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鹅观草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牧草,射线,多样性,过氧化物,通用性,系统,山东。
鹅观草属论文文献综述
蒋云,张洁,宣朴,陈谦,郑建敏[1](2019)在《~(60)Co-γ辐照对鹅观草属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60)Co-γ射线辐照鹅观草属牧草的适宜剂量范围,以农艺性状优良的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纤毛鹅观草(Roegneria ciliaris)、竖立鹅观草(Roegneria japonensis)3个物种6份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辐照诱变处理。设置0(CK)、50、100、150、200、250、300、400 Gy 8个剂量梯度,调查各剂量梯度下发芽情况和苗高。利用多靶单击模型建立发芽势、苗高、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剂量效应方程,计算6份材料的半致残剂量。结果表明:鹅观草、纤毛鹅观草和竖立鹅观草苗期性状的半致残剂量存在差异,分别为69.91~121.93、143.24、172.51~176.81 Gy。本研究可为鹅观草属牧草辐照诱变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1期)
雷映霞[2](2018)在《鹅观草属及其近缘属物种的分子系统与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鹅观草属是小麦族中最大的属之一,全世界约有130余种,我国约70余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寒地带。目前关于鹅观草属属的地位存在争议,根据基因组组成分类原则,一些学者认为鹅观草属(St和Y)应从披碱草属(St和H)中划分出来,独立成属;而一些学者将鹅观草属物种处理为披碱草属的一部分。我国103个鹅观草属类群中,60个类群染色体数目及基因组组成信息未知,系统分类地位混乱。一些鹅观草属物种形态相似却具有不同的基因组组成,一些物种基因组组成一致,形态差异巨大。本论文利用多拷贝的细胞核基因ITS;单拷贝的细胞核基因DMC1、Acc1和Pgk1;叶绿体基因ndhF、trnH-psbA和trnL-F序列研究:(1)鹅观草属的系统地位及范围;(2)鹅观草属与披碱草属、曲穗草属等近缘属的属间界限和亲缘关系;(3)物种基因组组成、部分物种分类处理的疑难问题,系统整理鹅观草属植物;(4)物种基因组的供体来源和分化,特别是Y基因组的来源;(5)鹅观草属物种形成的母本供体。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多拷贝的核基因ITS基因对30份鹅观草属物种以及其近缘物种共52份材料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1)所有多倍体的拷贝类型均聚在了含有St基因组的二倍体物种这一支,没有出现Y基因组的分支,推测鹅观草属及其近缘物种中的Y基因组在进化过程中可能被沉默或丢失,亦或是发生了基因内或基因间的重排等进化动力变化,从而导致进化一致,只显示一个亲本的基因型。(2)St基因组在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中染色质发生变异,存在分化,且四倍体分化速率低于二倍体,因此,二倍体在多倍化过程中可能遭遇了遗传瓶颈。2.利用单拷贝的核基因DMC1对27份鹅观草属物种以及其近缘物种共74份材料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1)披碱草属物种聚在了St和H分支中,鹅观草属物种聚在了St和Y分支中,曲穗草属物种聚在了St、H和Y分支中,表明鹅观草属、披碱草属、曲穗草属含有不同的基因组,应分别作为单独的属存在。(2)鹅观草属中存疑物种R.alashanica、R.grandis、R.sinica、R.schugnanica和R.seriotina含有St和Y基因组,应归于鹅观草属中;E.calcicolus含有St、H和Y基因组,应该将其归于曲穗草属中。(3)Y基因组与St基因组各自聚为单独的一支,且Y基因组这一支没有二倍体物种,因此,推测Y基因组与St基因组来源不同。(4)St基因组在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中均存在一定的分化。3.利用单拷贝的核基因Acc1基因对30份鹅观草属物种以及其近缘物种共70份材料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1)鹅观草属物种(StY,StStY)和曲穗草属物种(StYH)分别与拟鹅观草属物种(St基因组供体)、大麦属物种(H基因组供体)和Y基因组物种聚在了一起。根据基因组组成分类原则,鹅观草属和曲穗草属含有不同的基因组,应该作为单独的属存在。