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翻浆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砟轨道,翻浆冒泥,模型试验,入渗排水
翻浆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孟适,罗强,郭建湖,吴鹏,梁多伟[1](2019)在《无砟轨道路基翻浆机理及基床排水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雨地区无砟轨道基床翻浆是一种新的路基病害现象.通过开展室内单元填土动态模型试验,明确了基床翻浆的形成机理;针对现行无砟轨道基床排水措施,进行了基床入渗排水能力检算;基于基床表层典型排水断面最大渗出流量大于路基面最大入渗流量的原则,采用高透水材料替换路肩封闭层下级配碎石,并设置路肩排水盲沟的手段,提出了"透水式路肩"基床排水优化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底座与路基面出现离缝、离缝积水、列车动荷载作用是引发无砟轨道基床翻浆的3个基本要素;现有设置于基床表层底部的防渗排水层排水性能无法满足细粒含量小于7%的级配碎石入渗能力;"透水式路肩"能够有效提高基床的排水能力,防止路基面离缝长时间积水,以避免翻浆病害的产生,所增设透水材料的渗透系数和置换深度主要由级配碎石渗透系数、基床表层底部防渗排水层导水率和横坡坡度决定.(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志鹏,冯怀平,杨志浩,冯洋洋[2](2015)在《轨道不平顺引起路基翻浆冒泥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朔黄线翻浆冒泥较严重的区段进行了现场试验,对比了钢轨轨缝处和钢轨平顺段的动应力幅值大小,列车的轴重、运行速度对路基竖向动应力的影响。试验表明:正对钢轨接缝处路基的竖向动应力约为平顺段的1.6倍,此时传给路基的荷载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循环荷载而是冲击荷载,路基土在降雨和过大动应力下迁移到线路表面进而表现为翻浆冒泥;竖向动应力随轴重的增加呈非线性增长,随着速度的增长以波浪形式增长。(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5年11期)
PHAM,Duc,Phong[3](2015)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翻浆机理与加固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投入运营至今已有数十年,根据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段现场调查,发现无砟轨道路基结构产生了一些病害问题,如CA砂浆层老化开裂、无砟轨道板开裂、底座板纵向伸缩缝开裂以及伸缩缝前后区域的基床翻浆等,其中无砟轨道结构底座板纵向伸缩缝前后和底座板板底与基床表层接触面的基床翻浆病害最为典型。在无砟轨道路基空间层状结构体系中,混凝土底座板纵向伸缩缝填充高分子材料以及路基封闭层与底座板相邻接缝开裂后,在雨季期间,雨水渗入基床,车辆荷载激励作用使基床中的孔隙水产生瞬间超孔隙水压力,超孔隙水压力的形成—消散循环过程对基床填料产生反复冲蚀,并且造成基床内细颗粒产生迁移,甚至孔隙水将基床细颗粒通过底座板伸缩缝和底座板板底与路基封闭层侧缝携带出基床外,改变基床对底座板的支撑状态,造成线路不均匀沉降,劣化车辆—轨道—路基整体系统动力相互作用,影响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目前,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基床翻浆机理与整治技术研究已成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工程学科前沿热点研究课题,是高速铁路运营维护领域急需攻关的一大技术难题。因此,针对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基床翻浆病害问题,深入地研究无砟轨道基床级配碎石变形特性、翻浆病害产生机理以及加固技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以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基床表层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广泛存在的基床表层翻浆病害问题,开展了理论分析、大型静、动叁轴试验和室内大比例模型试验,得到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对无砟轨道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填料开展了颗粒分析、击实和渗透试验,发现试验所用的两种碎石填料中粗颗粒(≥5mm)含量位于40%~75%之间,级配参数指标满足要求,并且其级配曲线均位于《中国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规定的范围内;另外,试验所用的两种碎石填料渗透系数KT>i×10-4cm/s,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其渗流规律符合Darcy定律;最大干密度随细颗粒含量的增大而减小,最优含水率随细粒含量的增大而增大。