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营养器官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结构,器官,营养,抗旱性,适应性,根瘤,生态。
营养器官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徐小林,郑兴峰,秦唯唯,王荣华[1](2019)在《豆瓣绿营养器官解剖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豆瓣绿(Peperomia tetraphylla)根、茎、叶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根具周皮,初生木质部脊数为4,有较多晶体;茎肉质,无次生结构,维管束散生于基本组织中,表皮外侧有单细胞毛,基本组织中存在油细胞类异细胞;叶较肥厚,上表皮具角质层而无气孔器,下表皮分布有不等型气孔器但无明显角质层,叶肉由近轴面贮水组织层和远轴面同化组织层组成。根具周皮、晶体,茎肉质具大量薄壁细胞,叶具角质层和贮水组织层等特征可能与其抗旱性有关。(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23期)
蒋雅婷,段国敏,田敏,王彩霞,张莹[2](2019)在《无距虾脊兰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无距虾脊兰(Calanthe tsoongiana T. Tang et F. T. Wang)营养器官解剖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无距虾脊兰叶为等面叶,与一般植物相比,表皮毛和气孔器较少,均分布在下表皮,气孔器稍外凸,叶片维管束分化程度不一,木质部厚度远大于韧皮部。假鳞茎由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组成,基本组织发达,含有丰富的内含物。维管束散生于基本组织中;根主要由根被、皮层和中柱组成,根被通常可见4层,皮层由8~10层薄壁细胞组成,菌丝体通过破坏根被细胞侵入皮层。除正对木质部脊的中柱鞘细胞外,其余中柱鞘通道细胞全面增厚,维管束类型为辐射维管束,中柱中央为薄壁细胞组成的髓。无距虾脊兰营养器官的解剖特征表现出阴生植物的特点,引种栽培过程中应注意适当遮荫和通风。(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亚荣,张世鑫,宋希强,蔡波,蔡泽坪[3](2018)在《星油藤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星油藤的营养器官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星油藤的根,茎和叶与一般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类似。根的木质部发达,木质部有大量导管,导管孔径不同且呈散生分布,不规律;位于木质部外围的中柱鞘细胞转变成分生组织,形成侧根生长点,继而形成侧根,侧根多且发达。茎的髓部明显,幼茎的髓部由薄壁细胞填充,成熟老茎的髓部中空,髓鞘明显,呈环状,茎中导管大且多。叶片为异面叶,栅栏组织小且长,排列紧密,海绵组织排列较疏松,有大个的细胞间杂其中,叶片主脉中含有两层维管组织,成熟的老叶中维管组织庞大,叶背部机械组织发达,支脉少,少见支脉维管束。(本文来源于《热带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吴晓,周金鑫,翁乐,陈新路,陈模舜[4](2018)在《田菁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石蜡切片法与组织离析法研究田菁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田菁根部显示典型的次生结构特征,内皮层具凯氏带;根表面有大量根瘤,根瘤菌分布在根部皮层,维管组织相连形成输导组织网。茎部表皮细胞壁出现角质层,皮层含有特化的厚角组织,由大型薄壁细胞构成,维管组织具有含晶韧皮纤维。茎瘤3~4个,大小不等且不连续分布,茎瘤外层为皮层,内层为含菌组织。叶片为异面叶,角质层与表皮层较厚,栅栏组织发达,近叶厚的1/2,海绵组织细胞间隙大,气孔小且多。田菁根、茎的木质部发达,有较多大孔径的导管及丰富的木纤维,叶片栅海比、组织结构紧密度(CTR)较大。田菁的解剖特点显示出其具有的固氮特性以及耐盐、抗旱的生态适应性。(本文来源于《亚热带植物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刘雄盛,肖玉菲,蒋燚,李娟,林建勇[5](2018)在《闽楠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石蜡切片和光学显微技术对闽楠(Phoebe bournei(Hemsl.)Yang)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闽楠为典型异面叶,叶片中脉发达,维管束呈扇形,导管径向排列,韧皮部外侧有大量韧皮纤维分布。上表皮外侧具角质层,下表皮外侧无角质层,下表皮细胞呈犬牙状向外凸起,有表皮毛和气孔分布,气孔为双环型、外凸;栅栏组织由1层细胞组成,海绵组织由3~4层细胞组成。茎的初生结构中,表皮轻微角质化,厚角细胞5~6层,薄壁细胞5~7层,维管束为外韧型;茎的次生结构中,表皮外部角质层加厚,木栓层细胞3~4层,木栓形成层细胞1层,栓内层细胞2~3层,维管束紧密排列连成环状,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发达,形成层细胞2~3层。根的次生结构中木栓层细胞5~6层,木栓层内侧具1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细胞2层。