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镍、钴配合物体系催化的丙烯二聚反应研究

新型镍、钴配合物体系催化的丙烯二聚反应研究

吴思忠[1]2003年在《新型镍、钴配合物体系催化的丙烯二聚反应研究》文中提出考虑到烯烃聚合与齐聚的共性和区别,注意到一系列亚胺型后过渡金属配合物对烯烃聚合反应的优异性能,本论文旨在利用此类配合物对烯烃分子的高活化性能和配体性质的易调性,结合已有的对过渡金属催化丙烯二聚反应的认识,探索一系列以N,O和O,O配位的镍、钴配合物在丙烯二聚反应中的应用,研究了各种因素,尤其是配体的性质及有机膦配体的种类对体系催化性能的影响: 首先开发了系列以N,O配位的水杨醛亚胺镍膦配合物及与其骨架相似的β-酮亚胺镍膦配合物为主催化剂的丙烯二聚催化体系;通过调节亚胺配体的性质与膦配体的种类、烷基铝助剂及反应条件,能有效地提高反应活性和调节催化选择性。根据该体系中可能的活性中心形成机理,我们以二(水杨醛亚胺)镍配合物和二(β-酮亚胺)镍、钴配合物为催化剂前体,在烷基铝和/或有机膦配体作用下原位得到具丙烯二聚活性的镍物种,避免了水杨醛亚胺镍膦配合物多步合成和分离步骤,并为催化体系提供了更多可供调节的手段。二(水杨醛亚胺)镍体系和二(β-酮亚胺)镍体系在一定条件下都能获得极高的二聚活性(~250000 h~(-1))和较好的2,3-二甲基丁烯选择性(~65%)。 研究了系列类salen镍、钴配合物对丙烯单体的活化性能,观察到了此类配合物与两齿配体配位的镍、钴配合物的不同的性能:类salen镍、钴配合物需要在较苛刻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具丙烯二聚活性的镍物种。同时发现配体的立体位阻和电子效应都对体系的二聚活性有很大的影响。在具有大立体位阻效应或强吸电子效应的镍配合物体系中,通过改变膦配体的种类和反应温度能得到很高的催化活性和一定的选择性。两种空间位阻较小的结构类似的N_2O_2型和N_4型镍配合物在烷基铝作用下就能有效催化丙烯二聚反应,位阻极大的N_4型镍配合物很难获得高催化活性。 合成了系列新型的poly-salen型镍、钴配合物,并探索了其在丙烯二聚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发现poly-salen在烷基铝作用下具有一定的二聚活性,添加有机膦配体能极大地促进体系的反应活性(~220000 h~(-1))。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摘要po如一salen体系显示出比相应的salen体系高得多的催化性能。由于体系的催化性能与po加一salen镍配合物在反应介质中溶解度的密切关系,催化剂的循环性能不好。 首次考察了基于0,0配位的二(水杨醛)镍配合物在丙烯二聚反应中的应用。发现二(水杨醛)镍在烷基铝作用下就能原位催化丙烯二聚反应,带有大体积取代基或强吸电性基团的水杨醛配体有利于提高反应活性。通过调节配体的结构、嶙配体种类和反应条件,能获得极高的二聚活性(262o0oh’’)和较高的2,3-二甲基丁烯选择性(>65%)。分析了二(水杨醛)镍配合物在烷基铝和/或有机嶙配体作用下的UV-VIs谱图,观察到镍物种的明显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能的活性镍物种的形成机理。 研究了几种N,P双齿鳌合的镍、钻配合物的丙烯齐聚反应性能。镍配合物表现出比钻配合物更高的二聚活性。合成了系列基于2一(二苯基磷)苯甲醛与2一(二苯基磷)苯胺配体的N,P,0叁齿鳌合的镍配合物,并考察了其在丙烯二聚反应中的应用。通过调节水杨醛部分取代基的性质和烷基铝的种类,体系能获得高的丙烯二聚活性。 利用茂错催化剂在烯烃聚合反应中的优异性能,考察了环戊二烯及荀镍配合物在丙烯二聚反应中的应用。其中二荀基镍配合物在烷基铝作用下就能催化丙烯二聚反应,通过有机麟配体可以较大程度地调节体系的二聚活性和选择性。 通过论文的工作,开发了系列新型的镍系、钻系丙烯二聚催化体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大部分体系都能获得极高的二聚活性(2oo00oh’’)和较高2,3,二甲基丁烯的选择性(65%)。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以N,O和0,O配位的系列镍钻配合物在烷基铝和/或有机麟配体作用下能成功地催化丙烯二聚反应。这是典型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络合催化过程,通过对调节配体性质、烷基铝、有机麟配体及反应条件等因素的系统考察,观察到这类配体在丙烯二聚反应中的一些共同规律:适当增加配体的立体效应或配体的吸电子效应,有利于增加反应活性;添加有机磷配体有利于提高二聚反应性能,立体位阻大和碱性较强的磷配体有利于生成2,3一二甲基丁烯;适当降低反应温度能显着提高体系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