2)采用大型静叁轴试验,分析了不同压实度、含水状态及颗粒级配对其静强度的影响,发现级配碎石的抗剪强度随着压实度增大而提高,但压实度增大至一定程度后,在碾压过程中颗粒间发生破碎,导致细颗粒含量逐渐增多,反而导致其抗剪强度逐渐降低。级配碎石的抗剪强度随着含水率增大而快速降低,有效抵抗变形能力减弱,尤其是达到饱和含水状态时,基床的抵抗变形能力降低更多。与不同压实度、不同颗粒级配对抗剪强度的影响相比,含水率变化具有最大的影响。3)通过级配碎石动叁轴试验可知,当施加动应力幅值较小时,级配碎石试样的变形以弹性变形为主,累积变形较小;随着施加动应力幅值的增大,级配碎石试样弹性变形和累积变形显着增大。级配碎石试样累积变形随荷载作用次数的发展趋势可分为两类变形区:衰减区和破坏区,选用Stewart模型和Monismith模型分别表示级配碎石累积变形曲线的衰减型和破坏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4)在施加同样的围压、动应力幅值条件下,级配碎石试样的累积变形随着含水率、荷载频率和细颗粒含量增大而逐渐增大;试样的临界动应力、动抗剪强度随着含水率、荷载频率和细颗粒含量增大而减小,尤其是试样含水率的增大对累积变形、临界动应力和动抗剪强度的影响最为显着。5)通过无砟轨道路基大比例模型动态试验,发现当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在最优含水状态ωopt.5.22%时,无砟轨道路基动应力、振动位移、动速度、动加速度和动孔隙水压开始时变化较大,随着荷载振次增大而逐渐减小,然后趋于稳定;当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在饱和含水状态ωs=7.86%时,在动荷载循环作用下,基床表层级配碎石逐渐产生翻浆现象,基床翻浆发展过程可分为叁个阶段:前期缓慢翻浆阶段、中期激烈翻浆阶段和后期脱空阶段。随基床翻浆逐渐恶化,底座板板底与基床表层间的接触面局部空吊、脱空,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甚至引起轨面严重不平顺、轨道板开裂等。基于无砟轨道路基基床翻浆前后动力响应特征,提出了采用无砟轨道路基层间动力学响应指标作为分析基床翻浆对无砟轨道动力特性影响的评估方法。6)在动荷载循环作用下,基床级配碎石孔隙水形成超孔隙水压力;同时,无砟轨道底座板与路基封闭层相邻接缝处在动力作用下逐渐开裂,形成基床水进出通道,在基床级配碎石渗流场冲击力作用下,基床级配碎石细颗粒通过基床水进出通道被携带出路基封闭层面上,形成基床翻浆病害现象。无砟轨道底座板下基床翻浆的根本原因是基床颗粒级配不良、水和动力荷载叁个因素综合作用所致。7)研制了一套注浆模拟加固试验系统,采用该系统将高聚物化学浆注入翻浆基床内,继续施加循环动力荷载,研究了无砟轨道基床翻浆加固后动力响应特征,分析了基床翻浆加固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注浆加固不仅改善了无砟轨道底座板板底与基床表层的层间接触状态,恢复了各层刚度匹配。同时,加固完成后,级配碎石表面上形成一不透水层,起到截水堵漏作用;另一方面,高聚物化学浆与级配碎石孔隙内部的自由水反应,填充细颗粒流失造成的空隙,恢复路基基床表层的强度及支承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5-09-01)
王晓莉[4](2014)在《盐渍土地区路基翻浆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海省盐渍土分布广泛,土体盐渍化严重,许多地区属于重盐渍土。在盐渍土地区修筑公路,由于建筑材料缺乏、运距远,为降低造价往往就地取材,筑路材料中含有较高的盐分,即便是不含盐分的普通材料长期在盐渍化环境中也会受到盐分的影响,产生次生盐渍化现象。由于盐渍土在物理、化学、力学等方面的特性,公路极易受这些性质的影响而出现一些特殊的病害,严重影响了公路的使用功能,缩短了使用寿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维修和养护。但维修和养护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病害的发生,次年病害还会陆续出现。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病害,就必须对病害产生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对症下药。本文对冻融翻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具体分析了土质、水分、温度、荷载对翻浆的影响。由于盐渍土特有的物理力学、化学与工程特点,使其在路基翻浆程度、延续时间及治理方法上具有与非盐渍土路基不同的特点。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盐渍土盐溶液含量变化规律与盐渍土体内水分迁移规律分析,从盐渍土路基与普通土体之间的差异,及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得出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盐渍土体道路翻浆的程度、影响期较普通土体严重、长久的结论。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分析工程中采用的处治措施是否合理,并提出改进方法或新的处治方案,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更好的运用于实践中,为盐渍土地区公路设计、施工、管理与养护起到一点指导作用,以提高盐渍土地区公路的服务水平和使用寿命,促进盐渍土地区公路建设的发展。(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4-11-03)
