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镇密集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密集,地区,城镇,空间,太湖,高淳,城镇化。
城镇密集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周岚[1](2019)在《城镇密集地区的跨界生态修复行动规划——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及实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背景1.1环太湖地区背景情况江苏省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省份,面积有10.27万km2,常住人口8029.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8.8%,拥有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13个,也是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地均密度最高的省份。在改革开放40年间,江苏城镇人口增长了4700多万,增量相当于2016年两个澳大利亚全国总人口。而在这样一个人口密集的地区,快速的城镇(本文来源于《建筑实践》期刊2019年03期)
洪亘伟,刘志强,于燕[2](2019)在《城镇密集地区村镇发展与空间营建的协同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密集地区村镇的发展延续了城镇化的扩张模式,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不断加剧,成为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文章以苏州太湖沿岸村镇为例,总结1990年以来村镇聚居空间扩张发展的总体特征及其结构、形态的区域差异,剖析地区生态敏感性特征与空间扩张源于发展而又受制于发展的不可调和性,指出当前补救型生态维系的不可持续,并解读了新型城镇化对城镇密集地区发展的生态要求,提出需要以村镇发展的非扩张转变带动空间营建的非扩张变革;倡导《新城市议程》中将城镇化作为化解矛盾的机遇和其"人人享有"的核心理念,探索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城—镇—村"整体互助包容的非扩张发展模式及与之匹配的空间营建模式,构建"城—镇—村"公共交通网络与区域生态一体化格局,营建多元复合的绿色村镇空间体系。(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9年03期)
王筱雅,吴潇,谭敏[3](2018)在《人地和谐:城镇密集区空间生态化发展的路径与规划对策——以成渝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地和谐"是实现城镇密集区空间生态化发展的基本途径。在梳理了成渝城镇密集区空间发展的地域特征后,文章从叁个不同层次分别探讨了适用于城镇密集区空间生态化发展的路径以及相关规划策略。(本文来源于《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期刊2018年33期)
王昆[4](2018)在《城镇密集地区战略空间识别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城镇密集地区战略空间为切入点,首先讨论城镇密集地区战略空间价值,然后以无锡市区为例,分析战略空间识别的现状问题,进一步提出战略空间识别的价值导向、要素构成、主要作用以及支撑条件。本文认为:(1)城镇密集地区生态、生活、生产关系矛盾突出,战略空间识别应关注此类地区的本底特点,突出国家要求、时代价值、区域格局叁方面的要素;(2)战略空间识别应从"保护"与"发展"两个价值维度展开,各维度包括二级子要素,通过要素迭加识别重要战略空间;(3)区域层面的战略空间重在提升城市辐射范围,应从更大的尺度审视战略地区的价值与影响力;(4)城市层面的战略空间重在彰显城市内部的空间价值,战略空间是城市中心的重要支撑,城市中心体系的构建应全面结合战略空间;(5)应强化战略空间的交通支撑,通过不同层级的轨道交通网络,实现时间换空间。(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城市总体规划)》期刊2018-11-24)
谭敏,姜梦影,耿安琪[5](2018)在《城镇密集地区雾霾发生与城乡规划相关性的研究路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密集地区的雾霾已成为当前国内社会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目前国内关于雾霾防治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多视角、多地域背景下的研究。在对国内外雾霾研究现状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从城乡规划视角开展雾霾研究的可行性,并提出其应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随后,论文重点对城乡规划视角下开雾霾研究的路径进行了探讨,提出研究可以从建立雾霾时空分布、城乡建设、规划空间数据库入手,基于空间大数据的比对研究,明确城镇密集地区城乡规划影响雾霾发生的关键空间要素及其作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城乡规划提出空间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S1期)
申明锐,罗震东[6](2018)在《长叁角城镇密集地区小城镇的绿色转型研究——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要回顾了历史上以长叁角地区为代表的城镇密集地区小城镇的角色作用与发展转型,将经历了乡镇工业化热潮后的小城镇发展划分为两种模式:一类是先发的制造业主导的小城镇,一类是后发的生态特色小城镇。在大都市区化和新消费需求的背景下,后发的生态特色小城镇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文章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对该类小城镇发展的绿色转型和特色塑造进行了介绍和总结,针对当前生态休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文章在最后对临近都市的小城镇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面向都市区人群生态休闲空间的建设是城镇密集地区小城镇经济新的增长点。(本文来源于《城乡规划》期刊2018年02期)