陈征[2]2012年在《负载离子液体—镍系配合物复合体系催化丙烯二聚反应》文中认为六碳烯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应用于很多领域。丙烯二聚反应是制备六碳烯烃的重要方法,随着丙烯二聚催化剂研究的不断深入,镍系配合物均相催化剂以其具有的高催化活性和性能稳定性等优点广泛出现于丙烯二聚研究,并取得很好的催化效果。而具有可控的二聚异构体选择性、更易实现连续化生产的负载型催化剂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开发新型的丙烯二聚负载型催化剂更具有挑战性。本文制备出镍系配合物催化剂和负载离子液体基-镍系配合物复合体系催化剂,分别应用于丙烯二聚反应性能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镍系配合物催化剂和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合成,负载离子液体基载体与负载离子液体基-镍系配合物复合体系催化剂的制备。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结合熔点和元素分析的测试结果,确定了合成的四种镍系配合物(乙酰丙酮镍、双水杨醛镍、双[水杨醛(邻甲基苯)亚胺]镍和双[水杨醛(对硝基苯)亚胺]镍)的分子结构;通过两步合成法合成具有乙氧基团的功能化离子液体,利用红外、核磁共振测试手段分析了中间体和目标产物的化学结构;选择不同孔径的TS-1、MCM-41、SBA-15和硅胶四种表面富含羟基的载体材料,通过浸渍把功能化离子液体负载在这些载体材料上制备出负载离子液体基,红外和热重分析的结果表明离子液体以键合的方式负载在载体上;最后,采用浸渍法制备出离子液体基-镍系配合物复合体系催化剂。2)系统研究了双[水杨醛(对硝基苯)亚胺]镍均相催化丙烯二聚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压力和助催化剂用量都会对丙烯转化率、六碳烯烃中异构体的选择性和催化剂的TOF产生影响。适当增大反应压力和助催化剂的量可提高丙烯的转化率和催化剂的TOF,反应温度为常温、压力0.4MPa、Al/Ni的摩尔比为300可同时使丙烯转化率和催化剂的TOF达到较高的水平。适当提高反应压力、降低反应温度并增大助催化剂的用量可以提高二聚目的产物4-MP和2,3-DMB的选择性。3)对比考察了其余叁种镍系配合物催化剂均相催化丙烯二聚反应的性能。对照结果表明:四种镍配合物催化剂的反应性能较为接近,乙酰丙酮镍催化剂的TOF最低,使用具有强吸电子基团的双[水杨醛(对硝基苯)亚胺]镍催化剂,丙烯的转化率和催化剂的TOF更高,丙烯的转化率达到98.2%,TOF高达2.9×10~5h~(-1)。4)考察了负载离子液体基-镍系配合物复合体系催化剂催化丙烯二聚的间歇反应性能,初步结果表明:与均相催化的丙烯二聚反应结果相比,使用负载离子液体基-镍系配合物复合体系催化剂,目标产物4-MP和2,3-DMB的选择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以ILMCM-41为载体时,4-MP和2,3-DMB的选择性能分别提高8.2%和10.0%;以ILSBA-15为载体时,可以把4-MP的选择性提高18.0%,证明负载离子液体基载体在丙烯二聚反应中起到了择形催化的作用。

