。(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九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12-14)
李伟[2](2011)在《未治愈的创伤》一文中研究指出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她提倡新型的小说创作手法,并在《达洛卫夫人》等作品中娴熟运用意识流的写作技巧,成为与乔伊斯齐名的英国意识流大师。伍尔夫在她的第一部成功的实验性作品《达洛卫夫人》中,通过回忆、现实与幻象的交叉穿插,探究人物的内心精神活动,再现了战争对小说中主人公之一的赛普蒂默斯·沃伦·史密斯这位一战退伍老兵的心理影响。依据相关的创伤理论,笔者认为幸存者若要从“后创伤压力紊乱”中康复,需要说出创伤经历从而为自己的创伤经历寻找意义。本文将以创伤理论为工具,结合文本细读,分析出身为小说主人公之一的赛普蒂默斯最终选择自杀的悲剧根源在于他无法说出自己的战争创伤经历,也就没有为它找到发生的意义。小说中,伍尔夫采用意识流叙事生动展现了战争创伤对赛普蒂默斯的心理伤害以及他在后创伤生活中的迷茫与无助。战争场景以破碎、片段记忆的方式反复出现在赛普蒂默斯的头脑中。读者很难在这种意识流的非线性叙事中看清赛普蒂默斯的创伤经历。然而笔者从小说中多次出现树木的意象、战后生活中偶然的外在刺激、以及赛普蒂默斯变化不定的记忆中走进了他难以表述的创伤世界。一战中,赛普蒂默斯见证了战争剥去人类文明的外衣,露出其原始、邪恶的本能,这使得人面对死亡的威胁时变得脆弱、冷漠、堕落。经历战争创伤的赛普蒂默斯在战后陷入了迷茫、困惑中。赛普蒂默斯意识到自己有权利说出罪恶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让民众了解战争的本质,这样既可以避免战争创伤的再次发生,也可以使自己从战争创伤的阴霾中走出。但是赛普蒂默斯说出创伤的愿望遭遇了公众集体排斥战争创伤的心理,他的说出创伤经历的愿望同样也遭到了以霍姆斯大夫和布雷德肖爵士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当权者的阻止。最终在这种集体冷漠中,成为边缘人的赛普蒂默斯,带着他说不出的创伤经历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1-04-01)
何秀珍[3](2010)在《疯癫与权力:赛普蒂默斯疯癫之福柯式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英国着名女作家和二十世纪现代小说的先驱者之一,在文坛上享有盛誉。她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作品越来越受到评论界的关注。《达罗卫夫人》是伍尔夫的成名作,也是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不同的批评流派对该小说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总体说来,大部分评论把重点放在其创新的写作手法如意识流的运用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如死亡主题,战争主题,女性主义等方面,而对伍尔夫在写作之初就提出的理性和疯癫主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福柯的理论作为文本考察的角度,深入分析了疯癫的本质和形成原因。首先,正如福柯所言,疯癫是社会文明的产物。赛普蒂默斯的疯癫从本质上而言是理性社会定义的一种话语。赛本人能读书,运算,推理。他所坚持的真理主要是关于博爱和个性自由。然而由于生活在一个缺乏爱,压制个性的社会中,他的言语和行为均被定语为疯癫。其次,疯癫的形成原因和权力机制有密切关系。本文接着以疯癫和权力的关系作为考察对象,通过权力与话语,权力与真理,权力与规训以及权力与反抗的相互作用,深入剖析疯癫的形成原因。理性话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赛的失语。由于真理产生于权力,处于失语和边缘化处境的赛普蒂默斯所追求的真理难以避免被人当作胡言乱语的结局。理性话语有一整套规训机制来维护其权威,象征规训权力的霍尔默医生和布雷德肖爵士企图把赛普蒂默斯关进疗养院。最终赛普蒂默斯以自杀的方式维护个性自由和独立,完成了对规训权力的反抗。结语部分强调,赛的精神失常不是个人的原因,而是复杂的社会权力机制的产物。他的“疯癫”也绝非病理意义上的精神疾病,而是在理性社会里,由占主导地位的理性话语通过权力机制的运作对非理性话语进行定义和惩罚的结果。赛对占主导地位的理性社会权力的决然挑战一方面表明权力关系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体系,同时也引起人们对疯癫的重新思考以及更多的关注和同情。(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0-04-15)