(2)鹅观草属中存疑物种R.sinica、R.schugnanica、R.alashanica 和 R grandi 含有 StY 基因组 R.seriotina、glaucifolia和R.tschimganica可能含有St和Y基因组,均应归于鹅观草属中;E.calcicolus、C.kamoji和C.tsukshiensis含有StYH基因组,应该归于曲穗草属中。(3)Y基因组与拟鹅观草属物种没有聚在一起,而是与D.villosum(V)聚在了一起。表明,Y基因组与St基因组来源不同,与V基因组有一定的同源性。(4)St基因组在二倍体中存在分化,同时四倍体StY物种可能是异源六倍体StYH物种的祖先。4.利用单拷贝的核基因Pgk1基因对30份鹅观草属物种以及其近缘物种共70份材料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1)鹅观草属物种与拟鹅观草属物种和Y基因组物种聚在了一起,曲穗草属物种与拟鹅观草属物种、大麦属物种和Y基因组物种聚在了一起。表明鹅观草属和曲穗草属含有不同的基因组,应该作为单独的属存在。(2)鹅观草属中存疑物种R.sinica、R.schugnanica、R.alashanica 和 R.grandi含有StY 基因组,R.glaucifolia 和 R.tschimganica 含有 StStY 基因组,R.seriotina 可能含有St和Y基因组,均应归于鹅观草属中;E.calcicolus、C.kawoji和C.tsukshiensis含有StYH基因组,应该归于曲穗草属中。(3)Y基因组与Per.sanctum.(Xp)聚在一起。表明Y基因组与Xp基因组有一定的同源性。(4)St基因组在多倍体中存在分化,四倍体StY物种与来自于中亚和东亚的拟鹅观草属物种聚在了一起,表明中亚和东亚的拟鹅观草属物种参与了 StY物种的多倍化过程,同时四倍体StY物种可能参与了异源六倍体StYH物种的形成。5.运用叶绿体基因片段基因序列ndhF、trnH-psbA和trnL-F对29份鹅观草属物种以及相关的二倍体物种共67份材料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1)所有的鹅观草属物种均与拟鹅观草属物种聚在一起,曲穗草属物种与拟鹅观草属物种和鹅观草属物种聚在一起,表明鹅观草属物种的母本来源于拟鹅观草属;(2)St基因组与Lophopyrum(Ee),Thinopyrum(Eb),Dasypyrum(V)亲缘关系较近;(3)不同的二倍体拟鹅观草属物种与不同的鹅观草属物种聚在了一起,表明鹅观草属的St基因组存在着多重起源;(4)在鹅观草属物种和曲穗草属物种形成过程中St基因组序列出现了变异,存在分化现象。(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李长慧,李淑娟,刘艳霞,董添财,贾科[3](2018)在《低温胁迫对10份鹅观草属野生种质抗寒生理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低温胁迫对鹅观草属(Roegneria)野生种质抗寒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以采集自青海叁江源区的鹅观草属6个野生种10个居群的植物为研究材料,测定其幼苗在-25~5℃低温胁迫下叶绿素(Chl)、可溶性糖(SS)、丙二醛(MDA)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细胞膜透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供试材料细胞膜透性、Chl含量、MDA含量、SS含量、Pro含量以及CAT、POD活性等抗寒生理指标均有显着变化,不同材料间变化幅度不同,并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电解质渗出率持续增加,增加幅度为"小-大-小"的"S"曲线;MDA含量先是所有材料一致逐步提高,后是部分材料降低;CAT活性、POD活性、SS含量和Pro含量变化呈现先增加再降低的倒"V"型;9种供试材料的Chl含量持续降低;应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鹅观草属各材料的抗寒性能,抗寒性由强到弱顺序为玉树鹅观草(Roegneria yushuensis)(玛多)>玉树鹅观草(Roegneria yushuensis)(铁卜加)>玉树鹅观草(Roegneria yushuensis)(兴海)>肃草(R.stricta)(同仁)>曲芒异芒草(R.abolinii var.divaricans)(湟源)>曲芒异芒草(R.abolinii var.divaricans)(泽库)>短柄鹅观草(R.brevipes)(曲麻莱)>紫穗鹅观草(R.purpurascens)(麦秀林场)>短柄鹅观草(R.brevipes)(泽库)>毛穗鹅观草(R.trichospicula)(泽库)。