姚雪漫[3]2017年在《基于Salen铁配合物的光催化和电催化水氧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氧化反应涉及四个电子和四个质子的转移,是水分解反应的瓶颈所在,克服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高效的水氧化催化剂和水氧化体系。由于均相分子催化剂具备金属利用率高、结构和活性可调以及催化机理易于研究等优点,同时非贵金属铁在地壳中储量丰富并且廉价易得,本论文成功合成了以N,N′-双(2,3-二羟基苯亚甲基)邻苯二胺(Salen)为配体的一系列单核铁、双核铁和异核镍铁配合物并对其的光催化和电催化水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在乙腈-硼酸盐缓冲溶液中,以[Ru(bpy)3]Cl2作为光敏剂、Na2S2O8作为电子牺牲受体、Salen配合物作为催化剂构筑了可见光分解水产氧体系,发现仅有异核镍铁配合物(NiFe-Salen)具有光催化水氧化活性,其产氧TON(转换数)为384,TOF(转化频率)为0.94 s-1,是目前活性最高的基于非贵金属的光催化水氧化分子催化剂之一。动态光散射(DLS)等测试手段证实NiFe-Salen配合物在光催化过程中始终保持稳定,未转化为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此外,还考察了以Salen为配体的多个铁配合物的电催化水氧化活性。以碳酸丙烯酯和水的混合体系(水的体积分数为8%)作为电解质溶液,通过电化学测试筛选出一例具有电催化活性的铁Salen均相水氧化催化剂,其产氧启动电位在1.50 V(vs.NHE),并且在1.60 V电位处的催化水氧化TOF值为2.87 s-1。在相同测试条件下,当以甲氧基修饰配体时该铁配合物的催化水氧化电流有明显增大,表现出了更好的电催化水氧化活性,但是在恒电压电解的过程中经甲氧基修饰的铁配合物更容易发生分解失活。

王家祥[4]2014年在《五元杂环过渡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的合成及结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工作以Brookhart型后过渡金属双亚胺吡啶配体为模型,开发新型的烯烃聚合催化体系。催化剂配体结构细微的改变都会引起其对金属配位能力和配合物催化活性的显着变化,据此我们从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等方面对Brookhart型配体进行修饰和改变,以获得新型的五元杂环类烯烃聚合催化剂。主要工作如下:以2-乙酰基吡咯、2-乙酰基噻吩和2-乙酰基呋喃作为前驱体与一系列取代苯胺在微波辐射下进行席夫碱缩合反应,制得11个新型的吡咯单亚胺配体1a~1n、11个噻吩单亚胺配体2a~2n和11个呋喃单亚胺配体3a~3n,对所制得的部分配体进行1H NMR,IR,MS和元素分析等表征,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配体的晶体结构。利用结构表征的数据对叁大系列配体的分子空间结构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对这类席夫碱缩合反应的反应机理进行探讨。利用合成的吡咯单亚胺与过渡金属盐Ni(II)、Co(II)的氯化物等发生反应。结果表明,吡咯单亚胺能与NiCl2反应生成10个新型的镍配合物4a~4j,部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经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证实为预期化合物。利用结构表征的数据对吡咯单亚胺镍配合物的分子空间结构进行深入探讨。在液相反应和水热反应的条件下分别探索噻吩单亚胺、呋喃单亚胺配体与过渡金属盐Ni(II)、Co(II)氯化物的反应,但是反应均未发生。我们认为当呋喃单亚胺或噻吩单亚胺配体单独存在时,五元环中的氧原子和硫原子是很差的电子供体,不能得到相应的配合物。