王慧[4](2009)在《从赛普蒂默斯解析弗吉尼亚·伍尔夫》一文中研究指出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最着名的意识流小说家之一。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伍尔夫的研究往往过多地集中于她小说的意识流技巧的展现以及她小说中的女权主义特征。但同时,伍尔夫又是一个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并最终于1941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贯穿伍尔夫整个生命历程的疯癫对其意识流的创作有着不容忽视的潜在的影响。本文将结合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之一《达洛卫夫人》,从男主角赛普蒂默斯的疯癫起因、外在表现和悲剧结尾叁个方面,比较其与伍尔夫的疯癫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作者的疯癫对其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潜在影响。第一部分从赛普蒂默斯的疯癫起因着手,分析战争诱发伍尔夫疯癫的可能性,同时探寻引发伍尔夫疯癫的其他诱因;第二部分对比分析赛普蒂默斯和伍尔夫的疯癫症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论述疯癫经历对伍尔夫创作所起的积极作用。第叁部分通过对疯癫者求医经历的描述,反映出伍尔夫对现实的批判。(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8)
陈露[5](2008)在《伍尔夫对“基督受难”原型的戏仿——看《达洛卫夫人》中赛普蒂默斯的现代虚无》一文中研究指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其背景是深蕴的,因为它织进了《圣经》中的"基督受难"的原型底色,从基督受难过程中的叁个原型相——肉体、神性、受难入手来透视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中赛普蒂默斯的疯癫经历,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代女性主义作家伍尔夫是如何在圣经的背景下演绎出一幕幕旨在揭示与拷问现代人性的悲剧。伍尔夫并不相信拯救和再生。因此,文本是对圣经结构的反讽式运用,这也是现代主义的一个特点。(本文来源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蔡玉侠,赵英俊[6](2008)在《《达洛卫夫人》中赛普蒂默斯的存在主义英雄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达洛卫夫人》中,伍尔夫借助赛普蒂默斯的视角,前瞻性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人的存在与本质等后来的存在主义作家关注的问题。赛普蒂默斯以他对荒诞的清醒认识和对荒诞的大无畏反抗,维护了自己心灵的纯洁,实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此同时,他还勇敢地承担起作为社会的一员所应有的责任,毅然选择自杀以震撼和警醒世人麻木不仁的心灵,使自己的精神通过达洛卫夫人等人得以传递和延续。他的死使他成为一位勇于创造生命本质、敢于承担责任的存在主义英雄。(本文来源于《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王琼[7](2005)在《从赛普蒂默斯透视伍尔夫——《达罗卫夫人》的另一种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解读《达罗卫夫人》时,心中无法消解的感觉就是小说自始至终萦绕着伍尔夫自己的声音。通过对赛普蒂默斯的混乱意识轨迹的真实记录,伍尔夫实际上已无法抑制地、不自觉地表露了内心压抑已久的潜意识。或者说,赛普蒂默斯就是伍尔夫的另一面真实。赛普蒂默斯;伍尔夫;精神病症;性别取向;战争态度(本文来源于《山东文学》期刊2005年02期)
蒋璐[8](2004)在《超脱与挑战——从赛普蒂默斯看《达罗卫夫人》的社会批判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弗吉尼亚·伍尔夫选择了体验自身心理疾患的代言人、退伍军人赛普蒂默斯来完整塑造《达罗卫夫人》中同名女主人公形象。本文通过小说中社会批判意义最深刻的部分即赛普蒂默斯线索批判了鼓吹战争的社会政治体制 ,揭示了社会秩序统治与被统治之间的关系 ,表现了人生的残酷 ,同时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死亡观(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蔡斌[9](2002)在《从赛普蒂默斯看伍尔夫的主观真实论和人物中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理论中的主观真实论和人物中心论入手,着力于解读《达洛卫夫人》中的疯子形象—赛普蒂默斯的意识片断。伍尔夫反对物质主义者强调躯体忽视心灵,主张描写人物心理的真实。人物貌似无序的意识片断是客观事物在人物头脑中的反映。(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2年04期)