(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李淑娟,刘艳霞[4](2017)在《基于POD同工酶的青藏高原叁江源区鹅观草属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集自青藏高原叁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玉树鹅观草(Roegneria yushuensis)、短柄鹅观草(Roegneria brevipes Keng)、曲芒异芒草(Roegneria abolinii var.divaricans Nevski)、紫穂鹅观草(Roegneria purpurascens Keng)、毛穂鹅观草(Roegneria trichospicula)、肃草(Roegneria stricta Keng)等鹅观草属6个野生种10个居群进行过氧化物同工酶(POD)谱带特征分析,并以欧氏距离为遗传参数进行聚类分析,以揭示青藏高原叁江源地区鹅观草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为鹅观草属野生牧草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叁江源地区鹅观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丰富,不同种间POD同工酶酶谱特征及相似程度上均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酶带迁移率和酶带的活性上,据此可以区分不同种质的差异。同一物种的不同居群间酶谱既具有较稳定的相似性,有的具有细微差异。10份鹅观草属种质资源在相似系数为0.48的水平上可以聚为叁类,大部分地理区域临近的种质材料可以聚类在一起。(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7年11期)
马玉宝,闫伟红,姜超,王凯[5](2016)在《鹅观草属野生牧草资源的搜集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4个省区搜集的386份野生鹅观草属材料中,西藏地区搜集到115份,占30%,确认青藏高原存在着丰富的鹅观草属野生资源;搜集到一批优良鹅观草属饲用牧草。通过对4个不同地区鹅观草属材料适应性评价,表明它们的抗逆性很强,适应性比较广。(本文来源于《草业与畜牧》期刊2016年05期)
陈仕勇,马啸,张新全,陈智华,周凯[6](2016)在《不同来源SSR和EST-SSR在披碱草属和鹅观草属物种中的通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披碱草属和鹅观草属是禾本科小麦族两个重要的多年生属,其种属界限及系统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是其种质资源利用的难点。本研究基于小麦族中不同来源的已开发的SSR标记,筛选出在披碱草属和鹅观草属中高通用性的SSR标记,为其生物系统关系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试验选用了来自小麦族小麦、大麦、披碱草属、拟鹅观草属及赖草属5个属的230个SSR和EST-SSR标记对小麦族St、H、Y基因组的23个物种进行了SSR扩增及通用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筛选的230个标记中,163个(70.87%)SSR和EST-SSR标记能在所有的供试物种中扩增出清晰的条带,在披碱草属和鹅观草属等物种中表现出了较高的通用性;2)在扩增出的163个标记中,EST-SSR(87.60%)比基因组SSR(49.50%)标记在种属间表现出了较高的通用性,而基因组SSR标记(85.98%)则比EST-SSR(79.37%)标记表现出更高的多态性;3)163个标记在供试物种中共扩增出579个清晰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533个,多态性比率为92.05%;每个标记扩增的条带数变化为1~11条,平均扩增条带数为3.55条;4)基于UPGMA聚类结果与供试物种的基因组之间表现出了较高的相关性,相同或相似基因组物种间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其中H基因组与St基因组的亲缘关系较远,H基因组二倍体物种与其他物种也表现出了较远的亲缘关系。本研究选用的5个属的SSR和EST-SSR标记均能在披碱草属和鹅观草属物种中扩增,最后共筛选出了163个高通用性的SSR和EST-SSR分子标记,揭示了供试物种及不同基因组间的亲缘关系,为下一步披碱草属和鹅观草属的种属关系及系统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陈仕勇[7](2013)在《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六倍体物种分子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族(Triticeae Dumort.)是禾本科(Poaceae)植物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类群,它不仅包括有重要的粮食作物,还包括许多具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的牧草资源。这其中披碱草属(Elymus L.)和鹅观草属(Roegneria C. Koch)是小麦族中两个重要的多年生属。