闽楠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特征一方面呈现出阴生植物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对阳生和旱生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寿佳欣,吴晓,郭昌义,应健,陈模舜[6](2018)在《菖蒲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石蜡切片法和组织离析法观察湿地植物菖蒲Acorus calamus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特征,并探讨与菖蒲生态适应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菖蒲根状茎具有不定根,不定根的表皮由一层细胞组成,排列紧密;皮层由多层薄壁细胞组成,薄壁细胞破裂形成多数的通气道;内皮层存在细胞壁马蹄形加厚的凯氏带,维管柱具5原型初生木质部,具4~10个大型导管,形成发达的通气组织。根状茎外层表皮细胞类方形,外壁增厚;基本组织近表皮有厚壁细胞团,皮层薄壁细胞呈链状排列,中间有较大的通气组织,内皮层形成凯氏带,有大量导管附着在凯氏带周围;维管束散生于基本组织,中柱维管束为周木型。根状茎部分区域存在与内生菌共生形成的结瘤。叶是等面叶,叶肉组织薄壁细胞破裂形成大的通气组织,叶脉具有限外韧维管束,中间有一较大的导管。菖蒲的解剖结构特点与其湿地生长环境相适应,根状茎存在结瘤状内共生菌,具有净化污水作用,不定根发达适于分株繁殖。(本文来源于《亚热带植物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蒋迎红,刘雄盛,蒋燚,何应会,项文化[7](2018)在《濒危植物海南风吹楠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采用石蜡切片和光学显微技术,对海南风吹楠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海南风吹楠为典型异面叶,叶片中脉发达,中部分化出髓,上表皮外侧具角质层,内侧具1层内皮层,下表皮外侧无角质层,有气孔器分布,气孔器为双环型,略下陷;栅栏组织3~4层细胞,海绵组织4~6层细胞。茎的初生结构中表皮轻微角质化,维管束为外韧型,8~10个初生维管束围绕髓排列为1轮;茎的次生结构中,表皮外部角质层加厚,维管柱紧密排列连成环状,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发达,形成层细胞3~5层。根的初生结构中表皮细胞外壁加厚,外皮层细胞体积大,形状不规则,内侧具1层形成层,内皮层具凯氏带,初生木质部为多原型,呈辐射状排列。根的次生结构中木栓层细胞5~6层,木栓层内侧具1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细胞3层。海南风吹楠营养器官具有一定耐阴和耐旱结构特征,同时与其生活的热带雨林沟谷中高温荫湿的环境相适应。(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8年07期)
钱雪[8](2017)在《2种丁香属植物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及生理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丁香(Syringa villosa Vahl.)和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作为主要的园林植物,既可以药用,又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可以实现环保和发展的双赢。我国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少,因此在北方地区种植丁香更容易受到干旱胁迫。本文通过光学显微镜对丁香属两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其根及茎初生、次生结构和叶的结构作了比较解剖学特征,并结合植物抗旱指标(植物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POD、SOD、MDA、可溶性糖含量)探讨了相关性状以及生态适应性的关系,并对丁香属植物的园林应用现状作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红丁香和紫丁香根的皮层组织较为发达,薄壁细胞层次多,而且明显大于其它细胞。但红丁香周皮木栓层含有少量含晶胞,而紫丁香没有,这说明红丁香和紫丁香具有很强的贮水能力,红丁香更比紫丁香多一层保护,具有更强的生态适应能力。2.红丁香表皮细胞壁较厚,皮层是体积较小散生大量含晶的厚角细胞;紫丁香的皮层是4~6层薄壁细胞,散生含少量叶绿体的含晶细胞。红丁香木质部导管内径以及每平方毫米管孔数目远远大于紫丁香。说明红丁香比紫丁香的输水能力更强,具有更强的生态适应能力。3.红丁香叶柄表皮角质厚度大于紫丁香;红丁香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比为4.8:1,紫丁香的栅海比为1.2:1。红丁香叶脉较为发达,叶迹有5个,紫丁香的叶迹有3个。排列紧密多层厚角组织和薄壁细胞再加上发达的栅栏组织,不仅能够加强红丁香和紫丁香的光合作用,还能保护植物免受逆境带来的伤害,但红丁香的角质层厚度、栅海比和叶迹都远大于紫丁香,使得红丁香具有更强的生态适应能力。再结合对紫丁香和红丁香叶片的水分含量、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等抗旱性生理指标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在相同生活环境中,红丁香和紫丁香生活环境相似,但红丁香的叶绿素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等均显着大于紫丁香,只有红丁香的相对水分亏缺和MDA含量显着小于紫丁香。