杨志浩[5](2014)在《重载铁路翻浆冒泥病害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既有线重载铁路由于修建时期控制标准低,没有把路基当做一个土工结构物来对待修建,随着长时间的运营,以及列车轴重、运量、速度的提高,翻浆冒泥病害已相当严重,较多路段已形成雨时一片浆、雨后一片白的景象,使养护维修费用大大增加。铁路工务部门现行的维修整治措施只能短时间内缓解病害的发生,彻底解决翻浆冒泥病害还存在很大的难题。翻浆冒泥是困扰我国所有铁路路基正常工作的最严重的病害问题,至今土工工程领域对翻浆冒泥病害的机理问题都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结论,对于具体的翻浆过程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从根本上研究翻浆冒泥的病害机理显得尤为重要,为既有线彻底地整治病害及新建线路新型路基结构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依托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既有线开行大轴重列车关键技术研究—既有铁路开行大轴重重载列车技术条件下路基隧道检测与强化技术研究(2012G011-B)”,首先在大秦线重载铁路进行了病害调查及动态测试试验,对病害发生的真实条件以及路基中动应力与轴重、速度的影响关系进行了研究,为以后室内叁轴试验参数的设置提供了依据。其次在实验室研发了一种基于“范德堡法”测定叁轴土样含水量的新型电测方法,并将此方法与动叁轴试验相结合,探索在动应力作用下叁轴土样每层深度随加载次数的增加含水量的变化规律以及随加载次数的增加土样沿深度方向含水量的变化规律,从根本上探索路基本体中水分在动应力作用下的迁移规律。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进行了重载铁路现场病害调查、室内物性分析试验及现场路基动态测试试验,研究了病害发生路段表现形式、病害路段与正常路段的道床随深度方向上的级配情况以及列车轴重、速度对路基中动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大秦线重载铁路的翻浆冒泥基本上是道床本身的翻浆冒泥,道床中的细颗粒土由机车喷砂、煤渣、磨碎的石粉组成,自道砟表层沿深度方向级配越来越良好,且轨缝下明显比正常路段良好;随着轴重的增加,路基中的各向动应力基本上呈线性变化。而速度对动应力的影响不是很明显。(2)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利用电阻率测定含水量的测试系统,进行了电阻率测试中土样洗土次数、溶液浓度、试样高度等各类影响因素的标定试验,并进行了电阻率—含水量的标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测试系统具有较好的测试精度及时间效应,且电阻率与含水量之间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3)使用GDS动叁轴仪结合自行研发的含水量测试系统进行了浸水动叁轴试验。测定压实度和动应力幅值大小对试验中土样的变形规律、浸水规律的影响及在加载过程中叁轴土样深度方向上的含水量分布情况及每层土样不同时间的含水量分布情况,探索在动荷载的作用下路基本体中的水分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压实度增大、动应力幅值减小,轴向累计变形减小,浸水量及浸水速率也减小,反之,各项指标相应增大;在动荷载和水分的耦合作用下,形成了水囊,最终表现为翻浆冒泥的产生。(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期刊2014-10-01)
秦军华[6](2014)在《公路翻浆机理浅析及其治理方案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公路翻浆致使路基破坏,公路车辆不能正常行驶,年年需要维修,耗资不菲。道路翻浆与地基土岩性及其地基土的水理性质紧密相关。冬季土质地基结冻,春季解冻地基土从上、下同时融化,完全融化前,中间总有一层没融化,就是这一层起到隔水层作用,地基土中地下水排泄不畅,滞留地基土中,造成该层地基土呈过饱和状态,承载力大大降低,经车辆碾压造成路基翻浆。(本文来源于《吉林地质》期刊2014年01期)