披碱草属和鹅观草属的种属界限和系统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其生物系统学也是禾草学家长期研究的热点。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披碱草属和鹅观草属四倍体物种中,但对于形态变异较大、分类争议较多的六倍体物种间的系统关系研究却少有报道。本论文广泛收集了来自世界范围的26个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六倍体物种及相关基因组二倍体和四倍体材料展开了六倍体物种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论文分别采用分子标记(SSR、AFLP标记)、核糖体DNA序列(ITS)、叶绿体序列(trnL-F)及核单拷贝基因序列(DMC1)研究该类群六倍体物种的分子系统学关系,目的在于揭示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六倍体物种的遗传变异和种间亲缘关系,探讨六倍体物种的系统进化关系及St、H、Y基因组的遗传分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用了来自小麦族5个属的230个SSR和EST-SSR标记对小麦族St、H、Y基因组的23个物种进行了通用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筛选的230个标记中,163个(70.87%)SSR和EST-SSR标记能在所有的供试物种中扩增出清晰的条带,在St、 H、Y基因组物种中表现出了较高的通用性;(2)在扩增出的163个标记中,EST-SSR(87.6%)比基因组SSR(49.5%)标记在种属间表现出了较高的通用性,而基因组SSR标记(86%)则比EST-SSR (79.8%)标记表现出更高的多态性;(3)基于Dice遗传相似系数的UPGMA聚类结果与供试物种的基因组之间表现出了较高的相关性,相同或相似基因组物种间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2.采用27个高通用性的SSR标记对80份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及其近缘属材料其中包括47个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六倍体物种进行种间系统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7个SSR标记在供试材料中共扩增出234条带,基于Dice遗传相似系数,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为0.286-0.981,平均值为0.599,其中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六倍体物种之间的变化为0.479-0.981,平均值为0.670,供试材料间表现出了丰富的遗传变异;(3)基于Dice遗传相似系数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或者相似基因组物种能聚在一起,其中H基因组二倍体物种与供试材料间的亲缘关系较远;(4)具有StHY基因组的物种表现出了明显的分化,聚类分析将其明显的分为3类,即E. dahuricus类、E. nutans类及R. kamoji类,这种分化与其形态学特征间表现了高度的一致。3.采用AFLP标记对80份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及近缘属材料进行种间系统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4对高多态的引物组合共扩增出214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9.1%,在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六倍体物种共扩增出199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4.5%;(2)基于Dice遗传相似系数,供试物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为0.215-0.964,平均值为0.605,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六倍体物种中变化为0.391-0.982,平均值为0.626;(3)基于Dice系数的UPGMA聚类分析同样与其物种的基因组间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也揭示了StHY基因组物种间的明显分化;(4) AFLP标记与SSR标记在本研究中均得到了相似的研究结果,表现出了较高的相关性(r=0.734, p=0.024), AFLP标记在本研究中表现出比SSR标记更高的标记效率。4.