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劳动经济学视点(论文文献综述)
李实,朱梦冰[1](2022)在《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促进共同富裕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共同富裕既是一个远景目标,也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本文首先阐述共同富裕的内涵和根本要求,然后从收入差距,财产分配差距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论述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挑战,及其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提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提高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能力为宗旨的共同富裕实现路径。
王飞[2](2021)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劳动教育政策的有效落实,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的大量缺口,以及劳动教育质量提升的急切诉求等,向劳动教育专业的设立提出了必然要求。国家有关法律规定,高等院校雄厚的条件,以及相关研究的丰硕成果等,为劳动教育专业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对劳动教育专业进行系统设计,可在部属师范大学先行先试,积累经验;顺应社会和专业发展要求,加大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注重课程体系的构建,并积极创建与发展劳动学,为劳动教育专业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
刘向兵,任国友,戴彩岩[3](2021)在《“劳动+学科”的显学特征可视化分析》文中提出为了客观分析支撑劳动教育国家战略实施的"劳动+学科"发展现状以及发展繁荣劳动科学的理论基础,探索新时代"劳动+学科"显学特征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需求和现实意义。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视角,依据中国图书分类法(第四版)将劳动科学划分为11个劳动+二级学科,运用Cite Space软件,系统提炼了11个劳动+二级学科的知识图谱,提出了"劳动+学科"的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从权威机构、核心文献、基金引用三个维度客观地分析了"劳动+学科"显学特征。研究认为劳动经济学、劳动法学和劳动关系学3个"劳动+学科"呈现显学特征,可以作为劳动科学一级学科的支撑二级学科,其他可以作为重要的构成二级学科。
韩克庆[4](2021)在《中国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发展现状、核心问题与制度应对》文中研究指明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开始形成独有的学科语言及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和学术共同体逐步壮大。但对社会保障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学界还存在诸多争议,涉及社会保障的概念界定和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议题、研究方法和学科基础等。无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实践还是学科建设,都应注重国内风险、国际风险、应急响应和长效机制四个维度。社会保障学科建设还应处理好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不断提升学科地位,夯实学科基础,凝练学科核心问题,使学科建设逐步走向成熟。
董莹莹[5](2021)在《劳动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教育部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劳动经济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中,运用好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决中国劳动力市场问题,本文从方法论、失业的成因和治理、经济危机、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收入分配理论、工资决定理论、人口对经济的影响这些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劳动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启示。
王琼[6](2021)在《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法律实现》文中指出分配是劳动者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方式,而薪酬分配作为分配活动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则是劳动者获取经济收入的基本方式,其不仅直接关系劳动者物质利益的实现程度,决定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基本生活的保障水平,同时公正的薪酬分配也是一个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的标志,是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这样说过:“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就对薪酬分配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并坚持以人民为发展中心,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有效提升劳动者的薪酬水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薪酬分配制度已经确立,有序合理科学的薪酬分配秩序已经逐步形成。薪酬分配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劳动者薪酬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展成果共享度也日益提升。但是也要看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阶级矛盾逐步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各项改革已经不断深入推进,劳动者薪酬分配的方式和公正性也暴露出新问题。不同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劳动者群体之间的薪酬差距依然不合理,部分劳动者尤其是一线职工和低收入劳动者薪酬增长缓慢,劳动者对提高薪酬的需求与用人单位用工成本提升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各生产要素的分配中劳动力要素所占比重严重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健全劳动法制度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薪酬分配法律机制。学界一直致力于关于薪酬分配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着成绩,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完善和深化。一是需要拓展和夯实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理论基础。