殷铭,汤晋[7](2017)在《城镇密集地区高铁站点对区域城市格局演化的作用机理研究:一个跨尺度的分析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聚焦高铁站点如何影响城镇密集地区区域城市格局演化这一研究命题。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全面综述的基础上,指出从整合区域尺度和城市尺度展开研究,有助于深层次地揭示高铁站点影响下的区域城市格局演化机理。论文通过理论研究提出研究假设:在城镇密集地区,高铁站点在城市尺度和区域尺度内的综合可达性与高铁影响下的区域城市格局演化特征有着显着的相关性,同时积极效应的产生还依赖于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为验证这一假设,本文拟以长叁角地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文章提出了两个有待验证的结论:(1)城市规模、高铁网络地位和站点区位共同影响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2)长叁角地区区域整体结构向复合型都市圈转变。(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7年12期)
王磊[8](2017)在《人口密集地区新型城镇化路径探索——以揭阳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汕潮揭同城化、区域合作深化的背景下,揭阳市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本文在全面分析揭阳市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全力推进"中心城区、产业园区、交通基础设施"叁大建设的具体措施,推动城市扩容提质,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为全市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来源于《建设科技》期刊2017年16期)
崔亚雷,胡睿[9](2017)在《城镇密集地区公路功能分类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析了现有公路功能分类存在的不足和城镇密集地区公路功能复杂化的发展挑战,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公路功能分类研究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公路发展环境和要求,以江苏省为例,提出了适合城镇密集地区的公路功能分类体系。(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通技术》期刊2017年01期)
朱慧超[10](2016)在《新型城镇化下城镇密集地区空间组织模式探索——以潍坊市2049战略发展规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国内各大城镇群人口持续集聚,未来这些城镇群内部将形成更多的城镇密集地区。这些地区往往城镇密集、产业发达,相互间产业和交通联系紧密,但同时存在整体空间缺乏统筹,生态空间遭蚕食、城镇职能欠分工以及战略资源缺乏利用的问题。传统城镇化视角下许多这类地区采用"极化中心",包括通过行政扩区或者构建都市区的方式来实现大区域资源统筹和功能协调,但事实上许多经济活跃地区仍然遭受行政壁垒以及同质化竞争的影响。因此,本文结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城镇密集地区空间组织方式,提出城镇密集地区空间组织的新模式——组群城市。依托组群城市实现城市职能分工,产业、交通、生态及公共服务设施的一体化。并以山东半岛城镇群潍坊市编制的2049战略发展规划为例进行实践解析。(本文来源于《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期刊2016-09-24)
城镇密集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镇密集地区村镇的发展延续了城镇化的扩张模式,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不断加剧,成为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文章以苏州太湖沿岸村镇为例,总结1990年以来村镇聚居空间扩张发展的总体特征及其结构、形态的区域差异,剖析地区生态敏感性特征与空间扩张源于发展而又受制于发展的不可调和性,指出当前补救型生态维系的不可持续,并解读了新型城镇化对城镇密集地区发展的生态要求,提出需要以村镇发展的非扩张转变带动空间营建的非扩张变革;倡导《新城市议程》中将城镇化作为化解矛盾的机遇和其"人人享有"的核心理念,探索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城—镇—村"整体互助包容的非扩张发展模式及与之匹配的空间营建模式,构建"城—镇—村"公共交通网络与区域生态一体化格局,营建多元复合的绿色村镇空间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镇密集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周岚.城镇密集地区的跨界生态修复行动规划——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及实施为例[J].建筑实践.2019
[2].洪亘伟,刘志强,于燕.城镇密集地区村镇发展与空间营建的协同变革[J].规划师.2019
[3].王筱雅,吴潇,谭敏.人地和谐:城镇密集区空间生态化发展的路径与规划对策——以成渝地区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
[4].王昆.城镇密集地区战略空间识别与重构[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城市总体规划).2018
[5].谭敏,姜梦影,耿安琪.城镇密集地区雾霾发生与城乡规划相关性的研究路径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
[6].申明锐,罗震东.长叁角城镇密集地区小城镇的绿色转型研究——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J].城乡规划.2018
[7].殷铭,汤晋.城镇密集地区高铁站点对区域城市格局演化的作用机理研究:一个跨尺度的分析框架[J].现代城市研究.2017
[8].王磊.人口密集地区新型城镇化路径探索——以揭阳市为例[J].建设科技.2017
[9].崔亚雷,胡睿.城镇密集地区公路功能分类标准研究[J].现代交通技术.2017
[10].朱慧超.新型城镇化下城镇密集地区空间组织模式探索——以潍坊市2049战略发展规划为例[C].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