采用ITS序列对43个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六倍体及相关St、H基因组二倍体和四倍体物种进行了种间关系及系统进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26个六倍体物种分离得到不同类型的ITS序列40条,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六倍体物种不同类型的ITS序列之间协同进化不完全,并呈现出偏向St类型的进化趋势;(2)系统发育分析表明St基因组与H基因组之间的关系较远:(3)StHY基因组物种间存在分化,可能与其不同的系统演化途径及不同的亲本来源有关。5.采用叶绿体trnL-F序列对50个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六倍体及相关二倍体和四倍体物种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1)供试的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六倍体物种的母本供体基因组均来自于拟鹅观草属的St基因组;(2)拟鹅观草属二倍体物种间存在分化,不同的St基因组物种参与了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六倍体物种的形成。6.采用核单拷贝基因DMC1序列对40个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六倍体及相关二倍体物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26个六倍体物种分离得到不同拷贝的61条DMC1序列,包括25条St拷贝类型、20条Y拷贝类型以及16条H拷贝类型;(2)六倍体物种的St、H、Y基因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分化,DMC1基因序列的H拷贝类型的变异最大;(3)六倍体物种中St、H拷贝类型序列的多态性均明显小于相关二倍体物种,这可能表明少数几个St及H基因组二倍体物种参与了六倍体物种的形成;(4)进一步揭示了StHY等基因组物种间的分化。(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周凯,陈仕勇,马啸,张新全[8](2012)在《鹅观草属系统演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鹅观草属(Roegneria C.Koch)是小麦族类群中最大的属,拥有小麦(Triticum aestivum)等粮食作物所需的高产、抗病虫害、抗逆等优良基因。然而鹅观草属的分类系统、演化地位以及与其近缘属的演化关系等问题,迄今仍然处在争论之中。为了系统地认识和了解鹅观草属的系统发育概况,本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资料,对鹅观草属的确立、分类系统、系统演化、染色体组组成与分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日渐成熟,结合分子系统学、细胞学及传统形态学方法进行系统发育的研究,将成为有效的途径。(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2年09期)
彭程[9](2012)在《中国特有植物山东鹅观草(小麦族:鹅观草属)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鹅观草(Roegneria shandongensis)为小麦族(Triticeae Dumort.)鹅观草属(Roegneria C.Koch)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多生活于干燥贫瘠的土壤中,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山东鹅观草是优良的多年生牧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尤为重要的是,山东鹅观草含有高抗黄矮病等丰富的基因资源,是小麦育种的重要基因库。但目前山东鹅观草种质资源的研究相对薄弱,未见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报道,遗传多样性研究将有助于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本研究材料采集来自大陆和岛屿山东鹅观草植物的不同居群,用于研究其遗传结构和变异规律,主要是通过共显性分子标记SSR和叶绿体基因trnL-rpL32来探讨大陆和岛屿山东鹅观草的遗传结构、亲缘关系和地理扩散途径,以揭示山东鹅观草植物的核心种质资源和其形成路径以及地理隔离对其遗传分化的影响。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确定了多数SSR引物扩增较通用的PCR反应体系,即10×Buffer(Mg2+free)2.0μL,2.5mM MgCl22.0μL,2.5mM dNTP Mixture1.6μL,50ng DNA,2μmol/L引物各3.0μL,1单位Taq酶,甘油1μL,甜菜碱1μL,加水补足至20μL。