说明红丁香比紫丁香具有更强的生态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徐扬,陈小红,李慧敏,丁银鹏,康喜坤[9](2016)在《2种高山海棠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NaOCl法、石蜡切片法对分布于海拔3 000 m的川西高原野生变叶海棠和花叶海棠的叶、茎、根进行了研究,旨在分析2种高山海棠营养器官的解剖构造,并探讨其解剖特征与川西高原干旱贫瘠地区的生态适应关系。结果表明:变叶海棠和花叶海棠的解剖构造极为相似,这可能与二者在起源及地理分布等的密切联系有关:二者叶的上下表皮细胞均具有厚的角质层,且上表皮气孔缺失、下表皮气孔密集,栅栏组织较厚,叶柄中具有分化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纵棱脊结构;二者茎中的栓内层细胞壁较厚,次生木质部发达,导管周围分布着细胞壁木质化的木薄壁组织细胞,髓的外围有一圈细胞壁增厚的环髓带细胞;2种海棠的细根中已出现典型的次生结构,木质部占有极大的比例,主要以单管孔的形式存在的导管密集,无髓结构。变叶海棠和花叶海棠的上述解剖结构特征体现了二者对川西高原地区干旱环境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胡营,韦筱媚,赵以民[10](2016)在《南蛇簕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南蛇簕的营养器官进行解剖学研究。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和叶表皮离析法制片,Leica DM2000显微镜观察并测量。结果:南蛇簕叶为异面叶,叶表皮上有表皮毛分布,维管束外韧型,维管束薄壁细胞中含较多草酸钙簇晶,外围有纤维组成维管束鞘;茎中柱鞘纤维较厚,呈环状,髓部外侧有1~3列、切向延长的环髓区细胞,细胞较小,髓约占据茎的1/2~2/3;根木栓层6~8列长方形细胞,栓内层明显,2~3列,皮层较宽,中柱鞘纤维环状。(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期刊2016年07期)
营养器官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无距虾脊兰(Calanthe tsoongiana T. Tang et F. T. Wang)营养器官解剖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无距虾脊兰叶为等面叶,与一般植物相比,表皮毛和气孔器较少,均分布在下表皮,气孔器稍外凸,叶片维管束分化程度不一,木质部厚度远大于韧皮部。假鳞茎由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组成,基本组织发达,含有丰富的内含物。维管束散生于基本组织中;根主要由根被、皮层和中柱组成,根被通常可见4层,皮层由8~10层薄壁细胞组成,菌丝体通过破坏根被细胞侵入皮层。除正对木质部脊的中柱鞘细胞外,其余中柱鞘通道细胞全面增厚,维管束类型为辐射维管束,中柱中央为薄壁细胞组成的髓。无距虾脊兰营养器官的解剖特征表现出阴生植物的特点,引种栽培过程中应注意适当遮荫和通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营养器官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徐小林,郑兴峰,秦唯唯,王荣华.豆瓣绿营养器官解剖结构[J].现代园艺.2019
[2].蒋雅婷,段国敏,田敏,王彩霞,张莹.无距虾脊兰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J].植物科学学报.2019
[3].王亚荣,张世鑫,宋希强,蔡波,蔡泽坪.星油藤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J].热带生物学报.2018
[4].吴晓,周金鑫,翁乐,陈新路,陈模舜.田菁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特征[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8
[5].刘雄盛,肖玉菲,蒋燚,李娟,林建勇.闽楠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J].植物科学学报.2018
[6].寿佳欣,吴晓,郭昌义,应健,陈模舜.菖蒲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性[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8
[7].蒋迎红,刘雄盛,蒋燚,何应会,项文化.濒危植物海南风吹楠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特征[J].广西植物.2018
[8].钱雪.2种丁香属植物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及生理指标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7
[9].徐扬,陈小红,李慧敏,丁银鹏,康喜坤.2种高山海棠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J].植物研究.2016
[10].胡营,韦筱媚,赵以民.南蛇簕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