西方资本主义的分配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正义的理念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关社会分配的精华部分,并非相互对立、互不认同,相反,可以将三者相互融通、有机结合,深化和完善适应我国当代国情的薪酬分配理论体系,以指导具体薪酬分配问题的有效解决。二是需要探寻契合时代发展主题和背景的法律机制。现有研究成果多集中在经济学、管理学领域,少有从法学视角关注薪酬分配的问题,对于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问题更是涉及甚少。在我国践行全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大背景下,这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不仅需要经济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劳动者权益,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实现薪酬分配公正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三是需要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融合,提出解决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原则和方法。这既具有完善我国新时期分配正义的理论价值,又有破解当代劳资矛盾的现实意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薪酬分配体系可以有效维护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底层劳动者的切身权益,保障整体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运用宏观与微观结合等方法,构建法学视角下的劳动者薪酬分配及其公正性问题的研究框架体系。以分配正义、矫正正义构成的哲学维度和以人权保障原则、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构成的法学维度共同支撑起薪酬分配公正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的回应、得所应得的强化、差别原则的考量和深化改革的要求这四个层面体现了薪酬分配公正法律实现的必要性。本着批判继承的原则,对中国传统分配正义思想的演进进行总结,为实现当代中国薪酬分配公正提供历史和文化经验。从薪酬分配公正的评判标准来看,经济学的评判标准主要为基尼系数和要素价格,法学的评判标准由“三个程度”构成,即劳动报酬请求权的实现程度、同工同酬的实现程度和劳动薪酬集体协商的实现程度。通过上述标准,可以基本判断出某个国家在某段时期内劳动者的薪酬分配是否公正或者趋近于公正。通过纵向比较总结出当今世界的几种薪酬分配的典型模式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典型的薪酬分配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瑞典的多种政策措施并用控制收入差距的模式、美国的以税收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对分配进行调节的模式和巴西的以政府公权力为主导维护分配公正的模式。这三种典型模式可以为我国劳动者薪酬分配模式的完善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为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需要完善和优化由权力保障机制、权利实现机制和社会支撑机制构成的、保障薪酬分配公正的制度体系。一是权力保障机制。通过分析权力配置的原则和结构,影响权力运行的因素,以及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困境,总结出我国权力配置的运行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薪酬分配公正的国家责任,即司法公正的型塑、薪酬分配制度的完善和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基于新冠病毒带来的变化和困顿,尝试提出疫情背景下薪酬分配公正对权力行使的新要求;二是权利实现机制。以人本理念和劳资共赢理念构建起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利观,以劳资共决权、同工同酬权和劳动报酬请求权为内容,构成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利实现机制。这三项权利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虽不尽相同,但各有侧重,多效并举,共同促进薪酬分配公正之实现;三是社会支撑机制。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是我国劳动法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两大社会化组织,在确保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中有其特定的角色和作用。工会代表权和维权手段的强化保障以及职工代表大会决策权和监督建议权的强化保障,是这两个社会化组织有效履行职责和充分发挥保障职能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社会化支撑机制完善的关键之所在。
赵阳[7](2021)在《我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穆子丹[8](2021)在《互联网使用对非正规就业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郭兴[9](2021)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基于对昆明市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
高素[10](2021)在《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劳动经济学视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劳动经济学视点(论文提纲范文)
(1)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促进共同富裕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共同富裕的内涵 |
二、实现共同富裕的起始条件与挑战 |
三、寻求共同富裕之路 |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 |
(二)落实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
(三)寻找公平和效率的新平衡 |
(四)从生命周期视角平衡发展与共享的关系 |
(五)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
(六)让低收入人群成为富裕群体 |
(2)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 劳动教育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
(一) 落实劳动教育政策的核心举措 |
(二)满足劳动教育师资缺口的关键 |
(三)保证劳动教育质量的根本办法 |
二、劳动教育专业设置的可行性 |
(一)法律赋予权限 |
(二)高校具备现实条件 |
(三)扎实的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基础 |
三、劳动教育专业设立与建设路径 |
(一)依托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先行先试 |
(二)加强研究生层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 |
(三)课程体系是核心和关键 |
(四)建立与发展劳动学 |
(3)“劳动+学科”的显学特征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劳动+学科”的提出背景与研究现状 |