许同桃[5]2007年在《丹皮酚、有机多胺衍生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丹皮酚,是中药材牡丹皮中所含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抑菌抗炎、解热镇痛、降压利尿、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在医药、香料、化工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近年来对丹皮酚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广泛。本文通过工艺改进合成了系列有机多胺;并以丹皮酚及有机多胺为基础,合成了系列丹皮酚衍生物及有机多胺衍生物;采用多种分析手段对合成的产物进行了谱学表征,并通过X-射线衍射解析了30种化合物的单晶结构;并对目标产物的生物活性进行初步研究。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利用丹皮酚和脂肪族伯胺的缩合得到九种丹皮酚类Schiff碱化合物,产物经多种谱学手段表征确证,并研究丹皮酚Schiff碱化合物的量化计算,通过x.射线衍射得到了四种Schiff碱化合物的晶体结构。通过丹皮酚分别与苄胺和苯丙醇胺缩合,得到两种丹皮酚Schiff碱化合物,产物经多种谱学手段表征确证;对两种Schiff碱化合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获得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并与其量化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很好地证实理论计算的可靠性。通过改进工艺,合成了N,N,N’,N’-四(3-氨基丙基)乙二胺、N,N,N’,N’-四(3-氨基丙基)-1,3-丙二胺和N,N,N’,N’-四(3-氨基丙基)-1,2-丙二胺叁种有机多胺,经多种谱学手段表征确证。丹皮酚和这叁种多胺的缩合得到叁种Schiff碱化合物,并对合成的Schiff碱进行了量化计算。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获得了丹皮酚和N,N,N’,N’-四(3-氨基丙基)乙二胺形成的Schiff碱的晶体结构。利用糠胺和丙烯腈的亲核加成、氢化反应合成了N-(3-氨基丙基)糠胺,经多种谱学手段表征确证。通过丹皮酚分别与糠胺、N-(3-氨基丙基)糠胺的缩合,合成两种Schiff碱化合物;进行了量化计算并与类似结构进行比较。合成了铜、镍、钴以及锰四种丹皮酚金属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摩尔电导等表征手段确认其结构;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获得丹皮酚铜、镍和锰的叁种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合成了五种丹皮酚Schiff碱铜配合物,实验中发现[CuL~2]是不稳定的,在甲醇溶液中缓慢水解;在氯化锌存在下,合成系列丹皮酚Schiff碱锌配合物;在醋酸锰存在下,通过丹皮酚与乙醇胺的席夫碱缩合反应获叁核锰配合物。配合物经多种谱学手段表征确证,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获得六种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利用苄胺和丙烯腈的亲核加成、氢化反应合成了N-(3-氨基丙基)苄胺。通过溶剂法合成了丹皮酚-N-(3-氨基丙基)苄胺Cu(Ⅱ)配合物、N-(3-氨基丙基)苄胺Cu(Ⅱ)配合物以及N-(3-氨基丙基)苄胺缩水杨醛Schiff碱Cu(Ⅱ)配合物;用多种方法对产物进行表征,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获得了叁种配合物晶体的结构。合成了PPA缩水杨醛Schiff碱Cu(Ⅱ)配合物、PPA-丹皮酚Schiff碱Cu(Ⅱ)配合物以及PPA缩β-羟基-萘醛Schiff碱Cu(Ⅱ)配合物;产物经多种谱学手段表征确证。通过X-射线衍射得到了两种铜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合成了N,N,N’-叁(3-氨基丙基)乙二胺铜、镍的两种配合物;并解析其晶体结构。合成了四种咪唑类金属配合物及两种新的含2-氨基嘧啶单核Cu(Ⅱ)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手段进行了结构表征,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获得了五种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利用细菌作为生物指示,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了合成目标产物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目标产物对所受试菌种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DPPH·分析法,测定了丹皮酚衍生物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丹皮酚衍生物清除自由基能力比较弱。