2)确定多态性引物16对,引物来自于大麦和小麦公布的183对SSR引物中筛选获得,利用这些引物,确定岛屿及大陆各居群间Na最大为4.0000,最小1.3125;Ne最大为2.7110,最小1.3125;I最大为1.0246,最小0.2166。3)山东鹅观草的各居群材料在遗传上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即相邻地理位置、相近地理环境的居群聚集在一起,可分为竹岔岛居群、灵山岛居群等,而田横岛与仰口居群的亲缘关系较为接近,可归于一起。4)对于山东鹅观草在岛屿内部的诸居群,它们之间虽有一定的遗传分化,但更多情况下是表现其一致性,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些居群内部的遗传分化程度极低。5)叶绿体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山东鹅观草植物的母本供体相同;但地理隔离等因素阻碍了基因流,不同岛屿间以及大陆的有些山东鹅观草植物植物形成其特异的基因型。(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2-06-06)
蒋云,罗小梅,张海琴,林杨,宣朴[10](2011)在《鹅观草属牧草~(60)Co-γ射线诱变育种适宜辐照剂量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初步了解鹅观草属牧草60Co-γ射线辐射诱变育种的适宜剂量范围,以农艺性状优良的鹅观草(Roegneri kamoji)、纤毛鹅观草(Roegneria ciliaris)、竖立鹅观草(Roegneria japonensis)共3个物种、6个居群为研究材料进行辐照诱变处理,设置CK(0Gy)、50Gy、100Gy、150Gy、200Gy、250Gy、300Gy和400Gy等8个剂量梯度,对各剂量梯度的诱变效应进行考察分析,利用多靶单击模型建立成活率的剂量效应方程计算6份材料的半致死剂量,并结合苗高和结实率等指标初步确定了各参试材料的适宜辐照剂量。本研究对今后鹅冠草属牧草的辐照诱变育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第六届核农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核农学分会论文集》期刊2011-10-11)
鹅观草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鹅观草属是小麦族中最大的属之一,全世界约有130余种,我国约70余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寒地带。目前关于鹅观草属属的地位存在争议,根据基因组组成分类原则,一些学者认为鹅观草属(St和Y)应从披碱草属(St和H)中划分出来,独立成属;而一些学者将鹅观草属物种处理为披碱草属的一部分。我国103个鹅观草属类群中,60个类群染色体数目及基因组组成信息未知,系统分类地位混乱。一些鹅观草属物种形态相似却具有不同的基因组组成,一些物种基因组组成一致,形态差异巨大。本论文利用多拷贝的细胞核基因ITS;单拷贝的细胞核基因DMC1、Acc1和Pgk1;叶绿体基因ndhF、trnH-psbA和trnL-F序列研究:(1)鹅观草属的系统地位及范围;(2)鹅观草属与披碱草属、曲穗草属等近缘属的属间界限和亲缘关系;(3)物种基因组组成、部分物种分类处理的疑难问题,系统整理鹅观草属植物;(4)物种基因组的供体来源和分化,特别是Y基因组的来源;(5)鹅观草属物种形成的母本供体。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多拷贝的核基因ITS基因对30份鹅观草属物种以及其近缘物种共52份材料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1)所有多倍体的拷贝类型均聚在了含有St基因组的二倍体物种这一支,没有出现Y基因组的分支,推测鹅观草属及其近缘物种中的Y基因组在进化过程中可能被沉默或丢失,亦或是发生了基因内或基因间的重排等进化动力变化,从而导致进化一致,只显示一个亲本的基因型。(2)St基因组在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中染色质发生变异,存在分化,且四倍体分化速率低于二倍体,因此,二倍体在多倍化过程中可能遭遇了遗传瓶颈。2.利用单拷贝的核基因DMC1对27份鹅观草属物种以及其近缘物种共74份材料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1)披碱草属物种聚在了St和H分支中,鹅观草属物种聚在了St和Y分支中,曲穗草属物种聚在了St、H和Y分支中,表明鹅观草属、披碱草属、曲穗草属含有不同的基因组,应分别作为单独的属存在。(2)鹅观草属中存疑物种R.alashanica、R.grandis、R.sinica、R.schugnanica和R.seriotina含有St和Y基因组,应归于鹅观草属中;E.calcicolus含有St、H和Y基因组,应该将其归于曲穗草属中。(3)Y基因组与St基因组各自聚为单独的一支,且Y基因组这一支没有二倍体物种,因此,推测Y基因组与St基因组来源不同。(4)St基因组在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中均存在一定的分化。