(一)劳动科学及“劳动+学科”的提出背景 |
(二)“劳动+学科”的研究现状 |
1. 劳动科学相关二级学科的提出及其研究机构 |
2. 劳动科学学科体系及其建设 |
3. 劳动科学创新研究及新趋势 |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一)数据来源 |
(二)研究方法 |
(三)数据处理 |
三劳动科学一级学科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描述性分析 |
(二)作者分析 |
(三)机构分析 |
(四)研究热点分析 |
四“劳动+学科”显学特征分析 |
(一)基于权威机构的“劳动+学科”显学分析 |
(二)基于核心文献的“劳动+学科”显学分析 |
(三)基于基金引用的“劳动+学科”显学分析 |
五结论 |
(4)中国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发展现状、核心问题与制度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保障学科发展的国际背景 |
二、中国社会保障学科的成长 |
三、构建中国社会保障学科的基本问题 |
(一)概念界定和研究对象 |
(二)研究领域和研究议题 |
(三)研究方法和学科基础 |
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四个象限 |
结 语 |
(5)劳动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劳动经济学的教学现状 |
2 劳动经济学需要课程思政建设 |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劳动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启示 |
3.1 方法论比较 |
3.2 对于失业的解释和如何治理失业 |
3.3 对于经济危机的理解和解决 |
3.4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
3.5 收入分配理论 |
3.6 工资决定理论 |
3.7 人口对经济的影响 |
4 劳动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表1) |
(6)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法律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预期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薪酬分配公正及其法律实现的理论阐述 |
第一节 薪酬分配公正的概念阐释 |
一、薪酬概念的理论阐析 |
二、劳动者概念的理论阐析 |
三、公正概念的理论阐析 |
第二节 薪酬分配公正的理论基础 |
一、哲学维度 |
二、法律维度 |
第三节 薪酬分配公正法律实现的现实必要性 |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回应 |
二、得所应得的强化 |
三、差别原则的考量 |
四、现实国情的呼唤 |
第四节 中国传统分配公正理论的历史演进 |
一、传统分配公正思想的演进 |
二、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
第二章 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评判标准 |
第一节 经济学的评判标准 |
一、基尼系数 |
二、要素价格理论 |
第二节 法学的评判维度 |
一、劳动报酬请求权的实现程度 |
二、同工同酬的实现程度 |
三、劳动薪酬集体协商的实现程度 |
第三章 薪酬分配公正法律实现的模式借鉴 |
第一节 当代薪酬分配法律实现的典型模式 |
一、市场与政府共同作用型——瑞典 |
二、市场主导型——美国 |
三、政府主导型——巴西 |
第二节 对当代中国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借鉴意义 |
一、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应与时俱进 |
二、破除阻碍市场机制运行的壁垒 |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归位 |
四、建立公平且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
五、完善薪酬配套政策体系 |
第四章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力保障机制 |
第一节 权力配置基本要义 |
一、权力配置原则 |
二、权力配置结构 |
三、影响权力运行的因素 |
四、实现薪酬分配公正过程中的权力运行困境 |
第二节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国家责任 |
一、司法公正的型塑 |
二、薪酬分配制度的完善 |
三、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 |
第三节 疫情下薪酬分配公正与政府权力行使 |
一、政府权力在疫情保障中的行使方式 |
二、疫情背景下的薪酬分配 |
三、薪酬分配公正对权力行使的新要求 |
第五章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利实现机制 |
第一节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利观 |
一、人本理念下的权利观 |
二、劳资共赢理念下的权利观 |
第二节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利支撑 |
一、群体公正的实现——劳资共决权 |
二、个体公正的实现——同工同酬权 |
三、现实公正的实现——劳动报酬请求权 |
第六章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社会支撑机制 |
第一节 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中工会角色定位及其实现 |
一、工会的角色定位 |
二、工会在薪酬分配中的作用 |
三、工会的代表权保障 |
四、工会的维权手段保障 |
第二节 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中职工代表大会角色定位及其实现 |
一、职工代表大会的角色定位 |
二、职工代表大会在薪酬分配中的职能 |
三、职工代表大会的决策权保障 |
四、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建议权的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劳动经济学视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促进共同富裕实现[J]. 李实,朱梦冰. 管理世界, 2022
- [2]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J]. 王飞. 教育评论, 2021(12)
- [3]“劳动+学科”的显学特征可视化分析[J]. 刘向兵,任国友,戴彩岩. 劳动教育评论, 2021(02)
- [4]中国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发展现状、核心问题与制度应对[J]. 韩克庆. 社会科学, 2021(10)
- [5]劳动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J]. 董莹莹. 科教导刊, 2021(28)
- [6]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法律实现[D]. 王琼. 吉林大学, 2021(01)
- [7]我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力研究[D]. 赵阳. 吉首大学, 2021
- [8]互联网使用对非正规就业的影响研究[D]. 穆子丹. 四川大学, 2021
- [9]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基于对昆明市的调查[D]. 郭兴. 云南财经大学, 2021
- [10]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 高素. 北京交通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