王文香[6]2013年在《零价铜调控的可控自由基聚合催化体系研究》文中认为过渡金属催化的可控自由基聚合(Controlled Radical Polymerization, CRP),由于其在合成分子量可控、结构规整、官能化度高的功能性聚合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受到广泛的应用。零价金属作催化剂,不仅可以简便操作,还容易回收利用、节约成本;室温下的聚合反应,不仅节约能源,更是大大的降低了可能发生的副反应。为了实现金属调控的CRP催化体系的高活性,配体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探索并设计高效绿色的催化体系并合成具有新颖结构和优异性能的功能性聚合物成为高分子化学的重要课题之一。零价铜(zero-valent copper, Cu(O))调控的可控自由基聚合为合成无色、无金属残留的聚合物提供了一种更经济有效的途径。本论文主要从高效、绿色催化体系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研究一些零价金属催化体系作用下的聚合行为特征及精密结构聚合物的合成,并对作用的机理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内容具体包括:(1).在无配体条件下,以Cu(O)为催化剂实现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ethylmethacrylate, MMA)的可控自由基聚合。在室温下,以2-溴-2-苯乙酸乙酯为(ethyl-2-bromo-2-phenylacetate, EBPA)引发剂,二甲亚砜(dimethyl sulfoxide, DMSO)为溶剂,5h内可以达到90%以上转化率,且保持良好的“活性”/可控特征。拓展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引发剂为活化速率常数较高的α-溴代苯乙酸酯类引发剂,最佳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N,N-dimethylformamide, DMF)或DMSO。目前为止,适用的单体以MMA最佳。该方法得到的聚合物中铜离子含量低,不需要额外步骤去除,因此具有潜在工业应用的前景。(2).在室温、无配体条件下,对一系列类似结构的引发剂进行了研究,并在EBPA、2-溴-2-苯丙酸乙酯(ethyl-2-bromopropionate, EBPP)和2-溴-2-对甲基苯乙酸乙酯(ethyl2-bromo-2-p-tolylacetate, EBTA)引发下成功实现了Cu(O)调控的可控自由基聚合。反应保持了可控自由基聚合的典型特征。本章在无配体存在下对Cu(O)调控的MMA和丙烯酸正丁酯(n-buthyl acrylate, nBA)的可控自由基聚合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通过计算得到反应的平衡常数维持在10~(-10)左右,同时也保持了较低的自由基浓度,从而降低了终止反应,进而解释了在无配体下得以实现可控自由基聚合的原因。(3).使用2-碘-2-甲基丙腈(2-iodo-2-methylpropionitrile, CPI)作为引发剂,实现了室温下Cu(O)调控的MMA单体的可控自由基聚合。聚合反应的活性特征比较明显,PMMA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随理论分子量呈线性增长,分子量分布在1.35以下。通过扩链反应和1~H NMR对聚合物的结构及端基活性进行了表征,聚合物的末端官能化度高达96%。溶剂的选择性研究发现,聚合的控制性对溶剂的种类具有较强的依赖性,DMSO为最佳溶剂。该聚合体系的提出,降低了聚合体系及聚合物中铜离子的残留量,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环境友好的可控自由基聚合方法。(4).利用分子间氢键作用实现了4-乙烯基吡啶(4-vinyl pyridine,4VP)单体的可控自由基聚合。在不加入任何额外配体的情况下,以1,1,1,3,3,3-六氟-2-丙醇(1,1,1,3,3,3-hexafluoro-2-propanol, HFIP)作溶剂,通过4VP与HFIP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成功地实现了室温下Cu(O)调控的可控自由基聚合。在4VP/HFIP摩尔比为1/1的情况下,聚合表现出良好的控制性,实验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非常的吻合、分子量分布较窄(<1.30)并具有较高的末端官能化度(~94%)。并通过UV-Vis和1~H NMR对4VP/HFIP分子间的氢键作用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4VP/HFIP的摩尔比对聚合反应的控制性起关键作用。(5).通过UV-Vis光谱对4VP/HFIP之间氢键相互作用的最佳条件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等摩尔量的4VP与HFIP以及室温25oC为氢键作用的最佳条件。研究了等摩尔量HFIP存在下,室温Cu(O)调控的4VP的可控自由基聚合。