3.利用单拷贝的核基因Acc1基因对30份鹅观草属物种以及其近缘物种共70份材料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1)鹅观草属物种(StY,StStY)和曲穗草属物种(StYH)分别与拟鹅观草属物种(St基因组供体)、大麦属物种(H基因组供体)和Y基因组物种聚在了一起。根据基因组组成分类原则,鹅观草属和曲穗草属含有不同的基因组,应该作为单独的属存在。(2)鹅观草属中存疑物种R.sinica、R.schugnanica、R.alashanica 和 R grandi 含有 StY 基因组 R.seriotina、glaucifolia和R.tschimganica可能含有St和Y基因组,均应归于鹅观草属中;E.calcicolus、C.kamoji和C.tsukshiensis含有StYH基因组,应该归于曲穗草属中。(3)Y基因组与拟鹅观草属物种没有聚在一起,而是与D.villosum(V)聚在了一起。表明,Y基因组与St基因组来源不同,与V基因组有一定的同源性。(4)St基因组在二倍体中存在分化,同时四倍体StY物种可能是异源六倍体StYH物种的祖先。4.利用单拷贝的核基因Pgk1基因对30份鹅观草属物种以及其近缘物种共70份材料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1)鹅观草属物种与拟鹅观草属物种和Y基因组物种聚在了一起,曲穗草属物种与拟鹅观草属物种、大麦属物种和Y基因组物种聚在了一起。表明鹅观草属和曲穗草属含有不同的基因组,应该作为单独的属存在。(2)鹅观草属中存疑物种R.sinica、R.schugnanica、R.alashanica 和 R.grandi含有StY 基因组,R.glaucifolia 和 R.tschimganica 含有 StStY 基因组,R.seriotina 可能含有St和Y基因组,均应归于鹅观草属中;E.calcicolus、C.kawoji和C.tsukshiensis含有StYH基因组,应该归于曲穗草属中。(3)Y基因组与Per.sanctum.(Xp)聚在一起。表明Y基因组与Xp基因组有一定的同源性。(4)St基因组在多倍体中存在分化,四倍体StY物种与来自于中亚和东亚的拟鹅观草属物种聚在了一起,表明中亚和东亚的拟鹅观草属物种参与了 StY物种的多倍化过程,同时四倍体StY物种可能参与了异源六倍体StYH物种的形成。5.运用叶绿体基因片段基因序列ndhF、trnH-psbA和trnL-F对29份鹅观草属物种以及相关的二倍体物种共67份材料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1)所有的鹅观草属物种均与拟鹅观草属物种聚在一起,曲穗草属物种与拟鹅观草属物种和鹅观草属物种聚在一起,表明鹅观草属物种的母本来源于拟鹅观草属;(2)St基因组与Lophopyrum(Ee),Thinopyrum(Eb),Dasypyrum(V)亲缘关系较近;(3)不同的二倍体拟鹅观草属物种与不同的鹅观草属物种聚在了一起,表明鹅观草属的St基因组存在着多重起源;(4)在鹅观草属物种和曲穗草属物种形成过程中St基因组序列出现了变异,存在分化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鹅观草属论文参考文献
[1].蒋云,张洁,宣朴,陈谦,郑建敏.~(60)Co-γ辐照对鹅观草属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雷映霞.鹅观草属及其近缘属物种的分子系统与进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
[3].李长慧,李淑娟,刘艳霞,董添财,贾科.低温胁迫对10份鹅观草属野生种质抗寒生理指标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8
[4].李淑娟,刘艳霞.基于POD同工酶的青藏高原叁江源区鹅观草属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17
[5].马玉宝,闫伟红,姜超,王凯.鹅观草属野生牧草资源的搜集与评价[J].草业与畜牧.2016
[6].陈仕勇,马啸,张新全,陈智华,周凯.不同来源SSR和EST-SSR在披碱草属和鹅观草属物种中的通用性分析[J].草业学报.2016
[7].陈仕勇.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六倍体物种分子系统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8].周凯,陈仕勇,马啸,张新全.鹅观草属系统演化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2
[9].彭程.中国特有植物山东鹅观草(小麦族:鹅观草属)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
[10].蒋云,罗小梅,张海琴,林杨,宣朴.鹅观草属牧草~(60)Co-γ射线诱变育种适宜辐照剂量的初步研究[C].第六届核农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核农学分会论文集.2011