虞卫国,房建宏[7](2013)在《盐渍土道路翻浆机理与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温度、盐分等因素导致盐渍土液相含量的增加,抗剪强度的降低,从而使路基软化,是盐渍土翻浆的重要内因。基于相平衡理论,分析这些因素对盐渍土含液量及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最终得到盐渍土的翻浆机理。根据上述有关研究结果,在总结现有的盐渍土道路翻浆防治经验基础上,通过试验路段,探讨了盐渍土道路翻浆防治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3年05期)
袁建议[8](2010)在《道路翻浆的发育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差异是高原冻土地区公路路基发生翻浆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研究道路翻浆的形成过程,针对新疆典型的道路翻浆裂缝宏观表现形式,从温度裂缝、反射裂缝和应力应变角度分析了沥青路面开裂的机理,同时结合气候与车辆荷载因素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季节性冻土区域道路翻浆的发育机理。结果表明,路基本体特性和外在环境的综合作用导致了道路翻浆。(本文来源于《黄石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周红,周建波[9](2010)在《膨胀土铁路基床翻浆冒泥产生机理与整治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兖石线基床翻浆冒泥的基本特征和产生过程。利用沿线路基膨胀土掺入高分子聚合筑路剂制成不同配比的聚合土小试件,分别测试其水理力学性能指标,从而确定最合理的材料配比。由现场施工效果可以看出,改良后的土体,具有早期强度提高快、韧性好、抗渗、抗冻融、抗老化能力突出等特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水害对基床土体的破坏。(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0年04期)
陈文海[10](2010)在《铁路路基翻浆冒泥病害机理及整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每年降雨的冲刷,导致路基基床翻浆冒泥这一现象已成为影响铁路安全和运营的顽疾,每年需花费巨资整治路基翻浆冒泥,严重影响了线路的正常运营和铁路的大提速。文章在探求路基翻浆冒泥的机理的基础上,对现有病害探测和维修检测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现有路基基床翻浆冒泥整治技术进行了对比研究。对比分析表明:路基翻浆冒泥是多个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同时不同路基翻浆冒泥产生的原因也有差别,因此,在对路基翻浆冒泥病害的整治中应具有针对性。(本文来源于《企业技术开发》期刊2010年07期)
翻浆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朔黄线翻浆冒泥较严重的区段进行了现场试验,对比了钢轨轨缝处和钢轨平顺段的动应力幅值大小,列车的轴重、运行速度对路基竖向动应力的影响。试验表明:正对钢轨接缝处路基的竖向动应力约为平顺段的1.6倍,此时传给路基的荷载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循环荷载而是冲击荷载,路基土在降雨和过大动应力下迁移到线路表面进而表现为翻浆冒泥;竖向动应力随轴重的增加呈非线性增长,随着速度的增长以波浪形式增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翻浆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刘孟适,罗强,郭建湖,吴鹏,梁多伟.无砟轨道路基翻浆机理及基床排水优化设计[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9
[2].王志鹏,冯怀平,杨志浩,冯洋洋.轨道不平顺引起路基翻浆冒泥机理研究[J].铁道建筑.2015
[3].PHAM,Duc,Phong.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翻浆机理与加固效果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4].王晓莉.盐渍土地区路基翻浆机理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
[5].杨志浩.重载铁路翻浆冒泥病害机理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
[6].秦军华.公路翻浆机理浅析及其治理方案初探[J].吉林地质.2014
[7].虞卫国,房建宏.盐渍土道路翻浆机理与防治措施[J].路基工程.2013
[8].袁建议.道路翻浆的发育机理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0
[9].周红,周建波.膨胀土铁路基床翻浆冒泥产生机理与整治对策[J].西部探矿工程.2010
[10].陈文海.铁路路基翻浆冒泥病害机理及整治[J].企业技术开发.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