在叁(2-二甲氨基乙基)胺(tris[2-(dimethylamino)ethyl] amine, Me6-TREN)作配体的情况下,聚合速率显着提高,聚合物数均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更加吻合,分子量分布更窄(Mw/Mn<1.25)。而且,氢键作用对聚合物的立构规整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得到了间同立构规整度较高的P4VP聚合物(rr=60.2%),从而导致聚合物有较高的玻璃转化温度(glass transitiontemperature, Tg)。(6).以HFIP作溶剂, Cu(O)/Me6-TREN为催化体系,2-氯-2-苯乙酸乙酯(ethyl-2-chloro-2-phenylacetate, ECPA)为引发剂,在室温下实现了Cu(O)调控的4VP与苯乙烯(styrene, St)单体的可控自由基共聚。所得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随单体转化率的升高而增长,且分子量分布很窄(<1.25)。与异丙醇作溶剂的情况相比,在HFIP溶剂中得到的P(4VP-co-St)聚合物控制性更好。并通过GPC流出曲线、1~H NMR及热分析测试对共聚物的结构组成进行了确定。该方法结合Cu(O)调控的CRP技术和氢键相互作用,成功实现了4VP与St的交替共聚。(7)以HFIP作溶剂,ECPA为引发剂,在室温下实现了无配体Cu(O)调控的2-乙烯基吡啶(2-vinylpyridine,2VP)单体的均聚及其与St的共聚反应。所得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随单体转化率呈线性增长,分子量分布在可控范围内(<1.50),且P2VP均聚物具有较高的末端官能化度。2VP均聚反应中单体的转化率可以达到95%以上,共聚反应的总体转化率也可达到75%以上。根据1~H NMR计算得2VP (r_2VP)与St (r_St)的竞聚率分别为0.444和0.333。该方法进一步验证了HFIP的溶剂作用,并为高转化率的P2VP均聚物及其共聚物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李鹏[7]2009年在《离子液体及其负载化在聚酮合成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聚酮是一种新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它不仅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耐压,耐高温特性,还具有生物和光降解性能。其中,脂肪族聚酮是以一氧化碳(CO)与α-烯烃为原料,在钯催化体系作用下经交替共聚反应而合成的。但由于聚酮所用钯催化体系价格昂贵,严重地制约了其工业化进程。为此,本文将以改善钯体系的催化活性和提高重复使用性为目的,研究离子液体及负载型离子液体催化剂在聚酮合成中的应用。制备了系列含氰基咪唑类离子液体,并作为溶剂应用于CO和苯乙烯共聚反应中,合成了聚酮,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示差扫描量热及热失重分析等方法对共聚产物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对苯醌与钯的摩尔比、负配催化剂用量、甲醇用量、离子液体结构及用量、CO压力、反应时间及温度对共聚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催化活性最高可达1630.3 gSTCO/(gPd·h)。以N-氰乙基-N’-正丁基咪唑六氟磷酸盐离子液体为溶剂对复配催化剂进行重复使用,在重复使用叁次后催化活性降低了约90%。以活性炭为载体,将乙酸钯和离子液体进行负载,制备了负载型离子液体催化剂,并用于催化CO和苯乙烯共聚反应。考察了对苯醌和对甲苯磺酸用量、乙酸钯负载量以及反应时间对共聚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与乙酸钯均相催化体系的影响规律不同,并考察了负载型离子液体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重复使用叁次后催化活性降低为开始时的10%。

参考文献:

[1]. 新型镍、钴配合物体系催化的丙烯二聚反应研究[D]. 吴思忠.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3

[2]. 负载离子液体—镍系配合物复合体系催化丙烯二聚反应[D]. 陈征. 河南大学. 2012

[3]. 基于Salen铁配合物的光催化和电催化水氧化研究[D]. 姚雪漫. 大连理工大学. 2017

[4]. 五元杂环过渡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的合成及结构研究[D]. 王家祥. 西安石油大学. 2014

[5]. 丹皮酚、有机多胺衍生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D]. 许同桃. 南京理工大学. 2007

[6]. 零价铜调控的可控自由基聚合催化体系研究[D]. 王文香. 苏州大学. 2013

[7]. 离子液体及其负载化在聚酮合成中的应用[D]. 李鹏. 天津大学. 2009

标签:;  ;  ;  ;  ;  

新型镍、钴配合物体系催化的丙烯二聚反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