黄新征[10](2002)在《另一个声音 另一种真实——由赛普蒂默斯透视弗吉尼亚·伍尔夫》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读者和文学批评家不仅将伍尔夫视为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和女性主义者进行解读 ,精神分析家更将她作为精神分析学的研究对象加以剖析。伍尔夫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达罗卫夫人》中副线主人公赛普蒂默斯与伍尔夫本人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折射出伍尔夫“心灵的幽暗处”(therecessesoftheheart)。伍尔夫在刻画赛普蒂默斯这个人物时 ,已经有意无意地将自己植入他的身上。赛普蒂默斯就是伍尔夫的另一个声音、另一种真实(本文来源于《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02年05期)
赛普蒂默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她提倡新型的小说创作手法,并在《达洛卫夫人》等作品中娴熟运用意识流的写作技巧,成为与乔伊斯齐名的英国意识流大师。伍尔夫在她的第一部成功的实验性作品《达洛卫夫人》中,通过回忆、现实与幻象的交叉穿插,探究人物的内心精神活动,再现了战争对小说中主人公之一的赛普蒂默斯·沃伦·史密斯这位一战退伍老兵的心理影响。依据相关的创伤理论,笔者认为幸存者若要从“后创伤压力紊乱”中康复,需要说出创伤经历从而为自己的创伤经历寻找意义。本文将以创伤理论为工具,结合文本细读,分析出身为小说主人公之一的赛普蒂默斯最终选择自杀的悲剧根源在于他无法说出自己的战争创伤经历,也就没有为它找到发生的意义。小说中,伍尔夫采用意识流叙事生动展现了战争创伤对赛普蒂默斯的心理伤害以及他在后创伤生活中的迷茫与无助。战争场景以破碎、片段记忆的方式反复出现在赛普蒂默斯的头脑中。读者很难在这种意识流的非线性叙事中看清赛普蒂默斯的创伤经历。然而笔者从小说中多次出现树木的意象、战后生活中偶然的外在刺激、以及赛普蒂默斯变化不定的记忆中走进了他难以表述的创伤世界。一战中,赛普蒂默斯见证了战争剥去人类文明的外衣,露出其原始、邪恶的本能,这使得人面对死亡的威胁时变得脆弱、冷漠、堕落。经历战争创伤的赛普蒂默斯在战后陷入了迷茫、困惑中。赛普蒂默斯意识到自己有权利说出罪恶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让民众了解战争的本质,这样既可以避免战争创伤的再次发生,也可以使自己从战争创伤的阴霾中走出。但是赛普蒂默斯说出创伤的愿望遭遇了公众集体排斥战争创伤的心理,他的说出创伤经历的愿望同样也遭到了以霍姆斯大夫和布雷德肖爵士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当权者的阻止。最终在这种集体冷漠中,成为边缘人的赛普蒂默斯,带着他说不出的创伤经历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赛普蒂默斯论文参考文献
[1].危惠明.不幸的幸存者:从创伤理论解读《达洛卫夫人》中疯癫的赛普蒂默斯[C].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九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2].李伟.未治愈的创伤[D].安徽大学.2011
[3].何秀珍.疯癫与权力:赛普蒂默斯疯癫之福柯式解读[D].山东大学.2010
[4].王慧.从赛普蒂默斯解析弗吉尼亚·伍尔夫[D].首都师范大学.2009
[5].陈露.伍尔夫对“基督受难”原型的戏仿——看《达洛卫夫人》中赛普蒂默斯的现代虚无[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6].蔡玉侠,赵英俊.《达洛卫夫人》中赛普蒂默斯的存在主义英雄形象[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7].王琼.从赛普蒂默斯透视伍尔夫——《达罗卫夫人》的另一种解读[J].山东文学.2005
[8].蒋璐.超脱与挑战——从赛普蒂默斯看《达罗卫夫人》的社会批判意义[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
[9].蔡斌.从赛普蒂默斯看伍尔夫的主观真实论和人物中心论[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10].黄新征.另一个声音另一种真实——由赛普蒂默斯透视弗吉尼亚·伍尔夫[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